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美与善的联系(关于美的本质的最早的论述)孔子——“尽善尽美”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荀子《乐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是我国最早的相当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二)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毕达格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善和美的关系;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美是善;《诗学》—艺术的模仿说;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之比较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强调一个“情”,它在剖析美的事物和美感体验时往往从情出发,抒之以情,以情作结,即以情动人西方美学往往偏重一个“理”字,在剖析美的对象和美感结构时,经常从理出发,析之以理,归之以理,它重视以理服人。
三)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鲍姆嘉通写了《诗的哲学沉思录》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审美意识的产生可推溯到原始社会,而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四)马克思主义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1.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感、美的规律等美学基本理论的论述,为新美学之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者为新美学的建立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
五、美学的研究的方法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自上而下”,又称哲学思辩—形而上学的方法(2)“自下而上”,又称经验描述—“科学的美学”。
(3)心理学方法(4)社会学方法(5)符号论方法(6)现象学方法(7)价值论方法(8)系统论方法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本质问题之所以难解,原因有二:1.由于美的事物的复杂性、多样化。
2.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二、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1.从主体精神世界出发探求美的根源柏拉图——“美是理念”是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归根结底,他认为美的本质来自心灵、理念、绝对精神。
康德——“美是主观观念”《判断力批判》,区分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
美的问题,完全是一个主观鉴赏的问题。
美只是对象在形式上对我们主体心理所引起的一种快与不快的感情。
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2.从客观对象自然属性上探求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美的本质在于感性事物本身,肯定了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达.芬奇——(《论绘画》和《笔记》)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可以用感官认识到事物的性质。
人的美特别重视比例和谐。
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博克——生理学的观点,肯定了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并根据经验事实对事物美的感性特征进行了归类。
狄德罗——“美在关系”高乃依《贺拉斯》里“让他死吧”,美是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其一,美包含了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其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
分析了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乡下美人(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上流社会中美人(以纤手细足、病态)、真正有教养的(二)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人(眼睛)1.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伍举: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强调美善的统一。
孟子: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把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即善的最高境界看作是审美的境界。
荀子: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美是有功利的。
社会功利性是美的一个重要条件。
2.结合艺术来研究美3.结合现实研究美刘勰: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美学理论,“自然之道”(客观规律)。
美是自然的、客观的。
王夫之: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
叶燮(xie):肯定了美的客观性、多样性,又指出美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对象,美对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意义。
标志着我国古典唯物主义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我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学说1.“主观说”——吕荧、高尔太吕荧:“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高尔太:“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基本观点:强调美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表现,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结果。
2.客观说——蔡仪彩虹因为它本身就是美的,所以人们才能感知到它的美。
”基本观点: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或感知为转移的。
“美在典型”说,典型即个别的东西显现着种类的东西。
缺陷:一是没区分美的种类和不美的种类;二是只强调了美的绝对性,而忽视了美的相对性3.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或者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4.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李泽厚美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
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1)美的客观性,是指“美具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意识、情趣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质”。
(2)美的社会性,是指美离不开人类社会,美只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四、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首先,审美活动不可能存在于先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其次,审美活动也不可能存在于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界。
最后,从汉字“美”的字源,也可以看出人的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五、美的特征(一)形象性:美必须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的形式来表现。
(二)感染性感染性的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
它通过完美的形式所显示出的深刻的内容,即以感性形式显示出人自由自觉创造的本质力量,这是形成美的感染性的核心方面三)社会性首先,美是属人的,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
其次,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
(四)新颖性(一)“美在形式”说。
最早主张美在形式的,是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波状线是一种“真正称得上美的线条”,而蛇形线则是“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贝尔(英)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二)形式美的含义及产生1.含义:美的形式的特征:一是要有宜人性;二是要表现内容。
(即适宜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广义地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三)形式美的构成因素1.色彩:(三原色)第一,视觉效果(温度感、空间感、质感、重量感)第二,表情效果是指色彩的表情性,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
色彩的表情性给人以情感的感染,不同色彩的刺激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如兴奋与沉静、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
第三,象征效果色彩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发生某种联系,从而具有了某种意味和意义。
从质、量、度的关系去看,形式美的规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涉及量的关系的形式规律,主要是整齐一律、平衡对称;二类是涉及质的关系的形式规律,主要是比例、对比、调和;三类是涉及度的关系的形式规律,主要是节奏、和谐。
整齐一律(最简单)是各种物质材料按相同的方式排列,而形成单纯的反复。
其特点就是一致和重复。
优点:齐一、反复给人以秩序感,在反复中还能体现一定的节奏感。
缺陷:缺少变化、单调呆板平衡对称是从形式外表上的一致性进到不一致性的结合,即不同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的交替重复,形成既有变化,又有一致的对称均衡美。
对称,左右对称(基本)、上下对称、前后对称。
平衡,天平式、杆秤式、跷跷板式。
比例是一件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适当关系。
“周三径一,方五斜七”(圆形、方形)“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绘画)“立七、坐五、盘三半”(人物画)毕达格拉斯学派:“黄金分割”,蔡沁(长和宽)8:5或1.618:1对比调和对比,也称对立,是具有显著差异的形式因素相互结合而成的,是在统一中趋向差异,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节奏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有规律的反复,它由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两种因素构成。
节奏分为:先抑后扬的鼓舞型、先扬后抑的沉静型韵律: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而形成的。
和谐(最高级形式)也称多样统一,其本质是杂多的统一,多样的统一。
所谓“多样”,是整体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在形式上互相区别的差异性,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所谓“统一”,是整体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在形式上的某种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呼应和衬托的关系,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篆体,提倡“整中有乱”、“和而不同”,草体则以“乱中见整”、“违而不犯”为尚黄宾虹:竹画应使其“不齐而齐,齐而不齐”二、社会美的特征1.社会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征。
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
(情感方面、精神方面)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
二、自然美现实美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大自然中自然事物的美。
人化的自然的三种基本形式:1.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其身。
2.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
(三)自然美的特征1.自然性:自然美具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生长、发展规律。
2.变异性和丰富多样性首先,在反映社生活内容上带有很大程度的变异性、不确定性。
其次,在反映社会生活内容上所具有的丰富性、多样性。
3.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四)比德与畅神比德:人们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行客观化。
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
(“美善同乐”)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玉比德”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赞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使精神为之一畅。
它所尊重的是自身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
简言之,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社会和自然中的事物自觉加工的结果,属于第二性的美。
第三,艺术技巧的提高也离不开社会实践。
艺术美存在的美学根据艺术美是现实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实美存在着时、空的局限。
现实中的美一般比较分散,具有某种相对性。
现实中有些事物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去欣赏,如悲剧。
(二)艺术美的特点1.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2.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情感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所谓客观性、再现性、形象性:其一,艺术美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之中;其二,艺术家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进行创造。
所谓主观性、表现性、情感性:其一,艺术形象中融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强烈的情感,及他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政治倾向等主观因素。
其二,艺术美是艺术家积极创造的结果。
3.艺术美具有典型性。
4.艺术美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5.艺术美的灵魂是创造性。
第二,艺术家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
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士气,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已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目的。
1.建筑—“凝固了的音乐”建筑是在满足实用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其巨大的空间形象,表现特定时代和民族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艺术。
2.工艺(工艺品)工艺:指在造型和色彩上美化日常用品、环境的艺术。
工艺品:人们将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后,使之带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
特种工艺品:审美价值具有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实用功能有的已不明显,有的则完全消失。
高档的工艺品—玉器、象牙雕刻、高级的漆器、精巧的丝绣、绒绣和陶瓷器民间工艺品—剪纸、面塑、泥塑、蜡染布料、竹编工艺品、根树雕实用工艺品:是指实用性强、适当加以美化的工艺品。
如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3.音乐——“艺术王冠”5.雕塑——“高贵的单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第一,它是没美的瞬间。
美是造型艺术的法则,造型艺术所选择的不是这一瞬间和那一瞬间,而是美的瞬间。
第二,它既能承接过去,又能暗示未来,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具有最大生发性瞬间。
7.文学——“想象的艺术”8.电影——“遗憾的艺术”电影蒙太奇(montage):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及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四、丑(一)丑的含义: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力量、阻碍历史发展、阻碍人类创造积极生活的事物和现象。
(二)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1.以丑衬美,其目的在于突出美。
2.化丑为美,塑造艺术的反面典型。
《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人们在欣赏反面典型时,通过对其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否定而引向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也能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
凡是能激起人欣赏、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的不平凡的、伟大的、奇特的事物和人物,叫做崇高。
2.崇高的美学特征:崇高是主客体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
壮美与崇高同:都是指的一种雄伟壮阔的美异:1.壮美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壮阔,是种和谐的审美形态;崇高在本质上则是以主体与对象的矛盾冲突为前提。
2.壮美是建立在均衡、比例、和谐的形式美法则基础上的;崇高的事物在外在感性形式上表现为形式美法则的突破。
3.壮美是一种单纯的昂扬振奋之情;崇高常常伴随着恐惧和痛感,更具有精神的震撼力。
总之,崇高美是一种艰难的美,崇高感则是一种艰难的美感。
三、悲(剧)“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第一,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首次给悲剧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艺术是由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及歌曲6个部分组成的。
第二,提出了“净化”说,即悲剧具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
悲剧主人公“在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和弱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贡献有二:一是突破了悲剧长期作为戏剧范畴的局限,真正把悲剧作为美学范畴对待,丰富了悲剧的内涵。
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二是科学地揭示了悲剧的本质。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不是由于偶然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四、喜剧即喜、喜剧性或滑稽,泛指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中一切滑稽的因素,即一切荒谬背理、显得可笑的现象。
两种形式:一是与祭祀酒神的仪式;一是在民间流行的滑稽的讽刺性演出。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什么是美感?“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于1876年出版了《美学导论》,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与“自下而上的美学”。
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哲学美学”,“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哲学方法或理论方法。
“自下而上的美学”也称为“科学美学”,“自下而上的方法”称为经验方法。
一、美感的涵义狭义美感,即审美感受,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的兴奋愉悦等感情状态。
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不同学说一类从人的精神活动中去寻找美感的根源和本质;1.“移情说”弗列德里希.费肖尔和其子劳伯特.费肖尔提出的,后经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起来。
所谓“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有感受、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立普斯:审美的移情作用的实质在于主体的感情外移于物;主体的审美情趣“移置”、“投射”到客体事物中去,就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评:“移情说”触及审美想象中的情感特征,夸大了移情作用。
2.“内模仿说”谷鲁斯创立,人的知觉都以模仿为基础,审美模仿大半内在而不外现,只是一种“内模仿”。
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美感过程生理活动的特征,缺陷在于把美感特征仅仅归结为生理、心理模仿,混淆了生理快感与审美愉悦感。
3.“心理距离说”布洛,主张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的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
布洛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求,是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
“距离要求”,在于审美主体心境的变化。
审美快感是有距离的快感,一般快感是无距离的快感。
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三)美感与生理快感1.联系:美感不等于生理快感,但必须以生理快感为基础。
其次,生理快感只限于生理领域,美感却要由感官的生理快适上升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第三,生理快感是五官感觉都可获得的,美感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来实现。
美的欣赏和判断一、美的欣赏的客体与主体(一)美的欣赏中的客体就是审美对象,即客观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一切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
首先,必须是个性鲜明的形象。
其次,审美客体对主体的欣赏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二)美的欣赏中的主体指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活动的人。
1.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官。
2.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的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
3.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
审美心境是一种在生理舒适的基础上情绪平静、轻松、和谐的状态。
“内心的和谐”是审美心境的基本特征。
4.要有进步的审美观点。
审美观点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美的理性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审美态度?即主体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日常意识状态,转入特定的审美心境,内心要保持安宁、平静,要心平气和地接纳美。
审美态度(超功利而含功利)是进入美的欣赏的心理前提。
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审美注意的产生是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审美活动的准备阶段的完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审美感受的获得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审美感受的获得是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的完成。
通感: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
错觉、幻觉错觉本是一种对对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没有实际的外物刺激而出现的虚幻的知觉,如白日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