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前先看网络评分,已经成为了当下观众的一种习惯。
口碑也逐渐成为一部电影票房“寿命”的关键。
就连陈可辛导演在澳门国际影展的发布会上,都不禁对着国际媒体们感叹,“现在中国电影的票房越来越依赖一些平台上的口碑。以前可能是首周高票房,然后第二周,第三周逐渐放缓。现在很多‘黑马’是首周表现平淡,反而后期增涨快速。”
陈可辛在澳门国际影展上谈到口碑对电影票房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口碑营销自然成为了电影营销的重要一环。
除了评分网站的短评,片方们还会刷新浪微博的大V推荐度和猫眼的“想看指数”,以及上映前“购买”知名影评人的正面反馈,让他们发在各个平台上发布。
“上映前半个月,片方找了一波的大V看片。当时要求他们打分都要5星,不然就别打分。”参与了今年某部热片宣传的小D告诉我们,“其实就是希望这部片子上映前,评分能高一些。”
果然,这部电影在豆瓣开分之后,问鼎了当月最高。而那些提前看完影片,并“收了红包”的影评人们,成为了影片上映后多支物料中的宣传点。
“2400元,算是性价比较高的价格。”
报价1万?5千?
大V的短评到底多少钱一条呢?
“大部分豆瓣影评人会挑片子,因为怕说多了翻车被人挂。”之前《上海堡垒》上映期间,豆瓣小组就曾专门有过一个帖子,将所有打高分的大号晒了出来。
我们随后翻阅了该影评人的豆瓣,发现近2个月里,除了少数院线片有如C所说的情况以外,其他电影的标记仅有简单的一个评分。
有时候,不止是电影片方希望能短评和评分更好看,艺人宣传同样希望自己的艺人能被人在短评中“特别提及”。
与多位参与深度营销的人沟通之后,我们发现相比豆瓣短评的价格,新浪微博的价格会便宜得多。
“微博主要会影响大V推荐度,那个不会上映后被其他用户影响。”YY告诉我们,“而且有的影评人不愿意在豆瓣发,但愿意发微博。”
“我们找KOL的时候,短评打分很少会打包多个渠道,通常打包他们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种渠道比较多,今年开始会比较多涉及观影团,不过这些又是另一套逻辑。”
“灯塔”公开“卖”评分?
只是用错工具
“我们现在一般都是在‘灯塔’上直接下单。”
“没办法,我们和‘灯塔’签了年框,每年要有一定的消费。”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要求直接在‘灯塔’下单。”
在和所有人的沟通中,他们都提到了一款APP——“灯塔专业版”。
“去年灯塔的工作人员拜访了每个营销公司,向大家推荐这个平台。在我们看来,它更像是一个中介,可以这里找到相应的KOL去做短评、长评,甚至是观影团。当然,他们可以拒绝这个推广。”
小D同样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刚起来的时候,我身边有的KOL是拒绝的。平台也要赚钱,所以他们会压KOL的价格。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片方强制要求用这个软件,好像有的人就妥协了。”
“阿里的片子肯定要求用灯塔,还有一些电影公司的股东就是阿里,也会要求用。对于电影出品方而言,用灯塔下单,价格更公开透明,而且也能开发票,会更方便。以前直接联系影评人或者博主的话,都要自己想办法开发票报税。”
如果说,“灯塔”自我定位是电影宣传营销推广的助手,那么从营销方的角度来看,直接“下单购买”评分和短评就成了最快速的推广方式,但很显然,这种方式已经曲解了产品最初的用意。
“现在观众挺信任电影开分和后续口碑。”
对于如今的电影营销而言,口碑营销的费用已经越来越高。每一位和我们交谈过的工作人员都感叹,“口碑适当还是要做,但如今很多影评人和KOL的价格太高了。”
“如果说是长评或者观影团这些模式,因为涉及相应的稿费和人工费,价格相对会高的话,我们都能理解。但是短评体量并不大,现在的报价都已经没边了。”小D说。
不少人也表示,还是有很多大V“挺良心的,他们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会象征性收个稿费,然后电影上映时也会帮我们宣传。”
面对这样的情况,受访者普遍认为暂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即便他们深知这群人并不能绝对带动票房,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能为电影带来一定的热度,以及相应的口碑导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