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教学方式的几点尝试

【摘要】新课标下数学课堂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数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键词】数学新课标教学方式尝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要顺利实施数学新课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实施数学新课标教学方式?下面是个人的几点尝试:

一、以人为本,促进发展

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3(1+x)<x+9。

解:去括号,得:3+3x<x+9,

移项,得:3x-x<9-3,

合并同类项,得:2x<6,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2)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3)如何消除这些差异?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二、教学内容,实行开放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都是根据老师的意图、老师的想象、老师想当然地推测来完成”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互动教学,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开创“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双向式教学法。

例如,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自学环节:

1、看一看:

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就包括了直线与圆的种位置关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学生观察,从运动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

2、做一做:

在草稿纸上画一条直线,把钥匙环看作圆,在纸上移动钥匙环,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在变化,分别出现了有个公共点、个公共点、个公共点,一共有三种情况。

3、阅读课本P93-94,填空:

(1)①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这条直线叫做圆的;

②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这条直线叫做圆的,这个点叫做;

③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只有、和三种。

(3)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仔细观察课本P94三个图后填空:

图(1)中dr;

图(2)中dr;

图(3)中dr。(填>、<或=)

(4)直线l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1)直线l和⊙Odr;

2)直线l和⊙Odr;

3)直线l和⊙Odr。

4、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只有、和三种。

(1)从个数来判断;

(2)从d与r间的关系来判断。

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题目,带着问题学习。

教师认真巡视,督促自学和学法指导,了解和收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引导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使教学一开始就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正因为老师所引导的正是同学们所需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位同学的智慧、潜能。

三、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1、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改变了以往“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下,必须改变教学行为,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使学生在心理轻松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产生求知欲。

例如,在讲数的开方时,请同学们画一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计算它的面积。然后再画一个面积为5㎝2的正方形,这样学生就再探索:面积为5㎝2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进一步探索:平方是5的数是多少?这样,一个新的数学意识就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产生了。

2、学生动手,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机会,充分体会“玩中学,做中学”。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例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出示松树、蝴蝶、双喜字等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得出: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我还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字母、汉字、数字、教室的物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3、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学习坏境。

好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催化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进行教学实验和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学习坏境,使数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建立模型、探究规律的过程,使教师从单一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运用丰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各种猜想。这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画面,使教学图形及图形与图形的关系等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活了学生思维,开拓了学生视野。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节时,通过多媒体观察“美丽的勾股树”的变化,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接着问:同学们想知道它是怎样得到的吗?引导学生通过拼图试验和计算得到勾股定理。

四、教学过程,注重“生成”

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1)(a+b)(a+b)=

2)(m+n)(m+n)=

3)(x+y)(x+y)=

4)(c-d)(c-d)=

(3)引导学生发现

1)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2)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五、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的本质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形象、有趣、易于理解的事,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现行的新课标数学教材,几乎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如《游戏公平吗》、《这样抽样调查合适吗》等等具有设问语气的标题频频出现,引人入胜,这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实际。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引导者、归纳者。

THE END
1.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法探析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能够合乎逻辑地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教材中对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呈现方式等也做了变动,将解决问题教学纳入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解决问题教学? http://epaper.sxjybk.com/jsb/20240512/html/content_20240512003003.htm
2.新课标下力促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新课标下力促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在小学阶段,主要集中在运算能力的训练和推理意识的形成。其中,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https://www.sdjyxww.com/index.php/jxyd/54920.html
3.例谈学科融合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实践者说二、学科融合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做好课程导入 对于一节数学课而言,导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的导入,能够让学生的心思迅速收拢,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上,对保障整体的课堂教学成效都非常有帮助。例如,如果本节课是教学生学习相关的加减法,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使用手指或者其他的辅助工https://jyj.gmw.cn/2024-04/03/content_37243941.htm
4.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完成新课改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https://www.qxnrb.com/epaper/qxnrb/html/2023-07/21/content_10910.htm
5.以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考以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考 【内容摘要】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努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个性化学习、做数学、学习反思”这三个方面对学生数学学习进https://www.unjs.com/lunwen/yuwen/20080120130903_4857.html
6.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新课改下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学会思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https://www.qinxue365.com/fangfa/427652.html
7.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在理论指导实践的今天,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日新月异,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的新的课堂形式。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下的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5505.html
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摘 要:教育改革趨势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希望笔者的论述,可以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https://www.fx361.com/page/2020/1116/7672328.shtml
9.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初中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引言: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这样的https://www.wm114.cn/wen/243/48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