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论文8篇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语文教师具备积极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相反,教师满腹牢骚,对社会不满,对生活绝望,他的情绪也会使学生深受影响,觉得生活不过如此。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生活充满激情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生活充满激情,能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平等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勇于发言,甚至敢“冒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生活中的一员,语文教师的心态和不谙世事的学生肯定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家庭关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会困扰着教师,影响教师的情绪。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己的这些生活烦恼传染给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另一角度看,教师还要具备艺术家的特征,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一登上舞台,就要将积极的一面面对学生。

(二)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

教师在传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言传的作用远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现得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是热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时,能最先站出来;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要勇敢指责;不参加赌博之类有损形象的活动。也就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来,这样才能像司马迁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除了教师本身要具备美的品格之外,还要利用语文教材来进行审美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是诗词、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组成的。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内容去发掘文中的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情感。

(一)通过诗词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古人有“诗言志”之说,因此我国古典诗词大都是体现古代诗人思想的承载工具。在古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别》中的忧国忧民,从《离骚》中体会屈原的追求,在《饮酒》读到陶渊明的超俗,还可以从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体会爱国者对国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诗词除了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怀,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品格之外,还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诗经中的《上山采蘼芜》。以及一些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些优美的诗歌将个人情感、志向抱负、自然景观以及意境都通过琅琅上口的诗句体现出来,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体会情感、意境还能通过诗歌的结构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现当代文学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语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有我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有外国作品,台湾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通过细腻传神的笔调描写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过一件小事来歌颂人情之美,如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还有的则是痛陈诉说,如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沈从文的作品又描写了我国湘西那一方净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这些作品由于离当代人较近,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而产生美好的审美情感。

(三)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四、结语

(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三、总结

根据美术教育中对基础认识的需要,结合2009年版《辞海》,“基础”意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如:基础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美术作为一种“纯”艺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通过材料制作有情感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构成有形的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美术基础广义范畴即包括知识的传达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形体的塑造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同于动物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基础所指的根本已成就,因此体现本质性的基础教育是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现与引导。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缺少开放、包容与梳理,艺术演进的过程、观念、方法常常被遮蔽,形成单一、狭隘的应试美术基础。我们所处的时代体现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面对视觉空前富裕和充满张力的“图像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也应不断地得到补充和重新认识。这样看来,美术基础教育是基于视觉材料与手段过程中对思维方式、创新心灵的发现与引导,而不是程式灌输什么、塑造什么、夯实什么……

二、关于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三、深化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机理

高校美术基础课程属于专业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过程,往往无法预期结果,其核心就是提供开放的平台以导引、保持艺术直觉,还要与时俱进“对重要公共话题的敏感、迅速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的综合素质”。

(一)基础的基础

兴趣与爱好对美术来说是基础,首先,成长背景与天赋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人生而平等却各有其不同的视觉敏锐禀赋,许多人生命走到尽头也没有发现或发挥这一面;其次,家庭背景教育、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文化基因也是艺术人才基础的基础,后天艺术培养与努力是在兴趣、爱好的自觉基础上的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艺术是不能教”的。

(二)开放的定位

基础不仅是再现性的素描与色彩练习,注重视觉材料、形态的理解、把握与细腻丰富的情感相结合,强调直觉对信息的整体加工和理性的领悟力相协调的特征,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当代艺术视艺术为“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真正得到治疗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职业和日常工作实现进步并深化的基础”。由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就应思考将人格完善、人性解放、智能成长等因素纳入其中,并进行更深维度的考虑,如视觉直觉保持,个性认知表述,发现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三)基础的深化

四、当代艺术视野与格局的需求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高校逐渐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材的补充、美术课程的设置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策略的实施并没有在地方高校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地方高校的美术教材虽然涉及了民间美术知识,但其所占的篇幅较小,数量极其有限,并没有真正将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的美术教育。显然,高校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意义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高校在美术教育中片面强调西方所推崇的色彩、素描、油画、水粉等课程,对于我国民间美术这样一种优秀的本土美术资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高校学生都对西方美术、现代美术的知识了如指掌,但对我国民间美术却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民间美术是“农村人的艺术”,太“土”太“俗”。高校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依然处于表面层次,对于民间美术并没有深层次地开发与利用,这是对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

1.是对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2.是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

3.注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观的培养

民间美术源远流长,民间美术的创新意识与理念也无处不在。当代的艺术家也深知这一点,创作时喜欢从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与突破点。如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创立的立体派,就是在非洲本地原始艺术中寻找灵感,通过其原始艺术大胆夸张的艺术风格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突破点。换言之,民间美术所蕴藏的力量和内涵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贯穿民间美术教育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手法、融合不同的形象进行创作。如此,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具新意和个性,这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关键词:校园传媒;高校德育;大学生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3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

由于校园传媒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实践机会,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既是校园传媒的受众,又是校园传媒的参与者,有的参与了校园广播的编辑、播音和撰稿,有的成为高校校报的作者、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担任了高校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的成了校园网的维护者和管理员,他们在主动参与校园传媒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为高校拓宽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切入点。

4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校园传媒中能真实地得到反映

由于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他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喜欢的人物、歌曲、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在网上发表的观点、意见,进行的各种交流、讨论,都能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这为高校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互相促进

在加强对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互相结合的研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探讨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问题,不断探索借助德育促进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和利用校园传媒创新高校德育的新路子。

1校园传媒是消除现代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中坚力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的多元文化以及良莠不齐的传媒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现代校园传媒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单纯地采取“堵”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这一宣传、教育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针对现代大众传媒中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来袭,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建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深层次的稳定的内涵文明,充实浅层次的脆弱的肤浅文明,充分展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传媒的文化含量;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大众传媒的本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增强他们对现代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2校园传媒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坚强阵地

4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高校德育取得实效

校园媒体作为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一直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它由原来的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单纯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校园网、手机等多种传媒;它由原来较单一的校内舆论宣传、文化服务等功能,发展到今天多样的社会化、开放性、人文性、信息化导向性等功能;它由过去大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吸纳式”;它由原来自身设置的单一栏目,发展到今天的合理、多样的栏目;各栏目的内容由过去的呆板单调,发展到今天的图文并茂;由过去单纯的纸质信息发展到今天拥有数字化等多种信息;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将有着更大、更惊人的发展。从校园传媒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它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受众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及时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德育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德育信息;有助于德育工作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使高校的德育信息和德育内容更广泛、更快捷也更多样化了,并且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使高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校德育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如果惯用以往的一些德育理论、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校园传媒作为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借助于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园传媒,来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校园传媒的发展规划做出统一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加大校园传媒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和整合校园传媒资源,为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传媒的的栏目设置和主要任务,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德育信息,不断去更新校园传媒内容,以自己的特色去应对社会媒体的影响;对校园传媒中出现的不良信息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治。同时要实现校园传媒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构建校园宣传强势,以达到多个传媒之间相互造势增值、延伸各个传媒功能的目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鄢万春.论高校主流传媒德育潜功能的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一)提高感官与心灵对形式美的感悟和品位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这种现象是当代学生必须要面对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美的发现和对于爱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美。形式美具有四大要素:色彩、线条、声音、形体,这四大要素中有三个都是对于视觉的体验。高校中对于美术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将美术的知识和美术欣赏通过形式美的方式进行教授,从而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使学生在内心构建起一个审美心理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悟与品位能力。

(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生境界

审美能力能够在无形中塑造、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超于一切现实因素逐步获得学生对于自由的人生的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改变学生的心态,从而改变学生的一切活动,致使学生的心理、身体都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具有活力。比如,在对梵高《阿尔的吊桥》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体会到强烈的彩色应用,能够想象这幅作品是多么的大胆创新。通过对画中任何自然的洞察,体会到了梵高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理解的渴望。通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中深切的感受到梵高画的美,能够体会到画中美的感染,从而体会到梵高的伟大情操,这是其他教育培养所达不到的。只有审美,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事物的美,给学生的感官和情感提供享受,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鼓舞,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受到陶冶,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趣味。

(三)在学习生活中思维模式更趋完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是为模式从理性向感性、抽象和自由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自由创造能力。就像在劳动创造中,劳动可以使劳动者提高劳动的技术,从而不断改善操作,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把握能力和创造力。同样的,美术教育也一样。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将美术教育中直观的造型和理性的实用目的融合起来,使技术艺术化,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社会接受和使用。

二、提高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于审美的理解能力,就是要在对作品的感受的前体现,加深对于自然事物本质的把握或者说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掌握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需要在长期的美术教育中有意识、无意识形成的,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加大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接触,从而获得感悟,又要学生能够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从而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所以,要想具有这种审美理解力,首先学生就要接受长期的对于一般知识的教育,通过这个过程,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其次,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达到要求后,就要使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理解力的形成。通过这两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给你加深对于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从而能够每个作品中的各种象征意义和各个典故,从而能够对于作品的哲学思想能够较好的把握,体会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精神。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的。知觉是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比如事物的形状、空间、色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觉力、对美的感受力。这是一种自然的艺术知觉,它通过审美的活动,建立起作品的基础,从而搭建起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比如学生对于审美的想象、审美的认识和审美的创造等。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绘画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审美知觉的开发,这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视觉训练是高校教学的最终目的。将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核心就意味着,通过学生生理和心理对作品的感知,从而建立学生对于作品的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意味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要将教学的方式、思想以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实现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的相统一,从而事项高校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的培养向着视觉思维能力方向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根本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的审美自由是人类劳动的最高形式的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要从学习方式入手,提高学生对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教导学生求异、质疑、想象,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创造即时性和偶然性的审美情感,使艺术的想象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基础情感上,成为作品。最后,要教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审美。

(四)具体化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的表达,是建立在许多基础上的,比如民族、环境、文化、历史、经济、专业修养、语言等,这些都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能够对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质量的评价和鉴赏,都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从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局部到整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技巧表述,单纯从技巧上让学生进行作品的分析,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所学的知识对作品进行表述。比如,当学生在进行色彩的研究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的学习,尝试对色彩分析的表述。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审美表述的能力,就能实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二、新媒体时代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最为独特以及便捷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伴随着这种新技术的面世,它对于自身的技术水准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实践要求。这种新型的技术也逐渐被各大高校所利用,逐渐地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逐渐被扩大优势加以利用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具体说来,新媒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说来:

(一)新媒体所独具的权威性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在继承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传统媒体的优良作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正继往开来的为国家以及人民传播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与众不同的舆论监督力量是其他行业不具备的媒体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继成为国家进行宣传的窗口之后又一在高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阵地。

(二)新媒体所独具的覆盖性的特征。这里所提到的有关于的新媒体的覆盖性特征是指新媒体在面向社会公众的环节上,它充分的实现了向更广范围内的社会大众,更大面积的传播相应的信息,伴随着这个过程,也逐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强覆盖性以及强辐射性。众所周知,各种媒体类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各有所长,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和缺点。这样不同的媒介之间可以充分彼此搭档,优势互补,促进信息传播的最大化。新媒体充分受这一与特征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这个群体的年龄夜店、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使其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做法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三)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新媒体以及自身所独具的信息技术优势逐渐扩大了信息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信息的接受的便捷性、快速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所接收到奥的信息更为准确、及时以及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等特点。众所周知,大学生更为乐于接受和主动乐于尝试很多新兴的技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各高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一)将新媒体作为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媒介。高校努力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新媒体这一媒介广泛地应用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环节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技术,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创新,在通过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深入到其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网络群体的特殊作用,并且伴随着这个环节的开展,需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育人、树人”的教学观念,逐渐引导学生突出和强化自身的主体性学习观念,不断锤炼自身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格。

(二)逐渐培养出相对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者。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先锋,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及时地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感觉到时代竞争的压力,在充分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合理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把握好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双管齐下,做好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以及教育的工作。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自然风光资源

沙坡头、沙湖是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除此以外,六盘山也是宁夏境内自然风光的代表,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岛屿”,其风光旖旎,久负盛名,更是革命纪念地。率领到此,曾作词《清平乐·六盘山》。其他还有贺兰山、火石寨地质公园等,这些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沙漠、绿洲并存,风景与历史积淀相融的美景。

2.历史文化资源

3.社会文化资源

二、宁夏高校加强区域美术资源建设的教学探索

1.梳理、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

区域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美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弘扬、传承区域民族文化和保护民族美术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宁夏各个地区的美术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采风,专家走访,查阅文献、地方志等,把收集到的美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相应的数据资源库,逐步形成主题性的区域艺术资源区间和立体化的区域美术资源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的原始数据和第一手素材,建立区域美术资源的专题网站和网络体系,科学地制定宁夏区域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积极地促进这些资源合理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

2.建立自身特色的宁夏区域艺术教育体系

随着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宁夏高校艺术教育应树立多元的艺术教育观,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台湾艺术教育家郭帧祥认为:“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之际,决不能仅仅从事物表面的关联出发来设计课程,而应深入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等两类或两类以上事物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开发出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和严密性特征的艺术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在现有公共美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纳入区域美术资源系统;其次,对区域美术资源进行系统化、类别化建立;再次,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宁夏地区的两个主要特色即回族特色和西夏特色,从而形成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3.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教育实践

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实地考察,比如在对西夏艺术学习时,可以参观宁夏博物馆、西夏王陵,以至延伸到区外的敦煌莫高窟、西夏博物馆等,让学生从壁画、雕塑、版画、文字等几个方面对西夏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不但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学习剪纸,可以请宁夏各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如同心的田彦兰、海原的伏兆娥等,不但使同学们学会剪纸,也可以感受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的魅力。此外,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对民间的民俗、手工等进行调研,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加强对民间传统美术的了解与掌握。

THE END
1.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社会,美育不再仅限于艺术教育,它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生活。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美育提升了个人的审美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日益被数字化信息所包围,容易忽视自然界和人文精神的丰富性。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等,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https://www.7x2ueqkc3q.cn/yi-shu-zhan-lan/141392.html
2.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探索美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探索美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 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远不止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的体现。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才多元化、创新能力强成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https://www.8oi1gic5.cn/yi-shu-shi-chang/505054.html
3.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审美情怀与文化传承的桥梁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审美情怀与文化传承的桥梁 美育的基础性作用 美育不仅是个人品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对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传递。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通过美育,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区分高低雅俗,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https://www.byyonno.cn/yi-shu-re-dian/139834.html
4.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审美启蒙探索当代美育之道在当代社会,美育不仅局限于艺术教育的传授,更是对个人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念的一种塑造。它通过审美体验与创造活动,帮助人们培养个性的独特性,同时增进文化认同感。因此,美育在当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美育能够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参与音乐会、戏剧表演或观看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获得精https://www.piunhddxx.cn/yi-shu-re-dian/491600.html
5.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探究从文化认同到个体发展的视角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探究从文化认同到个体发展的视角 一、引言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使得传统美学价值面临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美需求。 https://www.gntpa.com/yi-shu-zi-xun/458584.html
6.儒家经典的美育价值及其当代意义我们从“五经”谈到礼乐、谈到中国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谈到经典对当代中国乃至当今国际关系的意义,可见经典的“经”就是“常”,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作品,具有恒久的普遍意义。对文学艺术工作者而言,我认为今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积极倡导经典的美育意义和价值,让全社会都能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642
7.艺术美育的时代价值与主体建构主体性艺术教育为何而来属于本源性的问题,需要肯定艺术美育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的价值作用,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奠定艺术美育的发展之基。从功能导向看,中国的艺术美育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和艺术观的结合,强调艺术美育的实践性和主体性,突出“强德育人”和“以美育人”的总体目标和建设要求。从实践导向来看,艺术美育的实践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BVD9BQ0550TYQ0.html
8.艺术概论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艺术具体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这三种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https://blog.csdn.net/shaw29/article/details/111243403
9.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他当过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望,加之偏爱美学,矢志不渝地传播美学思想,积极实施美育教育,以他的影响力在美学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辛亥革命前他赴德国留学,在那里开始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写了许多美学论文,将西方美学思想介绍给中国。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于https://www.lnskl.org.cn/10000/184631/2021326/1616736474505.shtml
10.美术教育的价值12篇(全文)在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和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现当代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教育中感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k6ml2y8.html
11.“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1—4721(2000)05—0020—05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美学史上,“以美育代宗教”既是一个影响巨大的重要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面进步的思想旗帜,曾在思想界和理论界引起普遍关注。而提出这一http://cgrs.szlib.com/Qk/Paper/127753
12.“成教化,助人伦”摘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被近人称之为“画史之祖”,其在美术史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彦远充分认识到了绘画在社会发展及其在人的精神领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是对新时代的绘画教化功能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528/7965616.shtml
13.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引自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 “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53648002/
14.美育的意义(精选十篇)之所以将舞蹈教育提至如此高度,与舞蹈的教育作用及其与体、美、文学等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实践证明,儿童舞蹈接受力好于其成年,因此,开展儿童舞蹈教育意义深远。 儿童舞蹈突出的美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舞蹈能帮助儿童建立美感。 其实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即,主要通过艺术手段(包括舞蹈),或借助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zrq5hv.html
15.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美育不仅仅是关于绘画、音乐或文学,它更是一种全面提升个体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和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美育在当代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通过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化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和融入集体生活方式的手段。 https://www.04z95bmt.cn/yi-shu-shi-chang/432074.html
16.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文(精选7篇)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就叫作美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文 篇1 摘要:文章主要从美的本质和对美育的理解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善的人,同时针对美育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meishuxuebiyelunwen/668502.html
17.20世纪初叶美育新潮的兴起及其当代意义这股美育新潮在文化创生的策略上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范例,对今天的美育建设实践也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启示价值。 关键词:20世纪初叶美育新潮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谭好哲,1955年生,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尽管早从先秦时代起中国的传统教育即已包含了“诗教”与“乐教”的成分,但将美育或曰http://www.krilta.sdu.edu.cn/info/1019/1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