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

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京韵大鼓曲种

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和板,进了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艺人们走街串巷过着“打鼓弹弦走街坊”的卖艺生活,被称为“逛街儿”的江湖调或怯大鼓。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旗籍出身的艺人金德贵,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大鼓,发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语音。他曾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们仍然称他演唱的为怯大鼓。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住在北京石头胡同的艺人胡金堂(胡十),为提高怯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开始移植子弟书词《长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气呵成,被誉为“一条线”,声名渐起,代表曲目有《樊金定骂城》、《高怀德别女》等。与胡同时享名的还有擅唱《三国》短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卖艺以后,也移植一些子弟书词如《单刀会》、《战长沙》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气足,嗓子又冲又亮,最擅长唱武段子。后来,他们去天津行艺,和当地的瞽目艺人宋玉昆(宋五)一起,被誉为胡、宋、霍三家,统称怯大鼓。之后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自清末起就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

1884年起,刘宝全往返于京津之间,先后拜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等人为师,并曾为胡金堂、霍明亮担任三弦伴奏,二十岁以后正式演唱怯大鼓,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对怯大鼓进行了革新。一是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丰富了唱腔;三是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四是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宣统三年(1911)后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联璧合的伴奏小乐队。在文人庄荫棠等人的帮助下,他还改编、整理了一些新曲目。刘宝全把怯大鼓的唱词、音乐、表演综合为一体,使“词为根、腔为本、表演为枝叶”。与刘宝全并起的京韵名家还有白云鹏和张筱轩。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风格朴素自然见长。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民初,专门教唱京韵大鼓的名教师王文瑞等培养了一批女演员,民国三年(1914)后,北京天桥建立有女演员演唱大鼓的书馆,又名落(1ào)子馆。民国五年(1916)后发展有环翠轩、藕香榭、振华园等近十家。最著名的演员(当时称鼓姬)有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白银宝、何金桂等。她们演唱的曲目有一部分如《包公夸桑》、《玉堂春》等,和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的曲目不同。文人易实甫所写的《天桥曲》中有“自见天桥冯凤喜,不辞日日走天桥”的诗句。

三十年代后在天桥德意轩、西城桃李园演唱的有李兰舫、吴大平、汪淑贞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北京培养成长的女演员小黑姑娘、小岚云、小映霞、阎秋霞等纷纷去天津演出,有的成名后在当地落户。刘宝全的学生白凤鸣,早期师承刘宝全的唱法。其长兄白凤岩曾任刘宝全的弦师,他根据白凤鸣嗓音较宽、较低的特点,吸收借鉴了白云鹏的演唱艺术,与白凤鸣于二十年代末共同创造了苍凉悲壮“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并对后来天津“骆派”(骆玉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曲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种玉杰、王玉兰等接班人。曲种名家:排名不分先后: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白银宝何金桂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代表作品:《包公夸桑》、《玉堂春》、《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罗盛教》、《党的好女儿徐学惠》、《海上渔歌》、《党的好女儿向秀丽》、《激浪丹心》、《韩英见娘》、《野猪林》、《桃花庄》、《英台哭坟》

京韵大鼓“金嗓歌王”骆玉笙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刘”、“白”、“张”三大流派。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尊为一代宗师。继三大流派之后,又有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创造的“少白派”。京韵大鼓重歌唱,专唱短篇曲目。刘宝全擅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故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等。

白云鹏则擅唱《红楼梦》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京韵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大鼓演员。☆“白派”京韵大鼓“白派”京韵大鼓是白云鹏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创造的。白云鹏(1874-1952),河北霸县人。

青年时期在农村庙会说唱大书,后拜史振林为师改唱木板大鼓,1910年以后改唱京韵大鼓。他演唱的特点是依字行腔,运用和缓、低回的唱法,他基本不用高腔起唱,这是有别于刘宝全、张小轩之处。“白派”唱腔对字音的处理十分讲究,注重声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强弱的变化,气口轻重的设置,特别善于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虽多,但唱腔却不重复。如《黛玉焚稿》中的“她如今”、“我如今”的8个排比句。阎秋霞深得白云鹏的真传,她演唱的《黛玉焚稿》颇有乃师之神韵。她根据女声的条件,使唱腔更富有女性的娇柔。“白派”再传弟子赵学义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她演唱的《宝玉哭黛玉》中“哭灵”的“我许你”、“我羡你”、“我慕你”、“我爱你”等16个排比句,曲调起伏不大,唱来如泣如诉,委婉动听。每每唱到此处时,不乏有听者与之和唱,倍受当代听众的喜爱。

骆玉笙与《剑阁闻铃》

骆玉笙,1914年生,艺名小彩舞,她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4岁在南京登台清唱,17岁正式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拜鼓王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学唱刘派大鼓曲目。她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在“刘派”基础上,又集“白派”、“少白派”之长,充分运用和发挥她那甜美的嗓音,宽广的音域,尤其是带有一种自然悦耳的颤音,创造形成了令人喜爱的“骆派”京韵大鼓。她长于歌唱,尤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被誉为“金嗓歌王”。《红梅阁》是骆玉笙的代表作,她那哀婉曲折的行腔,时而深沉,时而激越,动人心弦。如:“都只为粉黛多情含冤死,就是薄命的佳人叫李慧娘。”唱腔上句是慷慨激越的高腔,下句则是迂回婉转的下行低腔,鲜明的旋律对比唱出了歌者对李慧娘诚挚的同情,引起听众的共鸣。犹以“粉黛多情”一句“嘎调”直上云霄,撕人肺腑,几经跌宕,再落入深沉有力的甩腔,成为流传一时的佳唱。

京韵大鼓诗

《剑阁闻铃》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是清代韩小窗所作。描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扬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这首名篇被大鼓艺人演唱了近一个世纪(先是山东大鼓艺人演唱),终以“骆派”京韵大鼓将它推向了顶峰。骆玉笙以韵味浓郁的歌喉唱出了唐明皇既悔且哀,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加上配以新颖的鼓套,悦耳的丝弦伴奏,鼓箭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使人如醉如痴。当唱到“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一段时,感情真挚深沉,听来令人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骆派”演唱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骆玉笙演唱了多半个世纪的《剑阁闻铃》,如今已成为一代绝唱。所录制的唱片,销售量超过了50万张。

为此,骆玉笙于1989年获得了中国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大奖。☆孙书筠与《大西厢》孙书筠,1922年生,北京人。自幼随父学唱京剧老生,12岁拜王文禄为师学唱京韵大鼓。14岁时便在舞台上初露锋芒。她以“刘派”大鼓为基础,兼取“白派”、“少白派”的唱腔风格,以台风潇洒,表演细腻而自成一家。她擅唱金戈铁马的故事,也精于演唱儿女情长的曲目。如她演唱的《大西厢》就是令人百听不厌的佳曲。《大西厢》的唱词通俗、诙谐。

骆老简介

骆玉笙1914年生,女。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人,生于上海。艺名小彩舞、筱彩舞。出生6个月时被卖给天津艺人骆彩武,改姓骆。七岁开始学京剧,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926年登台演出。1931年改唱京韵大鼓。

1934年拜韩永禄为师学京韵大鼓,承刘宝全派。1939年首次在北京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曲艺团演员、副团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天津政协常委,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四届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月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是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皆宜;在“刘(宝全)派”唱腔的基础上,兼采“少百(凤鸣)派”、“白(云鹏)派”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骆派”。解放前创腔的段子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

解放后创作有《卧薪尝胆》、《文天祥》、《正气歌》及《将相和》等。《丑未寅初》及《剑露闻玲》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摄制成纪录片。1985年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振河山待后生》伴唱。代表作有《剑阁闻铃》、《红梅阁》、《子期听琴》、《击鼓骂曹》等。著有《骆玉笙京韵大鼓集》。

(编辑:望秋)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艺术家骆玉笙,是怎样用一生的心血,来传承京韵大鼓艺术的呢尽管经历了诸多磨难,可凭借自身坚毅的性格,以及对京韵大鼓艺术的热爱,骆玉笙终于排除万难、盼来了大解放。解放后的她参加了天津曲艺团,不再用艺名“小綵舞”,改回了本名骆玉笙。而且脱胎换骨,从旧时代的卖艺人,变成了受人尊敬的人民演员。 三.用一生的心血,传承京韵大鼓 https://cul.sohu.com/a/794933165_121159374
2.骆玉笙骆玉笙在出生6个月的时候,被卖给天津艺人骆彩武,并改姓“骆”;也因此,她连自己的出生地都不知道。骆玉笙4岁时随养父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唱。在骆彩武的培养下,骆玉笙7岁开始学京剧;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926年登台演出;1931年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又拜韩永禄为师,学京韵大鼓,承刘宝全派;1939https://www.qiuwenbaike.cn/wiki/%E9%AA%86%E7%8E%89%E7%AC%99
3.大师.骆玉笙先生!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京韵鼓王一代宗师骆玉笙人物经历:1914年8月31日,骆玉笙出生在江南地区,自己根本不知道确切的出生地点;6个月大时,被送给江湖艺人天津人骆彩武做养女。1918年,骆玉笙跟着养父母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常常是骆彩https://www.meipian.cn/504tzo5r
4.骆玉笙80年代末以后的骆玉笙,由于年龄的关系,登台的机会已经不多,演唱也以小段为主,但每每登台,热情的观众便如趋之若鹜一般,可见骆玉笙三个字对曲艺观众的意义之大。 2002年5月5日,这位艺术大师因呼吸系统衰竭在天津辞世,享年89岁,她在寂静中离开亲人,离开她热爱的文艺舞台和观众。骆玉笙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http://baike.soso.com/v178910.htm
5.骆玉笙档案,骆玉笙资料,骆玉笙图片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夏季游艺会”,不仅有露天电影,还有露天杂耍,荣剑尘、小彩舞、小蘑菇参加演出,楼底下大戏院是京剧,李少春、袁世海、李宝奎、高维廉、阎世善、李幼春、于莲仙、新丽琴、艾世菊等演出。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http://www.5nd.com/profile/165.htm
6.曲艺大码头骆玉笙是天津乃至全国曲艺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师级艺术家。曾用艺名“小彩舞”、“筱彩舞”,中国当代著名曲艺大师、鼓曲界泰斗、京韵大鼓“骆派”艺术的创始人,有“金嗓鼓王”的美誉。骆玉笙7岁开始学京剧,9岁拜苏焕亭为师,1926年登台演出,1931年改唱京韵大鼓, 1939年首次在北京登台演出京韵大鼓。1979年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2%E8%89%BA%E5%A4%A7%E7%A0%81%E5%A4%B4/15891182
7.骆玉笙骆玉笙(1914年8月31日—2002年5月5日),女,1914年8月31日出生于江南。骆玉笙以“嘎调”“盛名,被誉为“金嗓歌王”,为“骆派”(骆调)创始人。1941年,骆玉笙应邀到北京演出。1951年参加天津曲艺团,演唱的新编革命题材曲目《黄继光》《光荣的航程》等获得赞誉。1953年,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196https://m.douyin.com/share/challenge/1622506863042563
8.梨园百年琐记骆玉笙,女,京韵大鼓演员。艺名小彩舞。 4岁随养父骆彩武在上海大世界演唱,她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4岁在南京登台清唱,17岁正式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拜鼓王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学唱刘派大鼓曲目。1936年起辗转于北京、天津演出。她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在“刘派”基础上,又集“白派”、“少白派https://history.xikao.com/person/%E9%AA%86%E7%8E%89%E7%AC%99
9.中国文艺网7月24日晚,纪念骆玉笙诞辰110周年专场演出在天津中华剧院举办,“刘派”“白派”“骆派”京韵大鼓传人和岔曲、梅花大鼓名家同台演出,老中青少幼同台献艺,观众大饱耳福,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展现了天津曲艺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该专场演出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联、天津http://www.cflac.org.cn/wlyw/202407/t20240728_1325908.html
10.薛宝琨:相声在学者中最大的知音中华读书报这是怎样的一种欣赏和共鸣啊? 可以说,薛宝琨不仅是侯宝林先生的知音,也是所有相声演员的知音,说他是相声在学者中最大的知音,恐怕也不为过。 大概十年前,我回天津,还见过一次薛先生。我当时想约薛先生写文章,和我的研究生老师张圣康说起来,张老师就帮着联系,又一起和我去了一趟薛先生家。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2-03/30/nw.D110000zhdsb_20220330_1-12.htm
11.天津天津旅游天津旅游百科利顺德大饭店位于海河西岸台儿庄路,与凯悦饭店毗邻,始建于1863年。和平区台儿庄路33号23311688 皇宫饭店:解放北路177号,22300888 泰莱饭店(和平区解放北路与彰德道交口),现为天津饭店一分店。 交通饭店(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口) 国民饭店(和平路、赤峰道、哈尔滨道之间) https://z.mafengwo.cn/wiki/13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