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范例6篇

青少年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按照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将之付诸行动,从而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如阅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典名篇,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情感的启迪,懂得如何为人处世;观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观看的过程中,会领会勤奋的内涵,更为自己的理想实现助力。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三、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

学校的发展进步有的靠校长之权,有的靠制度之规,有的靠文化之魂,而学校要有长足的进步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靠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自觉,靠师生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样,师生就会徜徉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诗意地成长。传统文化进课堂恰好让学校文化的内涵更有底蕴,让学校文化的发展有了明确航向,学校可以搭乘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东风,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主题、形成层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对学生,特别是学生的道德进行良好的教育,弥补学生的道德缺失。如进行书法教育,学校可以开发书法校本课程,动员全校师生欣赏、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体验书写带来的宁静与美好,了解我国书法文化的精深;还可在学校的墙壁、栅栏等场所悬挂名家书法、师生优秀书法作品,供大家赏析,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还可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书法比赛,活跃校园生活,激发师生在书法方面进步。这样,学校的书法文化就会蔚然成风,师生会沐浴在书法文化的阳光下,惬意地生活、学习。学校的管理更加简洁,更加人性,不用更加刚性的制度约束、规范师生。

与此同时,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因活动而灵动和热烈,师生关系因活动而融洽和亲切。师生更加喜爱校园生活,教师职业幸福感会倍增,倦怠感会消解;学生厌学之情也会陡然减轻,家长也会喜上眉梢。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会辐射更多,会惠及家庭,进而影响社会。

四、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哈日哈韩”一族,大有崇洋之嫌,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以穿外国服饰、使用外国产品为荣,对本国的东西不屑一顾。社会上浮躁之风、浅薄之情随处可见,捏捏族、飙车族等被一些青少年当作时尚,怒路族等时有涌现。这种不良风气势必会影响到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使他们变得焦躁、愤怒,甚至沮丧。

关键词: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基本概述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制,历史发展悠久从不完善到完善制度大约有两个世纪之久,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制定最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流程,主要以教师自我“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途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时代下教育领域最为推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课堂教学流程,理论上重构课堂师生关系,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存在对彼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主要促进作用有: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化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突出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且传统课堂不具备特点。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阻碍作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培养

独立于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特点,翻转课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需求,教师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中的师生交流,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与总结反省。但在新型课堂流程中受固有课堂教学的冲击,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影响,以保障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与计划为主要教学目的,制定教学导学案与计划均以教师与教学需求为目标,尚未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程序的不同,新型课堂需要课前进行预习的流程,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自我学习责任心与学习约束能力提高,增强自我完善学习机制的能力,但固有的学生遵循教师安排的课堂阻碍新型课堂的发展,因为传统教师认为一味遵循学生自我学习,易降低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的效率,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同时,为了保障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效率,依然不完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教师教案为课堂核心。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形成

四、小结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2]樊宁.利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62-62.

[3]赵丽丽.创新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美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特色研究与启示[J].继续教育,2012,06:62-64.

造就快乐小学生

《传统趣味传统游戏的传承与开发》是紫岩小学德阳市级的科研课题,从2008年立项,到2011年结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开发校本教材《快乐体育》,探索出操作性较强的小学传统传统游戏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一大特色。德阳市教科所体育教研员唐其钟表示,教师的教学方式新颖,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课题研究成果值得推广。在紫岩小学传统趣味传统游戏教学研究现场,教师张志奇的《打陀螺――打出的快乐》、尹西的《滚铁环――冰情铁趣》、张兴盛的《传统游戏――童年的活力》、王清华的《小铁环,好伙伴》。课堂上教师有序地组织,生动地示范,学生积极地参与,快乐地尝试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勾起了老师们童年的记忆。

在苏州,金阊新城实验小学2012年举办的学校运动会上,除了常规的比赛外,孩子们还展示了抖空竹、呼啦圈、滚铁环、跳房子等传统游戏。金阊新城实验小学能在运动会项目中加入传统游戏,是因为该校已经将传统游戏融入到教学课程之中多年,打下了身后的基础。每天下午15:20,该校学生的活动内容都以传统项目为主。同样是苏州的苏锦实验小学在综合素质活动课中也把各种传统土游戏带进了课堂,主要分为“开心童年”体育活动和“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两大板块。前者是全校近千名学生都须参加的校级活动,每班每周活动一次,在偌大的操场上,老鹰捉小鸡、跳方砖、叉铁环等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尽情放松。民间手工制作在每周五下午举行,由中、高年级学生在九连环、捏面人、棕编三个兴趣小组中自由报名参加。学校还请来了苏州民间艺人徐荣兴老人教孩子们棕编,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蚱蜢、螳螂出自这些学生的手下。

苏州市小学从2007年起把传统游戏引进课堂,几年下来,绝大多数家长对苏州教育局此举表示感谢。有家长反映,和以前比起来,小学生们回家做作业非常快,晚上睡觉也比以前香,第二天早晨起来精神也非常好,和以前相比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万邦研究认为,传统游戏是千百年来民间自然流传、沉淀下来的,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其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近年来各地有很多小学校推行快乐教育,学校把传统游戏引进课堂是很好的手段。

能有效促进体力与智力发展

除了让孩子们玩得高兴之外,传统游戏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与集体教育内容,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徐万邦教授表示,用传统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学习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传统游戏多具有体育内容,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活动中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如在“集体过障碍”“火车赛跑”“四角拔河”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然性。学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懂得与人合作的道理。这对养成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显著的作用。同样,游戏的规则对学生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传统游戏中,传统游戏的竞赛性和对抗因素较多,通过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要严格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从而增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游戏教学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寓教于乐之中,融趣味于一体,消除身体锻炼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和较易产生疲劳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逐渐增加难度来引导他们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吸引其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判断反应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发展耐力。传统游戏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传统游戏具有综合特点,几乎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作为传统游戏的素材,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传统游戏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内容与形式又是预先设计的,因而它具有其它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健身作用。传统游戏既能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运用它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及战术。学生参加传统游戏一般都是出于他们的直接动机,为了体验有趣的游戏过程,参加时是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这种自觉自愿的行动能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动性和挖掘学生身体潜能。因而在传统游戏中能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这是一般体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少数民族传统游戏有待发掘

论文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传统课堂,差异

1创新课堂的定义与特点

2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具体差异。“教师”与“学生”均为特定的,在教学领域中的身份符号和社会角色。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管理、内容、方法等诸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动态前行的过程。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或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并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教师指导和帮助的机器人,而是有自我想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6]。传统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下降,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创新课堂是把由教师主导的教学转向为由学生主导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些许不足。

3研究背景、对象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学院医学院13级护理学1、2班共137名同学,进行逐一问卷调查,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对其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其中1班女生69人,男生3人,男女生比例为1:23;文科生11人,理科生61人,文理生比例为:1:5.55;省内60人,省外12人,省内省外比例为5:1;其中专升本6人。2班女生60人,男生5人,男女生比例为1:12,文科生56人,理科9人,文理生比例为6.22:1;省内60人,省外5人,省内省外比例12:1;其中专升本3人。

3.2调查工具

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自编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班级、性别、对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理解、喜爱度等进行调查。②期末成绩分析。

期末成绩内容:1班以30%期末考试成绩加70%平时分;2班以70%期末考试成绩加30%平时分的形式统计总的期末成绩。

3.3问卷调查方法

向需要进行调查的同学老师说明研究目的,获得其同意后,利用内科护理学教学课堂为平台发放问卷,指导学生正确填写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发放137份,回收13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3.4统计学分析

考生内科护理学成绩等级判定按照90分以上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7],excel进行数据录入。

4结果分析

4.1考试总体成绩分布

表2内科护理学总体成绩分布

4.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下考试成绩分析

表3不同教学模式的成绩分布

4.3“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下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同学们对创新课堂的喜爱人数为97人,占总人数的70.80%,其中1班有64人,占本班总人数的88.89%,2班有33人,占本班总人数的50.77%;愿意接受创新课堂的同学有102人,占总人数的74.45%,其中1班66人,2班36人;不清楚什么是创新课堂的同学共48人,占总人数的35.03%,其中1班2人,2班46人;下学期愿意接受创新课堂的同学有114人,其中1班69人,占本班总人数的95.83%,2班45人,占本班总人数的69.23%。数据分析详情见表4、表5。

5讨论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

[2]于进.创新课堂教学设计[J].教学探索,2010(4).

[3]韩延明.建设创新课堂提高教学质量[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传统课堂也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确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课堂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大有改革之必要。但我要问的是,传统课堂有没有一点可以借鉴保留的因子呢?非得把传统课堂与现代的新课改水火不容地对立起来吗?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曾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任何一场改革又都是针对传统而来,都是要革除传统中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改革又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抛开传统,改革就无从谈起。

新课改的理念提出后,各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各校更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可在热闹的背后,一些不和谐的镜头也开始露面,课改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尖锐的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冷静反思如何突围。

事实上,不少人在新课改和传统课堂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片面观点:一是把新课改与传统课堂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新课改就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二是口头上大喊新课改而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脱离传统课堂的窠臼,新课改喊的轰轰烈烈,传统课堂依然稳步前行。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精神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那么新课改与传统课堂真的水火不容吗?进行新课改时传统课堂就要不见影子吗?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扬弃”思想很值得我们细品借鉴。

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和学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而学生的角色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实际上也并未超出传统的“导”和“学”的范畴。传统课堂不等同于满堂灌。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学习方式上,新课改提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点看来,新课改更侧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质”的提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使然。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借助数字化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来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中职语文才有“鲜活力”,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也可以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得冠军一事,经互联网加热、传播,再一次把社会公众讨论焦点聚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改变以往在讲学过程中错误地忽略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现状,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互联网”与“中职语文”来一次美丽的相遇呢?笔者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借助互联网把课堂内容很好地预习了,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前期对知识的接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开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馆”充分展示,学生也非常乐于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猜灯谜活动,达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三、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P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围绕课文,教材的主编们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和网络平台等。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了解中职教学动态、教材信息,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学习、下载教学资源和提问。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诗歌内蕴,教师可以广泛地借助数字化资源。例如,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借助助教光盘里已有的资源,对诗人的简介、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意境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注重诗词的诵读,俗语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字化手段可以呈现多种诵读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由选择范本进行模仿、练习,最终熟读。学生更可以在美妙图片的互相转换中产生共鸣,进入音、画、字创设的氛围里,以此融入到诗人当时的情景中,这样定能从中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和奥妙。

四、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同时,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读诗、写诗、赏诗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地点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交流群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查阅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芦衣顺母”“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大量的关于描写母爱的歌曲和诗句,强化学生热爱母亲、孝顺母亲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个孝义之人;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静女》《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研读《水浒传》。

通过拓展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THE END
1.传统课堂模式(精选十篇)传统课堂模式 篇1 一、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常要求老师准备齐备的教学资料、备课充分、教学环节完整、授课重点难点明确、课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流畅等。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求设置教学内容, 课前认真准备, 课堂授课以“讲”为主, 教学组织过程中将知识要点以各种形式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练习强化, 布置课后作业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ugqkn1.html
2.反思中小学课改:从模式化走向传统课堂的回归之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从杜郎口模式、杨思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到如今的各种创新教育理念,课改之风盛行一时。然而,在这些看似光鲜的模式背后,我们不禁要质疑:课改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最终,我们是否还要回归传统课堂?一、模式化课改的困境 1. 形式大于内容 在各种课改模式中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813664486344510237&wfr=spider&for=pc
3.“三类传统课堂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流程我们大家都知道,传统课堂一般分为三种:即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大的课堂教学流程一般为:温故复习——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巩固练习——总结及布置作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不同环节进行了诠释,如”双基“背景下,更多强调的是巩固练习环节,是否让孩子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更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5/12/11212327_1137588273.shtml
4.《活在课堂里》读书笔记——传统课堂的优势(2)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的学习的“心向”进行学习。传统课堂所导致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同样是积极、能动和有意义的。 使用讲授法,一能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习惯,二能促进学生的“发现”。 https://studio.jndjg.cn/index.php?r=studiowechat/album/view&id=19780&sid=300189
5.传统课堂(精选5篇)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课堂;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20-01 https://www.1mishu.com/haowen/4830.html
6.电子教育VS传统课堂,孰优孰劣?新闻电子教育VS传统课堂,孰优孰劣? 原标题: 从今年3月起,南昌市教育部门与香港课题组联手,挑选了南昌市的六所学校进行信息化教学应用试点。 央视网特稿(记者袁育堃 沈玮)“上课铃响起,打开课桌上的平板电脑,通过登陆账号就能与老师进行电子互动。”从今年3月起,南昌市教育部门与香港课题组联手,挑选了南昌市的六所http://news.cntv.cn/2014/12/02/ARTI1417510642181985.shtml
7.科学网—网课与传统课堂的碰撞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到传统课堂和线上课堂之间的区别。在一个课堂环境中的方法可能在另一个环境中效果不佳。如果你努力了解两种课堂各自的长处,并让这两种方式都能为你所用,你的学生会很感激你。 ■马修·泰勒 我是一名本科生,目前正在攻读两个学位: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化学工程和线上的商务管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7/348060.shtm
8.非遗入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了!10月31日,我校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集体教研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深化教师对传统文化课程的理解,分享教学经验,并探讨如何将课程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推动活动课堂的实施。 在教研活动现场,来自三个学部的6位教师依次走上讲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kyMzE5OQ==&mid=2247531402&idx=2&sn=ca311cc0f0ee95407a5b9666d549b9a0&chksm=9b2dedb7d63a1ec73a6a024a2576f13c7efbad9eb2fdcff438f66762263f0a23a5d2df68705b&scene=27
9.给中学生讲传统文化课尽管《论语》是考试内容,但可以用不应试的方式去读,以“无用”托起“有用”,这也是中学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的意义所在。在上课方式上,有学生说:“希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学懂《论语》。”看来不仅初中生想听故事,高中生也想听故事,以《孔子世家》为线索来读《论语》是可行的。就这样,我初步确定了讲什么和怎么讲http://www.jyb.cn/rmtzgjyb/202411/t20241115_211127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