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教学设计范例6篇

近几年在软件工程教学研究工作中,国内外高校主要通过引入CDIOm思想改进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特别强调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的实践能力。这些研究都针对软件工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软件设计理论知识,并切实培养和提高他们软件设计的实践能力。

1、软件框架AF4JAVA简介

软件框架AF4JAVA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软件设计理论知识,同时也为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软件设计实践起到指导作用。通过对Struts、Spring和Hibernate等JAVA开源框架进行集成、封装和抽象,构建出AF4JAVA框架。AF4JAVA该框架中设计并实现了一组实现数据访问、抽象的领域实体对象等功能软件构件,对学生隐蔽了使用JAVA开源框架的繁琐细节。AF4JAVA框架本身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体系结构风格、设计模型和软件框架等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利用它提供的可重用构件,高效地进行JAVAWeb应用软件的设计。

AF4JAVA框架被分为用户界面层(UIlayer),领域层(Domain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Accesslayer)三层,如图1所示。用户界面层用于实现图形用户接口GUI,提供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领域层封装了业务逻辑和业务实体,并向uI层提供业务功能接口。数据访问层则封装了对数据库的访问功能,为领域层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2.1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由IDataContext、DataConteXt、Configure和Mappingfile4个构件组成。图2所示为软件框架AF4JAVA中数据访问层的示意图。其中IDataContext接口定义了对象的增删改查、事务管理等操作。DataContext类通过使用Hibernate框架中的构件,实现IDataContext接口。Configure中包含数据库连接的配置文件。Mappingfile是用于定义对象一关系映射的文件。DataContext的实例根据数据库连接配置和对象一关系映射关系,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操作。

2.2领域层

2.3用户界面层

UI层包括View、ViewModel和ViewController构件,如图5所示。其中View构件用于定义一组JSP页面WebPage1,WebPage2,……,WebPageN。ViewModel为渲染JSP页面提供数据或者保存从JSP页面获取的数据。ViewControUer中定义了一组JSP页面请求处理的动作Action1,Action2,……,ActionN等。这些动作通过调用领域层中的业务服务接口完成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

3、基于AF4JAVA框架的软件设计实践教学过程

基于AF4JAVA框架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过程可分为初始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评审阶段4个阶段。

1)初始阶段。

2)计划阶段。

3)实施阶段。

该阶段中项目小组按照项目设计计划书开展工作,建议采用迭代增量式的软件设计过程,如图6所示。下面对该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进行介绍。

步骤1(静态结构的设计):按照计划书中任务分割和分配情况,利用基于AF4JAVA框架的UML设计模型中预定义的类和接口,小组成员使用UML类图说明某一子系统的用户界面层、领域层设计和数据层中包含的类,以及3个层次间的接口设计。

步骤2(动态行为的设计):小组成员使用UML活动图、顺序图说明该子系统各层次内部、层次之间的交互以及外部与子系统之间的交互。

步骤3(设计规约的书写):根据步骤l和步骤2得到的设计模型,按照AF4JAVA框架的设计规约说明书模板,书写该待建子系统的设计规约说明。

步骤4(组内评审):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会评审该次迭代的设计结果。评审的结果决定小组是否调整后续的迭代过程。同时在讨论会上也要回顾此次迭代过程中好的和不好的做法,帮助提高后续设计工作的效率。

重复步骤1~步骤4,直至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方案。

4)评审阶段。

最后,以项目答辩的形式,各组汇报自己的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答辩时,必须提交项目设计的工作计划书、设计说明文档和答辩演示文稿。根据各组完成设计工作的表现,教师进行讲评和最后总结。

摘要:模块化就是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课堂都看成模块,世界万物都是模块,学生也是模块,大模块分成小模块,小模块做好了,大模块也就做好了,《Java程序设计》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必修课,学习目前世界上优秀的编程语言,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Java语言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严谨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加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往往感觉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接受程度有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项目任务驱动法引入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实训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实训。

一、《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地位和特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软硬件)工具,具有一定的硬件操作和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毕业后,既有大专层次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本专业较熟悉的实际操作技能适应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一线上直接参与管理或工作;适应在计算机软件企业从事专业的软件开发工作。安排在第二学期,为培养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而开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具备从事Java编程工作的基础。前导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基础;后续课程是《JavaWeb开发技术》,学习实用的编程技术。《Java程序设计》是一门典型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程序设计本身具有的抽象性、Java语言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高,接受程度有限。

二、《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

(一)项目驱动是一种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作为线索,将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预定情境下,经过思考并借助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动传输知识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的模式相比,项目驱动法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主线”。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任务要求开展实践探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督促、协助、评价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二)《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1.概述

2.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3.实训内容的优化设计

三、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地域性环境空间设计专业教学框架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Frampton)教授在其著作《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inTectonicCulture)一书中将“建构”(Tectonic)解释为具有文化性的建造或称为“诗意的建造”,其本意是关于木、石材等材料的结合问题。它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包含构造材料的内容和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中国的建筑理论体系很早就认识了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技术与形式的高度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造型全然得益于结构的本体,这原本是完全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极为积极的因素,理应成为我们所继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架构中,体现出将设计的技能训练分成几个独立的知识加以传授,割裂了其中的有机联系,也割裂了空间和建构。我们应当研究中国建筑的空间和建构内涵,发展营造学社和先辈建筑家的追求,将对空间的认知和建构思想贯彻到设计教学中补充和完善以往的教学。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岭南建筑从建构特征与方式上具有建筑与环境空间本质性的特征,从其民居与祠堂的空间构成上和岭南地域的人文、气候、地理、生活方式、当地材料与构造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建构特征,我校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迅速成长,环境空间的设计教学体系也摸索走出地域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一、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目的与方法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是以地域性空间设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岭南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地域化材料和技术,在既定的基地内创造出符合内外使用需求的空间和形式。在一年级空间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中贯穿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构成建筑设计中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二、三年级教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学中强调功能解剖及组织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建构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启动、推进及整合设计的程序方法。

培养岭南地域建构空间建构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岭南建筑空间类型与要素的认知训练、岭南园林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解读训练、岭南地域主义概念设计与功能的构思训练、岭南地域化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的组织训练、岭南地域性技术材料与空间的建构训练和地域性理念构思与设计的综合训练。

二、岭南地域性建构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建构教学的主线是环境的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为场地和场所。在这条线中,四个层次设置了景观限定、街区限定、坡地以及街道限定四个场地条件。

第二条线是空间的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类型简化为单一功能空间、单一功能组合空间、简单综合空间以及复杂综合空间。

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质和建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中强调的应是材质而不是材料,材质强调的质感、形象以及表现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物理性能。设计师的建构活动是通过设计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地域性的空间建构方法与地域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补充验证设计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地域性建构理论研究是研究地域传统的营造体系理论或者说是传统构件的建构关系与建造过程的原理课程,环境空间设计一年级在整个空间设计教学体系中被定位为空间形态设计入门阶段,可以将空间设计形式分为空间与体积、场地与场所和材料与建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解释了建筑和景观环境存在的基本含义,即使用空间的要求、场地的几何特征和场所的肌理感、材质与材质运用的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岭南的建筑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六个层级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设计内在与外延的逻辑关联性,掌握通过设计分析来形成设计成果表达的设计专业工作方法,实现以建构为主线的设计作品的多样性,实现空间建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与反思,将现有的设计教学框架进行调整与完善,以单元教学为组织单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单元分为四个。在一年级时进行功能认知与形式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形态与材料建构单元和空间类型与组织单元,在三年级教授综合设计课题单元。

2.基础课程单元分为五个。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历史理论研究单元,同时在一年级时进行工程制图与模型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计算机设计表达单元。另外,一、二年级时还应进行设计案例分析单元和设计专业英语单元。

3.“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构想。即让环境空间设计回归至最初的解决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等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正如张永和在《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的:“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掌握设计的技能,即分析、综合、组织建造、基地、空间、使用诸方面条件和可能性的能力。”因此,对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应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空间概念的认知,一直到设计构思、真实建构。传统的建筑教育最终成果是图纸和模型,教师根据图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到此为止。空间建构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空间认知到设计到建构的完整训练过程。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药专业的重要必修基础课程,是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主要理论溯源,为此抓好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工作意义显著。独立院校生源有其独特性,如常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反馈抽象复杂,内容繁杂,深奥难学等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比喻教学法”联合“框架式教学法”应用于中医药类独立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乱为清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注意力,为快乐与高效的《生物化学》课堂提供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框架式教学法;生物化学教学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含了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内容,是医药行业与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主要理论溯源,为此抓好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工作意义显著。笔者在中医药独立学院从事生物化学一线教学十几年,热衷于教学改革研究,拟将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题进行归纳并针对中医药独立学院的需求与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提出“比喻教学法”联合“框架式教学法”,提升中医药类独立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物化学教学瓶颈与独立学院生源的独特性呼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二、“比喻教学法”联合“框架式教学法”融入《生物化学》教学的适用性

1.“比喻教学法”为快乐《生物化学》课堂提供保障。比喻是将某些具有相似点的事物、现象或原理放一起比较,从而获悉某一新的事物、现象或原理,通常以浅显易懂的去阐明生涩难懂的,以便于形象并简单地表述新事物、新现象或新原理。“比喻教学法”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比喻手法引入,巧妙地将学生们所熟知的、感兴趣的、容易理解的事物、现象或规律与未知、生涩、深奥的事物、现象或原理进行特征比较,通过类似点而深入浅出地解释疑难点,最终帮助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喻教学法,具有形象性、引导性、趣味性等优点,拥有化生疏为熟悉、化生涩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构建直观易懂桥梁的作用;具备引导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路、促使学生类比并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具有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专注力的作用。比喻教学法将是《生物化学》教学中“晦涩、难懂、抽象”知识点的克星,将为快乐《生物化学》课堂提供保障。

三、中医药类独立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科学引入“比喻教学法”与“框架式教学法”的两点建议

优质教学的关键在于优良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故建议以下两点:

1.紧扣当今学生的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医药领域应用,积极思考,巧用比喻,切实发挥“比喻教学法”的效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关键。但是,师者切不能忽略当今学生的兴趣点与我们大学时期的兴趣点或许存有偏差,所以师者备课前,应该“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知识背景等。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医药领域应用,积极思考,巧用比喻,切实发挥“比喻教学法”的效用,例如讲解酶与医药学的关系时,我们可以用几张血液化验单与蛋白酶药物说明书等,实实在在地说明理论与医药领域应用的关系,例如讲解生物氧化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将之比喻为“体内的燃烧”,其燃料是营养成分(糖、蛋白质、脂肪等)与O2,其助燃剂是蛋白酶,其产物为CO2与H2O,其功效是为机体蓄积化学能ATP与热能,其特点是“没有硝烟”的缓慢的燃烧。

2.合理构建“生化知识框架”,框架大小以学生适用为宜,适时启发学生思考,避免填压式满堂灌。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构建“生化知识框架”应与教学目标相符,以适合学生思维跨度为宜,并非越大越好。合理构建“生化知识框架”需要根据教学不同阶段与学生对知识不同掌握程度,构建不同层次的框架,服务以教学质量。其次,在“框架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避免填压式满堂灌的教学情形,不要忽略该教学法的启发思维的重要效用,通过框架启发学生思考,并且适时让学生构建框架,给予学生动脑动手机会,教会学生归纳,给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比喻教学法”联合“框架式教学法”科学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凌乱为有序,将有效地缓解或化解当前《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的问题,提升中医药类独立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将为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供方法途径。

[1]王倩,王宁,李仲.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0):869-870.

[2]敖梅英,梁文龙,周枫.独立学院创新“寝室联系员负责制”管理模式及其价值[J].科技广场,2010,12(10):152-156.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概念框架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将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其中,为学生搭建有效支架,创造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李玉苑,2011),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Vygotsky(1978)提出了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尚不能独立,但在成人和其他学习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而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则称为支架(康艳,2011)。根据以上理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或间接(包括鼓励有能力的同伴)提供适时的帮助、指导和必要的信息渠道,随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减少帮助,发展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阶段。基于鲁子问、康淑敏(2008)、嵇敏(20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前后六个阶段。

(1)确定最近发展区。这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的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背景知识、思维水平、兴趣爱好,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

(2)选择学习任务。选择的学习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为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空间。任务要镶嵌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性质和目标指向。

(4)进入情景。基于所建立的概念框架,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

(5)合作探究。学生的任务学习和与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驱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适时地通过示范、提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积极地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6)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不仅针对课堂学习任务的有效性,还要追踪评价学生课后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

二、例谈支架式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8AUnit1FriendsMaintask,要求学生Writeanarticleforyourschoolnewsletteraboutyourbestfriendforawritingcompetition,用合适的形容词描述好朋友的相貌、品质、能力等。笔者结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六个阶段,谈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

1.确定最近发展区。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学习现状分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感性认识上,缺少语用环境和语言实践,学习策略、情感和文化态度更无从激活。从学习需求分析,初二学生虽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写作前组织有效梳理还是必要的。据此,笔者确定的最近发展区为:在以语言发展为中心的写作活动中,学生能通过运用性阅读策略,在一定的语境中重组阅读文本的语言,并运用迁移、拓展等手段,充分体现目标语言和话题语言的运用(戴军熔等,2011)。

2.选择学习任务。在最近发展区的指导下,教师开始为写作教学选取相应的任务。笔者把任务镶嵌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依托本课Daniel'sarticleabouthisbestfriendKate,要求学生Readhisarticleanddiscussitwithyourpartner,不仅让学生明确Maintask的主要任务是借鉴、模仿和运用课文的语言,而且还能使他们从中学会观察、学会评价、学会做人,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反思

笔者对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支架搭建进行了如下反思:

1.保证写作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是支架搭建的基础。在支架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然后再设置情景,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2.把握支架搭建的适切度。教师的支架搭建若不足以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势必会影响书面输出。目标文本应体现具体的、多维的学习目标,包括语言、文体、情感等,教师可以明确围绕哪些要素来构建概念框架,从而把复杂问题分解,而不是仅仅给出几个关键词或句型,让学生做机械的造句练习。

当然,支架搭建不宜过多过细,而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例如,在解构文本时,教师应当在互动中渗透自己的教学目的,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理解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98.

THE END
1.学期教学工作框架计划.doc学期教学工作框架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工作计划人员,我制定了学期教学工作框架计划,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该计划考虑了工作环境部门主要工作内容数据分析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工作环境包括学校的教育政策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素质等因素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47425378.html
2.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精选十篇)TPACK框架从教师技术整合的知识框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审视框架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语言框架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为我国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很好的改革思路。基于以上思路,以TPACK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师范生教育教学特点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重新进行设计,恰当的融入新的教学内容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法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svf48e.html
3.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解释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最终目标是学生成为独立而自律的学习者,而其外显特征是教室里发生着高水平的智力投入与碰撞的活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主要突出了教学中的四个要素:教学目标、预习作业、教学板块、学生清单。对四个要素的运用进行一定范围的规限,使之在有效教学的区域内得到呈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26/15/18662494_412523881.shtml
4.《基于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本书以简明方式,给教师呈现了一些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基于脑的教学的实践框架,方便教师开展探索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本书将有助于引导教师关注脑科学研究成果,使教师走上基于脑的教育之路——一条实证教学的道路。 https://www.jianshu.com/p/7f46bf28d181
5.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课程教学中,以大概念对全部单元内容进行统整,围绕大概念对单元各板块育人价值进行梳理,提炼板块小概念,构建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联,设置单元框架图,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一)大小概念框架 本单元共有四个板块,为了加强学生对大概念的认知与理解,教师提炼板块小概念,以形成立足于大概念的整体教学框架。 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705/10529777.shtml
6.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本单元共有四个板块,为了加强学生对大概念的认知与理解,教师提炼板块小概念,以形成立足于大概念的整体教学框架。 由表1可知,单元大概念中以“生日让同学互相了解,增进彼此关系”为基础,引领学生对板块内容加以分析,以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角度统整单元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建构意义。纵向深化方面,学生对大概念有深入了解http://i.yanxiu.com/user/train/personal/viewHomework.tc?projectid=9264&hwid=25995584
7.教学结构体系范文12篇(全文)根据上述的前提基础条件,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综合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CDIO模式为教学手段, 设计了以下“四个平台+四个模块”为主体的《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框架。 2“四个平台” 2.1 专业实验室平台 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 实验室建设尤其重要。实验室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i4mpwzu.html
8.《认识比》的教学反思《认识比》的教学反思8 在教科院张老师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jiaoxuefansi/20180827000008_1708452.html
9.《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大夏书系》(吉姆·奈特)简介中小学健康教育:理论与实施策略名家论语文丛书-语文阅读与成长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走在路上-我的语文教学心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当当自营 进入店铺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7561793 http://product.dangdang.com/24213468.html
10.浅谈CLIL教学模式及课程设计四个C充分体现了CLIL教学以内容、文化为导向,以语言为媒介,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内容的认知能力。4C教学框架从一个全面的视角将不同的因素整合,为教学法提供了整体框架。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将学科和语言看成两个独立的元素,而是将内容置于“知识学习”领域(融合https://hrbeu.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3291406
11.构建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有效反思和改进学习测评【摘要】:提高学习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理论上需要研究、实践中需要构建新结构学习结果质量体系,包括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结构化能力、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的结构化问题情境和以深度学习品质为核心的结构化学习水平,并构建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作为教学评管理工具、实践指南和操作范式。根据新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2106008.htm
12.国家级创新团队深化“三教改革”“两重构三融合双养成”教学学校电子商务省级“双高”专业群《物流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改革按照“两重构三融合双养成”的理念创新教学设计。“两重构”即课程坚持任务导向,围绕真实项目重构教学框架,坚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导向,围绕岗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三融合”即将三全育人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在人才培养及课程教学全过程、全情境,课程设计及授课过程将https://org.ttcdw.cn/577024358782136320/column?id=674495952438091776&navId=578004300116959232
13.让“面积”单元的教学走向深度学习内容本文以“面积”单元切入,借助单元教学,利用深度学习构建教学框架,从整体勾连知识框架结构、充分体验知识建构过程、细节落实教学评一致性,阐述了走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走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基于核心内容,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基于客观学情,明晰单元学习目标;基于活动体验,规划单元学习活动;https://tpd.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91947
14.认识与反思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1篇)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http://cooco.net.cn/zuowen/178927.html
15.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架新课程目标是纵横交织的:纵向结构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组成,横向结构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板块(方面)组成。从而构建了立体式的目标框架,使五个板块(方面)在各个学段在三个维度上都能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080807130950_16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