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毕业总结范文

导语:在中医毕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药专业;通用人才;《方剂学》;教学改革

1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2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在不降低《方剂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从就业出口来看,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中药学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临床监察)和新药推介(针对临床医生的讲师和医药代表)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方剂学》知识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获得临床处方的能力,因此若完全按照中医类学科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大纲和模式授课,将不能完全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专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也应该有所改进。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

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

3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4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4.1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我们认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各专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专业《方剂学》学时设置不同,学生将来要进入的行业也不同,因此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讲授,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又有差别。为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严谨,有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再次确认《方剂学》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首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纵向方面,研究建国以来各版《方剂学》教材,了解《方剂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横向方面,研究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针对各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大纲,了解各学校各专业都重视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其次,进一步访问教学管理部门对《方剂学》课程设置的建议,访问资深的《方剂学》教师以了解前贤和同仁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再次,总结作者个人多年的经验。其对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和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

4.3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最佳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与中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方剂学》的特殊需求有机地结合,得到适当调整《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方案,制定了适合中药专业的教学大纲。

5本研究的结论

5.1《方剂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比较建国以来历版《方剂学》教材,发现各版教材的章节设置基本一致。比较我国比较知名的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基本内容一致但是细节有差异。

结合总结个人《方剂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相同的,中药专业也不例外[2-3]。当然,中药专业《方剂学》的课时较少,而且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中医专业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确实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说来,《方剂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论中包括方剂学发展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和用法,各论是经典方剂讲解。

5.2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总论教学的特点

考虑到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从剂型与成药关系密切角度考虑,总论中除治法和组成变化外,还应该重视剂型的讲解,应把剂型讲解提到一个高度。

5.3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各论中的选方原则

考虑到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相对较少,各论中所能选择的经典方剂的数目相对就少,必须采用少而精的选方原则,主要是注重方剂对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为纲,以纲为目,纲举目张”。

5.3.1体现法度的方剂依据“方从法出,依法统方”的理念,选方和授课时注重以方表法,重点是能表达配伍法度的方剂尤其是一方多法的方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强调对每一张方剂面面俱到。如麻黄汤,麻黄配杏仁,表达了宣降相因的理肺法度,对肺系疾病的处方和肺系新药配方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5.3.2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药方药学专业培养目的不是临床医师,通过方剂学学习侧重的不是培养其处方能力,而是实际应用能力,中成药的使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正方和附方的选择中尽量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中成药剂型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的方剂,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药店的药师。

5.3.3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适合于制药企业的药师)近年来,新药研发人员将一些经典方剂剂型加以改革,成功开出新的中成药,这些成药成功的走向市场,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制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就是一个剂型改革的成功案例;又如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传统名方,今人在此基础上去生姜加香附、丹皮、栀子增强方剂疏肝解郁的作用,又可治疗肝郁化热,成功的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舒肝颗粒疗效稳定,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已纳入非处方中成药目录。这是一个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的能力,应多选对古方剂型改革获配伍调整取得明显成功的案例,并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

5.3.4《方剂学》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模拟药店药师、药品推介师和住院药师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方剂学知识撰写求职报告病进行模拟求职答辩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讲解和点评,使方剂学理论知识实用化。实践环节可以再教学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璞.中医药通才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1-52.

[2]谢鸣.临证选方配伍及其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2-5.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中医教育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临床教学

1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培养儿科高级人才

目前在培养研究生时发现,“西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教学医院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纯中医、中药治病救人已满足不了患者和医院生存的需要。现在中医医院,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因此,一些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的西医知识很薄弱,下很大功夫去补习西医的知识而忽略了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运用。即使原来研究生的中医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进入临床实习后信心也会缺失,结果造成了许多研究生“舍中求西”,在强化西医学的同时,淡化了对中医的研习。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难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培养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生时应时刻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将中医的研习渗透到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每一个环节。

1.1临床教学查房,应注重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临床查房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查房言传身教地教会研究生如何与患儿及其家长打交道,如何运用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如何正确进行分析临床病例和解决问题;而对于临床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查房也是学习临床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中医教学医院应规范地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标准操作,对每个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用药分析,并针对某味中药的加减进行详细讲解,以提高研究生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在诊治过程中观察到中医的疗效,也进一步树立了中医的信心。由于小儿皮肤薄嫩,气血的盈亏和邪气的盛衰能较敏感地在舌象上表现出来,为此本院儿科建立了小儿疾病的舌诊库,要求临床研究生能通过望舌象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辨证分析。通过这项基本功训练,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同学通过对舌象的分析看到了疾病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小儿望诊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

1.2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经典的学习中医界历来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著作奉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代临床实践的考验,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它们是祖国医学宝库里较早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文献。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经典著作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与临床实践结合还不够;进入研究生阶段,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倡导读经典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去研习经典的内容,包括组织研究生针对经典的某些观点进行专题讨论,用经典中的理论和方药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学习经典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研究生真正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提高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研究生学会中医的学习和思维方法[1]。

2注重临床技能培养,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2.2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临床操作机会,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技能训练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由于种种新的情况和矛盾,研究生实践操作机会更是减少。《执业医师法》颁布,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后,使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实习医师临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实习医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针对现状,笔者要求临床研究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加值班,时刻将临床研究生当作一名临床医师进行训练,使其尽快成熟。接诊患者后,老师和研究生同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志,研究生的病志作为实习病志,导师给予认真的修改和指导;临床实践中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导师都要先让研究生提出处理意见,再进行分析,切忌研究生只是一个跟随者;中医的推拿和按摩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总之,使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让其融入到临床工作的氛围中,使其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而不是一名旁观者。

3严把临床技能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生命力在于加强临床能力培养,为落实这一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加强临床研究生的各阶段考核能极大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紧迫性,是确保临床型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举措。

4根据儿科研究生层次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培养方案

本校儿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其中有应届毕业考取的,也有工作几年后考取的,还有七年制的本硕连读研究生。各类研究生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缺点。笔者在培养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特点,制定的培养计划应更具有针对性。比如,本科应届毕业考取的研究生和七年制的研究生应该注重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基础课后即可进入临床实践,跟随导师查房,亲自参加管理诊治患者,参加学术例会、专题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并在病例讨论中不断地训练自己阐述独到的见解;而对于已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应鼓励他们尽早进入科研阶段,与导师和导师组共同议定研究课题及方法,尽早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今后开展高层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

5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组制,进一步开阔研究生思维领域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关系到中医未来发展的工程,尤其是目前中医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临床型研究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经验,使临床型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儿科名医。

参考文献

[1]许双虹,章文平,胡小英.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16.

关键词:教学查房;临床实习;中医院校

一、教学查房流程

2.讲解病史。站位:带教老师站在患者的右侧、头侧,被查的实习医师站在患者的右侧、足侧。首先由带教老师讲解病人的病史及治疗经过。例如:患者苏××,女性,21岁,以“尿黄1周。身目黄染1天”为主诉,于由门诊拟“黄疸”诊断收入院,今天是入院第2天。现汇报现病史如下:患者自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黄,无发热,无食欲不振,无倦怠乏力,未予治疗,2天前开始出现身目黄染,呈进行性加深。现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于昨日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急黄”入院症见:身目黄染,倦怠乏力,无恶寒发热,无咳嗽咳痰,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纳寐差,尿黄,尿量可,大便调。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中医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之法,辅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肝脏微循环、腺苷蛋氨酸注射液退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以保肝降酶。

二、教师总结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6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由于黄疸起病急、传变快、预后差等特点,辩证论治往往不易把握,给本病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且临床疗效不甚令人满意。本科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辨病论治疗黄疸,并首次完整提出黄疸“毒邪病因”新学说,认为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疫疠之毒邪(外因,始动因素),毒热炽盛,痰毒内闭,痰火交攻,热迫心营,脉络瘀阻,清窍受蒙,三焦不利,正虚邪陷;其主病位在肝,横连于胆,克伐脾胃,上行于脑及心包,下涉于肾,血脉受损,三焦俱病。提炼出有效方剂——解毒化瘀系列方,经多年临床验证该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出“截断逆转”法治疗本病,预防疾病向脑、肾、脾、肺、心等脏腑传变,阻止疾病的恶性进展。

三、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中医专业学生自身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中医临床教育多年来延续着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传统模式,虽然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缺乏有中医特色的实习和教学管理模式及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生存压力的加大,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就业难,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了重医轻教、重西轻中,老师带而不教、学生做而无用等问题。而学生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实习不仅面临大量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还有繁多的理化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及意义分析,病历的书写和各种记录的完成,实习生无疑是紧张而慌乱的。

参考文献:

[1]朱锡光,孙梯业,颜伟,等.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析[J].医学教育,2005,(1):45-46.

[2]杨剑明.中医专业实习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66-167.

[3]钱静,朱虹,郑陆驿.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6):526-527.

[4]凌昌全,王丽娜.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193-1195.

近年来,我校中医学专业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这一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提出背景、培养模式,总结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旨在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提出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二、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培养模式

三、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优质护理服务;中医技术操作

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我科作为全院第一批参与优质护理活动病房,全体护理人员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该项活动中,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同时注重专科护理水平的提高,将中医特色护理文化融入到优质护理示范活动中,使护士更新观念,患者得到了系统的中医特色护理,将祖国医学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使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现将我科开展护理优质示范活动工作中,应用中医特色护理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营造学习中医文化氛围

1.1结合护理部学习计划,制定本科室中医理论学习计划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计划,科室建立中医学习成绩考核档案,将考核成绩记录在案。

1.2科室详细制定的专科护理常规及症状护理常规,从实际出发,体现中医特色,制定本科中医护理特色操作,并制定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1.3护理部每月举行全院中医护理学习讲课,由资深中医护理毕业护士授课,由浅入深,自制幻灯片,全体护士参加。

1.4科内每月组织中医专科护理学习,由护士长等高年资中医院校毕业护士讲课,内容与科室实际内容相结合,并每周一题进行提问,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本科专病的护理,并运用于临床。

2将中医特色护理贯穿于患者住院全过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1入院护理

病人住院首先接触的是护士,护士的言行至关重要,尤其是服务态度。我们改善了服务态度,加强了与病人沟通,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在与病人的沟通中,通过望、闻、问、切,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症、年龄、职业、文化修养、、性格等选择合适病房,使病人性情相投、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康复。如阳虚阴盛的患者安排在温暖、光线充足的病房;阴虚阳盛的患者,安排在光线略暗、凉爽的病房。

2.2住院护理

开展优质护理以来,我科实行对患者责任包干,使责任护士对患者能够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在人员安排上,责任护士由主管护师以上的护理骨干担当,根据患者量及重患多少实行弹性排班,增加午班、节假日薄弱环节时的值班人员,适时增加早晚班,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晨晚间护理,大大降低了患者陪护率。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住院评估,并进行辨证施护,使病人得到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护理。如在饮食护理方面,对阴虚发热者应多食滋阴生津之品,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香燥、温热助火生热之品,如花椒、生姜、辣椒等;对于每因烦恼与怒眩晕发作者,其护理措施重在调节病人情志,开导病人,鼓励述说病人内心的烦恼与不畅,经过宣泄内心的苦衷,使其肝气调达,并告知患者在心情不畅时不宜饮酒、进餐,避免因肝气不舒、气机郁结,导致病情发作。在用药方面因时因症给药,正确给予服药方法,如一般汤药宜温服,对于寒症者中药汤剂宜热服,以助药力。

我科根据本科疾病特点,制定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我科开展的中医技术操作项目是:穴位按摩、耳穴埋豆,主要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穴位按摩通过规范、熟练的手法,并将其节奏的快慢、用力的轻重以及手法刺激的性质,与患者的具体病情、患者的体质强弱相结合,发挥调整脏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对血压高的病人采用按法、揉法或拿法、推法,取太阳、鱼腰、印堂、风池、风府等穴,根据患者症型,采取虚补实泻,调整阴阳。高血压患者耳穴压豆,主要取降压沟、耳尖、肝、降压点等穴,用王不留行贴压,每日按揉三次,每次每穴2-3分钟,疏通经络,平肝潜阳,清利头目,达到降压效果。

在与病人沟通时了解病人所需,详细讲解中医文化知识,宣传传统中医特色技术操作,如拔罐、刮痧,穴位按摩等,并教病人实际操作,使患者能更好的进行康复保健及疾病预防。

2.3出院护理

师徒传承曾为中医学的发展起过关键作用。寻寻觅觅几千年,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也很艰难。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本身就是一个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现实已经表明,如果脱离了时代就会让我们难以立身。为什么中医临床医疗市场萎缩,每年一批批中医院校毕业生找不到用武之地?其根本原因是患者对现代中医人的信任度不足。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学古而不泯古是发展中医的根本原则。如临床上是以中医疗法为主,还是中西疗法互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治愈患者就行,临床医生当以患者为本。

我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所以任重道远;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事业,所以责任重大。我们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在医术上精益求精,联合起来共同拒绝庸医假药,创造优质的就医环境,让光辉灿烂的中医文化与我们同行,与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除了参加科研时能用上苦练几年的实验技能外,在课堂上、诊室里,就很难有机会把辛苦训练的实验技能及动物实验方法搬进教室和诊室里去发挥作用。可见,目前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成了快速西化的一种培训,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西医,连正宗的中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也必考西医综合或西医课程。试想,如果连四大经典都不熟悉、毕业后又不能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中医研究生,又怎能去继承中医、发展中医呢?与此同时,如果让只知道如何使中医西化,而不是借助西医及现代科技来发展中医的研究生来管理中医,岂不是自己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因此,在这样的培养思路指导下,中医研究生教育盲目扩招、导师鱼目混珠、培养过程重西轻中及重实验轻临床的观念一日不改,中医研究生教育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正确理解中医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真正涵义

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中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专业方向不断增多,但研究生培养课程所体现的系统性、前沿性与应用性不强,培养目标也很不明确[4]。众所周知,中医研究生教育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成败,万万不可小视!而中医要自强,教育需先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中医特色,首先必须合理分配中西医课程比例,并严格按国家政策和中医自身规律开展中医研究生教育。如果偏离了教育方向,中医研究生教育将会名存实亡。

中医研究生导师中医研究生教育离不开导师,而导师的带教能力则是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5]。要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因为仅懂中医的研究生导师,若不了解中医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即使把教材背得滚瓜乱熟,口才不错,也未必能讲好中医课程,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中医是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地理、天文、心理等多学科与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实践科学。因此,不仅临床中医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中医研究生导师也应如此。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生长的沃土[6],中医研究生导师也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见,只有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又善于精研教学内容和艺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研究生导师,才可能成为学生喜爱的优秀专业导师。因此,加强中医研究生导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加紧名老中医教学临床经验的整理及继承、开办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医研究生导师高级培训班等已迫在眉睫!

中医研究生教育,应特别重视中医经典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经典不宜合并,而应纳入必修课程并且还要增加教学学时,条件许可时应安排研究生去“经典”病房实习,研究生毕业后应加强继续教育,可以在评定副高职称前回到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修四大经典,温故而知新,理论进修后还应去能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的门诊或病房进修,以便切实掌握中医临床精髓,增强临床处理疾病的后劲和应变能力。

中医研究生教育,除中药专业外,仅有少部分人能专门从事中医科研工作,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充实到了中医教学和临床单位,因此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重于培养一批切实能够运用中医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明中医医生,当然也应适当了解一些现代医学技术,但绝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难以塑造21世纪的“扁鹊”“张仲景”和“华佗”。

全国著名胃病肝胆病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中医院院长李佃贵教授躬身临床近40年,总结出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之一,并创立“浊毒学说”,提出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化浊解毒法”,为长期受病痛困扰的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化浊解毒祛邪扶正

他不仅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的病因病机,创立了“浊毒学说”,还在此学说的指导下,制定出了以“化浊”、“解毒”、“疏肝”、“和胃”四法合一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一整套严谨的治则、治法;并研制出了系列纯中药制剂,经20年数万例临床病例的实践,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打破了西方“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

“浊毒学说”不仅能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还可用于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治疗。李佃贵在大量临床实验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特点,运用“解毒化浊”的四步疗法辨证施治,拟定了治疗肝病的10种方剂,并研制出复肝丹、珍黄丹等多个中成药制剂,用于治疗乙肝、肝硬化、胆结石等多种疾病,有效阻断其向肝癌发展。

围绕浊毒理论研究建立,由李佃贵主持领导的浊毒理论研究室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

著书立说传道授业

《实用中医肝胆学》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医肝胆病学的范畴、渊源、发展,以及临床常见的肝胆病种类、发病机理、诊断方法、理化检查、辨证施治和预防和调护等,突破传统中医理论对肝胆病的界定,将与肝胆脏象学、经络学有关的疾病均归入肝胆病范畴,提出了诸多新理论、新观点,充实了中医肝胆病学的内容,这在国内外尚属首创。

THE END
1.钩端螺旋体病症状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导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夏秋季节多见,农村青年和孩子患病率较高,传播途径是带菌动物尿污染的水源或土壤而被感染。临床症状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还可以引起视觉系统病变,重症者可以累及肺脏、心脏、血液、肾脏乃肝脏等http://www.iejumei.com/jinrong/2024-12-11/91567.html
2.患者男性,26岁,农民,11月份因发热头痛呕吐三天为主诉入院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斑疹伤寒 C.流行性出血热 D.钩端螺旋体病 E.败血症答案 查看答案发布时间:2024-12-10 更多“患者男性,26岁,农民,11月份因发热、头痛、呕吐三天为主诉入院。体检:面颈部潮红,双腋下少许出血点,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10个/HP,末梢血象:WBC23.0×109/L,异型淋巴10…”相关的https://www.manonggu.cn/2iv8djr3.html
3.杏林讲坛第158讲2005-2018年先后在捷克、英国和美国从事锥虫、贾第虫、微孢子虫、和弓形虫等原虫寄生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于2018年回国任中国农业大学“杰出人才”教授,2024年5月加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目前主要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在寄生和致病机制方面的分子和细胞基础、以及弓形虫病防控技术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https://www.nbu.edu.cn/info/1073/75480.htm
4.养殖技术培训(精选8篇)另外还有些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犬钩端螺旋体等, 不仅会造成犬生病死亡, 而且还会危及人类。为此, 坚持疫苗注射是预防犬类传染病发生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是养犬中的重中之重。同时, 预防注射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目前最常见的是采用犬五联 (或六联、七联等) 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30~90日龄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c8nk605.html
5.好医生2018继续教育课后题()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时为避免治疗后出现 氏反应 钩端螺旋体中、重度感染可选头孢曲松 关于白喉抗毒素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达托霉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灭活 关于对氨基水杨酸,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E 严重肾病者可使用本药 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叙述有误的是() B 根据病原选用杀菌剂,应单一用 药https://m.360docs.net/doc/9c17418077.html
6.作业:1.完成泛雅平台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网络学习笔记讨论B. 钩端螺旋体病 C. 败血症 D. 肾综合征出血热 E. 鼠疫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徐某,男,21岁,导游。急起畏寒,高热持续不退,伴头痛、全身酸痛8天。曾用青霉素治疗,疗效欠佳。身体评估:体温39.8°C,脉搏120次1分。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右腹股沟有圆形皮损,直径2cm,焦黑色,边沿稍隆起。右腹股沟淋巴结https://www.shuashuati.com/ti/a1642ae08b9745a8a2961109a103cdb5.html
7.传染病学教学日历 考评方式与标准 学习指南 教学单元 第1章 传染病学总论 第2章 病毒性传染病 02-01 病毒性肝炎 02-02 肾综合症出血热 02-03 流行性乙型脑炎 02-04 艾滋病 第3章 细菌性传染病 03-01 伤寒 03-02 霍乱 第4章 螺旋体病 04-01 钩端螺旋体病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811.html
8.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汇总15篇)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1524455.html
9.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与人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登革热;细菌性疾病: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食物中毒、鼠疫、布鲁菌病、百日咳、败血症;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原虫感染:疟疾;蠕虫病:日本血吸虫病https://www.chinaooc.com.cn/search?school=%E9%A6%96%E9%83%BD%E5%8C%BB%E7%A7%91%E5%A4%A7%E5%AD%A6
10.药学论文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https://www.yjbys.com/bylw/yiyaoxue/155990.html
11.每日热点0628病媒生物,主要指蚊、蝇、鼠、蟑、蜱、臭虫等跟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类医学动物,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叮咬、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重要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登革热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23年以来全球多地登革热等蚊媒传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1325
12.尿常规检查报告单模板9篇(全文)至于病理性的增多则多见于受到急性感染,如细菌性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引起许多种疾病、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感染),少数病毒感染(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感染或急性血吸虫感染等。尤其当受到急性化脓细菌感染(如金葡菌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时,白细胞增多最为明显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yena6cc.html
13.解剖学(一)视频课程执业医师章节课传染病总论(一) 传染病总论(二) 【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 ¥4 购买 病毒性肝炎(一) ¥2.00 购买 病毒性肝炎(二) ¥1.00 购买 病毒性肝炎(三) ¥1.00 购买 【传染病、性传播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 【重点】【传染病、性传播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 ¥4.00 购买 【https://v.mingtian.com/35988.html
14.自考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浙江省2009年4月自考试卷7.下列哪些动物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传染源?( ) A.鸭 B.鸡 C.鼠 D.猪 E.蜱 8.寄生虫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A.传染源 B.经土壤传播 C.经媒介昆虫传播 D.传播途径 E.易感人群 9.鉴别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的形态特点有( ) A.头节的结构 B.成节的结构 https://www.hbzkw.com/exam/20090912121538.html
15.乡镇卫生院工作计划(精选17篇)进一步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有效地切实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和人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传染病监测、预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与疫情处理,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发病数,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出重点疾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https://www.yuwenmi.com/fanwen/jihua/3016291.html
16.精品实施方案范文合集九篇(四)对重点人群(主要是发生疫情地区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免费应急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通过接种上述16种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https://mip.wenshubang.com/fangan/112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