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点三丨讲话部分(一)

答:第一个百年(即建党100周年——编者注)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编者注)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3页)

2.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页)

3.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引用哪三句诗词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进行了生动描述

答: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6-7页)

4.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

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页)

5.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答: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正因为如此,中国梦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成为回荡在13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页)

6.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页)

7.中国梦归根结底是谁的梦

答:人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页)

8.中国梦的深厚源泉与根本归宿在哪里

答: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在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9页)

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0页)

10.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1页)

11.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是指什么力量

答: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2页)

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什么托起中国梦

答:实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3页)

13.为什么说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

答:“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4页)

14.如何理解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弛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答: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我们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离梦想从未如此接近。同时也要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4-15页)

15.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时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句话重点是在形象地表达什么

答: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绝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6页)

16.习近平总书记在讲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时,引用了哪两句中国古典名言

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7页)

17.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8页)

18.什么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答:道路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8页)

20.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开山之作是哪部著作

答:《乌托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9-20页)

2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什么

答: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3页)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哪三位一体构成的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5页)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5页)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答: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5页)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哪三个“有机结合起来”

答: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6页)

26.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看什么

答: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8页)

27.如何理解“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答: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28页)

28.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引用郑燮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着重强调了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30页)

29.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

答: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31页)

答: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33页)

3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答: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36页)

3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37页)

答: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38-40页)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是什么

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0页)

35.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是什么

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1页)

3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什么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1页)

37.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1—43页)

38.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表现为什么

答:既表现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能力的深度角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4页)

39.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互相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5页)

40.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7—49页)

41.如何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工作

答:不断提升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攻坚克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47—49页)

42.如何理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答: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把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13亿多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更好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2页)

43.为什么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

答: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3—54页)

44.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步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5页)

4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多少

答:近17万亿美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5页)

46.“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6-58页)

47.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多少

答:6.5%以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8页)

48.如何理解全面小康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59-60页)

49.当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个领域

答: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60页)

50.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

51.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发生哪两个转变

答: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63页)

52.“十三五”时期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分别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着力转方式要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着力补短板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65页)

53.什么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答: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67页)

54.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要做到哪“四个坚持”

答: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70-72页)

55.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71页)

5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分别是指什么

答: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73页)

57.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做到哪“三个必须”

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必须有主张、有定力;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75-76页)

58.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75页)

59.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76页)

60.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哪“六个重大关系”

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79-81页)

61.什么是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答: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2页)

6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答:专题研究了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5页)

63.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答: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5-87页》)

64.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做到哪“五个坚持”

答: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8-90页)

6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答: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8页)

THE END
1.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人只能通过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 A. 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 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 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 D. 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d614760636e4867a756295180b42e8f.html
2.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了 A.人类无法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C.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 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https://www.12tiku.com/newtiku/2/19998447.html
3.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说明()。 A.真理不具有绝对性B.世界是不可知的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https://m.ppkao.com/wangke/daan/4562538e04de4b05af4fa8295dd6dabf
4.向毛泽东学习战略预见反对“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战略预见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程序,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战略全局、最终目标为起点。必须先见林、后见树,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先见林,即使看不清每一棵树,对于战略预见而言,也不一定会产生严重影响。这与一般人往往只看见或先看见树、http://www.kunlunce.com/jczc/mzdsx/2020-01-08/139442.html
5.[石树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托尔斯泰说:“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变化正发生于其中。”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讲:“哲学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它虽然不是烤面包,但作为道德的力量,却决定了一个人努力的方向。”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并不是全社会都能接受,一些人囿于短视、趋于功利、重硬https://www.yueyang.gov.cn/yyswdx/24389/24392/content_598256.html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海南大学版)超星尔雅学习通1、【单选题】列宁对物质的把握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C、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判断题】恩格斯将物质与“物质”概念区分开来。() 2.5马克思的物质观 1、【单选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 http://xuzhou.ehqc.cn/html/99_14.html
7.考研政治(一)马克思原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时空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绝对性(绝对存在),相对性(速度极限,时空变化),有限性(具体的事物),无限性(所有的事物) 考点十一: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选择题考点)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https://blog.csdn.net/wangjunlei666/article/details/126823980
8.马哲简答题范文6篇(全文)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lumf3g4.html
9.马克思1C、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D、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9.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于是这人非常后悔,说:“前头的六个饼子是多吃的,吃了一点没有用,我只吃这半个饼就饱了。如果早知如此,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这个人的错误在于没https://www.wjx.cn/vj/Yu9IwO7.aspx
10.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带不能丢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绝不能丢掉列宁主义 王伟光 2020年是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列宁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把握时代本质和俄国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的时代条件以及俄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答了马https://my.wust.edu.cn/info/1422/36601.htm
11.精华区文章阅读3.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就是说其他阶级的成员不能入党 正确选项:2 你的选项: 2 第27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 1.为人民服务 2.集体主义 3.诚实守信 4.爱国守法 正确选项:2 你的选项: 2 第28题.1992年12月14日至1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会议。李鹏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了市场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talk.faq%2FCampusLife%2FGraduate%2F8%2Fdangyuanzice%2FM.1105021806.L0
12.?练习题解读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运用即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http://siteapp.fzzk510.com/News_201804250934528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