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先秦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15分
2.英法德三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异同。15分
3.比较分析实证研究和自然研究范式的特点,优势和局限。15分
4.我国近十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20分
5.我国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20分
6.我国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和实践。15分
1)申请考核,最重要的就是联系好博导。博导认可你、接受你,考博基本就成功了。
具体建议:查看学校官网的博导简介,根据兴趣和研究方向寻找确定3名博导,发邮件联系博导。
有博导回信的,积极交流,可以阅读几篇博导近年发表的好论文,然后思考总结、围绕博导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交流探讨。如果没有回信的,继续找博导联系。
2)如何打动博导,认可自己,或弥补自身没有发核心的不足。建议:
(1)申请当面或线上面聊,表明考博决心。
(2)向博导提出:提前入组学习。如果博导同意,说明愿意接受你。【一次性考博成功的备考精髓】情况介绍高校工作六年,2021年上半年考博一次性成功,教育博士,笔试+面试
3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两条途径,一是听网课,基本方法知识点掌握好后,第二步是看中国知网优秀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分别找1-2篇优秀论文把他们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过程列成提纲,无论笔试还是面试可直接拿来用
(2)向博导提出:提前入组学习。如果博导同意,说明愿意接受你。
首先介绍一下(国内)读博的几种渠道:1.直博:本科毕业直接读博。2.硕博连读:打算继续在本校跟着自己的导师读博的话,可以选择硕博连读。3.博士“申请-考核制”:想要到国内其他学校读博,或者错过硕博连读机会的同学,通常都要走这条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博士招生都是采取“申请-考核制”,而不再像考研那样是全国统一考试。
1.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简历、证明等材料。
1)如何在有限的字数版面内,条理清晰地展示你的特点,是需要好好琢磨的,每个人的组织材料顺序也因人而异,因此最好早些开始制作简历。
2.英语自我介绍
这是每个面试的必考题目,也是一个缓解紧张,暖暖场的好问题。其实导师已经看过简历,对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只需做到介绍内容与个人简历一致,表达流畅,思路清晰就行了。当然如果能在一两分钟之内突出个人特色,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就更好了。
1)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
2)你为什么要报考某某导师
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第一个问题是必问的。
一定要用清晰的,前后连贯的语言阐述出这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对于要报考的专业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清晰的了解和理解,一方面是对自身兴趣和特长有清晰的了解和理解,这两方面用学术性较强的语言组织成一个逻辑一致的体系,它有两重作用:
1)让导师们知道你有清晰而强烈的学术兴趣和动机,而不只是为了将来有稳定工作,能进高校而考博。
2)同时你借助这个自我陈述的过程,表现出对自身,对各种“大问题”的洞察力,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而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从事学术研究的潜力。这对于人文类考生尤其重要。
4、将来的研究计划
有些学校和专业比较看重这个,必须先准备好书面材料;有些则只是在复试时简要的问一句。不管如何,多少也是要准备一下的。
1)最好写一份自己的简历,简单扼要的写上自己的各方面信息,以及自己考博的动机,打印上十来份,进了考场后分发给诸位老师。
2)复试时可能会问一些专业上的基本概念,来考察考生基础是否扎实,所以复试前最好把本专业几个最基本的概念的精确含义温习一下。
复试成绩是考场上的几位导师集体打分的,录取的决定权不只是掌握在你要报考的导师手里,因此别的导师,特别是在报考系所里比较重的导师,也要尽量给他们留下好印象,面试最好适时的表现出对于他们的研究方向的了解和兴趣。
2、心态:自信!非常重要!
面试前导师不回也没关系,因为很多导师会避嫌,所以不要沮丧。但是初试之前还是建议联系,并打听好是否有名额。我和其他一些联系导师不积极但最后也考上的同学,都是因为没有备选即使有内定也得去试一试,所以不能当做普适定律,毕竟提前联系导师是一种尊重。
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推荐信范文(一)
本人是xx同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并在其攻读硕士学位的阶段里担任其xx授课教师。
xx同学在其攻读硕士学位的两年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学习特别努力,能吃苦耐寂寞,研究方向明确,能积极主动地向人请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该生在两年间以全年级总成绩第一和在核心刊物上发表n篇学术论文的的优异答卷获得了荣锋奖学金,这些成绩充分说明该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突出的科研能力。
xx同学个性内敛,做事沉稳,具有科学研究工作所需的坚韧不拔的可贵品质。该生还具有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这些品质帮助他出色的完成了课题任务。
xx同学自学能力强,人品诚实稳重,学习态度严谨,工作认真勤奋,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本人相信若该生能获得名师指点,取得进一步深造与研究的机会,其潜力必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激发,做出不负期望的成绩。在此,本人愿毫无保留推荐xx同学进入贵校攻读博士学位。
推荐信范文(二)
1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评价:
2对考生业务水平、外语水平、科研能力的评价:该考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科研事业中,治学严谨,努力扎实,并具有较好的悟性。在过去的学习与工作中体现出刻苦、忘我的精神,业务水平较高。该考生英语已过大学英语六级,亦能熟练使用英语阅读和交流。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曾大量阅读英文论著。而且该考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硕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对教育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并能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兼之强的分析能力,使他的论文中含有新的认识。
3对考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意见与建议:
鉴于该生天资聪慧,自学能力强,能很好地领悟学问之实质,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知识积累,严谨的学风,勤奋的工作态度,及其从事科学研究的天赋,特推荐xx考生报考博士研究生,并望招收。
1、[英]斯道雷著,徐德林译:《斯道雷记忆与欲望的耦合--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与权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法]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务馆,2004.
3、[法]P.布尔迪厄著,邢克超译:《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布鲁纳著,宋文里译:《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
8、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0、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乔治·马尔库斯等,王铭铭等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吴刚著:《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3、尤瓦娜·林肯、伊冈·古巴著,杨晓波、林捷译:《自然主义研究: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4、约翰·哈特利著,季广茂译:《文化研究简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1、Apple,M.W.,CulturalPoliticsandEducation[M].OpenUniversityPress,1996.
2、Bernstein,B.,SocialClass,LanguageandSocialization.inJ.KarabelandA.H.Halsey,(eds.)PowerandIdeologyinEduc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3、Collins,R.,TheCredentialSociety[M].NewYork,AcademicPress,1979.
4、Delgado-Gaitan,C.,SchoolmattersintheMexican-Americanhome:Socializingchildrentoeducation,[J].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29,1992.
5、Halsey,A.H.,Lauder,H.,Brown,P.&Wells,A.S.(eds.),Education,Culture,EconomyandSociet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6、Jackson,P.W.,LifeInClassrooms[M].Holt,Rinehart&Winston,1968.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出版社
4、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
5、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6、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
7、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社
8、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中华书局
9、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知识产权出版社
10、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1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12、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3、埃佛里特·罗吉斯、拉伯尔·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
14、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
16、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
17、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
18、陆益龙:《农民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李丹:《理解农民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
20、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袁传银:《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
22、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
2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24、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
25、严新明:《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6、郑传贵:《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发展》,学林出版社
27、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28、李树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9、吉国秀:《婚姻礼仪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32、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
33、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
34、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3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庭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36、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
37、钱杭:《传统与转型:江西农村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
39、杨方泉:《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0、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41、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2、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
43、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
4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
45、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46、张军、王晓毅、王峰:《传统村庄的现代跨越》,山西经济出版社
47、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三联书店
48、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9、施坚雅:《中国基层乡镇与市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0、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4、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5、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7、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8、林斐:《中国农民大分流》,黄山书社
59、付少平:《关中乡村精英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60、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1、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2、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3、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
64、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66、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
6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9、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0、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
71、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73、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欧阳静:《策略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75、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三联书店
7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
77、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
7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
79、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1999年
80、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机构的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
81、谭同学:《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三联书店
8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83、毕克伟:《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4、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85、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恩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8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
87、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
88、莫丽霞:《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89、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0、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1、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2、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4、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
95、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96、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
97、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水利水电出版社
98、王铭铭:《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9、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
100、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
(一)教育哲学通论
《教育哲学通论》是黄济教授的一部教育哲学研究专著,分为三编。第一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第二编,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第三编,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作者站在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和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通览全书,内容精深,见解精辟,论述精到。作者按照“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研究思路,对教育哲学一科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在吸收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实际问题,构建起了一个既有民族特点又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
(二)教育哲学指南
(三)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主要内容: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蔓延的和广泛感觉到的困难,哲学问题产生了。但这一事实被掩盖了,因为哲学家成了运用技术语言的一种专业化的阶级,这一技术语言与人们表述直接苦难的语言不同。但在一种体制非常有影响的地方,它与利益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人们发现,这一利益冲突要求某种社会调适计划。在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显现出来。事实上,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利的位置,与技术语言不同,从这一有利位置出发,哲学讨论的意义将会渗透到人类
(四)脑中之轮
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权威、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五)教育哲学导论
本书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名著,于1957年首次出版,此后多次重印。作者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此书成为教育哲学的入门书,简单指出哲学与教育理论之间最显著的联系;另一个是为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哲学思想的简介。因此,本书不仅谈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论述了教育哲学的某些基本方法,其中重点对许多教育概念、术语及有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文献学意义上的解释。丹尼尔约翰奥康纳(DanielJohnO'Connor,1914—2012),英国语言分析哲学家、教育思想家。1914年出生于美国西雅图,毕业于温布尔登学院。1933年进入英国教育部工作,后以在职身份进入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获古典文学博士学位。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师从逻辑实证主义大家鲁道夫卡尔纳普。历任英国北斯塔福德郡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教育哲学导论》、《自由意志》以及《真理符合论》等。
(六)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
改革开入以来,我国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实践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科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教育理论还远远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努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外国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但重要的是要深入我国的教育实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为建设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
(七)教育的哲学基础
(八)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运用解释学理解的观点对教育的意义生成、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的课程等诸种教育总是作出解释与阐明,针对当代唯科学主义在教育诸多总是上的理解的缺失与不足,作者所阐明的一系列观点是颇具理论价值的,对当代教育的弊端也是很有针砭性的。哲学解释学是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中关于“理解”的理论有独到之见,和教育具有密切关系。教育本应是“心灵的导向”,就是促成人的精神成长,但现代教育追逐物质效益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开创和宏扬,使人陷入狭隘而片面的发展。这应是教育理论深思的课题。作者阐述了理解性教育的生成,继而又从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等方面陈述新哲学所希冀的教育。该书系统紧严、内容充实,分析判断很为深刻,学术论证有理有据,而且颇多创见性的议论,是一部质量优良的佳作。
(九)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
(十)教育哲学导论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
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涵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从逻辑上说,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指导或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那些最藐视教育理论的人实际上也在实践着某种形式的理论,也许可以将其称为“极端的行为主义”或“经验主义”理论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
1、《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书以大学教师为对象进行社会学研究,论述了教师的身份与生存环境、教师政治人角色的扮演等问题。直接地参与社会政治的决策,无疑是知识分子以自己的理想影社会政治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然而过于现实具体的事务和政治场域只注重结果的动作规则,又必然会遮蔽自己的视野,消磨掉自己的理想和社会评判精神。对于一位既要保持其学术操守和社会批判精神,又要以之影响社会的知识分子型大学教师,将如何进行选择呢
2、《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周宗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第一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在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
3、《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庄西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闫旭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高水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程天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接班人的诞生》中培养“接班人”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及教育目的。紧扣这一魂灵性的教育主题并持守“一滴水见太阳”的研究意识,笔者求索于教育“内外”,游走于学科“之间”,试图对学校教育中的政治仪式进行分析、批判与建构三位一体的打通性研究,呈现一幅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学图景,显扬一种改良国人心理基因的教育担当,尝试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学校政治社会学”。
7、《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杨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教育工作研究的实用理论专著,全书内容包括“大众培训热”、“成功”辩证法、“饭碗”交响乐、“信任”奏鸣曲、“身体”修辞学、“身份”乌托邦几个部分,适合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8、《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走向一种教育学的社会学研究》,刘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我们的“异托邦”——学校空间社会学研究》,石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学校空间,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于学校都有一种爱或恨的情绪。当我们身处或者脱离其中,学校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象,它可能是积极的,“学校是一片净土”;也可能是消极的“学校像一个大的监狱”。不管意象如何,我们可以说:学校空间是真实的,它不但在物理层面上是真实的,在成员的情感上也是真实的,但是作为净土营造出来的孤岛,社会期望中的“象牙塔”,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学校空间又是矛盾的。如何理解这种真实的矛盾,也许一种“异托邦”的思象之旅可以做也一点启发式的回答!
教育社会学丛书
1、《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就课堂谈课堂”、“就教学论教学”,现在已到了必须添加“课堂社会”、“社群生活”的切入点的时候了。若以学科概念来表述便是: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社会学研究。本书便是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的初步结果。首先,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本身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这一研究的价值与内容(第一章);接下来就把课堂教学放到整个宏观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论述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基础(第二章);然后是对课堂社会本身的研究,按照“角色-角色的文化-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具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角色的行为的展开过程”这样一条线索,逐次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第三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四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行为(第五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第六章),并在此基础上,在“事实”的意义上区分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类型,在“范型”的意义上介绍与讨论了几种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第七章);最后,对课堂教学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社会学分析(第八章)。另外,选择了一些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案例,作为第七章的附录。
2、《课程社会学》,吴永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社会学》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丛书”之一,内容包括:课程社会学研究概述、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系统与课程、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分析、课程评价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3、《家庭教育社会学》,缪建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的成分。如何挖掘、整理这笔丰富的资源,创造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家庭教育文化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注重外来理论的引进、移植,用西方的理论、模式研究中国问题,忽视创新、发展,不注重在自己民族文化背景下提炼、发展教育理论,使得教育理论研究缺乏个性,本土意识淡薄。为克服这一偏向,本书拟从家庭教育这一现象入手,为教育理论的“中国化”作一点尝试。
家庭教育的学科位置在哪儿?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停留于现象的描述与总结,家庭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体系庞杂,内容混乱,专业术语贫乏,理论解释乏力,对未来的预测、对现实的批判比较薄弱,学科结构缺乏应有的理想范型。本书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社会学的探讨,以便为丰富和建立家庭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家庭教育包含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如父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如蕴含于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等之中的教育影响。本书侧重于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隐藏于家庭内部与外部运动中的教育因素,揭示其联系,总结其规律。
家庭教育既涉及广阔的宏观社会文化历史层面,又深藏于细微复杂的运动着的家庭关系与家庭互动之中。本书正试图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探讨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微观的角度侧重从亲子关系、家庭互动、家庭文化、家庭生态等维度去探究家庭变化、运作中的家庭教育的规律,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去探索家庭运动与家庭教育的必然联系。宏观的角度侧重从社会变迁、社会分层、家庭特殊结构、特殊类型等角度分析研究家庭教育的特色与走向。研究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变化,从横向的层面进行比较与分析,揭示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家庭变化及家庭教育的规律,探明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必然走向。
4、《学校生活社会学》,刘云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
1、《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郭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的社会本性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一所小学的实地研究,揭示了教师、学生、日常教学、公开课及教学实验的实际生存状态及其原由,强调应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日常教学生活进行有效的改造。本书以日常的朴实语言启迪人们对学校教育活动及教育概念进行反思。本书适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及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2、《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张义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网络的发展无疑已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也在其作用下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时期。本书以“网络中的教育”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在网络新时空中网民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新教育”活动;本书借助网络这个独一无二的“平台”,一方面运用社会学这把“手术刀”解构传统教育,另一方面运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剖析信息时代教育的新思维。本书可作为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方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参考读物,也可以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辅助读物。
3、《必要的乌托邦——考选世界的社会学研究》,张行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马维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王有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齐学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书是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系列之一,通过对一所小学所做的实地研究,以朴素平实的语言呈现了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的存在样态,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出:在看似客观公正的知识传输活动的背后,不仅存在着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更重要的是实践者对于教育教学意义的追求和探索。适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社会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中小学一线教师阅读。
7、《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马和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6年4月1日)
本书通过对中国人社会化危机的历史考察,把社会化划分为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政治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两种类型,同时建构了“伦理整合型社会化模式”、“伦理失范型社会化模式”、“政治整合型社会化模式”、“政治失范型社会化模式”、“冲突型社会化模式”五种社会化模式,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分析了五种社会化模式下中国人的社会化危机,以及产生危机的原因,在历史观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极具说服力的结论。本书适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8、《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周润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5年9月1日)
本书是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作者通过对国家的权力旨趣及其衍生物——教育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知识在生产、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中所具有的严格的规定性,并剖析了权力、法律和道德在形成这种规定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策略,进而诠释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内涵及律动法则。本书语言质朴不乏生动,逻辑严谨不落窠臼,思想深邃不失自由;主题虽然恢弘,却处处着力于本真生活的刻画;全文归纳论证与演绎说理相交织,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相交融,尤其是“知识制度”、“间台”、“权力与知识的亲和力”等原创性概念与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书适用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使用。
9、《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刘云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6年9月1日)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J.S.Bruner,TheProcessofEducation,1963.)
(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TheHistoryofSchoolCurriculum,1990.)
(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UnderstandingCurriculum: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HistoricalandContemporaryCurriculumDiscourses,1995.)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必读:
1.[美]洛夫兰德等.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M].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美]科尔宾、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方法[M].第三版.朱光明、虞宝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美]迈尔斯,[美]休伯曼.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丹]斯文·布林克曼,斯泰纳尔·克韦尔.访谈[M].曲鑫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
选读:
5.[美]理查德·A·克鲁杰,玛丽·安妮·凯西.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用指南[M].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法]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M].黄迅余,黄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M].邢克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8.[美]罗伯特·C·波格丹,萨莉·诺普·比克伦.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M].钟周,李越,赵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米高·奎因·巴顿.质的评鑑与研究[M].吴芝仪、李奉儒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1.HarryF.Wolcott.质性研究写作[M].顾瑜君译.台北:五南,1998.
12.[日]伊丹敬之.创造性论文的写法[M].吕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美]哈维.学会引用: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质性研究经典”书目部分推荐:
14.[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5.[美]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杨海燕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6.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
17.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8.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9.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1.[法]布鲁诺·拉图尔,[英]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张伯霖,刁小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美]伯顿·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陈洪捷、施晓光、蒋凯主编:《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4.曲士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黄福涛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教育学考博:北京大学教育学考博参考书目
专业课考试参考书目:
高等教育学综合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陈孝彬著:《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靳希斌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闵维方著:《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陈学飞著:《教育政策研究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教育技术学综合
[美]约翰D布兰福斯特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R.基思·索耶主编:《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徐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主编:《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DarleneVanTiem,JamesL.Moseley,JoanC.Dessinger.FundamentalsofPerformanceImprovement:AGuidetoImprovingPeople,Process,andPerformance(绩效改进基础),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一哲学宗教文化类
1、老子著译及评介(道德经入门书.台.陈鼓应)
2、大学
3、孙子兵法(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4、庄子的快活(王蒙)
5、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6、中国人的故事(夏雨人)
7、禅宗与道教(南怀瑾)
7、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8、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发现者(布尔斯廷)
9、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0、西方的智慧(罗素)
10、乔斯坦贾德等:苏菲的世界
11、文明的冲突(亨廷顿)
1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1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卢梭)
14、犹太人告白世界
15、瓦尔登湖(梭罗)
16、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17、思想的谱系(佩里安德森)
18、现代学林点将録(胡文辉)
二、教育基础类
1、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卷)教育科学出版社
2、阿伦·奥恩斯坦著教育基础(第八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3、筑波大学现代教育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4、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5、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等四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6、教育科学导论(米阿拉雷)光明日报出版社
7、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
二、研究方法
1、艾示·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3、SandraHollingswoth国际视野中的行动研究:中国的教育变革实例教育科学出版社
4、袁振国等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5、哈里斯.库玻:如何做综述性研究,重庆大学
三、管理学基础读物
1、罗伯特·孔茨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罗宾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大出版社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大出版社
4、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人大出版社
5、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人大出版社
6、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人大出版社
四、经济学
1、萨缪尔森经济学人大出版社
2、曼昆:经济学原理人大
3、姚开建经济学说史人大出版社
3、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史纲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史
5、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大出版社
6、福斯.菲尔德现代经济思想的渊源与演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
9、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人大
10、托马斯屁凯蒂:21世纪资本论
11、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和混合经济,商务印书馆
五、政治学
1、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
2、罗斯金: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2
3、(美)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可入经济类)
4、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可入经济类)
5、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之形成(金观涛刘青峰)
6、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问题(格伦廷德)世界图书
7、道德拉斯诺斯:交易费用政治学,人大(可入经济类)
六、教育管理
1、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大
2、FredC.Lunebblurg教育管理学中国轻工业
3、坎宁安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江苏教育
4、DanE.Inbar教育政策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5、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的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6、黄葳教育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7、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
8、登哈特等:公共组织行为学(中国人大)
9、迈克尔.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
七、教育经济学
1、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靳希斌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
3、曲恒昌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师大出版社
八、社会学
1、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泽君主编:《合理与现实:社会学基本理论》,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3、于海著:《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西美尔:《社会学》
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民族教育学通论(蓝色封皮)哈经雄著;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吴明海著;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著;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著;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著;
教育人类学通论滕星著;
文化人类学黄淑娉著;
《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祝智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05年以来各期有关论文
《教育传播学》(第二版)南国农、李运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现代远程教育》杨改学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