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别再让外卖员困在“系统”里了

光让外卖员“慢下来”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重构规则,将约束箭头对准外卖平台和雇佣方,赋予外卖小哥“慢的权利”。

对外卖员群体而言,这无疑是个攸关生存境遇的重磅消息——7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从劳动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从业环境等多方位保障外卖员权益。《意见》明确规定,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官网截图

无论是街头寻常可见的外卖员“用生命裸奔”的景象,还是不时发生的外卖员因超时而崩溃,继而跟餐饮商家、小区保安、订餐用户产生纠纷的情形;不论是此前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送外卖累瘫街头,还是之前有43岁外卖员送餐时猝死,都不啻为观察外卖员群体生存境况的切片。

外卖员不该是送餐机器,他们身上有着“本地生活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社会末梢上的底层劳动者”两重属性,理应得到善待。而“善待”的应有之义,就是让他们跳出算法囚笼与系统围困,让他们的权益得到起码的保障。由此而来的要求是,在KPI考核层面减轻他们的刚性压力,在权益维度为他们织牢“保障网”。在此前受访时,外卖骑手们就表示,最想被“减压”,希望成立行业协会。

为外卖员减压,还得秉持问题导向。在外卖业现行规则下,用户即上帝,算法会“监视”,准时是生命线,这相当于给外卖员戴上了紧箍咒,他们不得不变成“小飞侠”。随之而来的场景就是,外卖送餐车辆闯红灯、走机动车道、在非机动车道逆行、越线停车、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问题很常见,外卖员会因为店家出餐慢、保安不让进等问题跟他们产生直接矛盾。

正因如此,之前就有些地方出台规定,强行为外卖员的工作节奏按“慢进键”:2017年,深圳交警局率先在全国搭建外卖送餐车精细化管理平台,要求外卖小哥不准使用超标外卖送餐车、不准冲红灯等“六不准”的新标准,并建立骑车人违法三级处罚机制,强化了外卖送餐员管理。2019年,扬州市规定,“外卖小哥”交通违法1次,将被停工1天。之前有平台还增加了所谓用户“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功能。

但光让外卖员“慢下来”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重构规则,将约束箭头对准外卖平台和雇佣方,赋予外卖小哥“慢的权利”。这其中,让外卖平台跳出“向速度要市占率”的内卷螺旋,要求平台对算法系统进行优化,改变“压榨性限时机制”,至关重要。

在此之外,超过个体耐受力阈值的接连强制派单机制,同样需要改变。连续派单、扎堆接单,也会让外卖员想慢也慢不下来。鉴于此,从劳动负荷角度评估和调适派单机制设计,也需要提上日程。

在此背景下,《意见》明确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适当放宽配送时限,都是有的放矢、靶向发力,这抓住了问题要害,有助于为外卖员切实减压。

外卖员“慢的权利”需要保障,作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其他权利也需要保障。在此之前,外卖员工伤问题频发、工伤保险却无人交的问题,已多次引发热议。鉴于此,探索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已箭在弦上。像之前广东省人社厅等部门就推出了《关于单位从业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等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试行)》,将外卖小哥纳入工伤保险。

这次《意见》要求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也颇具针对性。这为制度性解决全国外卖员群体的工伤保险等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指引。

说到底,将外卖员极限压榨的机制,绝不是合理“系统”。既然如此,就该再造一个裹着人文底色、保障个体权利的系统。就此而言,指向改善外卖员群体境遇的系统性努力,显然越完善越好。

THE END
1.骑手一出事就是“外包”?靠什么保障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我们熟知的快递、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都在此列。 新就业形态具有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等特点,也因此造成了部分从业者工作时间过长、平台规则制定不够透明、劳动关系不够清晰等。如何加强新就业形态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828244
2.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607 加拿大网络新闻法:平台向媒体付钱? 2022/8/12 政府协调与仲裁之下的议价; 法案引发的争议; 法案怎样调整会更好? 606 电视剧里的女性 2022/8/8 疫情电视剧中的“不完美女英雄”; 三部电视剧里的“小三”与父权道德话语的复兴。 605 佩洛西 2022/8/4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3.《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引起了怎样的舆论反响知识库《人物》杂志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让被平台算法左右的外卖骑手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当外卖骑手与算法的矛盾掀起舆论浪潮之时,公众发现,算法,这一诞生初衷在于为人类高效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的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将人类“驯服”,并在资本的狂欢战争中,沦为了“压榨”的外衣。 https://www.shichangbu.com/know_info/55454.html
4.《过渡劳动》:外卖骑手是困在系统里吗?文化课澎湃新闻《过渡劳动》:外卖骑手是困在系统里吗? 近期,徐峥电影《逆行人生》的上映,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对外卖骑手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有了更多了解。但相比于电影,最近出版的《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加详细且真实的关于当下中国外卖骑手的日常工作以及与这一劳动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机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532699
5.谁把外卖骑手困在了系统里?内卷的不只是外卖小哥,而是整个中国这段时间出来了一个调查报道,说美团骑手的处境很糟糕,引起很多人的同情,饿了吗马上在系统上加了个选项,问点餐的用户是不是愿意多等五分钟。这是什么意思呢?你们不是同情外卖员吗,那好,你们多给他们点时间,但却丝毫不提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从什么方面去为外卖员提供更好的保障。这些平台公司的老板的社会责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17&id=423795
6.“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该怎么解决?专家建议……9月8日,《人物》发布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将将该讨论引向舆论高潮。舆论矛头直指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平台公司的系统和算法,在系统的压迫下,外卖骑手受到派送时间不合理、规划路线含逆行、超时高额罚款等多重问题的困扰。 而饿了么官微在9日凌晨1点回应称,将在结算付款时增加“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https://wap.eastmoney.com/a/202009151634692734.html
7.平台责任最大?如何改善外卖骑手“系统之困”企业舆情平台责任最大?如何改善外卖骑手“系统之困” 9月8日,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引发舆论关注。文中提及外卖平台开发的“实时智能配送系统”,通过算法与数据驱动,压缩外卖骑手配送时间。直接导致外卖骑手“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的高危处境。https://www.ishaanxi.com/c/2020/0917/1833560.shtml
8.杭州外卖员猝死事件后续和背后市场人这些案例的曝光,更是揭示了外卖员,在理赔过程中面临的种种不公和无奈。这种制度上的盲区,无疑加剧了外卖员的生存压力。 4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原本我们以为搭上了时代的高速列车,现在才明白,我们是时代的高速列车的燃料。 科技,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词汇,如今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加重人们负担的元凶。在外卖行业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2083929.html
9.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趣的问卷调查,关于外卖骑手和数字劳动的话题。在这个数字时代,你是否曾想过外卖骑手们背后的故事?他们在数字劳动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数字平台对他们的影响?作为外卖服务的重要消费者,您的意见和经验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参与这个问卷调查,您将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数字劳动异化现象的背后故事,并分享你对https://www.wjx.cn/xz/237540993.aspx
10.《人物》: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很值得一看的文章,对外卖骑手和平台的问题写的很深入,看完以后发现外卖小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结合之前曹导的那个体验外卖小哥的视频,太心酸了。 头条文章 weibo.com 最不能忍的是,这么高危的职业,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安全,还不能获得意外险的赔付,出了事只能自己扛着,受的伤自己忍着,撞了人自己贷款赔。 “外卖员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92902313/
11.骑手困在系统里,不能总让算法“背锅”骑手困在系统里,不能总让算法“背锅” 平台与劳动者间看似构成了一种新型用工关系,但这种形式是以传统企业雇主责任的“拆卸”来实现。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冲突逐渐被技术所调解,技术成为了最终被苛责的对象,实质上的管理者变得无形而隐微 肖梦黎 前不久,一位北大社会学系博士的论文走红网络,其通过5个多月的外卖员http://m.legalweekly.cn/whlh/2021-05/27/content_851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