中国科幻研究的知识演进与趋势探析(2000—2020年)——基于CSSCI来源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国科普作家网

科幻研究是基于科幻文化而产生的跨学科研究,含括了文学、美学、技术哲学、科学传播等面向。自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诞生以来,科幻作品以其张扬的创意性、复杂的技术性以及悬置的故事性逐渐通俗化与大众化,促成了其在文化和商业领域的成功。中国对科幻作品的引介源于晚清,而中国本土特色科幻的发展,折射出科学技术、科学思想与科学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参与。《三体》与《流浪地球》等作品的火爆问世,更推动了科幻文化的产业动能觉醒。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科幻十条”),从顶层设计上助力科幻文化的流行与科幻产业的建设。然而,学界对于科幻及科幻研究仍未有准确的定义。因此,本研究借助知识可视化技术,梳理当前科幻研究的研究现状,探析研究趋势,以期对科幻研究的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以引文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20年来科幻研究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进行探究。在研究工具方面,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文献计量分析专业工具CiteSpace,形象呈现出科幻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二、科幻研究热点扫描

(一)横向分析:从创作、产业到技术、社会的全面涉猎

1.研究热点

本课题团队利用CiteSpace关键词词频功能,生成了2000—2020年科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图中字体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高频关键词反映出科幻研究的热点。出现频次最高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和“科幻片”,皆是在21世纪初出现,体现了科幻作品形式和媒介形态的研究热点。

图1基于共词分析的科幻研究知识图谱

表1科幻研究高频关键词

中心性反映了在关键词网络中的重要性与连接度,中心性数值越高表明该节点越重要。如表1所示,科幻电影(0.92)、科幻片(0.61)、反乌托邦(0.49)、科幻文学(0.46)等词汇是科幻研究的核心内容,表明我国科幻研究多基于文学与影视展开考究。反乌托邦是乌托邦的相对概念,“把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描写作为讽刺幽默手段加以运用”[1],为了直面和处理“更悲惨的生活”[2]。作为科幻文艺的亚类,反乌托邦体现了对所有理想化社会愿景的基本怀疑,以批判的视角反思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联,对于问题化的社会和政治实践提供了一种新观点[3]。

2.研究内容

表2关键词聚类统计表(2000—2020)

(1)作家作品研究

(2)影视产业研究

(3)文艺理论研究

(4)技术/社会研究

图2科幻论文发表数量

2000—2020年间科幻研究领域年均发表论文60.19篇,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发展态势。

图3关键词时区线图①

1.酝酿期(2000—2007年)

彼时,我国将科幻作品视为西方文艺类型的分支,通过翻译引介,以及对西方科幻小说产生与发展的梳理[7-9],形成科幻作品“西学东渐”的局面,促成世纪交汇点上中国本土科幻文艺创作与科技关系的思考。于启宏、汤哲声等回顾20世纪中国当代科幻进程,提出当代科幻开始走向通俗化,形成中国本土的科幻读者群体[10-11]。我国科幻创作体系的建构与转向、机遇与桎梏[12-14]也成为21世纪之初科幻研究的热点议题。

在理论思想方面,科学、科幻、科技等概念的翻译与辨析问题也成为21世纪初的研究焦点。研究者认为sciencefiction的“错译”不仅容易造成读者认知的错乱,也造成“我国学术界对西方sciencefiction研究的滞后”[8]。然而,“科幻小说”的译法更为大众接受,并沿用至今。

科幻作品的影视化呈现也为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及美学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电影市场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整体低迷,急需寻找发展的契机,突破视听文化格局。科幻电影为好莱坞复兴提供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与集体消费的文化场,也为中国类型电影建设提供启发[15]。《时光隧道》(JustVisiting)、《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TheMatrixReloaded)等好莱坞重工业影片的引进,电影语言与美学观念带来的新的技术范式,推动电影艺术迈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2.积累期(2008—2014年)

3.爆发期(2015—2020年)

该阶段发表论文904篇,年均发表量150.67篇,远高于2000—2020年的年平均发表量,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其中2019年科幻研究论文发表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与“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具有紧密关系。2018年上半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就已近100亿元,2019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获得46.86亿元票房,2020年“科幻十条”的出台继续为科幻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总体来看,科幻研究还未出现成熟前的拐点,仍有极大发展空间。

2015年《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出版发行,畅销海外。中国科幻作品的“走出去”,表明了中国科幻创作领域的提升。这阶段的海外译介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以《三体》作为成功范本,讨论其有效的国际传播能力以及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用,寻找新时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新路径、新媒介与新阵地。关于《三体》以及刘慈欣的研究呈现井喷,主要集中在其科幻理念、科学符号、文学意义、美学特征等方面,并展开“三体热”的“冷思考”。《三体》热潮也从文学领域跨向影视、动漫等领域,实现“三体”文化和科幻文化的出圈。

2019年,《流浪地球》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之作”,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新高度。中国文化语境构建和工业化发展成为我国科幻类型电影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20]。科幻电影作为“电影技术实验和应用的中心”[21]如何实现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的平衡,成为电影研究的热点议题。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化的探讨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

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社会的快速发展、普及与应用,也与科幻研究相互呼应。“赛博朋克”科幻小说是科幻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对“电脑和信息时代的文化回应”[22]。曾经对未来技术的想象,正逐渐在现实空间中实现转化。一方面,学者们将赛博空间作为“一种技术哲学之思与媒介迭代之维”[23],对智能时代人机共存的科技生态伦理观与后人类实践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从科幻作品出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向的多样性、可能性[24]。

三、科幻研究者与机构分析

(一)核心作者分析

表3科幻论文作者信息②

(二)研究者合作网络

2000—2020年间我国科幻研究者的网络密度低(Destity=0.007),网络节点关系稀疏,研究网络结构松散。如图4所示,独立研究作者占据了研究人员的主体部分,只呈现少数合作关系。

图4科幻研究者合作网络

(三)研究机构分布

高校与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集中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资源,能够更好地驱动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在研究机构统计分析过程中,笔者以二级单位名称为准,在标准化处理结果中得到发文机构364个。其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发文量均达到10篇及以上,对于科幻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见表4)。

表4研究者机构与发文量情况统计(2000—2020)

四、科幻研究趋势探析

(一)中国科幻研究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

(二)厘清科幻与科技、科普的关系

科幻作品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启发着人们“朝向科学的愿望,朝向理想”[25]。曾经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技术想象,已有部分成为现实。现代社会模式也随着技术发展而转变为新的格局。新技术为科幻创作创造了有益环境已成为共识,那么科幻作品如何建立新的技术参考,继续展望未来技术的可能前景以及对人机环境的互动,都值得被深入探讨。

此外,科幻作品所起到的科普作用仍然值得肯定。但科普不只是面对低龄儿童进行的科学技术的简单叙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力科幻作品激发科学意识,培育全民科学核心素养,在科技赋能下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路径,精于科学,委以人文。

(三)科幻是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

数字技术促进了全球化进程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走出去”历程的创新。中国科幻小说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更成为近年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中国科幻作品中蕴含的多元思想与内涵,“深刻契合着新世界主义理念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进程”[26],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具有国家与民族视野的跨文化传播也打破了西方文化霸权帝国的枷锁,促进了中国“科技强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建构。

(四)科幻学术共同体建立

就目前科幻研究发表论文来看,科幻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影视产业等领域,多采用文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理论框架,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论文主要为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未来,更具整合性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将会建立,并会加强对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考察与融合。同时,鼓励科幻作家与科幻研究积极联动,在创作实践中探索中国科幻的未来。

(五)科幻产业IP价值的开发与运营

(六)科幻实践的草根力量

科幻迷群这一基于兴趣的共同体在社会中的可见度并不算高,但他们却是推动科幻作品传播以及科幻实践中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等文化实践的重要力量,促成科幻文化传播的新景观[27]。科幻迷群的生产与消费,是对“参与式文化”与“互动仪式链”的整合,在冲破原有的小众壁垒后进行全新的意义生产及文化资本重组,是新时代科幻产业中的生力军。

五、研究不足

(作者:高胤丰金韶刘文红)

致谢:北京联合大学本科生白一涵对本文数据有部分贡献。

通信作者:金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文化、科幻产业等。

注释: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安德鲁·米尔纳,胡俊.雷蒙德·威廉姆斯论乌托邦与科幻小说[J].社会科学家,2016(9):155-160.

[3]KeithM.Booker.TheDystopianImpulseinmodernLiterature:Fictionassocialcriticism[M].London:GreenwoodPress,1994.

[4]吴岩.论认知解谜类型的科幻电影[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5):109-115+2.

[5]丹顿.自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6]郑文光.谈谈科学幻想小说[J].读书月报,1956(3):21-22.

[7]陈许.动荡与融合——略谈20世纪90年代外国科幻小说[J].外国文学动态,2002(4):7-9.

[8]黄禄善.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学小说”?[J].上海科技翻译,2003(4):42-44.

[9]颜学军.英美科学幻想小说简论[J].国外文学,2003(2):32-36.

[10]于启宏.中国当代科幻论[J].当代文坛,2003(6):3-5.

[11]汤哲声.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J].文艺争鸣,2003(6):63-67.

[12]郭锐.谈世纪之交我国大陆科幻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问题[J].齐鲁学刊,2001(2):94-96.

[13]金兑.机遇与桎梏[J].出版广角,2004(6):42-43.

[14]姜韫霞.解读中国科幻:中国科幻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J].学术探索,2005(3):136-141.

[15]虞吉.镜外之像与镜中之影有关中国类型电影的断想[J].电影艺术,2000(3):88-92.

[18]王卫英.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理论建设——论郑文光的科幻理论探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4):106-111.

[19]纳杨.从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谈当代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J].当代文坛,2012(5):83-86.

[20]杨贝贝.我国科幻类型电影创作与工业化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20(5):20-26.

[21]孟君.科幻电影的技术进化和语言失灵——关于动力技术与悬置技术的再阐释[J].学术论坛,2020,43(1):50-62.

[22]方凡.美国后现代科幻小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3]钟舒.赛博空间: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批评语境[J].当代文坛,2020(6):194-199.

[24]黄鸣奋.成为艺术家:基于新媒体艺术与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想象[J].文艺争鸣,2020(7):86-93.

[25]吴岩.中国科幻文学沉思录[M].南宁:接力出版社,2020.

[26]邵培仁,周颖.国际传播视域中的新世界主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流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7(5):94-104+158.

[27]徐媛.媒介化时代中国科幻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以网络科幻迷群为中心的讨论[J].青年记者,2020(5):91-92.

THE END
1.新媒体内容创作及运营推广策略方案.doc新媒体内容创作及运营推广策略方案TOC\o"1-2"\h\u16564第一章:新媒体内容创作概述 3256421.1新媒体内容创作概念 3113341.2新媒体内容创作趋势 313418第二章:目标受众分析 4211902.1受众定位 427632.2受众需求分析 4171822.3受众行为分析 527636第三章:内容创意策划 5253933.1创意思维方法 5129713.1.1跨界思维 5177563.1.2换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0391583.html
2.ip营销方案怎么做效果好?这几个方法值得收藏!1. 受众分析:了解目标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消费习惯等,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 创意策划:结合IP特点和受众需求,策划一系列具有创意的营销活动,如线上线下互动、周边产品开发、主题展览等。 三、多元化渠道传播 1. 线上渠道: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线上平台,进行IP内容的传播和推广。 http://news.xnnews.com.cn/taoyitui/Article-xiaoxiaoYi-606.html
3.新媒体营销策略12篇(全文)摘要:电子商务下的图书营销渠道宽广了许多,为图书销售提供了良好的销售与沟通平台,形成社会规模营销。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图书消费市场正在不断萎缩,新媒体信息技术严重冲击图书营销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营销困境,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也促使我们探究新的图书营销策略。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q6umxtt.html
4.新闻传播杂志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2019年第13期昆明市主流媒体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新媒体人才匮乏、内容被侵权现象等问题,在未来,昆明市主流媒体唯有在政策、资金、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线教育思考:师生主体身份转化 关键词:在线教育 场域 交往行为 探析 合理性 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互联网上https://www.youfabiao.com/xwcb/201913/
5.深度融合环境下广电新媒体发展路径研究与此同时,通过对《四川观察》平台运营案例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全方位、立体化地分析《四川观察》这一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典型个案,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如下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一)《四川观察》深度融合的实践进程 2017年1月1日,《四川观察》客户端1.0正式上线,标志着四川广播电视台开启了新媒体融合发展的http://www.scsxys.com/Front/newDetails?nid=660&mid=6
6.李子柒自媒体运营研究(自媒体品牌的传播策略研究——以李子柒为汪建君(2020)选择吴晓波电视频道作为一个案例,从策略、媒介、价值和发展四个层面进行论述,并就其在传播中的成功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龚成(2018)以“逻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为主要的学术媒体社区,归纳了社群经济时代高效的品牌沟通战略。从上述的研究的内容和视角来看,业内关于不同类型的媒体品牌在营销战略与发展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569128-1.html
7.2024年中国新媒体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字体:大 中 小报告内容: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传播的新型媒体形态5、联合运营模式 五、网络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ip电视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 一、ip电视的定义五、新媒体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三节 新媒体经营策略分析 一、新媒体市场细分策略 二、新媒体市场创新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39/XinMeiTiHangYeQianJingFenXi.html
8.新榜矩阵通发布《2024企业新媒体品牌矩阵研究报告》这种多元化的IP运营策略,不仅能提升品牌影响力,更能有效推动企业的持续增长。 ▲《2024企业新媒体品牌矩阵研究报告》部分截图 2、经销商矩阵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流量串联与品牌销量扩张 经销商矩阵旨在充分利用短视频与直播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与销售转化。 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4/4102294.html
9.微短剧促进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结合品牌定位和市场调研结果,创作独特的品牌形象,借助标志、字体和色彩等视觉元素提升品牌识别度。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在推广微短剧的同时,针对剧中形象开展IP运营,并与旅游机构、景区、酒店等相关业界合作进行商业化推广。再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观众行为、市场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营销策略。https://www.dxsyb.com/paper/2024/1028/674052.html
10.流媒体时代迪士尼IP运营新方式探析维普期刊官网出处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5期33-35,41,共4页 New Media Research 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委、广东省教育厅“中国‘新电视’场域的结构变化、文化生产与边界策略”(2022WTSCX013)项目资助。 关键词 流媒体时代 迪士尼 IP产业链 流媒体内容生产 社交媒体运营 分类号 G2 [文化科学] 登录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9898620
11.重磅首发2019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从MCN的发展概况、具体分类、平台布局、商业模式、未来趋势等方面出发,撰写了此《2019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希望通过对MCN机构的全面分析,为内容创业者充分了解内容生态、提高运营水平、实现内容变现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3月21日,由克劳锐主办“大势发声——2019克劳锐第三届中国新媒体峰会暨TOPKLOUT AWARDS颁奖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18985.html
12.出版社新媒体营销的模式和策略分析当然,出版社的新媒体营销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缺乏新媒体建设的专业化优秀人才,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缺乏对营销内容的版权保护等。因此,本文在探索和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出版社新媒体营销的策略。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109/9272840.shtml
13.新媒体下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以安徽省灵璧县为例工业旅游营销方案通过使用各种新闻媒体平台来宣传推广的模式被称为新媒体营销。目前,当网络发生巨大变化和飞越时,人们对营销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验,沟通,多样,创新和相关性标志着互联网进入新型媒体的运营的时代。同时也出现了海淘淘宝、博客、微博、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这些新兴的媒体。 https://blog.csdn.net/Landscape1112/article/details/8011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