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气”“韵”“气韵”美学意义
气韵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极其复杂的意义结构,因其意义的复杂性,很难将之与现代某一具体的文学、艺术和美学问题对应。故而,今人在言说气韵时,往往依其针对的不同对象,指称艺术和美学的不同问题。“气韵生动”,说的是绘画;“气韵沉雄”,说的是诗和人。因人的个性、气质与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人的个性、气质来品文、论艺。因此,气韵与人发生关联实属必然。气韵兼及人、文、艺的品格注定了其意义构成的复杂性,也给它的理论发展带来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在美学研究领域奋力膨胀的当下,考察气韵的意义构成对充实、完善当代中国的美学话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要从拆解、阐发气与韵开始。气韵虽然不是两者的叠加,但却伴随着两者的生长,而今,已经成长为一棵美学的大树。
一、“气”的美学规定
气的本义是云气。《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云气”释义说明,气的本义是一种自然现象,天地万物都有各自的气,它们均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淮南子·天文训》说:“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则凝而为霜雪。”云气抟聚,为风为雨,沾溉万物,化育生命。故而,气常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的存在。由于自然之气与人和万物的生存关系紧密,人们常常借助于自然之气来认识自然、社会、人,将其诸多变化归为气的作用,最终使气成为一种世界观,用来解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一切社会现象,同时也为它向文学、艺术与美学的渗透奠定了基础。
早在商周时期,气就成为文化、哲学的核心观念。在远古人的意识中,气是世界万物的生命要素,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共生体。它作用于人,赋予人以生命,同时也塑造了人的个性、气质、道德、思想、情感。故而,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远古时期,气分阴阳,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刚气、柔气、清气、浊气、顺气、逆气、血气、骨气等。古人认定它们不仅具有哲学、伦理学的价值,也具有美学价值,因此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认识与区分。整体上,中国人是推崇阴阳合和的,那是存在的理想状态。阴阳合和是人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气作为精神之气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及各种知识、技能的涵养,二是这些涵养对培养、塑造人的个性、气质发挥的作用。中国传统非常注重养气,除了涵养自然之气之外,更重要的是涵养精神之气。涵养精神之气的目的是塑造一个健康、完美、符合社会所期待的人。道家养气是养生,其注重的是虚静之气,那是一种彻底的无功利心态。庄子曾借助孔子之口谈养气,认为耳听、心听皆难敌气听。“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心斋是通达虚静之途,是彻底摆脱物累、实现“朝彻”的必要准备。儒家的养气是修身。如何修身?只能加强对儒家义理的学习,按照三纲五常去践行。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的,“是集义所生”的。这“义”是儒家义理,“道”是儒家之道。孟子的养气是手段,更是人格、气节、思想、情感、品质的修炼原则。这种思想影响了董仲舒、王充,助力他们身上的黄老思想的流行,推动元气自然论的生成。此后,养气便成为所有人包括文学艺术家必修的功课。
二、“韵”的美学意蕴
韵应该与声音、音乐有关。《说文解字》云:“韵,和也,从音,匀声。”它何时成为一个美学范畴?要从韵的赋意及运用去判断。韵成为美学范畴,当在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鲜少使用这一概念,能见到的较早资料是《列仙传》记载的对东方朔的评价:“高韵冲霄,不羁不束,沉迹五湖,腾影旸谷。”那是品人,用“高韵”品评东方朔的个性、气质、精神。魏晋南北朝开始大规模用韵进行人物品评和文艺批评,其美学意蕴虽然多元,但基本都是肯定性的评价,即便否定某个人物和艺术作品,也常常说某种韵缺失。用韵进行人物品评和艺术批评之所以成为常态,是因为韵的审美规定已经明确。《世说新语·赏誉》评杨乔有“高韵”,《任诞》评阮籍之子阮浑:“风气韵度似父。”“高韵”“韵度”均指人的气质、风度。究竟什么样的气质、风度才称得上“高韵”“韵度”?只能联系“赏誉”和“任诞”来理解。然而,用韵进行艺术批评,批评的对象竟然是与声音、音乐意义距离比较遥远的绘画,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画之韵是什么?什么样的画才有韵?想解释清楚这一问题确实不易。
最早用韵评画的是谢赫。真正将韵作为美学范畴使用并赋予其深刻美学意蕴的也是谢赫。钱锺书说:“谈艺之拈韵,实自赫始。”谢赫生活于齐梁时期,其《古画品录》是为了迎合魏晋南朝品评之风而写的,如今已经成为画学经典。《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不仅成为绘画艺术批评的原则,同时也被确定为绘画美学的原则。六法的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并使用“气韵”,给后世留下了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古画品录》品语有神韵、体韵、韵雅、情韵等,这些“韵”的意涵因对象的艺术和审美差异不好给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只有针对画家的具体情形才可能说得相对清晰。
由于诗、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韵的意义自然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并不是本质的。画学中的韵是画的个性、神采等,以及个性、神采所折射出来的美,是笔墨、色彩、线条的和谐;诗学中的韵是一种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是一种高妙的品格、意境。“和”与“味”构成韵的特质,使文学艺术呈现出美的律动。因为和谐,文学艺术才韵味无穷;因为和谐而有韵味,文学艺术才超迈绝尘,意境高远。
三、“气韵”的意义构成
然而,我们不禁要想,绘画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两种形式使用的表情表意符号不一样。绘画直观、形象,文学抽象。绘画是线的艺术,用笔墨、线条、色彩创造出直观形象,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是如此;而文学是语言艺术,不能创造出直观的形象。诗的主要功能是抒情,赋则运用铺陈言说情理。尽管诗赋都创造形象,但与绘画创造的形象不是一回事。在这种情形下,气韵如何适应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实现准确揭示美的意蕴之目的?对此,高建平作了一些精细的思考。他说:“在谢赫生活的时代,甚至晚至唐代,当人物画被定为最高级的绘画时,‘气韵’通常被理解为人物精神气质的呈现。但是,当‘气韵’主要是指山水画时,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被感受到,‘韵’具有了绘画韵律的意思。”即便绘画、人物画和山水画的气韵也不相同。这就说明,不同的艺术类型、不同时代相同的艺术类型,气韵都可能不同。那么,气韵的边界在哪里?气韵的意义究竟如何界定?在它身上存在一个怎样的意义结构?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气韵”的当代价值
气韵的意义构成说明,气韵具有无限的意义生成张力,能随着文学艺术的变化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丰富、充实自身的意义。这预示,气韵不可能过时,在当代仍有价值。当下的文学艺术批评不时使用气韵这一概念就是充分的证明。气韵的意义构成离不开气、韵的涵养,离开气、韵无法说气韵。气韵的意义构成自始至终伴随着气、韵的意义发展,也就是说,气韵与气、韵的意义都是生长着的,在生长的过程中相互吸纳,不断完善,并非气、韵的意义完善之后才有气韵,这不符合三个范畴发展的实际。上文分析了气韵意义构成的五个方面,是依据古今的认识做出的初步归纳、判断,并非也不可能是气韵意义的全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可能会对气韵产生新的认识,那是气韵意义的未来构成,不是我们今天能预见的。可见,气韵意义的构成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今天所论,只是气韵意义发展的一个阶段。
气韵自产生以后,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家和美学家的追捧,被视为美学的最高标准之一。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追索它的意义,同时也在充实它的意义,可是,总是道不完也说不尽。在全球化的今天,建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气韵能否像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美学中其他有生命力的范畴如言意、意境、意象、虚实等一样也参与其中?这关涉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美学的现代化和当代价值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美学具有当代价值,很多范畴经过现代化的改造之后完全可以进入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的话语系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气韵。在我们看来,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能缺少气韵的参与,这是因为,气韵意义的构成中不少观念可以与当下的中西文艺理论和美学对接并形成对话,在对接、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生成一些新的理论内涵,以完善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理论。
当下的文学艺术,由于形式和观念的变化,理论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这并不影响气韵的理论建构,追求气韵生动依然是文学艺术的目标。气韵的意义是多元的,它可以意指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艺术境界,也可以意指艺术韵味、艺术的力和气势,但是,它又不是具体的形象、风格、境界、韵味和气势,而是它们的道,即形而上理论。其实,这每一个意义结构都是中西现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核心问题,其中都隐含着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重要命题。
此外,气韵对当下审美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前面所论,无论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还是艺术境界,都不仅是艺术创造问题,也是审美问题。这说明,气韵的核心在审美。气韵追求文学艺术的力与气势,倡导文学艺术的韵味,因此,也可以说,气韵就是力、气势、韵味。力、气势与韵味的结合是气韵的审美追求,那是一种奋发昂扬的审美追求。可见,气韵的审美层次很高,并非所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有气韵,或者用气韵来评价。只有那些展现出奋发昂扬的生命精神、具有高蹈的气质、充满积极生存情怀的文学艺术才能够称得上气韵。在这个意义上,气韵的当代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当下的文学艺术,盛行享乐、颓废、荒淫之风,充斥着低级趣味。这些低级趣味败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准则。引入、改造古代的气韵,不仅可以丰富、完善当下的审美理论,同时也为现代审美准则的确立找到了理论参照和支撑,进而建构起既具民族特色而又健康、向上、情趣盎然的现代审美理论。
当然,气韵的当代价值并非说说就能实现,需要作家、艺术家、理论家齐心协力,引入实践,共同推进。我们相信,气韵的魅力永恒,它将永远伴随着文学艺术的创造与审美,成为审美自由的象征。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