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至7月底结束,分动员部署、学习讨论、总结完善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中旬至4月中旬)
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明确安排和要求,增强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学习讨论阶段(4月上旬至6月底)
作风评议(4月下旬)结合“三大主题暨作风整治”教育活动,对照尚勇书记指出的“庸、懒、散”、“假、浮、蛮”、“私、奢、贪”等九个方面的问题,开展作风评议活动,广泛征求纪检监察干部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创建模范单位、模范机关、模范党员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采取向有关单位和执纪对象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纪检监察干部遵守职业道德、“十个严禁”等有关规定和干部作风建设情况。
论文摘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其执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基本要求,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之一。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细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要求,大力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字: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从职业道德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基础经济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根源,因此,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一经建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职业道德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思想在注册会计师从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注册会计师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对其职业道德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基本准则》从五个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导向或约束,要求注册会计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是去指导注册会计师怎样去进行职业活动的。会计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依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甚至会计法律的有效实施还要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基础,会计法律如果离开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支持,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从精神方面调控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是注册会计师职业活动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
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内化的心理效应包括过程和结果效应。过程效应是指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引起的个体心理反应,包括同化、顺应、失调和斥拒效应。同化效应是指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吸收新的道德规范,并纳入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中。效应中并非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能纳入个体道德认识结构中,个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外在的道德规范,经过个体认知结构的整理、分析、组合、转换,形成整体和一般性的道德认知结构。
顺应效应是个体与道德规范相互作用过程中道德规范对个体的改变,使个体认知结构符合道德规范的性质。原有的认知结构,只能同化那些与产生旧认知结构的环境基本相同或变化不大的道德规范,当道德规范发生变化时,认知结构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同化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就迫使个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结构更新,变旧的结构为新的结构,以新的动作方式进行同化活动。
这时,个体必须响应道德规范,才能同化道德规范,否则会遭到道德规范的抵抗。顺应是个体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变化的道德规范过程。改变旧的认知结构不是抛弃旧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对旧的认知结构的扬弃,是把旧的认知结构整合到新的结构中,成为新的结构一个组成都分。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断地由同化到顺应,再由顺应到新的同化,经历不断地量变到质变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的更替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失调是同化或顺应的前奏或先期心理反应。连接新的道德规范,连接着个体心理结构,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新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必然、有效的反应。必然是因为道德规范不可能“纯粹自然”地或完全无意识地注入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中;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也不可能对外在的道德规范长驱直入而死水不惊。有效是因为新的道德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中有效的成分,促使道德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个体的心理失调是必要的,只有引起心理失调,才能打破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静止”状态,在动态中形成新的结构。
拒效应是指在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中引起个体强烈的排斥反应,使道德规范游离于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以外。排斥效应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自我保护”效应,这种效应的直接动因,来自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外在道德规范之间的水火不容。其心理效应,不是道德规范内化的主要反应,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和群体中,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
结果效应是指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同化某种道德规范,使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产生某些变化,它的出现会在新的同化过程中影响着过程效应。对于结果效应可以依照社会价值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结果效应分正、负、零和混合效应。正效应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使个体产生和预期期望一致、合乎社会价值需求的变化。其变化有利于道德规范的代表性、先进性和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包容力和应变力;有利于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内化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负效应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使个体产生与预期期望相反、背离社会价值需求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主观、客观和传播媒介。零效应是指道德规范不能为个体认知结构所内化和对个体道德认知结构本身产生影响。尽管道德规范存在着,但个体道德认知结构对此没有反应,产生不了内化效果。混合效应是指道德规范内化产生的综合结果,是正、负效应的叠加,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混合效应是常见的心理效应。
内化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汲取道德营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而道德规范的内化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归纳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成因,不仅是道德教育所必须,也是伦理学所必须。
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相对的有始有终的过程,因之,内化的心理效应则包括过程效应和结果效应。所谓过程效应,指在道德规范内化过程中引起的个体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同化效应、顺应效应、失调效应和斥拒效应等。
所谓同化效应,指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吸收新的道德规范,并把新的道德规范有效地纳入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一效应中,并非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能被纳入个体的道德认识结构中,因为个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经过个体的认知结构的整理、分析、组合、转换,才能形成具有整体性、一般性的道德认知结构。在这一心理活动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量的变化,亦即新的道德规范被有效地吸收并促使个体认知结构发生某些预期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认知结构,而是使个体认知结构具有了更强的同化能力。
所谓顺应效应,是个体与道德规范相互作用过程中道德规范对个体的改变,顺应使个体认知结构符合道德规范的性质。原有的认知结构只能同化那些与产生旧认知结构的环境基本相同或变化不大的道德规范,当道德规范发生较大变化时,认知结构不再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情况,同化也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就迫使个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结构更新,变旧的结构为新的结构,以新的动作方式进行同化活动。这时,个体必须首先响应道德规范,然后才能同化道德规范,否则就会遭到道德规范的抵抗而陷于失败。显然,倾应是个体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已经变化了的道德规范的过程。但是,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并不是抛弃旧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对旧的认知结构的扬弃,是把旧的认知结构整合到新的结构中去,使之成为新的结构的一个组成都分。在这一心理过程中,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认知结构不断地由同化到顺应,再由顺应到新的同化,从而经历了一个不断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的更替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失调是同化或顺应的前奏或先期心理反应。它一方面连接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连接着个体心理结构,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新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必然的、有效的反应。说它是必然的,是因道德规范不可能“纯粹自然”地或完全无意识地注入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之中;旧的道德认知结构也不可能对外在的道德规范长驱直入而死水不惊。说它是有效的,是因为新的道德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认知结构中有效的成分,或者促使道德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个体的心理失调是必要的,只有引起个体心理失调才能打破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静止”状态,在动态中形成新的结构。如果个体对外在的道德规范或“视而不见”,或“麻木不仁”,要想引起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
所谓斥拒效应,是指在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中引起个体的强烈的排斥反应,从而使道德规范游离于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之外。排斥效应是个体道德认知结构的“自我保护”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直接动因来自个体道德认知结构与外在道德规范之间的格格不入或者水火不容。这种心理效应虽然不是道德规范内化的主要反应,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条件和群体之中,它却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法治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师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及其法治意蕴
二、教师基本道德规范于法治社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公”即一心为公、公而忘私、公道正派。
(一)一心为公。它既是公务员与国家和政府关系的本质体现,也是公务员思想、行为、作风等各方面的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国家公务员是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实施国家行政行为的主体.这个根本属性决定了公务员的职业行为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意志.处处考虑和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政府的声誉。具体地说就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表现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总书记提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和政治敏锐性等行为规范。
(二)公而忘私。公务员要真正做到‘’一心为公”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公务员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着利益的取舍问题,尤其是当国家利益或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更加不可避免的迫使其作出抉择。作为一切言行都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公务员.个人利益必须眼从于人民利益,只有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这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处理利益取舍问题时最起码、最经常的要求。而在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人民利益,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则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原则最重要的归宿.也是衡量一个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尺度。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榜样.60年代的焦裕禄和90年代的孔繁森就是典范。
(三)公道正派。公务员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不管他头上有没有“帽”.手中总会有点“权”。要使公务员能够正确行使权力.切实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就必须具备执政为民、用权为公、奉法1}理、正直无私、公事公办等职业道德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处理问题,秉公办事;解决问题.主持公道;遇到干扰.铁面无私。从而杜绝‘“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腐败现象。
二、“实”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
摘要: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在人类漫长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规范曾有过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图腾、禁忌、礼仪、风俗、茂言、准则、义务、责任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道德规范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蒙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图腾禁忌礼仪风俗蔑言准则义务责任
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维上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和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对于促使人们追求道德完善,逐步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经济根源,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规范不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规范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从古到今,曾有过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原始人的道德规范到现代人的道德规范,如果仅从形式上进行抽象,大体可以概括为图腾、禁忌、礼仪、风俗、咸言、准则、义务、责任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图腾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实施了《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职业道德规范》),这是工商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以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举措。为在全系统迅速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的热潮,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的部署要求,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全市工商工作实际,以加强干部队伍教育、构建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价值观为目标,通过学习贯彻《职业道德规范》,牢记“政治坚定,忠于职守;执法为民,高效服务;依法监管,公正维权;严守禁令,廉洁勤政。”4句话、32个字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推动系统广大工商干部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自觉形成与科学发展观和时展要求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一致搞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组织领导
市局成立深入学习贯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活动领导小组,
县局、各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工商职业道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措施,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有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会计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经济与社会事业越发展,财会工作就越重要,作为“反映、监督与拉制”财务运行的主体—会计人员责任重大,因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还只是开始,实践不多,经验也有待积累。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说明,开展这项工作非常必要,是整领会计工作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健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中英会计职业道德不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