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賦能政務服務的技術矛盾與對策時政

近年來,《國務院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立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常態化工作機制的意見》等文件中,都提出要強化政務服務數字賦能,加強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探索與運用。在《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中,更具體提出了“探索應用自然語言大模型等技術,提升線上智能客服的意圖識別和精准回答能力,優化智能問答、智能搜索、智能導辦等服務,更好引導企業和群眾高效便利辦事”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提升政務服務供給能力和行政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撐,有助於緩解企業和群眾辦事過程中“難、慢、繁”等實際問題,進一步推動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然而,在人工智能賦能政務服務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技術矛盾,尤其在數據治理、算法設計、安全機制和用戶體驗方面,亟需厘清人工智能賦能政務服務過程中潛在的技術矛盾。

不同於傳統“互聯網+政務服務”,人工智能賦能政務服務以新一代大模型技術為代表,結合新公共服務理論、整體性治理理論、數字治理理論和協同治理理論,深度變革了政府治理模式﹔並非數字技術與行政權力的簡單結合,而是一種深化。當前,政務數據治理過程復雜,智能算法的准確性和實戰性仍需提升,生成內容的安全性難以保障,以及服務事項之間的關聯協同不夠,導致“標准不統一、業務不協同、服務不便捷”等問題頻現,難以有效滿足公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本文從“數據、算法、安全、評估”四個層面分析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政務服務應用存在的主要技術矛盾,探索智能政務服務的“精准辦、協同辦、安全辦、滿意辦”的技術路徑,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的智能化與便利化水平,推動政務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躍升。

一、技術矛盾與對策

(一)數據層面:口語化用戶表達與書面化政務語料之間的矛盾(精准辦)

在政務服務領域,大量的政策文件、辦事流程、法律法規等文件都是以標准化、規范化、書面化的語言來撰寫。而在實際政務服務過程中,用戶絕大多數都是以口語化、地域化、非規范化的方式來表達辦事的訴求。因此,僅基於政務語料庫訓練的大模型構建智能問答、智能導辦等系統很難快速精准地理解用戶的真實意圖,從而導致“政務語義鴻溝”問題。而面向政務服務的口語化樣本數據獲取困難、分布不均、高價值樣本稀疏,也導致直接使用有限的口語數據訓練模型時,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此外,政務數據的地域化和多樣性特點,也導致了難以滿足跨層級、跨地域的協同辦事需求,制約了政務服務事項的流暢執行。為了有效緩解政務語義鴻溝問題,在技術層面上需要重點探索以下關鍵技術:

1.持續搜集和構建面向政務服務的多地域多語言多事項口語語料庫,並以大模型與領域專家協同的方式構建面向政務服務的政務口語知識圖譜。

2.借助網絡問答社區構建大規模非政務領域口語問答語料庫,結合大規模政務語料庫,對模型進行預訓練﹔並利用有限的政務服務口語語料進行微調和遷移學習,提升模型的政務口語理解能力,提高對用戶口語化查詢的理解和響應能力。

3.探索“數據-知識-模型”協同學習的模型訓練的新范式和新方法,在有限樣本條件下,利用有限高質量數據,在領域專家知識的引導下實現面向政務服務的口語化訴求到書面化表達之間的精准映射。

(二)算法層面:算法堆砌與綜合需求之間的矛盾(協同辦)

隨著深度學習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與生成、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圖像/視頻理解與生成等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各種性能優越的智能算法和技術百花齊放。這也導致很多智能政務服務系統在設計時,一味地追求多種新穎的智能技術的引入,在同一任務中冗余使用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或者在不同任務中重復使用機理近似的算法,從而導致了大量人工智能算法的混亂堆砌,忽視了政務服務應用中的綜合性需求的初衷。再加上各種算法或者智能體間協同不足,導致在解決政務服務中的多事項綜合性服務時表現效果不佳,實戰性能有待提升,難以實現協同自助式辦理的服務目標。為了有效緩解這一技術矛盾,在技術層面需要從單智能體性能提升轉向多智能體協同角度,主要包括:

1.政務治理的“條塊”向“聯動”轉變。在政務服務中,傳統的“條塊”模式往往導致各部門孤立工作,難以實現高效協作。通過加強跨部門的“聯動”機制,推動智能體之間的協同調度和資源共享,促進政務服務的整體協同效率的提升。

2.加強意圖理解、任務拆解與多元信息交互能力,構建“總客服”式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對於用戶的多元意圖,通過多元信息交互方式利用大模型將用戶的需求拆解為具體的、可執行的多個任務,分發給不同的智能體﹔對於單項復雜任務,通過將其轉化為系統能夠處理的多個具體步驟協同辦理,來提升整體的效率和精准度。

3.多智能體協同與信息共享,通過消息傳遞、任務分配等機制,促進多個智能體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作,以實現多部門、跨區域協同,提高政務服務的整體效能。

總之,通過借助多智能體協同機制和靈活的技術架構,保証政務服務能夠快速迭代和調整策略,從而實現“協同辦”目標,推動政務服務更加高效、協同和智能化。

(三)安全層面:生成內容與安全治理之間的矛盾(安全辦)

大模型極大地提升了政務服務中的意圖理解、流程推理、以及內容生成的性能和效果。然而,基於黑盒學習的大模型生成的內容存在安全性和合規性風險,面臨數據泄露、算法偏見和內容安全等挑戰,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工智能賦能政務服務的快速推進。一是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的矛盾。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創新機會,但也引發了新的安全隱患。在政務服務中,確保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並行至關重要。二是自動化與人工干預的矛盾。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了政務服務的自動化水平,但完全依賴模型的自動化能力可能導致安全風險難以被及時發現。然而人工干預必將大大降低自動化的水平和效率,兩者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構建安全可信的政務服務大模型是推進智能政務服務安全性的有效技術手段。主要包括:

1.政務服務大模型與人類價值觀對齊。通過對大模型進行價值觀對齊,確保其生成的內容符合社會倫理標准與法律法規。

2.政務服務大模型生成內容的智能審核與預警。建立實時監控機制,對政務大模型生成的內容進行識別與預警,防止出現安全性和合規性問題。

3.政務大模型安全性評估。建立全面系統的政務服務大模型的安全評估體系,定期對政務大模型生成的功能安全和內容安全進行主客觀結合的系統性評估。

總之,通過加強對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的平衡管理,以及推行自動化與人工干預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大模型應用中的安全風險,確保政務服務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障生成內容安全,從而實現“安全辦”的目標。

(四)評估層面:技術評估與用戶體驗之間的矛盾(滿意辦)

對智能政務服務系統進行系統性評估是判斷系統建設質量和服務效果的重要技術手段。然而人工智能算法的評估往往都是以測試樣本為基礎,以定量指標為准則的技術性評估。這種評估方式往往不能完全滿足以人為中心的政務服務效果的評估需求。主要體現在:一是靜態評價標准與動態服務需求的矛盾。傳統的人工智能系統評價標准通常是靜態的,主要以准確率、召回率等定量指標為依據。然而,政務服務的需求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受政策變化、公眾需求波動、地域文化等因素影響。二是技術評價與用戶體驗的矛盾,人工智能系統的技術表現不一定與用戶的主觀感受一致。例如,一個技術上高效的政務服務系統,可能由於交互設計不佳而導致用戶體驗不理想。為了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系統評估與用戶體驗的一致性,需要重點探索:

1.綜合評估機制。結合定性與定量、主觀與客觀的評估方法,既能衡量系統的技術性能,也能考慮用戶的主觀體驗,從而實現全面的評估效果。定量評估可以考慮准確率、召回率、F1等技術指標,而定性評價則通過用戶反饋渠道了解他們使用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

2.全過程無感評估機制。當前大多數的評估與真實用戶使用過程是脫節的,往往是在實驗室環境下對有限的測試用例進行評估,缺乏對完整使用過程中的用戶體驗評估。亟需探索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在政務服務平台辦理事項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頁面停留時間、操作頻率、鼠標狀態等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潛在用戶體驗感,從而實現全程無感的評估過程。

3.交互式評估與反饋機制。通過整合多元化的用戶參與渠道,如網絡評議、社交媒體互動等,將民眾的實時反饋納入評估過程,確保政務服務的評估結果與公眾的實際體驗和需求相契合,從而實現政務服務的動態優化和持續改進。

通過這些技術探索,可以有效提升政務服務的評估機制和用戶體驗的一致性,推動政務服務的優化與改進,從而實現以“用戶滿意”為目標的政務服務。

二、總結

人工智能賦能政務服務的技術矛盾分析揭示了當前其在數據、算法、安全和評估多個層面上存在的技術挑戰。通過探索政務語義對齊、多智能體協同、可信政務大模型、全過程綜合評估等技術,可以有效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政務服務需求的深度融合,實現人工智能從數據、算法、應用、評估多層次深入賦能政務服務,推動政務服務的智能化轉型,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眾服務水平。

(本文作者李兵系人民中科研究院院長,阮曉峰、吳方、原春鋒、秦曉魯系人民中科研究院研究員)

THE END
1.数字化政务服务:重塑政府服务新生态四、数字化政务服务的实践案例 江苏省数据局:江苏省、市、县三级组建数据局加挂政务办牌子,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通过推出“一件事”集成办、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和民众满意度。 https://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294958285262848
2.解读未来数字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四个视角从2016年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指导意见【1】,到2018年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文件【2】,再到最近发布的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文件(下称“29号文”)【3】,基本可以视为我国数字政务服务从“能办”、“易办”迈向“好办”的发展过程。其中,“能办”是政务服务内容数字化的过程,“易办”是政务服务获取能力与成https://www.dataflag.cn/?p=1355
3.数字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寻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逻辑互联网通过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电子商务扩大了市场的覆盖面,促进了供需平衡,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改善了资金的流动和配置效率,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和机会。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治理工具。通过大数据https://zgcsswdx.cn/info/12564.html
4.网络命运共同体建构是时代发展必然要求网络命运共同体建构是时代发展必然要求 2024年11月,在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加强全球天基减灾合作,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一网看遍世界教育:基于数据库平台的全球教育研究体系建设”“KaiOS赋能全球互联网接入,推动弥合数字鸿沟”等13项理念契合度高、国际影响力大、包容https://wxb.xzdw.gov.cn/wlcb/wsznl/202412/t20241220_535914.html
5.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是构建服务型政府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创新方法改进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这种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可获得性,并构建一个服务型政府。在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数字化服务来提供。意味着将传统的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平台,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例如,政府部门可以提供在线申请、预约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80077005405237107.html
6.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决策。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决策。A.“互联网+公共服务”B.“互联网+政务https://www.netkao.com/shiti/827103/3335549isku549h5f.html
7.智慧治理:“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新模式理论基础一、智慧治理: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新选择 “智慧治理”概念源自20世纪末的智慧社区和智慧增长运动,是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一般认为“智慧治理”是一种将技术导向政府治理的复合治理思路,是将“治理”理念应用于“互联网+”时代中形成的理论。“智慧治理”与“信息治理”https://www.echinagov.com/news/286081.htm
8.环境良好英文范文(精选20篇)例如,政府可设立一站式政务中心,提高行政程序透明度,建立企业对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满意度考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企业的行贿活动和政府职员的腐败动机。此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的角色由事前审批者向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者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其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微企业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162447.html
9.中共中央国务院:建立雄安新区空间规划体系澎湃号·政务推进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优化政府职能配置,统筹党政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探索建立分级社区服务供给网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运作。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5127
10.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13篇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首先,政府管理的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也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次,简政放权在中央政府层面虽已启动并进展迅速,但在地方政府层面仍然存在明放暗不放,执行打折扣等现象,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的权力寻租使法治化https://www.cnfla.com/xindetihui/2981516.html
11.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12篇荐(四)完善信息开放渠道,积极开展信息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相关机构应该依据自身特点,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开放渠道,对群众所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公开公示,以求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完善电子政务体系。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dianzixinxigongcheng/73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