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患肢,固定骨折,促进愈合,并减少因骨折或关节移动时所引起的痛楚。
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
1、让石膏自然干透,一般石膏需要1-2天才能完全干透,高分子石膏需要30分钟才可干
2、石膏未干透时,不可承托任何重量或压力,不可用未干石膏行走
3、将患肢放在枕垫上
4、尽量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帮助血液循环,减少肿胀。上肢可用三角巾或抬手垫承托,下肢可用枕头或抬腿垫承托
5、经常运动不受石膏限制的关节,如手指或脚趾,以助减少肿胀及保持灵活性
6、不可敲击石膏
7、未经医生指示,不用佩戴有石膏下肢着力行走
8、不要擅自将任何物件放入石膏内
9、保持石膏干爽,避免弄湿。淋浴前,用胶纸包裹石膏,防止水份透入石膏内
10、未经医师,切勿自行修改或拆除石膏
11、骨折后的饮食:钙质、维生素C、D有助于骨骼生长,在日常饮食中请选择适当的食物。如奶类、鱼虾及蔬菜水果等
如遇以下情况,应告知护理人员:
患肢石膏固定内皮肤出现过敏反应:如红疹、瘙痒
患肢有剧烈或持久的疼痛
手指或脚趾有持久针刺或麻痹感觉
手指或脚趾感觉冰冷、苍白或呈紫色
石膏内有异常臭味
石膏软化、变形、有裂痕或破碎
石膏不合身:太紧或太松
拆除石膏注意事项:
1、患肢皮肤会较干燥,每日用暖水及温和皂液清洗皮肤,再涂上润肤霜
2、患肢肌肉、关节或许会因长期休息而出现萎缩僵硬情况,当恢复正常活动后,情况便会有所改善
二、支具固定
支具固定后注意事项:
1、避免支具直接与皮肤接触,支具吸汗性能差,故请垫全棉毛巾
2、下肢支具固定患者足跟处常受压导致疼痛,可使用毛巾垫于足踝空隙
3、尽量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帮助血液循环,减少肿胀。上肢可用三角巾或抬手垫承托,下肢可用枕头或抬腿垫
4、经常运动不受支具限制的关节,如手指或脚趾,以助减少肿胀及保持灵活性
5、未经医师,切勿自行修改或拆除支具
6、骨折后的饮食:钙质、维生素C、D有助于骨骼生长,在日常饮食中请选择适当的食物。如奶类、鱼虾及蔬菜水果等
患肢支具固定内皮肤出现过敏反应:如红疹、瘙痒
三、牵引术
牵引后的注意事项:
1、下肢牵引抬高床尾15-30cm,或使用抬腿垫抬高患肢
2、保持牵引绳和受伤肢体呈一直线、请尽可能保持脚尖不要左右歪斜
3、牵引滑轮不要被卡住,牵引重量不要随意加减
4、皮肤牵引脚踝处如果压到脚后跟引起疼痛,请呼叫护理人员,及时调整
5、骨牵引针眼我们使用纱布保护,请勿随意取出
6、枕颌带牵引时,如果您感觉到呼吸困难,请告之护理人员,及时调整
7、您可以做以下活动:固定肌肉收缩与舒张活动,未固定关节主动运动
8、建议您做呼吸功能训练:深呼吸、引体向上
10、您可食用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皮、木耳、大豆等,请戒烟酒,勿食用骨头汤
四、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外固定架是骨固定的方法之一,有不锈钢针、连接杆、钢针固定夹组成
住院期间外固定支架的日常护理:
外固定支架的日常护理对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帮助您完成日常护理。
在住院期间,您将经历哪些治疗处理?
在将外固定支架放置之后不久,将会对受伤的肢体用X先检查,在您整个住院期间,这将是一个常规检查项目。X线检查可以帮助外科医生检测外固定支架的正确位置,同时观察骨愈合和牢固情况。
注意事项:
1、为了使您更好地恢复到正常生活。受伤肢体的早期和有控制的运动时非常必要的,为了允许关节正常活动和避免受伤肢体肿胀发生,早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也有助于避免肌肉紧张力和肌力的丧失
2、根据您的损伤类型,您仍可进行许多正常活动,尽管如此,还应该牢记某些注意事项。您的骨骼还没有完全牢固,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任何类型的冲击或摔倒。(湿表面、楼梯)
3、尽力避免可能的感染发生,应该注意:避免接触动物,避免接触泥土或灰尘,避免手和固定器频繁接触。应在咨询完外科医生后,才可以淋浴或盆浴,即便如此,您也不可以将受伤肢体浸泡在水中,游泳池中(将伤肢妥善包裹,防止沾水)
4、不要松动或修改外固定支架中的任何一个部件,严格遵守医护人员给您提出的有关指示
出院后应该如何进行护理?
首先将手彻底清洗干净。洗手是预防感染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因素。在一个清洁的表面,准备需要的物品,并使您尽可能置于一个舒适的体位:
1,用蘸有75%的酒精棉签轻轻的将已干燥的血迹擦掉
2,沿着钢针周围清洁每一根钢针,一定要从针眼处向外进行,每一根钢针都要更换一个新的棉签
3,没有必要将纱布置于钢针周围
4,不要强行去除钢针周围已形成的痂块,目的是保护接触到钢针的皮肤界面,防止细菌进入导致感染
5,用酒精棉签清洁支架组件
6,在经过医生的许可后,您可以在带着外固定支架的情况下沐浴,沐浴之后,将支架擦干,然后按上述方法护理,但请注意不要将伤肢浸泡在水中
7,定时来院复查:手术后2个月、6个月、1年、2年复查,有异常现象及时来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外固定架拆除一般在术后8-14个月,可到骨科门诊复查、拆除
五、股骨颈骨折
一、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皮肤牵引或骨牵引
2、手术治疗:加压螺钉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二、康复指导
1、休息:轻症无移位患者需了解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时患肢无疼痛也应禁止早期下床活动,防止骨折发生移位,影响愈合
2、并发症的预防:牵引患者应保持有效牵引,牵引期间应防止褥疮、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鼓励患者经常利用拉手进行抬臀活动及进行深呼吸、排痰活动,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统并发症
3、锻炼:牵引期间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如足背伸、趾屈,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术后病人要加强关节伸屈练习
4、饮食: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多吃粗纤维食物及新鲜水果,防止便秘,多食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类、虾皮等
5、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休息与随访:
一个半月后门诊复查,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先扶双拐(或助行器)半负重行走,2-3个月复查后,X线摄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行走。
六、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前评估及护理:
手术前,您将会接受身体健康检查,例如照X光片、验血及双下肢彩超等,麻醉科医生会对你的健康作出评估和决定麻醉方式(需要您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等检查),若你发觉身体有感染或发烧,请通知医护人员,因为在此情况可能暂时不适宜进行手术。
手术后护理:
1、消除疼痛:手术后伤口的疼痛可以用止痛药物接触,如您需要,及时告知护士,我们不建议您忍受疼痛,一般过3天后伤口逐渐愈合,痛楚自减轻至消除。
2、手术肢体保持外展中立位
3、引流:作用是将残余液体引流出体外,一般2天后即会除去
4、拆线:通常在十至十四天伤口愈合即可拆线
5、康复训练
6、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术后回室平卧位,病情平稳可翻身,两侧翻身要夹枕,切忌内收内旋位,不坐矮凳和沙发,忌二郎腿不弯腰
7、出院后注意事项
七、全膝关节置换术
适应症:
退行性骨关节炎(OA);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创伤性关节炎等
手术前准备:
1、您会接受身体检查:如照X光、验血、验大小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2、稳定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气促
3、若你发觉身体不适、发烧或感染,请通知医护人员,因为在此情况暂时不适宜进行手术
4、为减轻手术后伤口感染的机会,手术前要洗头、沐浴、剪指甲,指甲油及化妆应抹去
5、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下进行
1、手术后伤口需要放置引流管,引流出残余的血液,通常会在手术后48小时内拔除
2、手术后如您觉得疼痛,请告知医护人员,通常手术后疼痛会在3天后逐渐减轻
3、伤口会用纱布与弹性绷带包扎,经医生检后,或有需要时才需要换敷料,请保持清洁干净
4、请保持膝关节伸直,避免弯曲患肢,可在足底垫一枕头,卧床期间注意做肌力锻炼
5、康复锻炼:膝关节置换术后积极锻炼膝关节伸屈功能非常重要
6、建议您高蛋白如豆类、牛奶、瘦肉、鸡蛋;高纤维素如芹菜、韭菜、豆芽等饮食
7、当伤口愈合,大约在手术后10-14天便会拆线
出院后注意事项:
1、在家继续适量运动,维持肌肉力度,以确保关节的稳定性、
2、继续使用助行器,直到重回正常活动为止
3、禁忌盘腿坐、跪、左右摇摆扭动膝盖、剧烈体育运动、跑跳等
4、长途旅行时,尽量每个30分钟做适量的下肢伸展运动,有助于降低关节的僵硬度
5、长距离步行后腿部如有肿胀,应减少步行量,且每次步行后宜抬高腿部
6、保持伤口清洁,定时复诊
7、将来手术或看牙医,请主动告知医生您曾做过人工关节置换,以便有需要时使用抗生素
8、出现下列情况请立即复诊
八、关节镜术
关节镜有哪些优点:
关节镜是一种微创手术,关节镜手术有明显的优点:
(1)诊断准确,其准确率达98%,对病人经济有效。
(3)恢复快,在术后1-2周即完全恢复,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关节镜手术可能有什么并发症
一般几乎没有什么严重的并发症,但要注意伤口不要感染。术后2-3周内关节腔内肿胀或积血、积液为正常反应,可以穿刺引流或理疗帮助吸收。临床症状根据关节内病变的情况不同一般需2-3个月后会逐渐消失,并非术后立即解除。
膝关节镜手术前准备:
1、确定健康状况:抽血、大小便化验、心电图、胸片、膝关节磁共振检查
2、护理人员会在手术前帮您刮除手术部位上下20cm汗毛,请您在手术前一日剪短指甲、擦去指甲油、清洗患肢,注意保暖。
3、手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
4、手术会在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膝关节镜手术后护理:
1、抬高患肢约20cm,保持膝关节接近伸直位,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充血。
2、术后伤口会有一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48h内拔除。
3、康复训练:①术后麻醉药消退后即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舒缩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肢体肿胀。②术后第1天可开始做直腿抬高练习,以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为早期下床创造条件。③下肢负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