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审美素质与礼仪动机

马克思把美的问题视为人类生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将审美和艺术表述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体现自身创造力和自由尺度的一种独特方式。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达到对现实世界审美反映的媒介。审美活动不仅体现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体验,也结合着人的主体性的创造力量。既然审美是一种把主观精神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活动,那么美育的根本就在于培养人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即美的创造能力。审美素质的培养是美育的基本内容。良好的审美素质决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因此,只有道德的、积极的、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认识到礼仪的本质,认识到人法自然的礼仪发展脉络,从而在学习和应用礼仪的过程中,由心而生地尊崇礼仪规范,避免形式主义的扭捏作态。

二、适合礼仪课程教学的美学理论基础

三、适合现实环境的礼仪美学结合

[关键词]医学院校美学教育思考

一、何为“美学教育”

二、美学教育的功能

在高等院校开设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各有侧重,艺术教育以创作与文化的理解为主,而美学教育则通过对学生美感培养,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在政治、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健康地成长;同时,美的教育对体育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三、平凉医专的美学教育实践

1.依托专业特色,开设美学教育课程。

一是通过专业美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养。平凉医专护理专业为省级特色和教改专业,现有在校生两千多人,《护理礼仪》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对护理基本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塑造护理专业学生整洁的仪表,优雅亲切的举止,热情关怀的语言,熟练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赢得社会的认可,患者的信任,从而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护理专业学生体育课教学中开设的形体训练教育,在训练和塑造学生形体美的同时,培养护理专业学生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增强学生的内涵修养。

二是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增强学生体验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平凉医专目前面向省内招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比较薄弱。为此,学校在各专业选修课中增设了《诗歌欣赏》、《经典诵读》、《大学美术》、《音乐欣赏》等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综合素养的培育,以艺术作品赏鉴来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古今美学精品的感化教育下,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

2.立足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平凉医专现有各类学生社团26个,学校每年以“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依托,通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宿舍文化节、国学知识竞赛、义诊下乡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力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让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和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活。

3.创建现代园林校园,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

平凉医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校园绿化工作,以“生态型、园林式、人性化”为建设理念,以“绿色、生态、人文、和谐”为标准,以建设“园林式校园”为目标,努力打造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经过多年努力,校园绿化面积近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1%,绿化覆盖率达63%。“一砖一瓦皆美景,一草一木总关情”,学校把医学文化和校园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达到人与校园和谐共处,创造育人的最佳环境,以馥郁优美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三是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的还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和授课的内容上,大多以各课程研究范畴内的传统内容为主,授课教师在讲授内容上也很少和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相结合,内容和目标互相脱节。

五、意见建议

二是将美学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学者提出,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的优势竞争力,而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学生的审美素养。加强美学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该更加注重并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美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塑造,强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作用,通过全方位构建文明的校园环境、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校风,使积极的校园文化成为衡量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的标准,并转化为学生对荣辱观念的判断标准,真正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四是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参考文献

[1].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峰.医学美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一、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德育理念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渗透,通过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感悟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态度,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能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理念灵活渗透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中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言:“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真正展现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灵魂,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感受美术欣赏学习的乐趣和美术作品的魅力。美术欣赏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名家美术作品,如果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形容和讲解,无法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篇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现《清明上河图》的宏伟和壮阔,并指导学生加强对《清明上河图》中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情感以及当时人民物阜民丰、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提升学生对美术欣赏作品的情感理解。

2.充分利用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美学感受。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我国具有众多丰富的美术作品,其中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等,展现了人们优秀的创作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美术作品中情感和内涵的挖掘,为学生细致地讲解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美学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升华。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英国画家郎雷的水彩画作品《母亲》这篇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水墨画的绘画技巧学习的基础上,还有注重对学生“奶奶和妈妈的深情”与“家庭的温暖”等内容观察和理解,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学指导,增加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更加爱护母亲,使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美育;内容;意义

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深刻感受到,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美育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人的学问,而我认为历史学即美的学问。历史学的美育是人类历史文化中精髓,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军事、自然、社会等领域,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些无一不是今天的人们在生活、学习、生产中继承的文化传统、物质传统、道德传统、价值观念。我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价值观念无一不向历史上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人物学习,即美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现象等。

在初中阶段,有六本历史教课书,包括《中国历史》四本,《世界历史》两本,它们都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宝库。历史教学工作者如何开发和运用这些美的历史文化、物质,把这些历史文明传承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大纲》的三维目标。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读史使人明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历史教学是美育的载体

1.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美是人的的天性,美的事物具有有特殊的吸引力,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美育,可以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程中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素材,例如,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这些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教学内容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比如设计历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丰富生动的实物图片,如历史古迹的图片、书法、绘画艺术等,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受到美的升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让学生时时观察美、聆听美、欣赏美,这样他们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起着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美的同时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热情,同时与历史英雄入物达到灵魂的沟通,从而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伟人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完善人格的重要标志,具有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对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很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历史教材是美育教育的素材

1.中学历史教材中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深刻的哲理,具有丰富而精辟的美学见解与美学思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这种美的感受与认识上升为对学习生活的探索。例如,在讲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铁杵磨针》等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一种渴望学习,克服学习中困难,只要努力,一切事都有可能成功的信心与决心,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与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得到思想的启迪。

2.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的诗词歌赋有许多,这些诗词歌赋中包含着多种美育思想,且诗词歌赋本身就具有韵律美、语言美、精神美的内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诗词进行美育教育,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引导学生诵读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那种豪情万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爱民思想,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使他们领悟到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对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所需的培养过程,也是赋予人高尚的情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音乐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塑造人,它通过各种形式的人类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挖掘及培养,达到培养人的心灵和人格塑造的目的。因此,探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俨然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二、学校音乐教育在审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教育者对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三、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正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感到了美,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关键是艺术实践中,创造美、表现美、追求美。《礼记》里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不同的音组合起来,就是节奏、和声和旋律,它们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意境以及人心各种情感的起伏,也就构成了音乐艺术。当然,音乐艺术的功能具有包括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思想启迪功能、文化交流功能等的多元性。但只有当在接受主体那里对音乐艺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研究音乐时,音乐艺术所承载的审美经验才能传递和转移,通过审美体验这种最直接的感受,间接实现音乐艺术的其他功能。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

四、音乐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一)音乐教育也应是审美教育

音乐的音高、音调、节奏、音色、和声等元素生动地展示了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无论是纯粹的器乐音乐,或由外部因素的歌、歌剧、戏剧、音乐唱腔等为载体的音乐,都是基于“美”的表现形式以进行“美”的内容的表达。声乐旋律和谐自然的曲线,丰富多彩的音乐结构,复杂的音乐主题,巧妙的构思艺术以及技术熟练的作曲家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元素都体现在音乐教育中。

(二)音乐教育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五、审美教育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在古代的中国,伯牙在学了三年琴之后,基本的技术已经全部学会了,但只是在他经过外出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审美后,他的琴艺才有很大的进步,以至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曲目。这是因为审美教育与人的睿智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的音乐艺术的发展。法国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思想是艺术中的第一的美丽品质,第二是选择用于表达思想的演奏方式,这两种品质结合起来才可以创造的完美的艺术作品。”一个人只有先用机智和高尚的情操,才有可能使用他们的音乐和音乐技能知识创造真正的音乐,实现音乐审美情感的表达[4]。

(二)审美教育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服务

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从而带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继承康德的说法,认为美育可以担当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美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目的服务。

六、加强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引导,树立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中所提供的独特的主体体验方式是其他观念无法取代的。在音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应使之与多元的音乐意识相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

(三)体验探究,产生审美激情

大学生在“入境”后,通过情境体验,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并把自己的体验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要千方百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激发创造,发挥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同时在课内外教师要作短而精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五)注重课外拓展,力图发现美、创造美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合唱团、舞蹈团,举办音乐讲座、音乐鉴赏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才能,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总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理想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西方审美教育理论及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101-104.

[2]王玲.浅谈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特点[J].艺术品鉴,2015(12):363.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二)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摘要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音乐、美育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完成这一目标。

关键词体育音乐美育体育教学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音体美教学承载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推进,尤其是体院,要发挥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探索集教学、训练、科研、实践一体化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多能一专的优秀人才。

“体育课太无聊,我不喜欢上体育课。”过去,体育老师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过分单一的跑步、跳高、投掷必须从体育课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现在的体育课不再是以单纯竞技项目为主,而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在这方面,体育教学还可以独辟蹊径,把体育、音乐、美育融为一体,以音乐激发学生热情,启迪智慧,培养和满足学生兴趣,调节学生生理和心理负荷;以美育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会,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体育教学法能提高信息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体育与音乐的交融

体育与音乐作为两种人类共同的语言,在现代生活中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音乐以强烈的节奏感,能调动起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一曲《我相信我能飞》,乔丹矫健的身影就会浮现眼前,韦唯一首高亢的《亚洲雄风》,激励了多少体育健儿和炎黄子孙。现代社会音乐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有着很强针对性的体育音乐。通过专门为某个体育项目或大型运动会创作的音乐,我们会感受到音符展现出的这种体育项目或某个运动会的特色,竞技中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泪水、勇敢与超越跟观众的情绪结合起来,给人很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最符合奥运会要求的音乐,就要像奥运精神一样,也是“更快、更高、更强”!而花样滑冰的音乐却尽显柔美、舒展、风情的一面,体现音乐是动作的灵魂的独特魅力。

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的重要场所。在体育教学中,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性质和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准备部分中安排一些韵律操或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一些准备操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做动作的表现能力,表现出心情愉快、动作优美。在一些主教材中,结合技术动作的录像片断或学生示范动作,配以音乐为诗,能使使整个练习过程充满激情、有活力,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素质练习中适当地听些激昂的音乐曲调,学生就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运动欲望高涨。在结束部分听些轻柔的音乐,学生就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轻歌漫舞,在剧烈运动后,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得到调节与放松。同时学生也沉浸在兴趣回味之中,而整个体育课也就在那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达到了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同步发展。

特别是在内容较枯燥,运动量较大的耐久跑及身体素质练习中,合理而科学地选用一些适宜的音乐,能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又转移注意力,使学生达到训练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锻炼的效果。

二、体育与美育的交融

追求人自身的完美是人类的崇高愿望,也是体育的宗旨之一,体育和美自古紧密相连。体育中表现出的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正因为美在体育中的存在才能使体育运动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美在体育运动中,运动中的美可以感召人,教育人。也因为体育和美完美地结合,体育运动才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着重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塑造美的能力。教师从讲解动作要领到示范,要以富有感染力和规范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给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连锁反应:欣赏――羡慕――向往――理解――模仿――完成――享受――回味。使学生达到美中求乐,乐中求美的统一。

用美育原则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匀称,体态向健美的方面发展,而且能使学生们在精神上得到美的启迪。美是无处不在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研究美,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精神境界趋于高尚,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三、结语

体育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崇高的理想。在体育教学中,由于音体美的和谐统一学生的精神面貌较为改观,学生身体愉悦,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生价值的体验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学生身体素质会得到提高,形成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同步发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适宜音乐的选择与美育教学的结合,使学生能较好地调节好机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达到练中有乐,乐中有练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季敦山.融美学精华于体育教学中[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1.

[2]潘静敏.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开展,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使医学审美意识渗透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审美教育课程结构

二、高等医学院校实施的医学审美教育活动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审美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自然美育活动、社会美育活动、艺术美育活动和科学美育活动四个方面,其中,自然美育活动是每个学生所能感受的最直接的美。通过开展自然美育活动,让医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光、生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审美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开展社会美育活动,让医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发展情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感受社会劳动美、人际关系美等,对于拓宽医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激发创作欲望具有重要作用,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审美理想,达到完善医学生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开展艺术美育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美感,在感受真、善、美的同时,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美育审美能力。例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下,让学生自由发挥审美专长,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通过开展科学美育活动,可以引导医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帮助医学生认识人体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从而将所学美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各种活动中,使医学生的审美高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

三、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审美教育是创造力教育,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帮助医学生提高感性素质,使医学生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动力。因此,高等医学院实施医学审美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将人性中的美集中展现在学生面前,从生理、心理到社会各方面,诠释医学美的真谛,最终帮助医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美学,在以后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美的作用。例如:医学审美教育,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蔼可亲的笑容、柔和甜美的语言、轻盈灵巧的身姿,在实践过程中认真对待工作,耐心为病人讲解、谈话,才能快速获得病人的信任。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医学美育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所有课程的基础,对于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转换,从不同方面展示医学美,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符合时展需求,对于促进医学审美教育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建设中,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活动和不同实践联系,使医学生对美产生不同理解和领悟,对于提高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Abstract:Thecultivationoftheaestheticconsciousnessisveryimportantinimprovingthetranslationabilityofthestudents,soitshouldbeaimportanttaskintranslationteaching.Butithasnotdrawnenoughattentionfromtheteachers.Thethesisbeginswithallthelevelsoftheaestheticinformation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discussingthecultivationoftheaestheticconsciousnesstoprovidereferenceforteachers.

关键词:翻译;审美意识;培养

Keywords:translation;aestheticconsciousness;cultivation

翻译与审美关系非常密切。审美信息存在于原文本的各个层面:在语音层面涉及到节奏、韵律、语调;在语音层面涉及到语级、语域、词汇搭配;在句子层面涉及到各种修辞手段;在文本层面涉及到风格、意境。因此,审美意识对于翻译非常重要,审美意识的培养成为翻译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语音层面的审美信息相当一部分体现在诗歌翻译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中法两种语言在诗歌方面的基本语音特点:汉语古代诗歌注重韵律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声调,讲究平仄、对仗,法语诗歌对于押韵方式很有讲究,从发音特点上有阴阳富贵之分,从韵脚分布上又分为平韵、交叉韵、环保韵、叠韵等等。另外,在其它文体中,翻译的语音层面也有声调、节奏等审美因素要求译者用心体会,涉及到翻译技巧的要注意象声词和双关语的翻译。

象声词的使用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是原文本一个重要的审美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美感的完整传递非常重要。首先要明确从词性角度看象声词由两部分构成:象声词(如:tictac)和其它词类(特别是动词,如:roucouler).对于象声词的翻译主要有两种办法:直译和词类转换。在汉法两种语言有相互对应的表达方式时可采取直译,而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差异时,词类转换是为了更好的尊重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如:“Vaguement,danslahoulebruyantedefeuillages,onentendaitlescoupssourdsdescognéesetdeshaches.”这句话中“lahoule”是名词而不是象声词,但是它和“feuillage”搭配在一起时刚好对应汉语中“树叶的沙沙声”,显然汉语的“沙沙声”是象声词,那么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转换“houle”的词类,译为“树叶嘈杂的沙沙声”。

词汇的美很大程度上通过修辞来表现,常见的修辞手段有比喻、夸张、曲言、拟人、委婉、倒反和反讽。比喻的翻译技巧有直译、替换、消弭。中法两国人民基于同样的生活经历有同样的表达方式的时候,直译即可,如:“prendreunverre”可译为“喝一杯”。当汉法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时候,可用相似的译入语表达方式替换,如:“左膀右臂”可译为“lesdoigtsdelamain”。当汉法两种语言因不同文化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时,只能取消比喻,如:在法语中形容人身体健康可以表达为“seportercommelepont-neuf”,但是在汉语中却缺少相应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取消原来的比喻而直接翻译为“身体健康”。其他的修辞手段通常都可以直译,因为法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几近相同。

句子层面的美感通常通过句法变异和频度产生(刘宓庆,2005),也就是通过利用语法的模糊性和句式重复的力度产生美感,这两点又是通过修辞手段完成的,如:省略、重复、头语重复、堆砌或列举、层递、迂回、倒装等等。通过这些手段,读者可以体会各种各样的美感,如:省略可以使文本简洁明朗,重复使文本更富有活力,层递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反衬令人印象深刻。对于这些修辞手段的翻译通常也是直译,重要的是学生要掌握好这些修辞手段的用途以便更好的感受、理解、传递审美信息。

除了各种文体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基于中法两国人民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审美观念差异:法语行文以形合为美,而汉语以意合为妙。那么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如句子的分割与组合、句序的调整与重组、关联词的添加都是以尊重译入语的审美习惯为准则的。如法译汉常要分割句子,汉译法常要添加关联词。

当然,在整体形式美的表面下,文本还有包括情、志、意、象的内在美(刘宓庆,2005)。对内在美的感受、判断与传递属于高级层次的审美体验,有待于学生审美意识建立后进一步去培养。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许钧.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一、地理教学实施美育的意义

目前,许多学校对地理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压缩地理上课的课时,而学生学无兴趣,成绩低下,真正的教学有效性、培养能力,根本无从谈起,使地理教学深深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够挖掘地理教材中美学的因素,坚持以美育人,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则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持久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终生为保护、美化人类的环境作不懈的努力。

二、地理教学实施美育的优势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三种审美对象都具备,这为地理教学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因此,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片地理教学等待开发的肥沃土壤,在地理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三、地理教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这种感情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如何才能取得好的美育效果呢?

(1)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体现“语言美”。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对许多地理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一些教材内容也因此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做到情真意切,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得到艺术美的享受。例如,学习北美洲的“五大湖”时,用“姐妹五个手拉着手,最小的一个有一支辫子甩到了大西洋”来形象描述五大湖,从而体现地理教学的“语言美”。

(3)将地理知识形象化,体现“形象美”。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人们在欣赏各种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觉的形象开始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形象思维,把抽象概念和枯燥刻板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仿佛处在地理事物形成、发展的环境中。例如,在“中国行政区划”一节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查图,仔细观察各省(区)的轮廓图,联想生活中的实物图形。祖国版图轮廓像一只报晓的雄鸡,傲视东方,东北三省是雄鸡的头,新疆、是雄鸡的尾巴,台湾岛、海南岛是雄鸡的脚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美感,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又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形象美”。

(4)运用黑板图、板书和地图教具,体现“艺术美”。经常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风格。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黑板图、板书以及各种地图等教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用熟练的技巧、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绘成简略的黑板图,使静止的地图具有“动感”,使原来死的“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同时运用粉笔的色彩和谐搭配,颜色美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体现了色彩美和整体美。

THE END
1.美育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生活品质美育的价值和意义 1.什么是美育?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它不仅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了对自然、人文、科技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理解与欣赏。通过学习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 https://www.piunhddxx.cn/yi-shu-zi-xun/87664.html
2.杨宁:美学原理(2021春季课程)讲义1:美学是人把握世界的第三种方式1、 美学的研究过程具有强烈的主观介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要回避研究者的主观态度,而美学无法回避,人的价值意义问题,因而多少带点价值性的判断,不能排除掉主观态度。 美学不是科学,不代表它不好,低人一等,美学是另一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填补一些科学看不到的东西。 https://www.douban.com/note/868601089/
3.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docx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提供审美体验,还能够提升个人修养,传达情感和价值观,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了解和探索美学的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表现在它能够提供各种形式的审美体验。审美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24/6112225000005152.shtm
4.美育升华悦美人生——“审美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美学名家专题讲座曹教授的讲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理例并举、引人入胜,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分享,但却让听者对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大家都沉浸在诗一般的审美意境中,开启了对人生新的思考,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并为之而努力践行。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12/c7781459.html
5.《美学基础》:一本讨论审美价值概念的专著澎湃号·湃客《美学基础》:一本讨论审美价值概念的专著 这部著作的问世是由于这样一些事实,这里所考察的问题,是由我们同艺术作品和自然美的联系,同音乐会、剧场和电影院的联系,由关于文学作品和艺术的思考而提到我们面前的。我们对于某些引起观众、读者和听众喜悦的具体事物的兴趣,使得我们去进行理论的研究、一般的思考和概念的分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571715
6.长江保护法的美学价值媒体看西政发掘环境美学价值的意义 “环境美学”用以指以自然环境为典型形态之环境领域,如人类影响环境与人类文化环境中的相关审美问题。历史上我国哲人所倡导和追求的“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最早的环境美学。各国环保运动中的“大地审美”与“大地伦理”所构成的“自然审美”观,也是环境美学的表现形式。对长江保护法中美学价值的发https://news.swupl.edu.cn/pub/xww/mtkxz/298311.htm
7.浅谈传统美学对现代艺术发展的意义摘要:作为一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性学科,美学具有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功能。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和艺术创作曾产生过深远、持久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世界美学界独https://www.fwsir.com/xz/html/xz_20190904142416_374155.html
8.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义及其影响公安三袁直接继承着李贽的思想,但与李贽相对照,公安三袁确有其隐遁、消极的一面。在“童心说”影响下,提出“性灵说”等文学命题,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启蒙作出了贡献。 曹雪芹的《红楼梦》,就其美学意义来说,可以概括为赞真批假尊重个性的伟大杰作。赞真批假,尊https://m.qzwb.com/gb/content/2022-12/31/content_7178597.htm
9.环境美学论文赏析八篇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https://jyxdh.fabiao.com/haowen/13722.html
10.美学现实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论文(精选6篇)美学现实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摘要:美是一门既浅显又深厚的学问,同时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人都渴望美,人们通过发现美的眼睛,进而去欣赏美,最终拥有创造美的能力。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人们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将美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38v3lh7.html
11.崇高美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崇高美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崇高作为和美(优美)并列的一个美学范畴,在美学发展史上曾引起美学家的普遍关注.从古罗马朗吉弩斯开始,经近代艾迪生、博克、温克尔曼等人的进一步阐释,到康德、席勒全面论述并完善化,进而至现代艺术的反叛,进入利奥塔德的后现代视域,崇高在理论上不断地产生新意,内涵不断地充实.https://www.unjs.com/lunwenzhaiyao/zhexuezongjiaolunwen/20100716120021_278711.html
12.学点美学美学之于人生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还没有最后完成。因此,在美学课教学中就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的表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现代美学的研究中仍然找不到一种成熟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课是一门知识确切性不够的学科,美学话语始终包含了探索、开放、召唤的姿态https://www.360doc.cn/article/14421628_1071118549.html
13.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英语:Aesthetic)美学(Aesthetics)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审美、艺术和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美学探讨什么是美、艺术作品的意义、审美经验的本质以及艺术家如何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等问题。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 美的本质:探讨美的定义、特征和来源。 艺术哲学:研究艺术的本质、目的和价值。 https://blog.csdn.net/eidolon_foot/article/details/140916721
14.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https://guoxue.httpcn.com/info/html/200581/PWCQXVTBAZ.shtml
15.美学课程心得范文8篇(全文)三、美学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生命价值 我们说所有的人文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不外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前者是内在于人的, 后者是外在于人的, 而两者又是统一的。与回答“是什么”的自然学科不同, 人文学科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 它包含价值导向, 关乎人的存在与理想的意义, 是要引导人们去思考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duuq7ws.html
16.高校美育的价值意义与实践途径本文从美育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美育的价值意义,论述高校应建立包括美学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的美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艺术氛围,通过美的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情感美好、意志坚强和人性完满的青年人才。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629/1965096.shtml
17.美学(2)【悲剧史上美学家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真正奠基了悲剧理论基础。 黑格尔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尼采是继黑格尔之后对悲剧发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美学家,他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这是美学史上的一大进步。https://www.jianshu.com/p/f42427588b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