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影响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用语以其幽默诙谐、简介明了且独具创意的特性,成为青少年广为追捧的对象。同时,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培养媒介素养方面,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首先,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用语丰富了交流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创造和使用网络用语最多的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较好的创造能力,充满了探索精神,赋予了网络用语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和用语,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在自身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比汉语更加简洁直白的流行用语,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交流语言;其次,当前,诸多的青少年都十分的喜欢“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实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宅”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网络用语的机会,现实里的人际沟通不比网络上的简介明了、表现透彻,一些不善于表达的个体便倾向于选择使用网络用语。双方的距离在沟通中使用一两句网络用语便能瞬间拉近,比如起源于淘宝的“亲……”,立刻让沟通双方没有了隔阂感。青少年偏好于使用网络用语还因为这些词汇比较符合自身的审美,在人际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能很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青少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基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诸多例如“土豪”“酱紫”等富有趣味性的网络词汇被创造出来,这些网上风靡的词汇,富含了网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民们根据谐音、英文单词或者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创造出了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随着网络用语的进一步发展,如“给力”“蛮拼的”纷纷登上了《人民日报》等核心的大众媒体上,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网络流行语,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和意味,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可以有效促进其包容性媒介素养的提升。

2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不利影响

尽管网络用语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源于网络属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具有互斥性。在松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快,有很多不属于正能量,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弱化了青少年对传统语言的使用

语言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其严谨性上,任何语言在表达与调理结构上均存在非常严谨的规范,我国的网络用语主要源自于汉语,然而,并非所有的网络用语均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汉字、数字与外文字母符号的糅合使用,使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汉语区别愈来愈大,有的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这就不利于青少年对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并将对青少年的三观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喜当爹”,根据传统语言文学的意思是恭喜人当了父亲,而网络上却是带有讽刺和调侃的意味。类似的流行用语不胜枚举,它们破坏了汉语的严谨性,还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不利的影响。人际传播中语言规范,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频繁的使用这些网络用语的环境下极有可能弱化。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语言规范,各种语言习惯也尚未稳定,若是长期使用这些网络用语,将会存在大量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会对青少年的写作、表述能力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2增加了不健康语言的分量

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因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而存在,这些讽刺性、恶趣味调侃性的用语,携带了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必定受到不利的影响。不健康的语言环境,不仅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传播中增加不良语言的使用频率,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还会弱化,导致其出现浮躁、跟风,盲从的心理,显然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

2.3造成了青少年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

青少年在人际沟通中,因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别而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便是通常所说的“代沟”。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更加深了这一沟通障碍,比如青少年通常会使用“出柜”“查水表”“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而这些在成年人的思维里是无法认同的。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不利于社会其他群里了解青少年的真实想法,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无法得到足够理解的青少年,认为社会其他群体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排斥感。这很容易导致沟通双方的语言鸿沟,隔阂感增强。

3网络流行语环境下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的对策

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使消极的影响尽可能的得到规避。

3.1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文化

3.3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产生,盛行于网络,其使用环境十分特殊,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可以纳入现代语言体系。比如“蛮拼的”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积极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有利于造就网民健全的人格。网民若具备了健全性格及高雅审美观,必定有利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网络上恶搞成风,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少年评判与鉴别能力的培养,请家长协助监督青少年的日常上网行为,确保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意识。“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丰富,又不利于传统语言的继承与发扬,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应客观对待,因势利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养。

4结论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尽可能的规避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蕾.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生态的建设与治理[J].都市文化研究,2015(2).

[2]朱琳.“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0).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

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双重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2、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

关键词: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大众化,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作为新文化形态的代表,一经形成便迅速融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在带给参与者便捷享受全球性信息和畅游网络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安全隐患、青少年犯罪率、网络成瘾人数的与日俱增。这些伴随互联网普及而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社会管理者和家庭教育者解决的难题。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

网络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个体所享用,这意味着网络所承载的是一种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从网络百科全书式的信息库中,家庭教育者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较为单一化的家庭教育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家庭生活,使我国家庭教育者极大地开拓了教育视野,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国际化。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我国家庭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知识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相对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单纯的德育教育,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自学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只是以家庭为中心对青少年展开教育,家庭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严重局限了青少年的视野,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探求外部世界的渴望。在网络文化中,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可以接触到各类新奇事物,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要闻;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中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视频和文字信息,学习和掌握传统家庭教育无法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均有利于调动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兴趣。青少年在网络参与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不断增强。

(三)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由教育者统一安排的,子女只是在被动地完成父母所布置好的任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亲子矛盾一旦形成便难以解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化,进而为家庭矛盾的激化埋下隐患。而网络参与是一种地位平等的、双向交互式的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调动全体家庭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化解亲子矛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建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冲击了家庭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规范

中国家庭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强调对家庭成员要进行广泛的伦理规范教化和行为准则培养。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和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使网络参与者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种脱离现实社会的虚拟环境中,部分网民会因当前网络监管不到位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等各种侵权行为。此外,随着“黄、赌、毒”在各类网站泛滥,网络整体环境令人担忧。不良的网络环境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缺失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弱化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会逐渐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导致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或恐惧感。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所营造出的自由放任、为所欲为的虚假感受,从而促使其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大量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致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简化为人与网络的互动。此外,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在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与社会群体的联系,造成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

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人群,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冲动。网络已经成为近年来诱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使青少年正处于形成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比如:过度追求网络暴力游戏带来的,很容易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进而无法准确分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从而产生暴力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监管的现实,为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时机,只有从根源上消除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当前我国教育者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者的网络文化素养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家庭才开始广泛使用互联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者仍然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这是其无法有效监督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现实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想使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产生助力,家庭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者只有在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并能够很好地识别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之后,才能引导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对自身有益的东西。还要在家庭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保障其网络使用的基本权利。此外,家庭教育者还要以身作则,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让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教育者必须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育者一直在网络世界中流连忘返,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必然会受到影响,他们极有可能会效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或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荼毒。因此,要想使青少年不受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影响,家庭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

(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要转变心态,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主动同青少年交朋友,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让其感受到家庭教育者的关心、爱护。同时,家庭教育者之间也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帮助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正确对待网络、合理运用网络,养成善于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转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极易造成青少年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家庭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如何使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内容,才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探索网络文化中家庭教育方式,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青少年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可以利用青少年对网络的喜好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资源学习,让青少年接触优秀的适合他们的网站,减少他们接触不良网站的几率。如果发现青少年有不良的上网倾向,教育者不能一味地责备训斥,要理性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习惯,从而把不良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在看到网络带给青少年方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在面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时,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打造绿色网络文化空间,为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鑫颖.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23-25.

[2]蔡丙丙,王丽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德育对策[J].科技风,2016(23):173.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影响对策

在我国,上网人员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据调查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已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用户中男生略多于女生,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我国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我们试从网络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先进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网络使大容量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而调查中我们得知,网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1.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网络交往扩大了学生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验。网络交往还成为了学生现实交往的缓冲地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问题。通过网络交往,学生开阔了眼界,放松了心情,学习到了新知识;网络也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升华。

3.对青少年道德素质和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1.不良信息的存在。其中有很多黄色网站,在一次次的点击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改变。

2.上网聊天的影响。一方面,上网聊天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青少年学生每天都背负着不轻的学习压力,有很多学生因此得不到充分的睡眠,长此下去,便会导致睡眠更加不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

3.网络游戏的危害。网络是虚拟的,这种虚幻极易诱惑青少年学生不能自拔。这样,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的态度,无端厌世,以自我为中心或,在生理上会引起头晕、烦躁、厌食等诸多症状。

4.网络流行用语的危害。据统计,用得最多的网络语言是“晕”,接下来依次是汗、偶、倒、虾米、东东、酱紫。以上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经常会被用于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弄得家长老师一头雾水。

三、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和孩子交朋友,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寻求心理慰藉。作为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关键词】青少年;国防精神;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国防精神是公民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观念、意志、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综合。青少年是国防人力资源重要的构成要素,其国防精神状态影响是衡量国防人力资源的硬指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新内容,成为普遍的大众文化,也是信息时代青少年乐享的文化潮流,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这种文化“潮流”,不仅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国防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所以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由网络文化带来的负影响,蓄积青少年国防精神的正能量,是我们国防教育工作的“硬课题”。

一、正视网络文化给青少年国防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消除网络文化的对青少年国防精神造成负面影响之策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制衡外来文化的冲击。网络的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所以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入侵,通过物理活动来阻止是不可能的。要消除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冲击,必须构建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一道思想“防火墙”。一是加强理论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只有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的性质和方向,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西方国家采取“和平演变”战略,通过以网络为主要途径的方式,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文化渗透,这就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教育,用科学正确理论为青少年装上“放大镜,指南针,望远镜”,为青少年批判、吸收、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提供政治理论指导。二是构筑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资源,充实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意识、价值和感召力的文化体系,来制衡外来文化,削弱其冲击力和影响力。建立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杀毒软件”,来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三是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文化,建立网络道德行为体系,保证其能正确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约束自觉行为,筑起具有自我“免疫力”的“精神屏障”,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充分认识网络文化正作用的局限性,重视传统手段培育

[1]李文明,吕福玉.网络文化通伦.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关键词:网络游戏;青少年;社交需求

如今,互联网正在越来越有力地推动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91亿。网络游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玩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缺乏自制能力的青少年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其实,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必然有其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网络游戏不能一味地“堵”和“防”,要研究它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一、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自主意识飞速发展,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成形。而这一时期,又正是他们中学时期,繁重的学业压力、整齐划一的纪律要求压抑了他们的自我诉求和个性伸展。网络游戏在多方面能够满足青少年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需求,因而极其容易被接纳。

(一)网络游戏能够满足社交需求

网络游戏平台既是一个娱乐平台、竞技平台,也是一个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平台多建有开放式的社交空间,玩家或者游客可以在其中自由交流。这样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平台聚集,话题始于游戏并延伸到游戏外的现实生活。并且,游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青少年一般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一起参与游戏,游戏也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话题。

(二)网络游戏能够满足平等需求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平等世界。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以平等的身份聊天,每个人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让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不平等,不用唯唯诺诺,不用理会责备与批评。

(三)网络游戏能够满足控制欲

在游戏中,青少年没有日常生活中那种被安排、被控制的感觉,一切活动都由自己决定,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并且,他们还可以控制自己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游戏任务。这样,青少年玩家获得了一种摆脱控制并且能掌控别人的体验。

(四)网络游戏能够满足探索欲

青少年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欲,网络游戏正满足了这种寻找新鲜的体验。像“英雄联盟”这类游戏带有科幻的色彩,能够获得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视觉和声音效果。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去探索。

(五)网络游戏能够慰藉失落

不自信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沉迷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他们会因为出色的游戏技能获得不少赞誉,这样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慰藉失落的平台。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借鉴网络游戏的优点

网络游戏迎合了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求而受到青睐,初中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也可以借鉴它的优点,改进方法以契合学生心理,改善教学效果。

(一)营造社交氛围

(二)践行平等理念

(三)鼓励自主学习

(四)激励自信自强

七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针对学生人生观的确立设置内容,旨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联系网络游戏的实例,激励学生自信自强,不做逃避现实的弱者。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3结语

关键词:维吾尔族青少年;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受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新疆的传媒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而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近几年来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受众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少年自控能力较薄弱,对网络过度依赖和沉溺而引起“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良病症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其背后反映出青少年在网络媒介方面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因此,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素养情况成为重要课题。不仅利于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及其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也利于带动新疆传媒产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现状,以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情况,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一、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的现状

1.对网络媒介接触度较低,但依赖性强。由表1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通过网络了解新闻占21.3%,明显次于通过电视了解新闻所占比,即36.0%,相对电视媒介的接触度,他们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度较低。受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网络媒介在受众中尚未完全普及,父母对网络媒介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子女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及网络发展出现的问题导致家长对网络存在心理,严格管制子女使用网络。因此,网络媒介并非是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电视传统媒介仍居主导地位。

表1受众了解新闻的不同方式比例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作为新媒介,受青少年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媒介接触却表现了极大的依赖性,接触时长可达3小时以上。据调查发现,以最近一周为例,20岁以下的维吾尔族受众平均每天接触网络时长达3小时以上所占比为31.0%,与接触时长在1小时以内所占比相同,均最高,其接触时长也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维吾尔族受众。

表3受众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最信任的信息获取渠道比例单位:%

二、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于网络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受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不是信息匮乏的问题,而是对信息的有效选择、理性认知和正确传播”[2]。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应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信息的理解、批判等能力。维吾尔族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管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受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的影响,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引导,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1.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指导青少年正确接触网络。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极具好奇心。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负功能”影响逐渐突出,家庭和学校为使青少年不受网络干扰往往采取强烈抵制对策,正处叛逆时期的他们反而会更受网络吸引与诱惑,更有欲望接触,在不具备一定信息免疫能力的条件下更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因此,为防止维吾尔族青少年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首先要求家长和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树立对网络媒介的正确认识,适当放松警惕心理,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分接触才能充分了解并利用网络媒介。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意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在单一文化体系与思维模式的统治地位出现动摇同时,大批形形的思潮、文化及观念以网络为媒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涌入每个人的心中。

在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受暗示。当下,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主要文化存在方式之一,年轻人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文化最快、也最盲目的群体,是当今网络世界中的生力军,也是亟须正面引导的一个群体——这正好与网络文化的高度契合。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导向性强的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了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影响着年轻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网络文化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逼真的模拟世界和虚幻的人生理想模型,当今的年轻人不再是在童话中成长,还有网络、机器人、卡通等喂养的功劳,他们的思维原本就不受历史沉沦的羁绊。在追逐网络文化的过程中,青年人发展出了其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观。

开放、多样的网络文化模糊了青年人对人生、社会的价值判断,影响着青年人的价值选择。网络文化丰富善变的形式和内容使得青少年总是在面对选择,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自控力还比较差,心理不成熟。缺乏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欠缺选择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经验。原有的观念或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标准在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冲击下或扭曲、或变形甚至错位。而这恰恰成为青少年向传统发起挑战的重要标志。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乐趣情感,更加强调自我,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这就逐渐淡化了传统的价值评价标准,这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否定。

网络凭借其丰富并可无限拓展的信息资源、具有亲和性的梦幻般的形式吸引了广大青年人。网络文化凭借网络这一媒介,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突显自己的个性,扩张自己的影响,深入到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建立起广泛的受众基础,使网络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支。

网络以其强大的舆论信息传播功能,创造“流行”,传播“流行”。“社会流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流行是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作为一种大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社会顺同的倾向推动下,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于是青少年推崇、模仿网络文化所倡导的社会流行趋势,使之融入、固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从而形成青年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虚拟的世界,没有经历现实社会的磨练便可直接获得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人生的经验和体验,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不能对网络世界中存在的信息客观判断,只是盲目追随着网络文化所促成的社会流行,成为其坚定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青少年对新观念、新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通过对传统的反叛追求自我表现,表现自己对平庸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意志的极端维护。网络文化正好迎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快捷、信息量大的网络频繁更新着各种新奇超前的消费资讯,它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消费意识。对热衷于网络文化的青少年有巨大的影响。网络以新奇的形式和流行的消费内容向青少年宣传娱乐与刺激并存的新消费方式,这恰恰符合青少年的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使之迅速浸染在新的消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网络文化中的消费观的作用下。青少年在消费时更多地想要表现自身特立独行的个性,因而更加注意的是消费背后的文化内涵。青少年惟恐落后于时代和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使之更适合网络这种以内容雷同、形式多变、输送快捷方便、语言诱惑激情的消费形式。网络强大的复制功能让年轻人对当下流行的消费由陌生到习惯,以至于最后全盘接受,甚至极力推崇。青少年就这样完成从认识上感知、态度上改变到行为上接受的转变过程。

网络文化产生的动力之一就是大众的娱乐需求,网络文化必然具有享乐的特质。现今青少年的娱乐绝大部分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和电玩游戏等方式来实现的。当今电子媒介可带来视觉、听觉、心理等多重享受,网络对青少年有着巨大魔力。青少年可以沉浸在网络虚拟的现实中,享受着从不同角色扮演中获得的种种逼真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导向性强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独有的可无限拓展的海量材料、多样的表现手段,娱乐着青少年的生活,如细雨润物般浸染着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网络让人们体验许多本能的、感官的快乐,却又更进一步地启迪受众的思维,升华他们的认识,使之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在网络文化的强大攻势下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认识。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阅读上网习惯

一、前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次人们信息接受方式的改革。网络,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赶超传统媒体,以其速度快、容量多、直观、丰富的特点迅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当今社会的第四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现已达到2.5亿,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中国的网民中,有17.3%是在校中小学生,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一定比例持续攀升,他们和成人一样,接触网络、使用网络,更加习惯使用网络来了解信息。网络阅读这一新兴的阅读方式也逐渐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二、青少年网络阅读习惯现状

三、培养青少年健康网络阅读习惯的一些方法

针对网络阅读的种种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好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开展健康网络阅读活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1.建设软环境,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

2.以思想指导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古人有云:论先后,知为先,思想决定着行动。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前、之时、之后,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知识的传递,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作为学校,电子图书馆要为孩子健康上网服务,要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阅读兴趣、阅读动机出发,筛选信息精华,指导孩子们从网络中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信息进行浏览,把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介绍给青少年。尽管网络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信息,是生活与学习的优质平台,但对于它的负面影响,应该用全面、理智的眼光去正视。要指导青少年辨证地看待网络,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自身抵制污染的能力,遇到不良图片、信息等,应该摆正心态,做到视而不见,使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良好网络环境的维护者。

3.建立绿色图书馆,占领网络阅读阵地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首先,要为青少年创设一个健康的网络阅读环境。在健康的环境下进行网络阅读,是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能使青少年健康阅读的关键。在学校或社区,绿色图书馆的含义就是从源头上切断了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其次,为青少年健康阅读指引了方向,告诉了他们该读什么,该看什么。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电子图书馆网站,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和商业网站,增添孩子喜闻乐见的flash、视频文件等新颖方式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主的网络阅读读物,为青少年服务。

4.开展阅读方法指导与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5.做好跟踪记录,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孩子上网,最大的支持者是家长,最担心的也是家长。因此,为青少年建立一个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的方式十分重要。可以采用网络浏览记录、家长留言、网络答疑等方式,告诉家长孩子都看了些什么,获得了什么;也可以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上网浏览内容,避免孩子私自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内容。在青少年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家长与社会有必要做好引导和监护的作用。

[1]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上网的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上网的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上网的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二、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往往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两面性,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和“鱼刺”。

生活中“少儿不宜”的东西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互联网,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青少年由于性的发育,性意识觉醒,对与性有关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青少年沉湎于这些黄色的“少儿不宜”中,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甚者影响身心健康发展,重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防止网络负面影响的基本措施

网络可以改变人,人类也可以改变网络。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种种弊端而因噎废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找出各种方法、途径去预防、控制、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人服务。这就要求真正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形成合力。规范使用网络,学会规避,适时、适当引导,力求网络成为青少年求知的有利工具。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德育研究部门应责无旁贷地将网络德育提到研究的重心,引导广大教师研究网上德育的现实问题及

对策,有责任、有义务开发研制德育课件,使网络德育实现可操作的运行载体,使德育抢占网上阵地尽快成

为现实。

政府出法规,网络要遵规,学校巧引导,家庭重约束,有机配合,形成合力,净化网络,方法良多。

青少年涉世不深,而且好奇心强,求新猎奇又是青少年的天性,因此,很容易被网络虚像迷惑,遇事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能力,而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家长、学校和社会就要形成合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

[2]刘柳.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THE END
1.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文通用10篇.pdf们一个对学习成提高的好帮手。 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文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文篇4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网络也日渐发达,为了让大家知道网络的利 与弊,正确地使用网络,洪老师以“小学生上网,好不好?”为题开展 了讨论会。 讨论会开始了。有的同学介绍了网络的缺点。有的同学说上网给 我们的好处,还有的同学告诉我们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17/5044222003012013.shtm
2.网络学习的利弊作文600字网络学习的利弊作文600字 篇2 网络教育是和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教育形式更便捷,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网络教育不会被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想学就可以学习,学习方式更方便,同时也对应适应了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 https://www.ruiwen.com/zuowen/xuexi/4114680.html
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网络文学对学生学习的利弊→MAIGOO知识网络文学对学生学习的利弊 利 1、有些网络文学的文笔很好,表达清晰、描写精彩,如果读一读这样的网络文学,有利于中学生对作文的训练。 2、部分网络文学中正义与邪恶、善良与自私等的较量,也可以让中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有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弊 https://m.maigoo.com/goomai/163445.html
4.浅谈严父慈母教育方式的利弊(通用7篇)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2-4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https://www.jy135.com/edu/360246.html
5.从学力观的历史变迁审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评价不过,这一学力模式是基于学科学习的,综合学习中的学力并未纳入其中。这一时期,梶田叡一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提出了学力“冰山模型”(见图4)。[13]他认为,“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两部分组成,下层的隐性学力部分支撑起了上层的显性学力。隐性学力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思考力、判断力”,还包括行动https://www.jianshu.com/p/ea72e557fb50
6.网络调查报告15篇关于网络利弊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一)背景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凭借承载信息量的广泛与巨大等优势,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据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9 000万,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674221.html
7.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之比较2、传统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层次的教学和教学对象。网络教育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进行个性化学习。但面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鉴别能 力,学习才会有效。在自由度较大的个性化网络学习中,没有集体学习的气氛、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有效监督,这种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控力和自觉性,否则,所 学课程将无法保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08/10/1054541_26608285.shtml
8.网络学习和学校学习有什么不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学习,获取高等学历文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网络毕竟是虚拟世界,许多人是觉得与在学校学习不同,不够正式可能会学不到东西,但若问两者有何不同却又说不出所以然。那么,网络学习和学校学习有什么不同呢? 传统教育的学校学习为正统已经在大家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但是传统学校授课方式中,真正能享https://yc.eol.cn/a/333944.html
9.网络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https://www.fwsir.com/Soft/html/Soft_20210913122812_1328723.html
10.网络学习心得必备5篇网络学习心得【篇2】 一周的网络营销实训就这样结束了,这次我们实训目的与要求是认识什么是网络营销,分析网络营销的利弊,还有理解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进行网络营销实训之前,虽然我们也有开设网络营销这一课程,但是凭着上课老师讲的理论知识,使我对网络营销这一概念还不是很了解。而通过这一周的时间https://www.liuxue86.com/a/4849750.html
11.网络自主学习的利与弊[稻谷书屋]网络自主学习的利与弊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海量、交互、共享等特性,现已走进了课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且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利: 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是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下,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地学习https://m.renrendoc.com/paper/115695953.html
12.网络教育的利与弊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与老师分离,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通过自己的自主实现,这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能力拉,故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网络学习以个人为主,突出个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网络课程的各种交互作用使学生可https://www.unjs.com/ziliaoku/4991.html
13.计算机网络的对学生的利弊英语作文,网上学习利弊英语作文网络与学习一些同学认为网络对他们很有帮助。for them to get the useful imformation and study on the Internet.Besides(另外),他们可以上网查有关学习的有用的资料,在网上学习。另外they can know about the latest news,widen their field of vision,and gain their 他们还可以了解最新消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knowledge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487530/article/details/117941573
14.网络在教学中的利与弊(精选十篇)网络在教学中的利与弊(精选十篇) 网络在教学中的利与弊 篇1 所谓网络教学, 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 运用网络资源, 在教师指导下, 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协作研讨, 优化教学过程。 在目前状态下, 网络教学中利弊共存。 一、网络教学中的利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heb792.html
15.网络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篇)4、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 网络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老掉牙,看书,看教案,看名人讲座,跑各地开座谈会,网络学习系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使我受益匪浅,深刻的体会到:网络学习需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把学习封闭化,应提倡寻求合作、协同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peixun/2746978.html
16.雅思写作范文:网络带来的利弊雅思(IELTS)全程雅思学习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ha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work, and live. It has brought about numerous benefits, but it has also posed several challenges. This essay will explore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http://www.ieltschn.com/study/writing/34765.html
17.网络语言的利弊7篇(全文)因为就业市场的需求、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及语文教学的死板无趣, 使得年轻人无心学习汉语, 却热衷于学习英语。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的一场不动声色的文化倾销;是莎士比亚语言战胜孔子语言的表现。就网络语言崛起的原因, 请让我来浅析一下网络语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弊。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g4t2r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