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视角下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为例

平衡视角下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为例

Integrationof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fromaBalancedPerspective:TakingtheLibraryofChangqingLakeCampus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asanExample

杨易栋,滕美芳*,骆靖巍

YANGYidong,TENGMeifang*,LUOJingwei

摘要:建筑介入环境应尊重环境的特征和价值,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文本以“平衡”的视角回顾以往设计作品中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方式。并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为例,解析其基于对场地特质的理解,从自然、文化、功能及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开放、共生的姿态融入环境,以达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多元包容。

关键词:平衡建筑,融合,开放,共生,多元包容

1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方式

“平衡建筑”扎根于东方传统的哲学智慧,以生长的观点看待环境,自然生发形成融于环境的姿态。无论场地原来是群山环绕、几许湿地还是一块平地,新建筑的介入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基于对环境特征和价值的理性分析,有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平衡状态的形成,从而获得高品质的建筑功能与空间[1]。建筑融合的环境不仅包含物理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新建筑从自然、人文、功能和技术等方面入手,通过提取场地特征和价值,以恰当的方式介入环境,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状态。我们尝试通过“平衡”视角对以往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种建筑融合环境的方式。

1.1呼应场地元素

提取场地的特质元素并运用到设计之中,使建筑与场所保持语汇的一致,从而达到整体有机的融合状态。例如,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教学区用地湿地环境优美,设计以“呼应”的方式融入环境,提出了“湿地书院”的设计理念,建筑群借鉴传统聚落的布局方式,以小体量高密度的建筑群体介入湿地(图1)。建筑呼应了物理上的湿地环境,又以传统的建筑形式呼应了江南水乡人文地域环境[2]。

1.2技术消隐建筑

运用绿色、低碳的技术和形态,使建筑以低影响的方式介入环境。例如,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项目坐落于吴江松陵生态公园内,以“消隐”的方式介入场地,这种消隐既是形式融合,也是绿色建筑的技术消隐。通过分解体量、绿化屋顶及虚化的立面设计,使建筑隐于环境(图2)。设计借助模拟软件对建筑形体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进行优化分析,并使用较多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达到绿色建筑形式与技术层面的一致[3]。

1.3对比达到共生

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新旧建筑之间的反差,从而凸显各自的特质,达到新老建筑的矛盾共生。例如,杭州新天地是以历史工业建筑为核心的大型商务综合体,E地块身处其中,采用“对比”的方式介入环境。设计以“石开玉出”的造型寓意,通过富有现代感的造型与材质,拉开与保留建筑的历史距离;通过层层退出、生态自然的体态,拉开与工业建筑的类型差距[4](图3)。

不论是呼应、消隐还是对比的方式,新建筑最终会融于环境之中,以“平衡”的维度来观察,这种基于环境特质、有机对话的融合能随着环境的变迁而生长,共同促进环境系统中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2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与环境的融合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位于山东济南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周边群山环抱,项目处于校园中央绿轴之中,是校园核心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从自然景观、校园文化、功能及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开放、共生的姿态融入环境,从而达到新建筑、校园风貌、周边环境之间的多元包容。

2.1环境的特征和价值的提取

在环境价值方面,山东济南长清区地处泰山隆起边缘,长清大学城周边群山连绵起伏、气势恢宏,有“齐鲁青未了”之势,景观资源优良。校园处于长清东部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规划以中央生态绿轴作为校园的主要轴线,绿轴以开放的姿态使校园中央获得开放、绿色的核心景观空间[5]。

在校园文化方面,山东师范大学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注重“齐鲁文化”的传承,重视建筑与环境文化品位的提升,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在场地特征方面,由于校园的主入口位于北侧的城市主干道大学路,使得校园内建筑的北立面成为主要立面。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开放中央轴线、建筑组群东西贯通布置、架空开洞等处理手法,使校园获得更好的采光效果。

2.2自然的融合——开放的姿态融入场地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开放的姿态,融入长清连绵的群山及生态的校园之中。图书馆位于中央生态绿轴的中心位置,建筑体量较大,总建筑面积约50,000m2,地上9层,地下1层。设计将主楼分为东西两幢楼,主楼由外围向中心层层降低,在立面形成开放的V形向上开放的天际线,平面层层退进,在南北两侧形成开放的广场。怀抱自然的造型使阳光能够将侧墙照亮,也削减了巨大的立面体量带来的压迫感(图4)。两幢楼之间以开放的门厅及空中大厅连接在一起,空中大厅的巨大圆形透空也增强了主立面的光照效果(图5)。

校园三面环山,起伏的群山是校区最为重要的景观资源。在布局上采用“借景”手法,将山、水的景色引入组团之中。入口大厅中央为13.2m通高、南北通透的无柱开敞空间,两侧为两层通高的玻璃连接体(图6)。空中大厅位于七层,为跨度27m的无柱空间,平面正中为圆形透空。建筑透空的造型使得视线通透,既可借山之景,又延续了规划景观轴线(图7)。

2.3文化的融合——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山东师范大学包含两个校区,分别是位于济南历下区的千佛山校区和位于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的长清湖校区。千佛山校区始建于1950年,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文化气息。长清湖校区于2005年投入使用,校园环境自然开放、融绿于园,建筑风格现代简约、庄重大气。两个校区的图书馆均位于校园的核心位置,在空间上遥相呼应。长清湖校区图书馆用地内,由北向南为逐渐抬高的缓坡地形,南北高差约4m。北广场以大台阶消解南北高差,形成面向校园主入口逐级上升的公共平台,既强化了中央主轴开放大气的空间,又提升了图书馆的仪式感、庄重感,符合图书馆在校园建筑中形象定位。建筑造型追求“得意而忘形”,主体建筑以竖向幕墙构建勾勒出类似书页的韵律,被命名为“天地书声”图书馆,取义“吸天地正气、闻书声琅琅”。“天地书声”图书馆以其独特性融入校园之中,成为校园的标志性景观,以和而不同之势,融入校园文化,为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图8-10)。

提取共生元素——长清湖校区整体色调清新素雅,西侧的教学实验区以灰白色调为主,东侧生活区以暖色调为主。图书馆处于其间,提取周边建筑群共有的灰色调及规整理性的设计语言,以浅灰色干挂石材及整齐的竖向长窗形成简洁素雅的立面构图,与周边环境和谐,烘托人文主题(图11、12)。

2.4功能的融合——复合的功能融入校园

长清湖校区校园规划有“开放中央,交通两边”的布局思路,校园的西侧为教学实验楼群和东侧的生活组团平行布置,沿中央生态带展开,共同融入绿水青山之中。图书馆的建成,有效弥补了校区核心功能的缺失,将两侧的生活和学习紧密连接在一起。

图书馆不仅是校园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更是一个学术与文化的交流中心。除图书阅览、报告厅、办公、书库、技术区、配套用房外,还设有咖啡厅、书吧等服务设施。学校还在图书馆内开设创业创新基地,发挥了校园核心公共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2.5技术的融合——低碳适宜共生

充分运用地院、中庭等空间引入自然光线、通风,运用创新性的技术创造高效适宜、经济节能的使用空间,以低影响的方式达到建筑和环境的融合。

(2)动静分区:主楼分为对称的东西两部分,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藏阅合一的空间,垂直交通与卫生间以及休息区等附属功能集中设置,与阅览区适当分隔,既便于使用,也减少对阅览区的干扰(图14)。

(3)技术协同:空中大厅连接体位置高(22.8m~33.6m)、跨度大(27m),连接体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刚性连接体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伸入两侧主体结构一跨,保证了连接部位的可靠性,节省了使用期间的维护成本。这种做法可有效减小梁高,达到结构技术和建筑立面的协同。

3总结

参考文献

[1]董丹申.走向平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杨易栋,于慧芳,徐若峰,黄廷东.特定地域的特定解答——两个“湿地校园”的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10(10):85-87.

[3]于慧芳,林再国,杨易栋.呼吸自然,资源共生——(美国)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项目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与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05):230-231.

[4]滕美芳,杨易栋,骆靖巍.石开玉出围而不合——杭州新天地E地块商务写字楼建筑创作[J].城市建筑,2015(02):002.

[5]杨易栋,陆激.避实就虚引景入园——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规划[J].华中建筑,2003(05):11-13.

THE END
1.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意创新不断信息提示首都之窗“如今人们获取一本书已经很便捷,那读者为什么要走进图书馆?我们希望把一些不同主题的馆藏资源提取出来,转化成可体验的、可互动的、可感知的场景。”在首都图书馆宣传策划部副主任李凌霄的生动讲解下,近日,记者开启了北京城市图书馆探访之旅。 走进古籍文献馆,“一息尚存书要读——齐白石图书文献展”正在展出。此次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12/t20241209_3960423.html
2.“水塔”图书馆火了!公共文化空间点亮城市更新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温州市通过以旧写新的方式,巧妙地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当代人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城市更新进程。这种做法既充分利用了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地标,展现了温州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创新活力?。 https://www.cqrb.cn/wenlv/shangyou/2024-12-14/2115826_pc.html
3.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研究11篇(全文)在目前的建筑消耗情况来看, 中国每年都要消耗超过50亿吨的建筑材料, 然而在这过程当中, 还得消耗2.3亿吨的标准煤以及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及粉尘。但是, 即使这样, 中国建筑行业依旧要应对建筑材料欠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价值低和处理大量的建筑垃圾等各方各面的问题, 建筑垃圾由多种废弃的建筑材料组成的, 其包括大量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8xrsprn.html
4.千城千面,合理保护城中村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应走由政府引导并与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道路,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肌理被破坏,另一方面又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部分资金来源,并提高村民对参与更新改造项目的积极性。 在进行相关规划工作时,不仅应有专业的城市规划人员进行规划,更应有建筑保护专家进行指导。 https://www.cls.cn/detail/768585
5.图书馆建筑调研报告(精选8篇)倘若由其立面推定它并非最重要的建筑,那么,它又呆在这里干什么? 想不明白.8 A 展览厅 B 图书馆学资料室 C 《图书馆》编辑部 D 古籍阅览室 E 保存本阅览室 F 徐特立藏书阅览室 G 毛泽东著作版本藏阅室 H 家谱收藏中心 I 历史文献部办公室 J 自动化发展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x5zu5.html
6.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14期的设计过程中装新网我于1982年受命做清华图书馆的第二次扩建设计,杨老亦在这年年底仙逝,而未能得到老人的指教。虽然这时的条件与他当年执笔时已大不相同了,但我努力以杨老的精神来指导这项设计,作为对他深切的纪念。当时,我提出的建筑思想是“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 http://www.cbda.cn/special/2015/0520/9980.html
7.图书馆上海鸿德堂虹桥源1号品鉴折衷主义全盛期历史建筑1920~1945年,上海地区中国式折衷主义建筑经历数十年的探索期,来到了它的全盛期,典型代表为杨浦区图书馆、上海鸿德堂、虹桥源1号、上海江湾体育场、亚洲文会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 (一) 杨浦区图书馆 杨浦区图书馆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由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合记营造厂建造,于1934年开工,1935年完成。1994年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988557
8.追忆关肇邺先生设计欧亚学院图书馆和东大门的几件往事图书馆作为一个造型另类的建筑作品,这个设计表现了难得的自然以及与中心花园整体环境的和谐,在图书馆内部功能方面不仅完备周到,丝毫没有这类建筑一般存在的问题:为了外部的造型牺牲内部的舒适感受。估计,参观过这个建筑系列的人一般也不会发现,目前这个图书馆建筑只是一期工程,二期位于现在图书馆的南侧,可以想象,未来二期https://www.eurasia.edu/info/3241/109812.htm
9.“东南大学”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图书馆锡北角有个地下库,是放民兵训练的枪枝等器材,我们也进去过。 老图书馆建筑集中体现了民国时期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是中西建筑艺术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国内近现代优秀的建筑作品,也是遗存至今的重要建筑,是现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老图书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https://www.meipian.cn/2uz7mbzp
10.雅典宪章七、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一)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二)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三)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 https://www.douban.com/note/63295210/
11.论校园的景观文化(通用9篇)大学校园文化艺术传达着特有的人文情怀以及重要价值观的内涵形态。每个学校所经历的故事不同,起点不一,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也各异,因而导致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校园文化艺术。校园文化艺术代表着2方面的层次,分别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在物质方面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比如各种楼层建筑,图书馆模式,教学楼形式,公共https://www.yjbys.com/edu/huanjingsheji/401136.html
12.新会这七处建筑纳入了我市历史建筑名录,它们的前世●价值:新会旧城区中心地段仅存的祠堂建筑,规模较大,具有历史价值 繁华的仁寿路步行街两侧骑楼下商铺林立,游客络绎不绝,然而在景堂图书馆左侧,一家停业的门店背后隐藏着一座祠堂——直卿李公祠。 直卿李公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奉新会李氏一世祖侃公(宋代),坐西北向东南,一路三进,东侧有青云巷、偏房,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