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明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D、班主任工作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施能力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表征学习
D、命题学习
12.教师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A、激情
B、共情
C、热情
D、反移情
1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4.为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把点燃的火柴放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并观察瓶中的变化。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探究法
15.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学生对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了深刻理解。这达成的教学目标属于()
A、知识与技能
B、思维与创新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课堂教学不可或缺
B、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C、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
D、必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7.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周老师上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一些趣味性知识。这一课程实施符合()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技术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18.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的不足,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
B、文纳特卡制
C、道尔顿制
D、贝尔-兰卡斯特制
19.现代课程论认为,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
A、知识、技能与情感
B、难度、广度与深度
C、社会、儿童与学科
D、政治、经济与文化
20.某学校开发了一门介绍当地风俗、物产与人物的课程,该课程属于()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隐性课程
D、分科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0分)
22.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10分)
23.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4.材料: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10分)
(2)如果你是李老师,将如何在班级开展劳动教育?(10分)
25.材料:
沈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问学生:“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上眼睛听,体会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第一个学生读完后,沈老师问:“你们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大多数学生很犹豫。沈老师笑着说:“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大家都笑起来。沈老师说:“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接着示范的读了一遍,然后问:“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都点头说:“走了。”沈老师继续说道:“相信有同学会比老师读得更好。谁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学生果然越读越好。
(1)评析这一教学片段中沈老师的教学行为。(10分)
(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
26.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一、单选
1.【答案】D。解析:考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性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共性,这就使统一要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要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发展。因此本题选D。
2.【答案】A。解析: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也称国民性,指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普遍的无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题干中的实现城乡区域和校级的均衡发展正是公共性的体现,本题选A。
3.【答案】C。解析:顺序性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不可逆、不能逾越。题干说法体现了顺序性,本题选C。
4.【答案】C。解析:品德课和各科教学是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其他选项是小学德育的途径但不是基本途径。选C。
5.【答案】B。解析:班主任李老师与学生协商处理班级事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善于与学生沟通,属于民主型的班级管理方式。选B。
7.【答案】A。蜜蜂毒液为酸性,被蜜蜂蛰伤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凃敷蛰伤局部,故本题选择A。黄蜂蜂毒与蜜蜂蜂毒不一样,为弱碱性,被黄蜂蛰伤局部可用食醋或1‰醋酸擦洗伤处肥皂水。
8.【答案】D。解析: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
9.【答案】C。解析:趋避冲突指目标既有吸引人的一面,又有让利力图回避的一面。题干中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符合趋避冲突的定义,选C。
10.【答案】B。解析:“反复”是复述的学习策略。复述策略就是对材料进行不断的加工,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的一种学习策略,选B。
11.【答案】D。解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句话多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命题。
12.【答案】B。解析:共情共情指的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即换位思考。
13.【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助产术,在沟通过程中启发人们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
14.【答案】A。解析: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教师让学生分工合作观察木炭的变化,属于实验法。所以该题选A选项。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没有强调反复练习的过程,排除B选项。题干中强调学生自己操作,所以排除C项演示法。探究法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排除D选项。
15.【答案】D。题干中对伽利略追求真理精神的把握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6.【答案】C。解析: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形式,但不是不可或缺的,是可以被取代的,它的使用同样需要注意适当和恰当,有利有弊,所以本题选C。
17.【答案】D。解析: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题干中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删减,增加趣味性,体现的是相互调适的特点,因此选D。
18.【答案】A。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19.【答案】C。解析:社会、儿童与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因此本题选C。
20.【答案】B。解析: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题干中学校开发的因地制宜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因此本题选B。
二、简答
21.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0分)
【参考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建立教师威信;
(5)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7)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22.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10分)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材料的性质
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原先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年龄特征
智力水平
23.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1)问题设计的必要性。每个问题必须和问卷调查的目的密切联系;
(2)问题设计的准确性。问题设计要简洁易懂,语意表达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3)问题设计的客观性。不能出现带有引导或者暗示性的题目设计;
(4)问题设计的可行性。对于一些敏感性或者隐私性问题,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避免触动作答者的心理防御,从而影响问卷的真实性,可以通过间接的表达方法进行问题设计,保证问题设计有效,作答者回答真实。
三、材料分析题
24.材料
(1)结合材料谈谈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10分)
(1)第一,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功利心态,一味让学生学习,而不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也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如果在劳动的量和劳动的内容上处理得当,学生的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对学生学习能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在材料中,家长不让孩子劳动,也导致了孩子不爱劳动,没有劳动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习没有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多也是死知识,不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没有劳动意识,缺乏动手的能力,也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缺乏劳动意识,走向社会就会缺乏和人的合作意识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对就业和职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学生缺乏劳动技能,空有理论知知识,也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不利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新的学习领域的提升。
(2)如果我是李老师,我会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第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提高劳动技能,也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第二,通过参加社区的工厂、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深入社会实践,能促进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工艺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在劳动中的合作沟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5.材料
沈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问学生:“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上眼睛听,体会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第一个学生读完后,沈老师可:“你们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大多数学生很犹豫。沈老师笑着说:“刚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大家都笑起来。沈老师说:“看看我能不自能把大家领进去。”接着示范的读了一遍,然后问:“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都点头说:“走了。"沈老师继续说道:“相信有同学会比老师读得更好。谁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学生果然越读越好.
(2)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10分)
(1)沈老师的教学行为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以正面激励为主,带领着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良好教学行为。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沈老师上课时通过朗读创设良好的想象情境,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启迪想象“,体现学习语文重视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其次,沈老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开始朗读找不到门路时,给大家指明了具体的阅读方法,并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引导、鼓励学生,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沈老师在课程当中没有急于求成,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表现出困难时并没有打压,而是以正面鼓励为主,并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越读越好
最后,沈老师上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在学生还没有抓到阅读的精髓髓时及时指出,并采用幽默的形容方式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轻松的气氖中展开阅读感悟。
综上所述,沈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相互统一,不可割裂。题干中沈老师在学生朗读开始还没有进入情境时进行适当范读指导,但是后续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越读越好。
②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指导。学生是不成熟的,尤其在学习方法、策略等方面有所欠缺,老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材料中学生由于缺乏阅读方法,感情不到,在开始阅读时没有达到预料的效果,沈老师就给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后效果显著。
③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符合学生特点,循序渐进。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难以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设定出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的一个个"小目标",最终在积少成多的作用下,形成"大目标"。题干中老师先是指出学生刚到雪野边上,然后定出走了几步的目标,最后继续往前走,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④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疏导学生学习障碍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困难,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让学生的知识在形成过程中能路畅通,并灵活应用。材料中学生开始没进入读的状态时出现犹豫情绪,沈老师及时化解学生的压力情绪,学生有了自信越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