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深入开展中。开展好主题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锚定“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目标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主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二字贯穿于“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全过程各方面。
在学深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等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要求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之一,对其进行了丰富发展和系统阐述。
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集中表达。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造福于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调查研究要广泛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调研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改,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把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人民群众的意见收集上来,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多到矛盾问题突出、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把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融会贯通,一体推进,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举措。
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根本保证。在主题教育中,不仅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要问效于民,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根本标尺,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形成愿意接受、敢于接受、勤于接受群众评价的政治自觉,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
主题教育要推向纵深,必须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穿起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把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的“试金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绩。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要求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参与评价的制度机制,不断创新主题教育评价方法,要用好问卷调查、实地查看、随机走访等方式,把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估结合起来,把群众满意度融入进去,搭建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释放群众评价的机制红利,以评促学、以评促改,推动全体党员干部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米华全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党建’驱动党建工作现代化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BDJ09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