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造上海长宁国际精品城区,文化助力创造美好生活

历史人文荟萃,文化机构云集,上海长宁区这片37.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69.36万常住人口,曾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2018年4月,长宁区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并于2019年顺利完成中期调度任务。

百尺竿头,步步攀升。两年多来,长宁区充分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将创建示范区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和重要抓手,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全球卓越城市和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样本与创新典型。

图说: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成立仪式官方图

服务国家战略,核心区位勇担当

厉兵秣马,只争朝夕。长宁区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现出了示范区的文化担当。

长宁区处于沪宁、沪杭发展轴的核心区位,紧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重要功能区。

2018年10月,长宁区提出倡议,牵头长三角39个示范区(项目)建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合作机制——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发布《虹桥宣言》与《合作章程》,并同步举办发展论坛、群文展演。2019年11月,第二届合作机制大会在安徽铜陵成功举办,今年下半年,第三届合作机制大会将交棒给江苏镇江。

文化馨香从上海中心城区弥漫到了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周边居民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体化的文化便利。“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巡演、版画巡展、阅读马拉松、全球文旅住宿大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来到了长三角地区,“四个一”项目让长三角地区实现了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

区域联动也在不断扩大。长宁区与北京市西城区每年联合举办馆际交流、馆藏精品展,与新疆克拉玛依、塔城市、喀什市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力争形成长三角地区与京津冀、“一带一路”地区参与一体化、共建一体化的生动局面和良好氛围,携手共建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阔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长宁区培育引进了一批文化领域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头部主播李佳琦团队落户长宁,24位文化工作者被评选为区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16位全国文艺类金奖个人受到区文化基金资助。

优秀公共文化人才也在长宁区成立大师工作室,京剧、沪剧、民乐、舞蹈、版画、根雕等10个名师工作室落地生根。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长宁区一直有着丰厚的舞蹈和美术资源,引入名家大师牵头的文化资源,让公共文化普及有了更为具象的载体和平台。借助工作室举办的活动,文化艺术推向周边居民,甚至在全市、全国范围产生了影响力。

促进文旅融合,长宁模式强引领

长宁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虹桥路、新华路、愚园路、复兴路-衡山路(部分)四个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72处文物保护单位,37家文博艺术类场馆,121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900多栋具有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是上海近代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说:程十发美术馆官方图

长宁区一贯重视文旅融合,从2003年起连续17年举办“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和旅游节、购物节“三节合一”。每年长宁区策划百余项文化和旅游活动,既有“城市文化微旅行”“老洋房巡游”等日间项目,也有连续举办22届的德国啤酒节、上海动物园蝴蝶展等促进夜间消费活动,为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贡献力量。

沉浸式体验,在地化旅行。长宁区文旅局副局长陈丰在首届五五购物节“局长带你游”、首届夜生活节、非遗会客厅等直播带货活动中,用直播形式宣传长宁文化,带动体验式经济,有力促进了消费回补。海派文化讲堂、线上手工课程等,开发出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长宁特色微旅行等云端销售,以常态化的线上文化推介活动,为市民精心挑选和讲述长宁文化故事,助力长宁区域经济逆势飞扬。

文旅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塑造着城市公共文旅空间。“愚园路街区”被列入上海首批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荣获“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最佳案例奖”……长宁区以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为契机,着力打造长宁民俗文化中心、长宁区图书馆等5家文旅融合试点单位,进一步丰富长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

经过2年多的努力,长宁区文旅局联合18家单位共同发起建立的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各方积极出资源、出思路、出方案、出经费的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格局。

2019年3月,长宁区首次实现跨区域举办、市区联手、长三角地区联动,首次实现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联合参展,首次实现了全产业链集中展示,是公共文化及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全新尝试。两天会期共吸引240家参展单位、1500家采购主体、1万余人次参加,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达1.04亿元。

今年,长宁区为打造“永不落幕的文采会”,开发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汇文采”,采用“数字服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采购”的共建共享模式,探索建立精准对接、效能优先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新业态。

应对疫情危机,数字服务新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没有遏制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渴求,反而催生出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的新常态。

闭馆整整50天后,长宁区图书馆终于在3月14日恢复部分开放。开馆当天不到9点,已经有迫不及待的热心读者前来大门口等候,并见到了疫情期间在其一楼大厅推出的“大白”神器——预约借书柜。

图说:预约借书柜官方图

截至目前,“大白”共外借成人书籍2225册,少儿书籍670册。通过“线下关门,线上开花”的图书借阅新方式,居民们感受到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成果,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效仿开放。

“数字长宁”产业高地优势不仅于此。此前,国内首款5G手机就是在长宁首发,区内入驻了深兰科技、科大讯飞等国内顶尖的数字科技企业,人工智能也应用于社区百姓的“新开门七件事”。

“AI+社区”(人工智能社区)在北新泾街道率先建成,这个名叫“乐爱家”的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以人工智能5G深度应用为特色,为上海市首家。它拥有智慧书房、智慧社区体验厅等功能,并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

在区级总馆、社会分馆、社区文化中心和居民区活动室等三级场馆,AI技术辅助建立起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监测和评估系统,反馈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愉悦指数)。依托这些服务质量反馈数据,政府部门的决策与投入有了更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抗疫期间,长宁区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团队积极创作,以艺抗疫,共创作摄影、美术、书法等作品1000多件,原创诗歌、歌曲50余件。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举办各类线上活动301场,服务群众182万人次。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开辟的新品牌“长桌派”每月直播,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前四期节目浏览量达150万。

云资源、云展览、云采购、云集市等形式,让长宁区打造了系统性、集成性的文化云平台2.0版本。“长三角文旅云”等各级文化云,则实现了“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

图说:长宁文化云官方图

精耕国际品牌,长宁特色巧彰显

创建示范区以来,长宁区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塑造“长宁文化”特色品牌为指引,以建成“文化国际城区、文化时尚街区、文化活力社区”为目标,逐渐形成国际级、国家级、市级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打造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区。

长宁区作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聚集了上海市三分之一的外国领事馆和一半的外交官邸。为吸引这些涉外机构共同参与,区文旅局对照上海市标准,编纂了高质量的导览词,深挖建筑背后故事,做到游客扫码进入可以听语音、看照片、读文字,并提供中、英双语种选择。

同时,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与文化共建,长宁区持续举办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中外社区文化节等活动,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团队及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高质量的文化设施,能满足各种口味的文化“大餐”,跨界融合的特色文化活动……涵养着国际精品城区的温度和品格,彰显着“一区两群三圈”的文化品牌格局。近两年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上海世界音乐季、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项目、国际半马音乐节以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惠民演出等高规格活动的不断落地,方便了长宁市民就近体验国际精品文化的魅力,也为长宁本土文化品牌注入新活力。

示范区的创建不仅覆盖各条街道,更要渗透每个“细胞”。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协同和联动,“细胞”们才能勾勒出公共文化的美妙图景。

而武夷路“295空间”曾经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公益项目用房,改造后转变成为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空间。平日里,阿姨爷叔在这里练习合唱、参加讲座;年轻人坐在户外空间喝着咖啡欣赏沿街风光,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惬意的文化空间。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这座昔日贩卖葱油饼、扬州狮子头的“烟火气”马路焕然一新。

城市更新不仅赋予老建筑人文气息,还进一步夯实了老街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构建。年轻人有了奋斗的空间,居民能够共享城市更新的成果,历史文脉得以传承,片区文化特色得以发挥。“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跨界生活美学街区已在长宁区初现。

THE END
1.基层图书馆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新宾满族自治县图书馆作者: 杨秀[1]作者机构: [1]新宾满族自治县图书馆,辽宁新宾113200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学刊 页码: 91-94页 年卷期: 2024年 第5期 主题词: 基层图书馆;文旅融合;社会合作;文化体验 摘要:文旅融合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梳理基层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的现状,概述新宾满族自治县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https://wenku.baidu.com/view/f5c8c5ab6f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e.html
2.《“阅读+旅游+N业态”图书馆演绎文旅融合新主角》入选全省公共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公共文化场馆提振文旅消费典型案例,城阳区图书馆提报案例——《“阅读+旅游+N业态” 图书馆演绎文旅融合新主角》入选。 近年来,城阳区图书馆立足构建“城乡一体”阅读服务网络,紧扣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主题,以构建“图书馆+”融合发展体系为导向,主动顺应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打造了“阅读https://qd.ifeng.com/c/8fMhAeMU9Nt
3.区文旅局多措并举探索乡村书吧活态化运营之道同时,区文旅局根据读者需求不定期调整图书类目,保持书吧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让文化服务更多更广惠及读者,推动“乡村书吧”成为老百姓的“文化粮仓”,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加油站”。 二是面向村民免费开放,打造公共文化平台。芦家园村乡村书吧位于芦家园村史馆南侧,占地约200平方米,配备了空调、投影仪等设备,装修温馨http://www.czxh.gov.cn/czxh/c100083/202412/c746b79ed9fd4dfbbd752d8ab42b5dfc.shtml
4.喜报通渭县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名单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云南省图书馆举办,活动现场公布了204个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通渭县图书馆优秀阅读推广案例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名单。 标准引领 优质均衡 高质量打造书香社会实景图 近年来,通渭县图书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秉持“传承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91057
5.传媒论坛2020年第13期最新目录投稿动态基于“微咨询”的图书馆咨询服务能力再造 马小艳 基层图书馆提升读者服务质量的策略探讨 施春英 文化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旅服务创新探索——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 王兰真 公共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推广 杨俊华 公共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研究 林婷 http://www.soripan.net/tougao/qikan-110383.html
6.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期刊[3]候淑香.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与创新措施[J].科技资讯.2022,20(11).DOI:10.16661/j.cnki.1672-3791.2201-5042-6506. [4]陈颖.探析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21,(15).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8-5640-3660.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bkjty202005008
7.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思考公共图书馆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教育文化机构之一。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已或多或少地在为中小学生提供研学旅行服务,这些服务已经具备了《规范》中规定的研学旅行服务的部分特点,但仍是一种非目的性的研学旅行服务。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研学旅行服务将日趋规范化。 http://lnstudytour.com/nd.jsp?id=558
8.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杂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主办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高校图书馆 服务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也将自身的资源与服务在微信平台。文章讨论了微信公众号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意义,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新模式,以适应高校师生多元化需求的发展。 探讨贵州https://www.youfabiao.com/nmgkjyjj/202001/
9.核心期刊2025年重点选题汇总(第三期)共38本期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理论刊物,办刊成就突出,目前该刊为“首届中国百强报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全国三十佳社会科学学报、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教育部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综合性人文社会https://www.zgcsswdx.cn/info/12339.html
10.公共服务一体化(精选十篇)(三)文旅方面。 2020年底,全市有文化馆10个,博物馆53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总藏量924.74万册。10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35家星级饭店、168家旅行社、46家高等级民宿、10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3家3A级以上景区城、34家A级景区镇、1059家A级景区村庄。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7st7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