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之新型教与学|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如何创新?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赋能正全方位地改变着教育形态。技术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理论和目标对师生教学行为进行安排的一种组合,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其创生规律有路可循。

理解政策,锚定关键,进改革有方向

素养导向的培养目标。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各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了规定,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18个核心要点中,有多个指向高阶思维;也有指向技术应用的,如信息意识和技术运用;还有偏重社会情感能力的,如珍爱生活、健全人格、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

融合交叉的课程载体。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了语文等16门课程教学的规范,它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几个模块组成,是连接学科核心素养和教材、教法的中间枢纽。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教材与生活、短期课堂教学目标与长期课程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本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融合。

全面赋能的教学技术。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赋能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育评价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师生应用智能助手(平台、系统、资源、工具等),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为教师减负和赋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形成数据驱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这一系列政策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此外,还有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由原来的4C模型发展而来,包括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的素养框架,即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以及后来结合我国国情增加的第五个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这当中也都提到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梳理成果,凝练模式,助力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经典的中小学教学模式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示范—模仿式。情境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双师课堂等教学模式应用也非常广泛。通过分析目前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寻找创新教学模式路径,有助于推动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今年公布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关技术应用的数量高于上一届,较多的是对某一学科长期进行技术整合的,也有专门突出用技术解决教育资源薄弱地区问题的。技术应用从创客教育、数字资源的单一应用转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教学创新,显示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全流程再造的教改趋势,技术辅助教育全面转向技术赋能教育。

自2019年以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技术应用创生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不同,探索技术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策略,进而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策略按照3种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和4个教学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交叉形成了30个不同应用场景的能力点。例如,有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等。

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彼此适配,为教师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到与教学环节融合再到应用模式生成提供了一条最直接的路径,让教师在教学时兼顾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彼此适配,做到“三备”(备内容、备方法和备技术)。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基于大数据的五步智学、“322”微能力点融合研修课堂、师生同创资源的“332”模式、高中英语翻译的混合式教学与数据驱动和精准教学等。

面向核心素养,技术驱动,构建灵活多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面向核心素养,借由深度学习,教学模式走向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路径。当前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除了技术、核心素养目标外,莫过于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大单元、大概念、跨学科、任务群、知识图谱等都是对学生学习内容重构的一种诉求。通过人工智能的知识本体技术生成学科知识图谱,借由一定的算法生成学生个体的学习路径,可以开展真正意义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通过智能技术的整合,教师的智慧和学科的知识通过教育云平台、学科知识图谱连接起来,形成超学科“智脑”,“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将开始拥有真正的智慧属性。

二是超越单一要素的作用,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基于技术的教学目标、环境、过程、主体、内容、评价的一体化融合。

在教学目标方面,更加重视自然主义、全人发展的生态观,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自主发展、公民素养和创新素养。

教学环境方面,努力实现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空间的融合,能根据学习需要随时转换学习场域。

教学过程由线性的单向度、短课时设计向立体化、网状式、随机通达、大单元的多线程教学结构发展,教师可以随着师生互动的节奏灵活穿插复用多种教学模式。

教学主体不局限于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师资不局限于校内,学生们的学习伙伴也不一定局限于一所学校,教学中的主体——人与人、人与云平台、人与智慧工具将发生各种连接,校内师生之间的强连接将向外拓展到师生与校外学习资源(如高校专家、行业精英、社团协会、博物馆等)的弱连接,共同组成复杂的立体化知识网络。

教学评价方面,积极实践技术赋能的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

THE END
1.信息激活智慧技术赋能课堂桦川县中兴小学围绕数字化校园发展主线,依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实施载体,逐步探索“高效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高品质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它已成功地推动着学校的教育理念的重塑,并且极大地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创新、调整、完善。 http://www.xsdjyw.com.cn/nd.jsp?id=3048
2.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李伏莹: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都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 刘国恒: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学习了! 林望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https://yun.xgjy.cn/studio/index.php?r=studiowechat/topic/show&sid=107&id=313
3.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如何创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赋能正全方位地改变着教育形态。技术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理论和目标对师生教学行为进行安排的一种组合,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其创生规律有路可循。 理解政策,锚定关键,推进改革有方向 https://xxzx.tsnu.edu.cn/info/1067/1618.htm
4.信息技术优化教学8篇(全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qo3pgn7.html
5.巧妙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优化(精选6篇)信息技术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它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信息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形”。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使教学形式更多样,教学内容更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小学语文教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47e15a9.html
6.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打造高效学习课堂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打造一个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https://blog.csdn.net/zmyxl2008/article/details/140268719
7.下面体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相应教学模式为()。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开放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基于()的典型教学模式。 A.建构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部分,依据教学对象、课程特点、教学媒体等的特点灵活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体现了()的原则。 https://www.educity.cn/souti/n2fs6bw3.html
8.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研究论文(精选5篇)(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区别。 1)对象的区别:信息技术通过研究与信息相关联的技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用于优化信息传播;而教育技术研究的是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2)范畴的区别: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与呈现过程,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而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则是应用于教育https://m.yjbys.com/bylw/jiaoyuxue/121496.html
9.职称考试(信息技术素养试题)职称考试5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 主体 ),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协作学习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52、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http://www.jzxx.wj.czedu.cn/html/article4444467.html
10.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教学反思(精选30篇)《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https://www.ruiwen.com/jiaoxuefansi/1893456.html
11.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课例解析2023年12月25日上午9时,县级小课题“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傅蕾丝老师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第一次集中研讨,主题为“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课例解析”。参与人员:卓晓蕾、刘芳、傅蕾丝。 傅蕾丝老师在做专题讲座《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课例解析》 https://www.meipian.cn/4zefi504
12.《信息技术支持优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信息技术支持优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信息技术支持优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106/8067067070005026.shtm
13.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通过一段时间 的多媒体应用和学习,现在对一段时间的多媒体使用进行总结: http://mip.yuwenmi.com/fanwen/xinde/3870221.html
14.翻转双课堂小组促成长教学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学校秉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将“移动终端、智能卡、云平台”等组合应用,打造了“翻转双课堂,小组促成长”的 教学育人新生态。 在学校的教学质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市前茅的情况下,学校主动求变,于 2015 年开始“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https://dx.eduyun.cn/html/chuz2018/20201028/427.html
15.双线双科三融:小学音乐教学融入技术创新设计研究小学音乐课堂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课题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立足小学音乐课堂,结合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融合信息科技,优化教学资源,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进而培养学生https://yun.scjsyx.cn/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1508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