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A.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B.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C.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D.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16.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A.直接现实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主体目的性
NOTE
2.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19世纪末,波动说又重新被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力学,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客观事物无法被认识D.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D.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6.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异物掉进锅里去了。他正想把粥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教训了这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恍然大悟。耳听为虚,然而眼见也未必为实。这说明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C.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D.经过了理性思考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理性思考跟认识正不正确无关
7.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认识无关出现无关,毫无意义,没有关联,没有用的选项都是错的C.对于认识事物来说,观察是没有用的D.感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12.爱因斯坦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从认识论上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B.人类的愚昧决定了人类认识宇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认识宇宙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是因为人类的愚昧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不可知论D.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13.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原子即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1955年,毛泽东在与钱三强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时问道:“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是这样。”三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钱三强一时语塞。毛泽东却说:“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一论题的胜者,正是毛泽东,微观粒子依然可分。关于毛泽东对微观物理的正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一个环节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4.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说法中能够正确体现两者区别的是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说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价值的存在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定是有价值的错在D说明的是价值与真理的联系,而题干是区别
15.“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摆脱了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B.摆脱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C.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D.获得了绝对完全的自由没有绝对完全的自由。自由有两方面的条件:认识条件,实践条件
17.认识的发展过程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下列关于两次飞跃的论述正确的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前提都是实践B.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必须经过理性思维的作用C.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D.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18.关于“世界上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德克利特认为是原子,后来又出现了“粒子学说”推翻了“原子论”,而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夸克”才是世界上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限的B.无数相对真理的和构成绝对真理C.人的思维最终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说明:人类思维能力有至上性和非至上性D.真理处在由绝对到相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5.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症,本可以专靠神,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一尺而已。”这段话表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A.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是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7.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但从现实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望梅”终究还是不能真正的“止渴”,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10.“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这表明A.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B.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唐代韩愈《题木居士》:“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其中体现的哲学原理有A.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反映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13.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以下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这句话说明A.认识量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B.只有认识量才能区分事物C.只有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D.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
19.诗歌《圆的自白》:“圆,虽然完美,却从来不知满足。因为它知道,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C.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D.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2.《国语·郑语》中有一句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包含的辨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5.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劝学》中有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强调了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B.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质变的过程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博弈论提出过一个“零和游戏”的理论,即一项活动中,胜方所得与负方所失相同,两者相加,正负相抵,和数必为零,这就是所谓的“零和”。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与“零和游戏相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蔽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世纪以来,“零和游戏”的观念正逐渐被“非零和游戏”所代替,从“零和”走向“双羸”。矛盾双方有复杂的相互关系,以下关于矛盾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A.矛盾双方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属性B.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双方的斗争带来事物的量变D.矛盾双方的斗争最终导致事物的质变
1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D.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12.2018年4月2日,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流星般从天外回归,结束了长约7年的太空之旅。天宫一号回归地球,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天宫一号的华美谢幕,意味着更精彩的演出即将上演。如今,天宫二号早已升空,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这体现出A.新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能战胜旧事物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会在历史上灭亡
15.“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重点文物古街。福州市政府在三坊七巷的改造过程中坚持在保持三坊七巷过去的历史和文化、经济繁荣景象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元素。这体现的哲学原理有A.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B.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C.创新就是打破一切过去的规则,重新开始D.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