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无疑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深度融入网络,并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还深受传统德育工作理念、方式及内容的影响,尚未适应网络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节奏。
认识网络: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形势
学生社交连线——新兴媒体深受喜爱。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革新,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化新兴媒体风靡网络,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载体。这些社交化新兴媒体具有极强的功能拓展性和优质的应用体验度,基本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等交际需求的全覆盖,已成为学生交流情感、探讨话题、传播观点、获取知识的习惯性方式和途径。对于高校德育而言,传统工作方式、途径和载体面临转型。
学生思想连线——多元思想备受推崇。当前,海量网络信息裹挟着多元价值观与文化观,在网民的解读与分析中激荡交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造成深远影响。在全球化思潮盛行的背景下,西方价值观、人权观、利益观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纷纷渗透到国内各种网络媒体、网络论坛,对传统高校德育的理念和内容形成强大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源头。
置身网络:高校德育工作遭遇新挑战
新兴媒体——挑战高校德育传统方式。目前来看,高校为大学生和教师提供的校园网络互动社区平台极为有限,并且在系统功能、技术优势、使用感受上均无法很好地契合大学生丰富的网络生活需求。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网站开始切入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的网络互动空间,这类社会教育类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已跨越了校园围墙的“藩篱”,整合了学生、教师、家长等实际需求,提供了优质的互动服务平台,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赚足了“眼球”。这些网络新兴媒体改变了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习惯,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寻求基于兴趣的信息内容,从而使传统德育方式失去原有效果。
运用网络:高校德育工作谋求新发展
搭建网络互动社区——扩大网络阵地影响力。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要善于寻找新的生长点,必须先入眼、入耳,才有可能让大学生信之而后入心、入脑,最终体之、行之。着眼于主动建设和管理,高校德育要注重搭建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打造德育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吸引大学生回归校园网络,进而才能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基于这一逻辑,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紧密贴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方面的需求,运用主流网络技术构建综合性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并深度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的知名品牌,实现与社会网站差异性发展,吸引大学生同步运用校园网络;另一方面,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积极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整合“选课系统”、“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信息资源,吸引网络名师和专业课教师等进驻互动社区,实现对学生一站式信息化教育服务的建设目标。
创新网络教育形式——提升思想文化辐射力。网络时代思想文化的传播需要具有黏度的载体。当前,手持移动终端已成为大学生接入网络、使用网络的重要窗口和首选途径。因而,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创新网络教育形式,通过研发、运用兼具信息推送功能的教育类移动设备客户端,主动向大学生用户推送承载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内容,以占据大学生的移动网络生活视野、提升正向网络思想文化的辐射力。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