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方法上还不够鲜活。有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不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教学上仍以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为主,不尊重成人教育规律,不注重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学员只是被动参训,或只是就理论学习而学习,现在流行的互动式教学(如案例式、情景式教学等)较少采用,未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训中很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5、激励约束机制执行不到位。虽然现有的一些规定中对党员干部培训都提出了要求,但总体上还不够具体,由于没有更好地与晋升奖惩挂钩,学习情况好与差对党员干部影响不大,党员干部参加培训内生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于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党员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对于消极应付、不爱学习、培训表现较差的党员干部缺乏相应的批评和惩戒。
三、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创新突破上下功夫,逐步推进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身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
(一)加强改革创新,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实现新突破
1、坚持按需培训。坚持分类别分层次培训,是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则,也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认真研究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经济发展等不同领域的党员干部群体特点、行业要求,深入研究不同岗位特点、职责要求和成长目标,努力构建班次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备、效果更加明显的分类别分层次培训格局。
2.创新培训方式。一是继续加大组织调训力度,采取大批量、大规模举办培训班,让更多党员干部拥有脱产学习机会,让培训逐渐成为干部的一种福利。二是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突破“时空”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限制,丰富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三是改变传统“教员讲、学员听、满堂灌”的单向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确定实践课题,选择典型性强的乡镇、村组或部门进行实地培训,使学员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理论,提高学员的实际技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3.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提升的能力两个方面。当前,党员干部对能力的要求更趋全面化,因此,要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新形势下,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内容,要从提高其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设计和安排,增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中,要紧扣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需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既要确保培训内容丰富多样,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健全制度建设,在建立完善培训制度上实现新突破
制度建设是党员干部培训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的根本。要围绕建立现代培训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既有系统性,又体现时代性、激励性和可行性。
1、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登记制度。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各部门培训档案的指导和管理,丰富组织部门党员干部培训档案,把其学习表现、培训成绩、培训情况等纳入培训档案,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调训党员干部。二是建立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将试用期内的培训进修作为任用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三是实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目标考核制度。可尝试建立学分制管理办法,把党员干部参加培训次数、天数、学习培训表现等各方面情况折算为学分。对在学习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给予适当奖励,对培训学习表现较差的党员干部给予批评教育。
2、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在培训结束后,采取“述”、“看”、“访”、“评”四种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后转化运用情况的跟踪了解,对培训内容转化为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情况进行跟踪问效,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总之,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每个环节,更好地实现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规模、质量、效益三结合,为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推动地方改革发展进程起到积极的组织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