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

国外文献选择样本是学术论文,以Elsevier、Springer、Wiley等知名外文数据库作为研究范畴,对“Minicourse”或“Minicourse”、“Microlesson”或“Microlesson”、“Microlecture”或“Microlecture”以及“Microteaching”或“Microteaching”、“Microlearning”或“Microlearning”十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有效文本112篇。国内文献检索以中国期刊网和硕博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检索关键词主要是微型课程、微课、微型学习、微型教学,共获得有效文本227篇。

(二)方法与工具统计

研究过程主要采取了文献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分析法主要利用符号分析方法处理各类信息篇章内部符号群之间的定量与定性关系,得出的结论偏重逻辑规律,是一个从内容主题出发定性为主的方法;文献计量法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文献篇章之间的定量管理,得出的结论偏重概率规律,是一个从外部出发定量为主的分析方法。二者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的从整体上客观、系统上把握微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的是MicrosoftExcel2007软件。

(三)研究类目与分析单元

(四)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三、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

(一)微课程的兴起

在国外,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和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以“可汗学院”与“TED”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在国内,“微课”被作为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和“生长”而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它的出现得益于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真实需求。可以说,现在的微课,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教育部和不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都录制了大量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而全,内容冗长,难以直接加以使用。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工作者对更加主动的学习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和面对面教学都在尝试着不同形式的变革,国内外“颠倒教室”教学模式与“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日渐为人们所接受,同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程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教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其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满足了在线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现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在国内,从最早出现的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与微课网,到最近基础教育和高校微课大赛的启动,也掀起了微课程实践层面的热潮。

(二)微课程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1.国外微课程概念的萌芽与成熟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Microteaching、Microlearning等,但对其研究取向并不完全的相同。其概念也经历了萌芽期和成熟期。

(1)微课程的萌芽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管微型课程、微型教学、微型视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但它们都强调了一点:即知识碎片化、教学和学习解析化。因此,可以说微型课程、微型教学、微型视频的形成与发展,为微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微课程概念的提出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即“微课程”(Microlecture),是指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一般1~3分钟,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6]。由此,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也被认为是“微课程”最早的创始人而声名远播。

从“微课程”(Microlecture)在国外的发展与形成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呈现方式是教案式或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在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还不是很成熟。

2.国内微课程的本土化研究

(1)微型课程概念的研究

(2)“微课”概念本土化研究

由此可见,“微课”并不等同于微课程,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微课”是我国对“微课程”本土化这一术语的新解读。“微课”的关键是抓住学科教学知识点来组织与建设教学资源,具有开发简单高效、使用方便灵活以及便于网上教学交流等特点,“微课”对广大教师的备课、教学、反思和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优质资源。”应该说,相对于“微课程”,“微课”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也满足了移动学习的需求。

(三)“微课程”与其他微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四)微课程的意义、特征与分类

1.“微课程”的意义与作用

综合国内外对微课程或者微课的认识,主要意义归纳如下:一是提供自适应学习环境。微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适应性学习环境。依托信息化平台优势,微课程能实现根据每位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寻找最近发展区,推送不同微课程视频和资源,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二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基于微课程的先学后教“颠倒的课堂”,被国外学者称为是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种尝试。三是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微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可能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内容特点、教材的自我理解、学生兴趣进行统筹考虑后参与开发,以此激发教师主体意识,为微课程注入鲜明的个性特征。

2.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3.微课程的内容表示与分类

目前对于微课程研究还在深化,对微课程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比较明显的是有人将PPT制作的内容称为微课程,有人将视频制作的内容称为微视频课程。因此,微课程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有的主张按学科分类;有的主张按内容分类;有的主张按题材分类等等。在本文中,比较倾向于从内容的角度进行选题分类,从媒体的角度进行主媒体分类。

(五)微课程的理论基础

对于微课程的理论基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从知识内容的角度,认为细化理论是微课程的理论基础;有学者从学习者的角度,认为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微课程的基础;有学者从教学的角度,认为掌握学习理论、细化理论应是微课程的理论基础。不同视角的理论基础也说明了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是基于视频学习认知的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同时,也可以看出微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这些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非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机械掌握。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情境、协作、会话、有意义建构是其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29]。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因此又称为“知识脉冲”,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以在线学习或根据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2.细化理论

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简称ET)最早提出者是瑞奇鲁斯,其根源在于奥苏贝尔的顺应以及先行组织者、诺曼的网状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螺旋形课程。该理论认为最初呈现的一般概念或简化结构就相当于ET中的概要,而周期性地使概念逐步达到更复杂的形式则相当于ET的不同的细化等级[30]。在细化理论指导下,微课程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单一主题、知识颗粒和知识点,使知识难点得到分解,教学过程变得便捷深入,即知识呈现出碎片化,教学过程变得解析化。

3.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认为,只要恰当地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都达到掌握水平,即掌握学习理论(TheTheoryofMasteryLearning)。该学习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对学生认知、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这三个变量的分析[31]。微课程以知识点为目标、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使学习过程成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和基于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在动力、能力、和毅力上都有较之大型教学视频有所提高,从而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支持,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

4.联通主义理论

(六)微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应用

“微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推进了教学改革,深化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对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尤为重要。

1.微课程的开发理念

2.微课程的设计模式研究

3.微课程的实践与应用

微课程是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对于在线应用和面对面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国内外案例众多,涌现了大批的学院、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

这些实践案例的开展,都从不同实践层面和应用模式上推动了微课程的发展,并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其中可汗学院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模式更是在世界上产生了轰动,掀起了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热潮。广州佛山教育局开展的微课实践也推动了国内微课研究的热潮,在教育部推动下也从基础教育拓展到高等教育领域,分别举办了全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微课程大赛。

(七)微课程的评价

国内目前对微课程评价还没制定正式的标准。在教育部近期举行的微课大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分别针对各自开展的微课大赛制定了相应的评审标准。其中中小学微课程评审标准分别制定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1个;高校微课程评审标准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见表2)[44]。

当然,这两个标准都不是国家标准,也不是教育部官方的标准。但是这两个标准都是竞赛活动的评价依据,也是经过各方大量的研究论证的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在进行微课程教学与实践时建议尽量考虑这些指标,以更好地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八)微课程的发展趋势

从对微课程概念、特征、意义、作用、理论基础及其开发、设计、应用与评价等系统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微课程的发展趋势如下:

1.微课程是新型教育资源的创新

纵观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发展,经历了CAI课件、积件、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库等不同阶段。但不论资源如何的呈现形式,都没有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微课程则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因此,与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网站不同的是,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因此它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必将形成一批系统化的、符合教学新理念的、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微型课例资源。

2.微课程是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

3.基于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兴起

从学习过程来看,微课程更接近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研究的《学习金字塔》认为学生在每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平均保持率最高的是向他人教授或者对所学内容直接应用,达到90%;比较高的是讨论和实践练习,分别是50%和75%。由此也说明了讨论、练习在有效学习中的重要性(见图3)[45]。

4.微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将引导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快捷解决高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学会教学反思,进行教学行为矫正,成为一种新的校本研修方式和促进课改教师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具体体现在:①教师制作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和微研究的过程,通过对课程或教学问题发现—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程不断反思中,促进了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②微课程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可引导普通老师们开展适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③微课程便于传播,记录了优秀教师们的经验和方法,可以直接为一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提供优秀的经验和方法。④微课程为优秀教师的经验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固化经验和传播方法。

5.微课程应用范畴从微型逐渐进入了规模发展方向

自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微型视频课程实施OpenCourseWare(缩写为OCW)计划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基于微型教学视频的公开课热潮,苹果公司更是在2005年推出面向大学视频课程iTunesU频道,开启了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先河。以视频为主的视频公开课虽然解决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活动有所欠缺。2008年加拿大的斯蒂芬·唐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Siemens)尝试利用在线模式,铸造了一门课程《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Knowledge),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25位付费生和世界各地的其他2300多位免费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作为响应,戴维·考维尔(DaveCorm-ier)与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Alexan-der)一起塑造了MOOC(MassivelyOpenOnlineCourses)一词,中文翻译成大规模在线课程。而由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分别开发的edx、Coursera、Udacity三大在线平台,也成了MOOC发展现状的标志[47]。视频公开课”和“大规模在线课程”的不断涌现,促使微视频和微课程从微型发展走向了规模发展方向,大规模在线课程也将成为微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6.微课程将促进教育信息化进行新的变革

四、结论

通过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对微课程的起源、内涵特征、意义作用、分类、理论基础以及开发、设计、应用、评价、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的整体系统化分析,可以看出微课程作为新型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THE END
1.中国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通用20篇)中国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 4 读了《现代课堂教育艺术》,获益匪浅,使我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6235890.html
2.MOOC微课翻转课堂是在线教育的产物。()更多“MOOC、微课、翻转课堂是在线教育的产物。()”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判断题】微课是在线教育、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等都会用到的核心资源之一 A.Y.是 B.N.否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称为()。 A.SPOC B.MOOC C.微课 D.翻转课堂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大规模https://m.shangxueba.cn/hangye/9t33wyp6.html
3.解读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含义–教务处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当前慕课(MOOC)确实很火,很多老师已经了解、听说了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字眼。那么,他们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又如何应用于教学呢?今天我们带你了解慕课(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含义。 http://www.lncu.cn/jiaoxue/20072.html
4.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12篇(全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文化悄然诞生,时代的变化引起了教学系统的变化,“微课”与“翻转课堂”也应运而生,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致力于分析何为微课和翻转课堂以及其在各教育阶段的作用及应用前景。希望能够协调课堂教学与微课、翻转课堂的相互作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fe86q3f.html
5.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缺点(精选10篇)导语:本文分别对慕课、翻转课堂、微课进行了优缺点的归纳总结,文字朴实易懂,希望本篇对您了解翻转课堂等相关名词有一定的帮助。 一、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的背景: 目前高校开设慕课的主要是清华、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中学有陈玉琨领导的20所中学。每节课大概10分钟,可以快进或者重放、放慢等。在线学习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4oeofsg.html
6.浅谈慕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论文(精选9篇)"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后IT时代上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改革,它主要运用网络载体和大数据环境使学校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其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规模、地域,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势必推动教师教学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141010085505_281151.html
7.成立4年来,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这样开辟数字教育新路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致力于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联盟通过构建全球融合式课堂、开展全球融合式证书项目等形式,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有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NDE4MTA2Ng==&mid=2247547342&idx=1&sn=b3183a135a64a43eae140ea9453bdc55&chksm=c15ffed276cd3ddf744feeaf9fef66ff78299dc5ff92eba84c3acf467455db13a46bd3716da5&scene=27
8.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应用策略【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微课无疑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学习,家长辅导学生的有效碎片学材,她与慕课相媲美,使“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成了翻转课堂唯一难得的前置性可视资源。这种内容和形式的课堂变革,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极易被师生和家长接受。就目前来看,其https://www.fyeedu.net/info/197286-1.htm
9.关于“翻转课堂”,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一)《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构建与实践——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 https://www.zhuanzhi.ai/document/1a771ac96ed1050fb638dad9f75b2ec1
10.什么是慕课SPOC微课虚拟仿真教育技术业务指南1.中国大学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 2.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 3.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smartedu.cn 4.爱课程:https://www.icourses.cn/home 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是一种融合了线下课堂与线上平https://nic.gxau.edu.cn/ywzn/jyjs/content_300772
11.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优势及应用论文(通用11篇)21世纪是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微课(Micro ecture)来了,"慕课"(MOOC)来了,私播课(Spoc)来了,各种信息化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尝试将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希望这次课程改革能使教师喜欢教,学生乐意学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154883.html
12.广义地讲,翻转课堂教学MOOC和SPOC课程都属于微课教学的范畴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广义地讲,翻转课堂教学、MOOC和SPOC课程都属于微课教学的范畴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https://www.shuashuati.com/ti/b76f8924fa4a45f49a63faeacdeefeb4.html?fm=bdbds0eddf3fce313c88ad50cab58a3105d32
13.教学经验分享延期开学不停课,在线教育进行时课程面向校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不同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设,以学生为中心,打造线上学习和测验互动、线下翻转课堂讨论辅导这种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新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们已经越来越熟练地接受在线教育的模式,这也对高校教师的在线教学改革探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086034
14.翻转课堂起源范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目标已经由传统的知识渊博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课堂教学也有灌输式教学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应该源于学生自己的解读,引导学生自己展开对新知识的理解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37337.html
15.第三届中国在线教育高峰论坛专访朗鹰教育CEO施丹 专访解铃网赵老师 专访汇教课堂CEO魏中实 专访飞博教育董事陈波 专访才信教育创始人周翔 论坛日程 主论坛 2016年9月20日 / THE FIRST DAY 上午 主题 嘉宾 09:00~09:30 智由云生-阿里云在线教育解决方案 石立勇 09:30~10:00 https://www.eol.cn/html/lx/oef/
16.慕课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之间有什么联系?弄清慕课、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确实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般而言,慕课(MOOC)的经典解释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大家都颇为知晓的,2008年起源于加拿大的大学,2011-2012年,由于美国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积极行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高校https://m.grazy.cn/article/6727.htm
17.现代教育技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章节测验期末考试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PAGE 1 / NUMPAGES 1原创力:悟空书屋 收集整理 PAGE 1 / NUMPAGES 1 现代教育技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 客观题答案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是()。 A. 信息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 B. 掌握信息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C. 信息已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 D. 以计算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028/703613512100403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