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斐(1988—),女,江苏苏州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系毕业,建筑学硕士,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读博士,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2017“光华龙腾精英奖·中国装饰业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设计美学;本雅明;马尔库塞;卢卡契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设计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9ZD23)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从设计美学研究的起点看德国哲学传统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意义
美学作为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既有设计美学依附于美学研究的理论传统,又离不开设计实践案例的背书、融合与支撑,设计美学研究是隶属于哲学美学的应用美学研究范畴。所以,思考设计美学问题由来的逻辑起点绕不开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AlexanderGottliebBaumgarten,1714—1762)。从溯源上说德国启蒙主义美学代表人物鲍姆嘉通的哲学立场支持了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和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启蒙主义学派,他后来又将美的感性研究从古老的哲学中分离出来,第一次用“Aesthetic”命名了研究审美关系的学科,因此被称之为“美学之父”。
设计美学问题的提出与理论诞生,更离不开“蒸汽机”“工业革命”和“批量生产”的大产业背景。追溯设计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建构自然要归结到“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他提出的一系列美学问题是对德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和莱布尼兹的信徒沃尔夫(H.Wolfe,1679—1754)理性主义哲学以及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前全人类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具有理性派美学的认识论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莱布尼兹作为“微积分”“拓扑学”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在符号思维和形式逻辑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谈论美感的论述,对我们有启发意义。朱光潜先生曾经翻译过莱布尼茨有关美学的论述,譬如“美感是一种混乱的朦胧的感觉,是无数微小感觉的结合体”“正是这些微小的感觉在许多地方对我们起决定作用而我们却没有想到……它们引起一种与痛感只有大小之分的不安心情,这种心情往往形成我们的欲望,乃至于通过产生一种使人激动的味道,形成我们的快感。”
从古代文化地理的经纬度上讲,遥远的德国人有着日尔曼民族深邃的哲学思辨传统,但在相距今天近400年前就有哲人架起了中西方哲学思想交流的桥梁,这为我们今后对于在东西方文化、哲学思想、设计理性主义研究之中找到理论思考维度的共同点提供了思维触角。据考证“莱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思想家之一”,有记载说他主要从一些前往中国的西方传教士那里间接地接触到了中国文化。法国17—18世纪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Joachim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年)曾经向莱布尼茨介绍过《周易》和八卦的系统。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他曾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如果进一步推论西方的二元对立和中国传统“二元相和论”的“阴”“阳”相融,从世纪轮回认识论的逻辑角度而言孰优孰劣?而他的某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曲同工,在中国传统工艺和造物设计中曾经被广泛运用,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在德国中部有“绿色心脏”之称的图林根郭塔王宫图书馆(SchlossbibliothekzuGotha)迄今仍然保存着一份莱布尼茨的珍贵手稿,标题就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所有这些都对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鲍姆嘉通将审美的核心问题集中到审美感知、进而用“Aesthetic”命名了这门学科,则冲破从理念到理念的藩篱,拓展了认识论中关于感性美学问题的宽阔领域。
二、从设计美学研究的内涵看马尔库塞左派美学思想形成的当代价值
三、从设计美学研究的理论建构看卢卡契左派美学思想的当代阐释
卢卡契对审美反映论的贡献,就是精神“外化及其向主观回复”美学范畴的思想价值。“外化及其向主观回复”范畴是卢卡契庞大的审美反映论美学体系中的主要支点,卢卡契在这一范畴中揭示出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塑造一个“世界”来表现人类的自我意识,这个塑造的世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拟人化的反映。艺术的发展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卢卡契这一范畴中包含的美学思想,探讨卢卡契美学思想在当代哲学文化背景中的思想价值及卢卡契美学对黑格尔美学的超越和对马克思美学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