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责任:理论证成全景画像与治理范式

关键词:算法;算法责任;社会责任;数智经济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73);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一、引言

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基于逻辑起点检验和证成算法责任命题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第三部分系统梳理和分析算法责任观的纵向流变与动态迭代,第四部分刻画算法责任的完整构面和建构算法责任的全景画像,第五部分分析算法责任治理的逻辑理路和构建算法责任综合治理范式,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理论贡献,提出政策启示和实践建议。

二、算法责任命题的逻辑起点与理论证成

(一)算法的代理者角色:算法责任产生的认知基础

(二)算法的多元价值载荷:算法责任生成的根本缘起

由于社会责任涉及价值判断与伦理规范,因此算法责任的生成取决于对算法价值属性的认知。从技术哲学和伦理学派出发,技术本身被认为内嵌价值(Flanaganetal.,2008),据此算法本身也被认为包含基本价值判断(Kraemeretal.,2011),是载荷价值的决策行动者(Martin,2019)。算法价值载荷(Value-laden)引申出算法对社会负责任的必然要求,成为算法责任生成的根本缘起,反映出算法责任概念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来看,算法的价值载荷主要源于3个方面,即算法存在的社会嵌入、算法主体的价值迁移和算法结果的社会影响。

1.算法存在的社会嵌入

2.算法主体的价值迁移

3.算法结果的社会影响

(三)算法权力崛起与滥用:算法责任出场的现实逻辑

1.算法权力崛起孪生出匹配性的算法责任

2.算法权力滥用催生出约束性的算法责任

(四)算法责任的特殊性:作为新命题存在具有合理性

三、算法责任观的纵向流变与动态迭代

表1不同算法责任观的比较

(一)技术中立视域下的责任否定观

在技术价值中立论来看,算法就像任何一项其他技术,其本身只有“工具性”而没有“目的性”,只是亚里士多德界定的工具型活动,具有韦伯区分出来的形式合理性和纯粹工具理性特征。也就是说,算法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把“技术菜刀”,是一种中性的工具,是无关好坏选择的价值中立(Hauer,2018),其如何被部署和应用,最终取决于人的目的,因此算法功能与实践后果是分离的,算法具有责任中立的性质。技术价值中立衍生的必然结果是对算法责任的否定,认为算法在伦理学上的中性使得算法没有社会责任可言。按照技术价值中立观点,如果一定要说算法责任,那么其唯一的内容就是在算法功能发挥过程中遵循了算法的技术原理和功能机制,无关任何价值内容。现实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在美国国会面前坚守技术中立观点,以此为Facebook不进行内容审查的算法行为进行辩解;被称作“卷积神经网络之父”的杨立昆(YannLeCun)也曾经隐含地从技术中立观点出发,将机器学习结果出现的偏见归咎于数据集偏见而不是算法偏见;在著名的“快播案”审理中,被告就援引技术中立观点并以“技术无罪”进行抗辩。这些都意味着,以技术价值中立论为基础的算法责任否定观曾经不乏支持者。

(二)技术伦理视域下的道德算法观

(三)人技信任视域下的“可信赖的算法”观

(四)社会责任视域下的“负责任的算法”观

四、算法责任画像的多维构面与全景透视

无论是构建负责任的算法,还是开展有效的算法责任治理,其基础都是要对算法责任的构造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解构。而且,算法责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概念层面或理念层次,而是需要对其构面和要件具象化,识别其内容构成与范畴边界,绘制算法责任的全景画像。实际上,现实中对算法衍生出诸多现象的争论,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对“算法责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清晰界定,更别说对算法责任范畴边界和完整构成形成基本共识,因此亟需对算法责任的构成要素与范畴边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算法责任构面的建构方法与框架

综上分析,算法责任的完整构面包括责任缘起、责任性质、责任基础、责任主体、责任对象、责任内容、责任程度和责任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算法责任的构面框架

(二)基于构面具体化的算法责任全景画像

算法责任画像的轮廓由8个构面以某种逻辑关系勾勒而成,但画像的详细元素与完整画面仍然需要对每一个构面具体化。算法作为纯粹执行者、辅助决策者和独立决策者时,它们的责任缘起、责任性质、责任基础、责任主体、责任对象、责任内容、责任程度和责任机制存在差异,由此它们的画像也不尽相同。进一步来看,由于算法责任是组织社会责任或个体社会责任在算法活动层面的集中反映和深化拓展,且社会责任视域下的“负责任的算法”观实现了对技术中立视域下的责任否定观、技术伦理视域下的道德算法观、人技信任视域下的“可信赖的算法”观的超越,因此算法责任画像的勾勒应以社会责任视域下的“负责任的算法”观为理论指引,以便刻画出来的算法责任能够支持构建负责任的算法。

1.算法作为纯粹执行者的算法责任画像

2.算法作为辅助决策者的算法责任画像

3.算法作为独立决策者的算法责任画像

综合算法作为纯粹执行者、辅助决策者和独立决策者的责任构面具体化,算法责任的完整画像如表2所示。

表2算法责任的完整画像

五、算法责任治理的逻辑理路与范式建构

(一)算法责任治理的前因与逻辑理路

1.“人”的行为偏差→人为型算法失当→对“人”的治理

2.算法的技术缺陷→功能型算法失当→对算法的治理

3.社会的生态失调→触发型算法失当→对社会的治理

(二)算法责任综合治理范式的九宫格模型

对于算法责任治理范式,目前的直接或间接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整体性的治理范式,如针对人工智能或算法的节点治理和协同治理(杜严勇,2018)、场景化治理(丁晓东,2020)、精准化治理(张欣,2021);第二类是具体化的治理方式,如算法透明度(Leprietal.,2018)、算法可解释性(Martin,2019;Criadoetal.,2020)、个体数据赋权(丁晓东,2020)、算法影响评估制度(张凌寒,2021b)、算法审计(张超,2021)、算法问责制(Neyland,2019)、道德算法(WallachandAllen,2009;李伦、孙保学,2018)。深入分析来看,对算法责任治理范式的已有研究至少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缺乏对算法责任的深度理解与系统刻画,没有从真正意义和完整意义的社会责任角度对算法责任治理范式进行建构;缺乏对算法责任治理逻辑的详细剖解,没有形成算法责任治理范式建构的完整逻辑链条;缺乏算法责任治理的综合性框架,多数范式或方式聚焦于算法责任治理的特定领域、特定方法和特定主体,无法实现对算法责任的全面系统治理。实际上,“负责任的算法”的构建应当是算法责任的全面落实,相应的算法责任治理也应当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即算法责任综合治理范式。

图2算法责任综合治理范式的九宫格模型

1.对“人”的3种治理方式

2.对算法的3种治理方式

3.对社会的3种治理方式

(三)算法责任治理方式的场景化适配

表3算法责任治理方式与不同算法场景的适配性矩阵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与边际贡献

(二)政策启示与实践建议

算法责任是一个强实践性概念,加之算法实践的新兴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有效的算法责任治理需要在综合治理范式建构的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类治理主体角度,进一步探寻合意的实践进路和因应对策,推动治理的精度、信度和效度不断提升,形成更高质量的“负责任的算法”。

1.政府层面:加快算法责任制度供给与创新算法监管方式

2.企业层面:全面落实算法责任议题与构建可持续性算法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2)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第四次革命》,王文革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4)凯伦·杨、马丁·洛奇:《驯服算法:数字歧视与算法规制》,林少伟、唐林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5)陈凡、贾璐萌:《技术伦理学新思潮探析--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述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

(6)崔靖梓:《算法歧视挑战下平等权保护的危机与应对》,《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7)丁晓东:《论算法的法律规制》,《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8)杜严勇:《论人工智能的自反性伦理治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9)浮婷:《算法“黑箱”与算法责任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

(10)郭林生、李小燕:《“算法伦理”的价值基础及其建构进路》,《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年第4期。

(11)贾璐萌、陈凡:《当代技术伦理实现的范式转型》,《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12)匡文波:《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逻辑理路、伦理问题及规制方略》,《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3)李丹:《算法歧视消费者:行为机制、损益界定与协同规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14)李伦、孙保学:《给人工智能一颗“良芯(良心)”--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四个维度》,《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8期。

(15)李升:《论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细化与完善--基于50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梳理与解读》,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16)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0期。

(17)李伟阳:《基于企业本质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18)李应潭:《人工智能可信赖性与可信赖算法研究》,《信息与控制》,1999年第2期。

(19)刘培、池忠军:《算法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进路》,《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0)刘友华:《算法偏见及其规制路径研究》,《法学杂志》,2019年第6期。

(21)梅亮、陈劲:《责任式创新:源起、归因解析与理论框架》,《管理世界》,2015年第8期。

(22)孟令宇:《算法伦理是何种伦理?--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例》,载李伦,《数据伦理与算法伦理》,科学出版社,2019年。

(23)时建中:《共同市场支配地位制度拓展适用于算法默示共谋研究》,《中国法学》,2020年第2期。

(24)宋冰:《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中信出版社,2020年。

(25)孙保学:《人工智能算法伦理及其风险》,《哲学动态》,2019年第10期。

(26)孙萍:《“算法逻辑”下的数字劳动:一项对平台经济下外卖送餐员的研究》,《思想战线》,2019年第6期。

(27)汪怀君、汝绪华:《人工智能算法歧视及其治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0年第2期。

(28)吴椒军、郭婉儿:《人工智能时代算法黑箱的法治化治理》,《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1年第1期。

(29)吴梓源、游钟豪:《AI侵权的理论逻辑与解决路径--基于对“技术中立”的廓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0)肖红军、李平:《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管理世界》,2019年第4期。

(31)肖红军:《共享价值式企业社会责任范式的反思与超越》,《管理世界》,2020年a第5期。

(32)肖红军:《责任型平台领导:平台价值共毁的结构性治理》,《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b第7期。

(33)谢栩楠:《算法合谋反垄断规制的原理、挑战与应对》,《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34)辛巧巧:《算法解释权质疑》,《求是学刊》,2021年第3期。

(35)许可、朱悦:《算法解释权:科技与法律的双重视角》,《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36)薛澜、赵静:《走向敏捷治理:新兴产业发展与监管模式探究》,《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8期。

(37)闫宏秀:《可信任:人工智能伦理未来图景的一种有效描绘》,《理论探索》,2019年第4期。

(38)阳镇、陈劲:《数智化时代下的算法治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重新审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年第2期。

(39)袁曾:《无人驾驶汽车侵权责任的链式分配机制--以算法应用为切入点》,《东方法学》,2019年第5期。

(40)张超:《资讯类推荐算法的算法审计路径、伦理与可审计机制》,《中国出版》,2021年第7期。

(41)张恩典:《反算法歧视:理论反思与制度建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42)张凌寒:《算法评估制度如何在平台问责中发挥作用》,《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1年b第3期。

(43)张凌寒:《算法权力的兴起、异化及法律规制》,《法商研究》,2019年第4期。

(44)张凌寒:《网络平台监管的算法问责制构建》,《东方法学》,2021年a第3期。

(45)张欣:《从算法危机到算法信任:算法治理的多元方案和本土化路径》,《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b第6期。

(46)张欣:《算法解释权与算法治理路径研究》,《中外法学》,2019年a第6期。

(47)张欣:《算法影响评估制度的构建机理与中国方案》,《法商研究》,2021年第2期。

(48)郑玉双:《破解技术中立难题--法律与科技之关系的法理学再思》,《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49)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问题辨析与研究建议》,《管理学报》,2017年第5期。

(50)Ananny,M.,2016,“TowardanEthicsofAlgorithms:Convening,Observation,Probability,andTimeliness”,Science,Technology&HumanValues,Vol.41(1),pp.93~117.

(51)Bakker,F.G.A.,Groenewegen,P.andHond,F.,2005,“ABibliometricAnalysisof30YearsofResearchandTheory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BusinessandSociety,Vol.44(3),pp.283~317.

(52)Balkin,J.M.,2018,“FreeSpeechintheAlgorithmicSociety:BigData,PrivateGovernance,andNewSchoolSpeechRegulation”,UCDavisLawReview,Vol.51(3),pp.1149~1210.

(53)Barber,B.,1983,TheLogicandLimitsofTrust,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Press.

(54)Beer,D.,2009,“PowerthroughtheAlgorithmParticipatoryWebCulturesandtheTechnologicalUnconscious”,NewMedia&Society,Vol.11(6),pp.985~1002.

(55)Beer,D.,2017,“TheSocialPowerofAlgorithm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Vol.20(1),pp.1~13.

(56)Beneke,F.andMackenrodt,M.O.,2021,“RemediesforAlgorithmicTacitCollusion”,JournalofAntitrustEnforcement,Vol.9(1),pp.152~176.

(57)Binns,R.,2018,“AlgorithmicAccountabilityandPublicReason”,Philosophy&Technology,Vol.31(4),pp.543~556.

(58)Brauneis,R.andGoodman,E.P.,2018,“AlgorithmicTransparencyfortheSmartCity”,YaleJournalofLawandTechnology,Vol.20(1),pp.103~176.

(59)Brey,P.A.E.,2012,“AnticipatingEthicalIssuesinEmergingIT”,Eth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Vol.14(4),pp.305~317.

(60)Brundage,M.,2016,“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ResponsibleInnovation”,inMüller,V.C.,FundamentalIssuesofArtificialIntelligence,NewYork:Springer.

(61)Bryson,J.J.,2010,“RobotsShouldbeSlaves”,inWilks,Y.(eds),CloseEngagementswithArtificialCompanions:KeySocial,Psychological,EthicalandDesignIssues,Amsterdam:JohnBenjaminPublishingCompany.

(62)Burget,M.,Bardone,E.andPedaste,M.,2017,“DefinitionsandConceptualDimensionsofResponsibleResearchandInnovation:ALiteratureReview”,ScienceandEngineeringEthics,Vol.23(1),pp.1~19.

(63)Carroll,A.B.,1979,“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4(4),pp.497~505.

(64)Cormen,T.H.,Leiserson,C.E.andRivest,R.L.,2009,IntroductiontoAlgorithms,Cambridge,MA:MITPress.

(65)Criado,J.I.,Valero,J.andVillodre,J.,2020,“AlgorithmicTransparencyandBureaucraticDiscretion:TheCaseofSALEREarlyWarningSystem”,InformationPolity,Vol.25(4),pp.449~470.

(66)Cristianini,N.andScantamburlo,T.,2020,“OnSocialMachinesforAlgorithmicRegulation”,AI&Society,Vol.35(3),pp.645~662.

(67)D’Agostino,M.andDurante,M.,2018,“Introduction:TheGovernanceofAlgorithms”,Philosophy&Technology,Vol.31(4),pp.499~505.

(68)Danaher,J.,Hogan,M.,Noone,C.,etal.,2017,“AlgorithmicGovernance:DevelopingaResearchAgendaThroughthePowerofCollectiveIntelligence”,BigData&Society,Vol.4(2),pp.1~21.

(69)DelCasino,V.J.,Jr.,House-Peters,L.,Crampton,J.W.andGerhardt,H.,2020,“TheSocialLifeofRobots:ThePoliticsofAlgorithms,Governance,andSovereignty”,Antipode,Vol.52(3),pp.1~14.

(70)Diakopoulos,N.,2015,“AlgorithmicAccountabilityJournalisticInvestigationofComputationalPowerStructures”,DigitalJournalism,Vol.3(3),pp.398~415.

(71)Elkington,J.,1998,CannibalswithForks:TheTripleBottomLineof21stCenturyBusiness,GabriolaIsland,BC:NewSocietyPublishers.

(72)Etzioni,A.andEtzioni,O.,2016,“DesigningAISystemsthatObeyOurLawsandValues”,CommunicationsoftheACM,Vol.59(9),pp.29~31.

(73)Ezrachi,A.andStucke,M.E.,2017,“TwoArtificialNeuralNetworksMeetinanOnlineHubandChangetheFutureofCompetition,MarketDynamicsandSociety”,UniversityofTennesseeCollegeofLaw,Vol.7(323),pp.1~15.

(74)Flanagan,M.,Howe,D.C.andNissenbaum,H.,2008,“EmbodyingValuesinTechnology:TheoryandPractice”,inHoven,J.,V.,D.andWeckert,J.(eds),InformationTechnologyandMoral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5)Friedman,B.,Kahn,P.H.,Jr.andBorning,A.,2002,ValueSensitiveDesign:TheoryandMethods,Washington,D.C.:UniversityofWashington.

(76)Gal,M.S.,2019,“AlgorithmsasIllegalAgreements”,BerkeleyTechnologyLawJournal,Vol.34(1),pp.67~118.

(77)Gal,U.,Jensen,T.B.andStein,M.K.,2020,“BreakingtheViciousCycleofAlgorithmicManagement:AVirtueEthicsApproachtoPeopleAnalytics”,InformationandOrganization,Vol.30(2),pp.1~15.

(78)Gerlick,J.A.andLiozu,S.M.,2020,“EthicalandLegalConsiderationsof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AlgorithmicDecision-makinginPersonalizedPricing”,JournalofRevenueandPricingManagement,Vol.19(2),pp.85~98.

(79)Gillespie,T.,2014,“TheRelevanceofAlgorithms”,inGillespie,T.,Boczkowski,P.,J.andFoot,K.,A.(eds),MediaTechnologies:EssaysonCommunication,Materiality,andSociety(InsideTechnology),Cambridge:TheMITPress.

(81)Guston,D.H.andSarewitz,D.,2002,“Real-TimeTechnologyAssessment”,TechnologyinSociety,Vol.24(1),pp.93~109.

(82)Hauer,T.,2018,“SocietyandtheSecondAgeofMachines:AlgorithmsVersusEthics”,Society,Vol.55,pp.100~106.

(83)Houkes,W.andVermaas,P.,2004,“ActionsVersusfunctions:APleaforanAlternativeMetaphysicsofArtifacts”,TheMoist,Vol.87(1),pp.52~71.

(84)Introna,L.,D.,2016,“Algorithms,Governance,andGovernmentality:OnGoverningAcademicWriting”,ScienceTechnologyandHumanValues,Vol.41(1),pp.17~49.

(85)ISO,2010,ISO26000:GuidanceonSocialResponsibility,Geneva:ISO.

(86)Jaspers,K.,1963,TheAtomBombandtheFutureofMa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7)Just,N.andLatzer,M.,2017,“GovernancebyAlgorithms:RealityConstructionbyAlgorithmicSelectionontheInternet”,Media,Culture&Society,Vol.39(2),pp.238~258.

(88)Kalpokas,I.,2019,AlgorithmicGovernance:PoliticsandLawinthePost-HumanEra,Cham:SpringerNatureSwitzerlandAG.

(89)Kim,E.S.,2020,“DeepLearningandPrincipal-AgentProblemsofAlgorithmicGovernance:TheNewMaterialismPerspective”,TechnologyinSociety,Vol.63(C),pp.1~9.

(90)Kitchin,R.,2017,“ThinkingCriticallyAboutandResearchingAlgorithm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Vol.20(1),pp4~29.

(91)Kraemer,F.,Overveld,K.V.andMartin,P.,2011,“IsThereanEthicsofAlgorithms”,Philosophy&Technology,Vol.13(3),pp.251~260.

(92)Krafft,T.D.,Zweig,K.A.andKnig,P.D.,2020,“HowtoRegulateAlgorithmicDecision-Making:AFrameworkofRegulatoryRequirementsforDifferentApplications”,Regulation&Governance,doi:10.1111/rego.12369.

(93)Kroll,J.A.,Huey,J.,Barocas,S.,etal.,2017,“AccountableAlgorithms”,UniversityofPennsylvaniaLawReview,Vol.165(3),pp.633~705.

(94)Kushner,S.,2013,“TheFreelanceTranslationMachine:AlgorithmicCultureandtheInvisibleIndustry”,NewMedia&Society,Vol.15(8),pp.1241~1258.

(95)Lash,S.,2007,“PowerafterHegemony:CulturalStudiesinMutation”,Theory,Culture&Society,Vol.24(3),pp.55~78.

(96)Lepri,B.,Oliver,N.,Letouz′e,E.,Pentland,A.andVinck,P.,2018,“Fair,Transparent,andAccountableAlgorithmicDecisionmakingProcesses”,Philosophy&Technology,Vol.31(4),pp.611~627.

(97)Luhmann,N.,1979,TrustandPower,NewYork:JohnWiley.

(98)Martin,K.,2019,“EthicalImplicationsandAccountabilityofAlgorithms”,JournalofBusinessEthics,Vol.160(4),pp.835~850.

(99)Matthias,A.,2004,“TheResponsibilityGap:AscribingResponsibilityfortheActionsofLearningAutomata”,Eth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Vol.6(3),pp.175~183.

(100)Moor,J.H.,2006,“TheNature,Importance,andDifficultyofMachineEthics”,IEEEIntelligentSystems,Vol.21(4),pp.18~21.

(101)Neyland,D.,2019,AccountabilityandtheAlgorithm.InTheEverydayLifeofanAlgorithm,Cham:PalgravePivot.

(102)OECD,2017,AlgorithmsandCollusion-BackgroundNotebytheSecretariat,DAF/COMP(2017)4,OECD-DirectorateforFinancialandEnterpriseAffairsCompetitionCommittee.

(103)Owen,R.,Macnaghten,P.andStilgoe,J.,2012,“ResponsibleResearchandInnovation:FromScienceinSocietytoScienceforSociety,withSociety”,ScienceandPublicPolicy,Vol.39(6),pp.751~760.

(104)Pasquale,F.,2015,TheBlackBoxSociety:TheSecretAlgorithmsThatControlMoneyandInforma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105)Roth,A.,2016,“TrialbyMachine”,GeorgetownLawJournal,Vol.104(5),pp.1245~1306.

(106)Saurwein,F.,Just,N.andLatzer,M.,2015,“GovernanceofAlgorithms:OptionsandLimitations”,Info,Vol.17(6),pp.35~49.

(107)Schultze,U.,Aanestad,M.,Mhring,M.,sterlund,C.andRiemer,K.,2018,LivingwithMonstersSocialImplicationsofAlgorithmicPhenomena,HybridAgency,andthePerformativityofTechnology,Cham:SpringerNatureSwitzerlandAG.

(108)Sedgewick,R.andWayne,K.,2011,Algorithms(FourEdition),Boston,MA:PearsonEducation,Inc.

(109)Stilgoe,J.,Owen,R.andMacnaghten,P.,2013,“DevelopingaFrameworkforResponsibleInnovation”,ResearchPolicy,Vol.42(9),pp.1568~1580.

(110)Stirling,A.,2008,“‘OpeningUp’and‘ClosingDown’Power,Participation,andPluralismintheSocialAppraisalof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HumanValues,Vol.33(2),pp.262~294.

(111)Strate,L.,2012,“IfIt’sNeutral,It’sNotTechnology”,EducationalTechnology,Vol.52(1),pp.6~9.

(112)Thero,D.P.,2006,UnderstandingMoralWeakness,Amsterdam;NewYork:Rodopi.

(113)Ulbricht,L.,2018,“WhenBigDataMeetSecuritization.AlgorithmicRegulationwithPassengerNameRecords”,EuropeanJournalforSecurityResearch,Vol.3(2),pp.139~161.

(114)Verbeek,P.P.,2006,“MaterializingMorality:DesignEthicsandTechnologicalMediation”,Science,TechnologyandHumanValues,Vol.31(3),pp.361~380.

(115)Verbeek,P.P.,2008,“CyborgIntentionality:RethinkingthePhenomenologyofHuman-TechnologyRelations”,Phenomenology&theCognitiveSciences,Vol.7(3),pp.387~395.

(116)VonSchomberg,R.,2013,“AVisionofResponsibleInnovation”,ResponsibleInnovation,Vol.82(4),pp.51~74.

(117)Wallach,W.andAllen,C.,2009,MoralMachines:TeachingRobotsRightfromWro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118)Willson,M.M.,2017,“Algorithms(andthe)Everyday”,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Vol.20(1),pp.137~150.

(119)Yeung,K.,2017,“‘Hypernudge’:BigDataasaModeofRegulationbyDesign”,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Vol.20(1),pp.118~136.

(120)Zerilli,J.,Knott,A.,Maclaurin,J.andGavaghan,C.,2019,“TransparencyinAlgorithmicandHumanDecision-Making:IsThereaDoubleStandard”,Philosophy&Technology,Vol.32(4),pp.661~683.

(121)liobait,I.,2017,“MeasuringDiscriminationinAlgorithmicDecisionMaking”,DataMiningandKnowledgeDiscovery,Vol.31(2),pp.1~30.

肖红军.算法责任:理论证成、全景画像与治理范式[J].管理世界,2022,38(04):200-226.

THE END
1.目前算法都有哪些研究方向算法研究目前算法的研究方向相当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和细分方向。 搜索算法:研究高效搜索和查询的方法,如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A*搜索等。 合成数据:关注生成具有特定属性和结构的合成数据,用于训练和评估AI模型。 去二次方大模型(Subquadratic LLMs):研究降低大语言模型计算复杂度的方法,使得模型的计算需求随输入规模增https://blog.csdn.net/ly_7956/article/details/139209690
2.算法设计与分析一介绍: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基石在当今数字时代,算法设计与分析已成为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领域之一。从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模型,算法的应用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文将深入探讨学习算法的重要性、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历史发展、实际应用、理论基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NjEwMTY0Mw==&mid=2247592872&idx=1&sn=870aec7f1825ed8c953b7a7aba9c89d8&chksm=fa4d4b0f52979850b80898eb8229434dba7a2dacd52076cb0c166fa3fc227b80775c6b251c58&scene=27
3.算法伦理探析原标题:算法伦理探析 算法伦理的核心原则是算法人文主义 陈昌凤、吕宇翔在2022年第3期《内蒙古社会科学》《算法伦理研究:视角、框架和原则》一文中认为,算法伦理的核心原则是算法人文主义,即坚持人文主义的传统三个要素。一是智能算法时代,仍然要坚持人的主导价值,重视人的独特性即人的尊严;二是在将算法广泛应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430967379646700&wfr=spider&for=pc
4.基于优化理论的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研究2.对光滑支持向量机进行研究.无约束支持向量机模型是非光滑不可微的,许多优化算法无法直接用来求解该模型.采用CHKS函数作为光滑函数,提出了光滑的CHKS支持向量机模型,并用Newton-Armijo算法来训练该模型.该算法通过批处理训练来提高训练速度,节省存储空间,可以有效求解高维、大规模的分类问题. 3.基于优化理论中的KKT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01-2009195330.htm
5.图像增强算法机器学习图像增强算法研究jiecho的技术博客图像增强算法 机器学习 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文章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 前言 一、Retinex理论 二、算法目的: 三、Retinex基础算法 四、算法介绍及流程 4.1 SSR算法介绍 4.2 SSR操作流程 4.3 MSR算法介绍 4.4 MSR操作流程 4.5 MSRCR算法介绍 4.6 MSRCR操作流程 4.7 MSRCP算法介绍https://blog.51cto.com/u_12902/8023281
6.算法社会研究的经典之作:简议《算法社会:技术权力和知识本书是国内市场上为数不多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长的著作,加上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可谓内容精深、方法独到。作者在书中独创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如算法治理术、算法的技术篡夺、负责任和可问责的算法运行等,这些概念提供了算法理论研究的有益切入点。http://e.mzyfz.com/paper/2135/paper_57230_11786.html
7.JeffDean撰文:谷歌AI2018研究成果汇总今年,我们在计算摄影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创造一种称为“夜视”(Night Sight)的新能力,它使 Pixel 手机相机能够“在黑暗中观看”。 左:iPhone XS(全分辨率)。右: Pixel 3 的夜视能力(全分辨率) 算法和理论 算法是谷歌系统的支柱,触及我们所有的产品,从Google trips背后的routing算法到Google cloud的consistenthttps://36kr.com/p/1723150434305
8.理论网本文使用组织网络相关理论研究组织,受以汤普森(Thompson)为代表的开放系统组织研究思路启发[3],把组织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组织过程进行结构和机制分析,而非静态实体来研究。本文所讨论的组织网络是在数智化背景下开放的、动态的复杂巨系统。 在数字化转型情境下,数据资源化与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组织赖以保持竞争力https://www.cntheory.com/zydxgjxzxybk/zgzydxgjxzxyxb/zdwztj/202311/t20231108_62085.html
9.科研动态我院几何计算团队在结构化网格理论与算法研究方面近日,我院几何计算团队在结构化网格理论与算法研究方面再次取得突破,分别在计算力学领域顶级期刊《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CMAME)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顶级期刊《COMPUTER-AIDED DESIGN》(CAD)发表重要论文。 CMAME期刊是计算力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致力于发表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固体与结构力学http://drise.dlut.edu.cn/info/1181/11423.htm
10.科学网—工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80年之久的PID算法为何如此坚固从目前的工业应用场景来看,大多数还是第一种情况,这里我们就可以用理论研究方向进展不尽人意的原因来解释,进一步思考在于理论方向的研究者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这个算法必须具有一个突出的点,同时,各方面不能有硬伤,才能够让使用者纳入考虑范围。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有门槛的,至少得有一个多元化团队。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02-1332750.html
11.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方向简介: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有噪声的条件下实现高精度量子计算的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发展容错量子计算的理论和量子纠错理论,寻找低量子比特损耗的容错量子计算方案,优化量子模拟计算算法,探索量子计算在人工智能、量子化学、数学优化及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基于量子错误缓解探索有噪声中等规模量子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 https://gscaep.ac.cn/subPage/rencaizm.html?id=2160
12.AIDL专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于剑:聚类理论与算法聚类算法的公理化研究是聚类分析理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文献上有三种研究聚类公理化的方法:聚类判据(目标函数)的公理化,聚类映射的公理化,聚类有效性函数的公理化。 1、 聚类判据的公理化 Karayiannis在1999年首先进行了聚类判据公理化的尝试。如下面的函数公式: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626593
13.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2版)/清华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教材·数学系列简介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2版)/清华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教材·数学系列 暂无报价 1500+评论 99%好评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宝林教授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编著的。书中包括线性规划单纯形方法、对偶理论、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内点算法、非线性规划KT条件、无约束优化方法、约束优化方法、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内容https://www.jd.com/hhyx/87f65e3e5647c8f0.html
14.“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的三大重点方向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 以突破人工智能基础机理、模型和算法瓶颈为重点, 重点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 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强大科学储备。 1.1 新一代神经网络模型 借鉴神经认知机理和机器学习数学方法等, 开展神经网络模型非线性映射、网络结构自动演化、神经元和https://blog.itpub.net/29829936/viewspace-2600424/
15.边伟哈工大数学系哈尔滨工业大学.do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约束非光滑非凸优化问题的算法理论研究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稀疏还原问题中的优化理论与算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研究杰出人才培育计划III类—优化理论与算法、神经网络,-。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创新研究发展培育计划—基于图像恢复问题的稀疏优化理论与算法研究,-https://www.taodocs.com/p-262211112.html
16.《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2版)——清华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教材·数学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2版)——清华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教材·数学系列》,作者:陈宝林 编著,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2版)——清华大学研究生公共课教材·数学系列》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http://product.dangdang.com/9059113.html
17.陈吉栋人工智能法的理论体系与核心议题可信对应的是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或风险。现阶段,确保人工智能可信已经成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的重点议题。技术上,稳定性、泛化能力(可解释性)、公平性、主体权利保护等,构成了可信人工智能的基础。现阶段法学界理论研究尚未足够重视可信作为原则的基础作用,主要聚焦算法可信治理和数据可信利用的研究。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9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