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在准备硕士申请文书时,邀请了我关系最好的几个朋友和同事填写了一份关于我的问卷,其中一个问题是「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做的比较好的事情是什么?」
曾经和我在一个项目上共事了一年的同事回答「工作非常有条理。比如在XX的项目上,很多过往的项目文档都会归档得很好」。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一些习惯,在其他人看来会是一个优点。
然而这样的特点是我的「优势」吗?还是说只是「完美主义」的一个副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整理就整理,还要整个方法论,这是不是有些太完美主义了?但我认为,与其完全摒弃一个标签及其背后的所有特质,不如成为一个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物尽其用好的部分,充分利用完美主义者「追求系统性」的特点。不好的部分我们尽量避免,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作为一个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我希望涉及到的整理对象是有限的。本文不讨论生活上的整理,只讨论「内容」的整理,即项目内容、想法、文件等抽象物体的整理。
整理这类物体的目的在于,绝大多数人如今都是「数字人」,积累了成千上万的照片和截屏、各种各样的文件、散落在各个app收藏夹里的「收藏再看」等等。但这些东西里有巨大的可能性——可能是曾经我们忘记的梦想、可能是一些有趣的回忆、可能是某个重要但一直没开始学习的技能。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需要整理,也被许多人所忽略,那就是——我们的「想法」。
这个想法可能是看书时产生的联想、洗澡时想到的一个主意、和朋友聊天时蹦出来的副业想法,但这些想法转瞬即逝,过后要么完全忘记,要么就是心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烦躁「我刚刚在想什么?明明很重要的,但是就是想不起来了。」
但其实,这样零碎的想法里有巨大的能量。有的有可能会逐渐成为「改变一生」的行动,有的会发展成为「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这样重要问题的答案。所以我非常建议把自己的想法也作为重要的整理对象。
「整理」这个行为显现在每个人具体的行动上可能形形色色,但是背后应该遵循的方法论都是相对统一的。以下是我在过去的反思和学习中不断提醒自己的原则。
《知识的错觉(StevenSloman&PhilipFernbach)》里提到:
如果把人脑的运作方式视作与计算机相同,那么大脑就太简单了——人一生所习得的知识容量不过就是1GB。
《心流(MihalyCsikszentmihalyi)》中提到:
注意力决定了一些事物能否进入我们的意识,并且能够带动其他的心灵活动——思考、回忆、做决定。
但是「注意力是有限的,人类同时注意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当我们的注意力还集中在上一秒产生的想法上时,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当下正在发生的重要的事情上。但如果集中精神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时,又有可能会忘了之前那个「重要」的想法。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当时把这个想法——无论是多么细微的想法——记录在了某个地方,那么我们就像放下了一个重担,一身轻松奔赴下一个目标了。毫不夸张地说,每当我有一些想法产生的时候,可能是某个写作的主题、可能是明天要买的菜,我心里总有一种焦躁感,无法集中注意力到下一件事情上,但是当我把这些信息放到了相应的软件里时,世界似乎都明亮了一些。
在我开始使用ApplePencil之前,我在学习和工作时基本上随时都会拿着一只笔和一个本子。然而感谢科技的进步,ApplePencil和Notability的搭配让我解放了背包里的空间,Notability本身的设计让我可以把所有情形下的笔记都放在一个软件里,并且实现可追溯。
滴答清单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日程管理软件,我所有的日程安排、重要的日子、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在这上面。我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桌面三日视图、桌面一个月视图、以及习惯追踪。
思维导图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效果不用多说。然而我认为,思维导图不是具体内容应该存在的地方,换言之,它不是「仓库」,不应该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帮助自己理解所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就好比书的目录、论文的大纲,而且最好还是「事后」的记录,也就是在课后建立,而非上课过程中建立。通过理解了所学习内容的逻辑之后,我们就能很轻松地在细节和整体之间转换。
Q-Dir是一个文件夹管理器,能够在一个视图下同时打开四个文件夹,在文件的整理和多任务并行的情况下非常有用。虽然本身的界面设计比较「复古」,但是瑕不掩瑜,这个软件已经成为了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
我们学习原则也好工具也好,最终的目的在于降低自己生活里的chaos,能够保持井井有条、随时轻松上阵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