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要素与功能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素;重构;支撑

一、引言

自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互联网+”已渗入各行各业,深刻影响和重塑着各行业的结构。“互联网+”正在给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带来深层次影响。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将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互联网+”将深入推动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有利于教育信息化2.0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信息化2.0”的关系

(一)“互联网+教育”

笔者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为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面向学与教主体,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教育治理格局和教育服务模式,形成以互联网理论与技术支撑的全新教育形态。

(二)教育信息化2.0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网络教育”,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新的2.0时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将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3-4]。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5-6]。

(三)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各环节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阶段,在教育信息化1.0基本解决了数字化问题之后,教育信息化2.0将重点探索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等均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不同表现形态。

三、“互联网+教育”的“五核”要素模型

首先,“学什么”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上。“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型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学习资源的外在封装形式会更先进、更立体,学习内容将更直观清晰、更人性化,富媒体化、智能化、交互性将成为“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的特质。

其次,“怎么学”既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代表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一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适应“互联网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社会性学习、游戏化学习、探究式学习、远程实时协作学习等符合“互联网+”特色的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二是教师和学生传统关系的解构,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权威感”被削弱,教师不再以教导者俯视学生,而是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并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8]。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和谐的关系。

最后,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必然少不了有效的教育管理。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得校园设施管理、师生信息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和学校事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信息互联互通,不仅高效便捷,还能够减少人力和财力损耗,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便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一)核心要素之一:学习资源

“互联网+”对学习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形态、资源平台和资源配置三个主要方面。

(二)核心要素之二:学习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将由知识传授型向互动对话型转变,从集体教学走向个体差异化教学。“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支持和学习理念两方面。

在技术支持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情境感知等技术能够将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相结合,实现沉浸式情境学习;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学习过程数据的全程收集和评价,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移动互联技术能够将学习行为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实现“跨界学习”。

(三)核心要素之三:教学环境

“互联网+”对教学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和教学平台两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空间将以互联网思维加以改造。基于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建设的学习空间,可以突破围墙的限制,教师可以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学生可以随时入学、教学设施可以在同行中共享;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也随之人性化、智能化。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教学平台充分体现出了灵活性,使教学由线下课堂逐步变为线下线上融合、虚实结合的跨界课堂;教学平台的重点从支撑管理任务转移到支持全面跟踪学习行为、支持个性化导航、支持形成性学习评价、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网络学习空间;充分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与学习效果的自动测评。

(四)核心要素之四:师生关系

“互联网+教育”将解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传统关系。互联网对于师生关系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师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变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师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途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网络上的信息。学生检索信息的速度可能比教师更快、获取知识的途径可能比教师更多。

第二,师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变化导致了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主宰”向“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向“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转变,师生关系趋于平等,使得“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成为现实。

第三,师生角色的变化带动了师生职责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职责主要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核心要素之五:管理模式

“互联网+”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服务模式两个主要方面。

“互联网+”提供了变革教育管理模式与方法的机会:高速网络技术能够支持组织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共享性;物联网技术能够感知教育装备和教育环境的实时数据;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科学性。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将逐步走向“智慧管理”模式。

“互联网+”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利用环境感知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流程编排技术等,联结校园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打通数据和流程,让数据和信息在职能部门之间流转,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对教育的重构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互联网+”具有“连通性、开放性、融合性和颠覆性”,从人才培养、教育治理、教育服务等领域对教育生态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智慧化教学、精准化治理、均衡化配置、融合化组织以及创新性形态。

(一)智慧化教学

“互联网+”对教与学的重构即实现智慧化教学,主要体现在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两个方面。

在智慧教学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学呈现出多种新的形态。教学场所从教室到网络,实现“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备课方式从个体到合作,借助互联网建立协同备课机制,教师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教学专家和同行开展网上教研;实验形式从实体到虚拟,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开展虚拟实验实训,支持学生反复训练操作技能;评价手段从全手工到大数据,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数据分析工具研判教学环节中的各种数据,及时解决教学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实现合理与有效的教学决策[10]。

在智慧学习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连通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情景认知等学习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学习设计、学习活动、学习元等学习资源新形态与新机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断呈现,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11]。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等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线上线下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问题诊断和发展预测,协助教师判断其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二)精准化治理

基于互联网的精准化教育治理包括: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面向师生“一站式”服务和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等三个方面。

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管办评分离”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互联网+”可以作为推动教育管办评改革的有效工具:政府借助互联网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和办学机构;学校和办学机构通过互联网公开办学情况和数据;社会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对政府和办学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12-13]。

借助互联网实现以人为本的“一站式”教育服务。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理念落后、协同性不足,“信息孤岛”和“信息矛盾”现象并存,造成师生和家长为办理业务要么被迫在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反复奔波、要么重复填表。引进“互联网+”理念,构建“一站式”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ServiceBus,ESB)、数据交换等技术实现多数事务在一个页面办理。

借助大数据实现科学的教育决策。变传统的经验决策为“数据分析、模型推演”的决策模式,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格局[14]。在“互联网+”时代,多方参与、数据先导、精准管理将成为教育治理的新形态。

(三)均衡化配置

“互联网+”支持的均衡化教育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合理配置区域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教育资源、众筹共建优质资源。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传统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公平。数字化教育资源不受时空限制、不受环境制约。可以利用云计算、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区域内的偏远贫困地区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以缓解传统教育资源的不足。

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通过建立同步课堂、虚拟社区、学科互动等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东西部地区携手、中西部地区联姻等机制,将中东部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输送,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

利用互联网思维,“众筹”共建优质课程资源。众筹课程可以采用“先筹集课程用户,后建设课程资源”的新模式,充分体现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为优质资源的开发者提供比较稳定的收入,有利于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课程供给流程和机制的再造。

(四)融合化组织

“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组织的重构主要表现为:更灵活的师资配置、更多元的办学方式、更开放的教学管理。

“互联网+”时代,师资配置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在课堂内,在线教师主讲、线下教师辅导的“双师制”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薄弱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外,学习者个人以售卖个人技能、个人知识、专业经验等为主的“草根课堂”等新型教育形式不断发展完善。“互联网+”背景下,“人人为师、人人为徒”的平等教育观念塑造了更加灵活的师资配置方案,将成为改变教育组织形态的重要驱动力。

以办学主体划分,“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的办学方式主要表现为:集团化办学,即教育集团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对多个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名校带新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效益和水平[15];多方联动的区域互助办学,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通区域内各级学校间的联系,聚合成教育共同体,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利用互联网的高效连接的特征,促进国内教育机构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我国国际化合作办学的进程。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围墙内学校的限制。高等教育逐渐推行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跨专业、跨学院甚至是跨学校进行课程的学习。打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数据通道,逐渐建立课程衔接、学分认证的教育“立交桥”。基础教育中的“走班制”、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高等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等都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管理的新型范式。

(五)创新性形态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性教育形态表现在:虚实融合的数字学校、泛专业泛层次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确定专业、确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被打破,实施泛专业泛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习方式的灵活便捷、学习资源的开放优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所学专业或实行跨专业学习、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不确定专业学习;由于学分银行等机制的建立,鼓励学生突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界限,实行跨学校、跨层次的学习,建立“先学习课程结算学分、根据学分类型颁发文凭”的机制。

五、“互联网+”对教育信息化2.0的支撑作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互联网+”对教育信息化2.0的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思想源泉

“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将重塑。信息技术在当代实现了数字载体和网络化传播方式,使得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技术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受国别、民族的限制。

“互联网+”时代,人类知识的存储形式和存储介质将发生重要变化。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存储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个人知识的存储不能也不必仅存储在大脑中,将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

要完成《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求,就必须拿起“互联网+教育”的思想武器,研究与实践适应知识生产、传播、存储创新的“智慧化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互联网+教育”是实践教育信息化2.0创新工具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可以为教育信息化2.0提供多种类型的创新工具。

互联网支持学生学习工具更新。利用包含学习目标的学科知识图谱和学习状态识别的学生模型,建立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导航机制;借助智能定位、虚拟实验、学习支架、学习方法、过程跟踪等学习支持工具,促进符合学习者特征的个性化学习。

互联网支持教师教学工具演进。教师可以方便地利用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资源和工具进行备课、上课和教学研究;可以借助学校提供的直播课堂、录播平台、课程空间等工具制造生成性资源;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实现课堂教学状况的实时掌握。

互联网支持学校管理工具升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多种教育管理工具,可以利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教育服务。

“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多种创新工具,为学生、教师、学校提供定制化服务,可以为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等目标提供支撑。

(三)“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变革途径

“互联网+教育”是对教育系统的重构,将产生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将会实现教育领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是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产生影响,将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和发展理念跨界融入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中去,实现教学模式的智慧化、治理方法的精准化、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教育组织的融合化、教育形态的创新化,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有效路径。

可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加以实现。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1]陈丽,李波,郭玉娟,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5).

[2]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教技[2018]6号,2018-04-13.

[4]任友群.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8(6).

[5]任昌山.加快推进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电化教育研究,2018(6).

[6]吴砥,邢单霞,蒋龙艳.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电化教育研究,2018(6).

[7]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等.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

[8]蔡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04-09.

[9]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

[10]钟婉娟,侯浩翔.教育大数据支持的教师教学决策改进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5).

[11]余胜泉.学习资源建设发展大趋势(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

[12]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6(9).

[13]沈健.建设江苏学分银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N].江苏教育报,2017-02-08.

[14]郝兆杰.教育信息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7(3).

[15]余祖雄.创新实践教育管理推动区域教育科学发展[J].学习月刊,2010(5).

ResearchonCoreElementsandFunctionsof“Internet+Education”fromPerspectiveof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2.0

LIUGeping,YULiangGONGChaohuWUHaiyan

Keywords:"Internet+Education";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2.0;CoreElements;Reconstruction;Support

THE END
1.中青网评:数字赋能,打造教育新嘲评论频道一个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背景的数字教育论坛,它所展示的内容,必然是这个时代的潮流所向:权威发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报告、展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据创新应用活动的优秀作品、分享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主题案例、展现数字教育的无限魅力与广阔前景……在以“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https://pinglun.youth.cn/ttst/202412/t20241212_15707599.htm
2.“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五大优势赵永利名师工作室互联网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可结合线上移动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掌握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时间限制的问题。网络教育灵活方便、多样性的“五个任何”,在教学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成长中的现代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定。http://studio.nxeduyun.com/index.php?r=studio/activies/activiesdetail&sid=946&aid=165983
3.互联网+教育:教育行业的革命性变革(大象网盟)在“互联网+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学员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此外,教师还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最新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总而言之,“互联网+教育”给教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911527660418224&wfr=spider&for=pc
4.互联网在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内容传输方面,还应体现在教学互联网在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内容传输方面,还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讨论网络和教育如何才能有机地结合,唯一的出发点就是如何让互联网在教育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这个表述里,教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知识”,而另外一部分是“传授和学习”。教育不只是知识内容的https://www.douban.com/note/315799958/
5.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优秀 完整 新颖 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网络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具备以下功能 1、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https://www.mayiwenku.com/p-25972851.html
6.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 社交媒体 教育教学 作用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NZS201903072.htm
7.教育学热点3.中小学创客教育的作用 ( 1) 在中小学校营造整体创新氛围 ( 2) 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促进创客教师成长的八点建议: (1)积极开展创客教育师资培训,从考核和评价体系上对创新型教师作出倾斜; (2)分片区建立教育创客空间,投入足够的资金给教育创客空间购买设备的器材。https://blog.csdn.net/zyl_842215935/article/details/106779671
8.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论文(通用7篇)教师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应该在实践的多媒体教学中总结经验和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形式。 2.2 远程通信、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远程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发挥巨大的教学作用。 这种技术就是将现代通信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还有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再结合计算机的https://www.wenshubang.com/jisuanjiyingyonglunwen/337304.html
9.大学生心理降教育论文范文(通用10篇)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aoyu/662531.html
10.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1.华医网1.互联网医学教育学习提高质量和效率:可以提供科学客观的考核依据,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2.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专业性特点:根据临床需求及行业发展方向,密切结合不同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四新”即新理https://www.91huayi.com/contents/8/24434.html
12.网络教育属于什么学历?一、网络教育属于什么性质 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所取得的毕业证是国家所认可的。网络教育不是全日制,是第二学历。全日制是指学生周一到周五全天在学校上课,而网教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资源传递,不需要学员像传统教育方式那样去学校学习,只需要利用平时的空闲时间登录网络学习台学习即可。 https://www.beiwaionline.com/wljy/webinfo/1626423769950624.htm
13.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总结范文(通用15篇)2、坚持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进行五爱教育。 3、充分利用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优秀班级评比制度中把学生德育作为评比的一项内容; 5、要求教师认真上好品德社会课,强调教师应细致耐心做好后进生、顽皮生的转化工作。 6、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活动,以红领巾广播站为阵地,开展主题教育、慰问活动https://mip.oh100.com/kaoshi/jiaoxuezongjie/615379.html
14.2020山东威海教师招聘:试题试卷(一)C.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盖章生效 D.聘书只是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出的邀约 16.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中学、小学校园周围()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https://www.zhaojiao.net/download/show-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