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互联网+”教育帮扶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2年第11期

全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地处陕南的安康市,80%的学校都在偏远山区,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距制约着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安康市坚持“互联网+”思维,以“陕西教育扶智平台”为载体,探索破解“后疫情时代”城乡学校和教师一体化发展难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网二线三翼四级”帮扶工作机制,对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路径。

因地制宜搭建基础环境

近年来,安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先进的硬软件环境为常态化开展“三个课堂”奠定了基础。在推进“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的过程中,针对录播教室、传统常规教室、多媒体教学环境分别采取视频推流软件支撑、配备具有音频采集功能的摄像头、利用一体机自带音视频采集设备的形式将视频推送至平台,实现一校带多校的互动教学,以近乎“零”投入的极简方案满足应用需求。对于资金充裕的学校,则购买专用设备为互动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专业的环境支撑。

科研引领探索帮扶机制

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开展网络帮扶活动,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康市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受帮扶学校)与发达地区(帮扶学校)、受帮扶学校与其下辖教学点、县域城乡之间和教育集团四个层次的教育帮扶方式方法和举措,坚持科研引领、课题带动,基于“陕西教育扶智平台”,探索提炼出“一网二线三翼四级”的工作机制:一网,即依托“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开展网络帮扶;二线,即“帮扶学校—受帮扶学校—农村教学点”和“同层次学校之间”一纵一横两条帮扶主线;三翼,即形成结对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模式与机制,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四级,即省、市、县、校四级协作互助。该模式在教育部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示范案例。

问题导向提升管理效能

实施集团化办学,有效破解了“择校热”“大班额”等难题,“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则为集团化办学管理注入新活力。安康市一小、石泉县城关二小等教育集团依托平台组织成员校每周开展互动课堂教学、教研,召开成员校校委联席会、教工大会及组织其他活动,实现了教育管理、教研活动的网络化、即时化和数据化,提升了管理效能。“专递课堂”“互动课堂”使得城乡、校际的多所学校实现了用同一课表、同一教师同上一节课,有效破解了乡村薄弱学校师资配备不足,学科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等难题,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重组,将“名校+”“名师+”“名教研员+”作用最大化,促进了资源共享、管理共进、协同发展。

应用驱动优化资源供给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关键在资源,安康市充分利用“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创新应用培训,开展“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新媒体新技术专题培训”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教学常规、班级管理、学科测评等服务,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尽享学科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精品课评选”“微课及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等途径,为广大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成果的舞台,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岚皋县城关小学是陕西省首批网络扶智试点校,学校在与西安名校结对接受帮扶的同时,与所在片区的其他6所学校结为协作帮扶关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辐射带动片区内学校一体化均衡发展;安康市第一小学充分发挥校内名优教师资源优势,大力推行网络环境下的合作伙伴结对互助,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标。“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环境下的互动课堂,有效实现了异地互动、多校互动、实时互动等多项创新。

优化流程提升研修质效

及时向各学校推介并“围观”省内名校、名师的学科讲座、直播课堂等活动,组织开展线上研讨,提高“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科研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联片教研片区组长学校牵头组织各成员校成立学科教研组,结合实际确定研修主题,明确中心发言人,在观摩课堂、线下研讨后,各学校依次发表意见进行议课。安康市一小教育集团形成了“八步”备课法,即:个人研究—中心发言—交流设计—问题讨论—形成通案—个性设计—尝试教学—总结反思。并把“八步备课法”中的“中心发言”“交流设计”“问题讨论”三个环节由原来的“线下”实施改为“线上”开展,通过扶智平台发布“专递课堂”,学科教案设计者通过平台阐述备课思想和教学策略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不同校区在线交流讨论,完善教学设计;“尝试教学”“总结反思”两个环节同样在线实施,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即时性,就连作业设计、课外阅读等活动都通过扶智平台进行集体研究。这种备课模式既体现出了集体智慧,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教师们能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参与网络研修,形式灵活,优质高效。

变革模式降低培训成本

资源共享丰富课后服务形式

创新策略拓展德育工作载体

“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将省、市、县(区)和学校四个层级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校管理、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育帮扶新生态,形成城乡学校发展、师生成长共同体,助推学校、教师、学生一体化发展,支撑乡村教育振兴,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电化教育馆

陕西教育APP

百家号

抖音

公众号

微博

新华网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

THE END
1.“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下,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网络资源优势和教育功能为技术支撑,向学习者以及教育者提供一种网络化环境,数字内容,进行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对面的教育活动。“互联网+教育”脱离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禁锢,这给教育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为我https://www.douban.com/note/662771404/
2.“互联网+教育”将迎来好的发展其实,早在去年的11月1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就确定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措施,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并将在线教育列为重点打造的新业态新产业之一;而且最近两会上,还提出互联网+概念,并表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一下子把互联网+教育摆上主流台面。通过互联网让每个想要学习的学习都能够享受同等或者公平的https://www.eduwind.com/article/view?id=23
3.“互联网+教育”三大发展趋势以上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教学场景革新、从 重视“教”转为重视 “学”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变革,各大教培机构不妨结合自身情况,加快转型升级速度,踏上时代风口,攫取时代红利。https://blog.csdn.net/fxd1232/article/details/124966185
4.教育发展目标离不开“互联网+教育”刚刚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对“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外延、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这是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从2012年全国第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将教育信息化定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坚实支撑,到2015年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https://m.haiwainet.cn/mip/3541083/2017/0207/content_30708435_1.html
5.“互联网+教育”为宁夏教育赢得未来—中国教育在线加快“互联网+教育”发展,既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教育”可以突破地域、时空限制,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投入提高教学水平,缩小办学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https://cdce.eol.cn/xinwen/339816.html
6.互联网+教育在教育云平台中的实践探索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农村薄弱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是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金山小学师资力量薄弱,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常常需要老师“一肩挑”。音乐、美术老师需要承担1至6年级的课程。对此,金山小学依托互联网+教育优势,在县优质学校的带动下,以专递课堂、名师课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org/content/view&id=219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