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提出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高度整合的结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现代化的交互环境。2020年以来,田阳区南山实验小学开始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科设计与实施》的课题研究。近两年来,课题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学科教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现粗浅谈谈在信息化环境下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开展的一些做法。
一、信息化环境下小学学科教学原则
(一)自主学习原则
注重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合作学习原则
注重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师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三)适当使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适当运用信息和资源更是关键,不能为教学信息化而胡乱添加太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造成信息过量,学习过程复杂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应当遵循适当性原则,做到删繁就简,避免学习活动过度电教化。
二、信息化环境下小学学科教学设计模式
随着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教学方式愈加趋向多样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具体和繁复。为了优化学科教学活动我们提出“四步”教学设计思路。
(一)情境创设,引出新知
运用多媒体视频、多媒体课件、希沃软件、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了解即将所学知识的背景,或通过新旧知识联系进行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自主探究,引导思考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探索,通过案例讲解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思考。
(三)巩固深化,生活应用
运用多媒体课件、希沃软件、网络资源来巩固新学知识,进行课堂活动检测,通过多屏互动展示搜集的资料,互动交流。拓展学习知识,从学习内容引入生活,从生活回归学习内容。
(四)课堂小结,自主作业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点,学生分层自主完成作业。
三、信息化环境下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实施教学。
(一)优化学习内容
提供学习资源,在教学前或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便于学习的丰富资源,如微课程、视频资源、文献、案例、学习平台等。调整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学习内容,加大或降低内容难度。提供展示机会,为学生提供搜索、加工、整理、展示一部分学习材料的机会,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由教师讲授。
(二)激发学习行为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建立新旧知识关联、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即时评价、教学游戏、友善提醒等手段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对未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给予恰当干预。
(三)注重学习活动
注重学习活动的能动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积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活动占据主要的教学时空。注重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除接受学习外还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等。注重学习活动的交互性,学生可以在频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
总之,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将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拓展了教与学的视野,丰富了教与学内容。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以及应用已经变成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内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因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