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刚刚诞生十多年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迈入后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人类已经领悟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动植物物种空前大量灭绝的时代,而灭绝对人类的未来是可怕的,人类必需扭转这种趋势。为此,一门危机学科保护生物学应运而生。鉴于紧迫的社会需求、大量的研究素材与课题、丰厚的科学基金与资助,以及期刊保护生物学的问世,使保护生物学很快成为一门世人瞩目的前沿学科。在很多发达国家以至于全球,保护生物学基本原理已家喻户晓或正在媒体中广为传播,"生态平衡"、"生态危机"、&q
3、还未能形成确切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保护生物学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图1-1)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林学农学水产养殖学野生动物管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育种学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动物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BIOLOGY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
6、空气和其它一切物品及设施,都来自于大自然。现代生物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向微观分析方向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的奥秘,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另一个是以生态学为代表向宏观综合方向进取,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上寻求生命系统的奥秘(苏智先,1993)。保护生物学就是宏观生物学中主要的学科之一。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正在以下几个领域中活跃的进行着:(1)小种群的生存机制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在许多具体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大熊猫、黑猩猩、朱鹮等物种研究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生物进化的
7、长河中,由于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和物种个体的扩散,往往形成了许多小种群。而一个物种的命运最终取决于构成该物种的所有小种群的命运。随着小种群内近亲交配系数的逐代上升,遗传杂合性逐代降低,导致种群的适合度下降,最终导致一个小种群的灭绝。(2)物种濒危灾绝机制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着眼点是减缓现有物种的灭绝速率,特别是减缓那些单型科、单型属的灭绝;其次是研究防止那些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种(Flagshipspecies)、关键种(Keystonespecies)灭绝的措施。其中的关键,是从物种生物学机制和外部生态环境着手,探讨物种灭绝的可预防性。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在生物群落中,某些种类对决定大多数其
8、他种类在群落中的持续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物种即称这之为关键种(keystonespecies)或关键种组(keystonegroup)。关键种的应以优先保护,因为假如其在保护地丧失,众多其他物种也会随之丧失。由于许多热带昆虫的取食行为表现出高度的专性,仅只靠一种或少数有关植物种维持生命。Raven(1976)宣称每一种热带植物的灭亡会潜在性地导致一连串的灭绝事件发生,即带来10-30种昆虫的丧失。甚至单个植物种的灭绝会消亡掉数百种昆虫。(3)生境破碎问题研究的热点有生境破碎的动态近况、生境破碎与生境异质性、生境斑块的隔离程度、边
9、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中种群生灭动态、生境斑块的微气候环境以及在破碎生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4)自然保护区理论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世界进入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占地面积比例正在快速发展之中。一个成功的自然保护区,涉及到位置、大小、形状、保护区之间的网络联系,怎样减少自然保护区的边缘效应和破碎效应,怎样建设自然保护区间的生境走廊,特别是保护区的管理等都是急待深入研究的问题。(5)公众教育鉴于人类的活动是影响当今自然界物种大量灭绝的主要因素,加之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能动地位,所以公众的环境知识、保护意识、预期行为,往往成为保护成功
11、短,在执法方面力量薄弱,对保护法的认识和重视还不能到位,加之社会上吃野味的不良风气的盛行,不知怎样举报,法不治众等诸多情况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许多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之中。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宗教和哲学信仰问题(Hargroue,1986;Callicott,1994)。全世界的许多宗教中,人们把当时尚不能认识的客观事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一)中国起源1.思想起源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崇敬万物的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qu
14、。.道教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老子所谓的"一",就是平衡,天道失去了平衡,就要裂一一天时不正、水旱交回、瘟疫流行。地道失去了平衡,就要"发"一一地震、山崩、泥石流、大火。农业失去了平衡,就会发生饥荒。万物失去了平衡,物种就会绝灭总之,老子提出了,人们不能任意胡为去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理想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全彻底的融合,"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在庄子描述的理想社会里,人同万
17、39;。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精神往往被泯没"。这段题词指出了李白精神的现代价值。读了李白的诗谁都会热爱壮美的大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李白的诗歌就是进行保护自然、爱护生物的生动教材。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以他们的诗歌,讴歌大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苏东坡的"春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保护生物的意识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风俗习惯。如我们的祖先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合的动植物,也定了
18、过年的日子:如"一鸡"(即正月初一鸡过年)、"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这种排法并没有把人排在第一天,而是排在第七天(即正月初七为人过年),其内涵是说人与诸种动物是平等的。如正月初八是蚕的年,在传说的发明养蚕的嫘(lei)祖的诞生地一一四川盐亭,就要到嫘祖庙中举行隆重的祭祀蚕神的典礼。二月十二日这一天是花神的生日,人们要种花敬花;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在祖坟上垒坟植树;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要放鱼鳖入河,放鸟归山
21、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以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能够持续发展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原因之一。(二)世界范围的起源在西方耶稣一一基督圣经的传统中,荒野被看成是罪恶之渊或鬼怪出没之处。在新约全书中,耶稣走向荒野试图对抗魔鬼的引诱。在欧洲思想中,占优势的观点认为上帝将自然供人享用,而且人类不论如何使用它都是正确的。西方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化为财富,尽可能快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Locke,1690)。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了自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自然原始积累政策给予那些享有殖民权的居民获得了财富和利益,而当地人民的需求则被忽视,特别是在西方工业革命
22、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当时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远后果,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Primack,1994)。现代保护生物学的许多论点在1000年前或更早的东方学者的著作中已经提出。物种遭到灭绝的可能性已被野牛在1627年从欧洲丧失所证实(野牛BOSprimigenius)。波兰政府在1564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占禁止狩猎,这些保护区是代表人类早期为保护一种动物而精心设立的成果,他们为保存这种唯一残存的野牛-一一欧洲野牛确实做了许多工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