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马哲模拟试题及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单选题

A、有些真理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B、实践标准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

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根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列宁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人们只需通过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就可以认识自然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4、“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是发展过程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5、“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这主要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

A、仅仅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B、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

C、不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D、只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片面性认识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

B、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

D、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包括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

7、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8、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这表明()

A、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B、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

C、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

D、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0、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

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11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器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这表明()

A、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绝对性真理走向相对性真理的过程

B、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C、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观点

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13、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里,列宁深刻地揭示了真理的()

A、绝对性B、无条件性

C、具体性D、荒谬性

1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是强调()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标准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17、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加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可以脱离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的

1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19、“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

20、“世人闻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1、“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22、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23、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认为,地球和其他的行星一样,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而地球本身是在不停地自转。这就是“大阳中心说”。该理论产生后,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特别是遭到宗教的攻击。但是,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阳中心说”的理论得到证实,并得到社会的认同。这说明真理是()

A、人类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24、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表明()

A、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25、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吕氏春秋》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6、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7、“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8、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A、物质B、意识C、实践D、认识

29、对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31、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许多名人,像美国的科学家爱迪生,就是失败后才成功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也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终获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

A、既然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失败之后就一定会成功

B、真理转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两者可以随时互相转化

C、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具备—定的条件

D、失败与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2、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从真理观的角度看是()

A、形式主义的表现B、绝对主义的表现

C、相对主义的表现D、经验主义的表现

33、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这种理论成了传统的经典理论。但是,在1589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顶端,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铁球,另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铁球,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一个铁球下降的速度比前一个铁球快九倍。但是,伽利略通过事实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个案例说明()

A、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在实践中的绝对真理可以转化为相对真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认识事物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3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35、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没有正确解释清楚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6、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

37、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

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

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首次提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它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不移的,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凡是被实践*的见解就是谬误。尽管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尽管今天的实践还不能完全证实一切认识,但是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条件性,它强调的是辩证地理解实践标准,不能把它绝对化。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现存的一切思想和理论;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动发展的,实践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因而实践的检验不是性的。

总之,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的第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脱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列宁所说的“一切科学抽象”实际上就是指理性认识,这句话也正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发展过程”。

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同时也是具体和历史的统一。真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并以科学知识为根据,而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都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这就决定了人对它的把握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这种运动变化是无限的,永远不会表现为某种一成不变的终形式。与其相对应的是,各种科学知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人类把握真理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包含着真理,这些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为:真理性的认识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在同谬误作斗争,通过不断排除谬误而向前发展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构成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自身的矛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认识能力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认识是思维对客体永无止境的接近,任何一个具体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三方面的涵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还有待于扩展。任何真理在广度上都是有限的,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总还有许多领域和事物没有被认识。承认世界上还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承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还有待于深化。就是说,真理作为对世界的某些方面、某些特定事物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从进程上看,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同样也有待于发展。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认识,它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6、【答案】D

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包括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所以,正确答案是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正确答案是D。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特征”。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但是,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承认绝对性并不否定相对性,选项B、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是错误的说法。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者即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也就是事物是可以认识的。因为他们都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

列宁在这里论述的是真理的相对性,揭示了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但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亦即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选项A、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是错误的说法。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也为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人们在实践中发明了电脑,而实践的不断深入,又要求人们不断地研究拓宽电脑使用的范围,不断地开发软件的程序。因此,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正确答案是D。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和谬误的转化”。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这就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5、【答案】B

实践决定认识,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实践标准的检验。A选项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选项C、D表述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6、【答案】B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由于感性认识有它的局限性,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因此它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答案为B。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本题四个命题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题干的材料主要是讲的人的认识的发展方面。命题C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理解”。

题干的材料是恩格斯的一段话。选项A、D是错误观点,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选项B不是题干的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内容。选项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原理”。

此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的是“不包含的哲理”,看清题目要求再作选择。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获得知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总结来获得。D错误,B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正确答案是C。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大阳中心说”的理论之所以是真理,这是因为人们对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理论认识是正确的。答案为C。选项A,“人类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这种“经验”也可能是错误的经验。选项B,没有说明真理的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选项D是错误的,因为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从思危之险则求安、思乱之患则求治、思亡之惧则求存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强调的是正确意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促进作用,而不是其他。因此,正确答案是B。

25、【答案】A

本题表面看似复杂,其实题干“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告诉了本题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本不用阅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以情感、意志为主,包括信念、习惯、潜意识等在内的意识形式。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说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只能起干扰作用,而是指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动特点。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虽然幻想、想象、灵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但意志、情感等则不属于认识能力,因此A不选。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具有影响。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选择手段、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们对人的认识及其他行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意志所具有的指向性和倾向性,能够推动认识主体的认识行为,影响认识的实际结果。题干中华罗庚的这句话正体现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2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第一,实践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正是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发生了分化,它被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观世界。第二,实践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正是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相互接触的实践中,客观世界的内容才转变为主观世界的内容。第三,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创造出属人世界即人类世界,从而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观念把握和实际把握。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的绝对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功绩做出了肯定的评价:“黑格尔第——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因此无论自然的、历史的或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正是矛盾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在他那里辩证运动的真正主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只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精神”,他所说的自然界和历史,都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在,因而他所说的运动也仅仅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列宁曾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无论是客观的自然界还是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属于主观真理观。因此,正确答案是C。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谬误转化为真理,这主要是指:谬误和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有条件的,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当它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而进入另一条件和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往往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犯了错误以后,只要从谬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因此,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C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因此,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伽利略的实验说明,地位、权力、威望以及多数人的承认,都不是判定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尺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正确答案为C。

3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3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观在认识本质揭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大体有三种观点,即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把人的认识看做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实际上也取消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做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做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王夫之这段话的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7、【答案】C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THE END
1.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人只能通过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 A. 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 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 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 D. 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d614760636e4867a756295180b42e8f.html
2.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了 A.人类无法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C.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 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https://www.12tiku.com/newtiku/2/19998447.html
3.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说明()。 A.真理不具有绝对性B.世界是不可知的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https://m.ppkao.com/wangke/daan/4562538e04de4b05af4fa8295dd6dabf
4.向毛泽东学习战略预见反对“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战略预见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程序,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战略全局、最终目标为起点。必须先见林、后见树,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先见林,即使看不清每一棵树,对于战略预见而言,也不一定会产生严重影响。这与一般人往往只看见或先看见树、http://www.kunlunce.com/jczc/mzdsx/2020-01-08/139442.html
5.[石树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托尔斯泰说:“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变化正发生于其中。”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讲:“哲学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它虽然不是烤面包,但作为道德的力量,却决定了一个人努力的方向。”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并不是全社会都能接受,一些人囿于短视、趋于功利、重硬https://www.yueyang.gov.cn/yyswdx/24389/24392/content_598256.html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海南大学版)超星尔雅学习通1、【单选题】列宁对物质的把握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C、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判断题】恩格斯将物质与“物质”概念区分开来。() 2.5马克思的物质观 1、【单选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 http://xuzhou.ehqc.cn/html/99_14.html
7.考研政治(一)马克思原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时空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绝对性(绝对存在),相对性(速度极限,时空变化),有限性(具体的事物),无限性(所有的事物) 考点十一: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选择题考点)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https://blog.csdn.net/wangjunlei666/article/details/126823980
8.马哲简答题范文6篇(全文)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lumf3g4.html
9.马克思1C、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D、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9.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于是这人非常后悔,说:“前头的六个饼子是多吃的,吃了一点没有用,我只吃这半个饼就饱了。如果早知如此,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这个人的错误在于没https://www.wjx.cn/vj/Yu9IwO7.aspx
10.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带不能丢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绝不能丢掉列宁主义 王伟光 2020年是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列宁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把握时代本质和俄国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的时代条件以及俄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答了马https://my.wust.edu.cn/info/1422/36601.htm
11.精华区文章阅读3.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就是说其他阶级的成员不能入党 正确选项:2 你的选项: 2 第27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 1.为人民服务 2.集体主义 3.诚实守信 4.爱国守法 正确选项:2 你的选项: 2 第28题.1992年12月14日至1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会议。李鹏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了市场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talk.faq%2FCampusLife%2FGraduate%2F8%2Fdangyuanzice%2FM.1105021806.L0
12.?练习题解读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运用即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http://siteapp.fzzk510.com/News_201804250934528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