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说:孩子交给学校,学习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什么事都要家长来管,要你们学校和老师做什么?
不少教师也说: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老师哪里能管得过来?家庭教育更重要!
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二者又该如何分工呢?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提到: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有连续性,但二者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仍然不同。
学校教育往往侧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则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重点培育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其理想是“文明其性格,野蛮其身体”。
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根源可能在他的情感或身体上,不妨从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刘良华著
《如何让孩子性格好、身体好、学习好》则专注于为广大父母提供一份正确的陪伴指南。
书中提到:孩子成长有三个关键年龄,不同的关键年龄需要有不同的关键教育。若在关键年龄及时为孩子提供关键教育,孩子将获得健康发展。若错过了关键年龄,就会导致“潜能递减”。
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关键年龄是三岁前后。三岁前后的孩子需要重点发展感性,包括情感、语感和动感。
三岁前后的感性教育
第一章三岁前后的三个关键教育
一、情感:依恋关系与柔软的陪伴
二、语感:母语、外语与其他各种语言
三、动感:让手工、劳动和运动成为习惯
第二章孩子三岁前后的宽松教育
二、柔的教育:多一些自由,少一些规则
三、游戏教育:情感、语感和动感游戏
第三章幼儿家庭教育的“三一原则”
一、警惕三个坏习惯:看电视,玩手机,吃零食
二、守住一个大原则:外柔内刚
三、建立正常的生活习惯
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关键年龄是九岁前后。九岁前后的孩子需要接受规则教育,包括文武双全、劳逸结合、通情达理三个规则。
九岁前后的规则教育
第四章孩子九岁前后的三个关键教育
一、文武双全:学习好,身体好
二、劳逸结合:生活习惯好,有生活情趣
三、通情达理:性格好,善于情绪管理
第五章九岁前后为何需要规则教育
一、从自由教育到规则教育的过渡期
二、孩子九岁前后为何父亲的作用更重要
三、从柔的教育到刚柔相济的教育
第六章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性格
一、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哪些差异
二、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别差异
三、如何解决孩子九岁前后的问题行为
孩子成长的第三个关键年龄是十五岁前后。十五岁前后的孩子需要接受意志教育。
十五岁前后的意志教育
第七章自信: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一、从自我认同到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三、扩充孩子的爱与意志,建立强大的意向性
第八章自学: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一、怎样引导孩子自学语文
二、怎样引导孩子自学数学
三、怎样引导孩子自学外语
第九章自食其力:走向独立而自由的生活
一、把决策权还给孩子
二、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学科偏好和业余爱好
三、高考志愿填报与职业生涯规划
刘良华教授此书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对广大家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今年的最后一次共读,我们希望和广大家长以及教师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艺术。
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
华东师大出版社诚邀全体教师及家长
发起线上主题共读
#如何让孩子性格好、身体好、学习好#
让我们携起手来
在关键年龄及时为孩子提供关键教育
帮助孩子获得健康发展
如何加入共读
我们会建立针对此书的阅读圈
所有对此书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加入群聊
只要在12月15日之前读完此书
均可算完成我们的#10天阅读挑战#
一个纯粹的读书圈子为你而来
共读交流群
感兴趣的读者
可扫码加入群聊
关于奖励
优秀阅读者评选
我们会从完成#10天阅读挑战#的读者中
抽取10位读者送上我们的奖励
大礼包包括《教师月刊》+大夏书系好书一本+独家精美纪念品
优秀组织奖评选
出版社从参与的共读单位当中评选出若干“优秀组织奖”,提供价值1000元左右的书刊奖励,并对其作展示报道。
出版社将根据协办单位、共读成员单位的专门需求,定制线上线下阅读活动方案,并提供学术支持、媒体支持,延伸活动链条,提升共读成效。
各单位如若有兴趣参加共读
千元书刊奖品等你来拿
读书沙龙直播
共读期间
我们会为大家准备至少两场读书沙龙直播
倾情领读
吕群芳
“精灵之夜”少儿公益读书会创建人
读书沙龙对话直播
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
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专家宗春山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刘良华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直播详情后续公布】
线上征文
活动期间
出版社发起
以“家庭教育”为主题
的线上征文活动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读书理解进行写作
出版社联合报刊媒体择优刊登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教师博览》《教师报》《教育时报》
【主题投稿可发送至daxiakefu@ecnupress.com.cn,主题请标明#家庭教育#】
关于作者
@作者
刘良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家庭教育学。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