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已发展成为在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优良的效果得到了临床医师的一致肯定。
然而,由于患者的个人体质差异、手术造成的创伤及术后的护理不当等因素,在术后早期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患者的身体恢复与功能康复,进而使手术效果受到影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
疼痛、不适、肿胀、瘀斑、麻木等是术后早期较常出现的问题。
一、疼痛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其对绝大部分术后患者的康复锻炼有着负面影响。
有研究发现,约有近三成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会在术后早期出现中度疼痛,而感到严重疼痛的患者约有近六成。
引起疼痛的原因有:①手术切口有炎症反应,导致较高的致痛因子浓度;②局部组织水肿产生压力,对痛觉神经末梢有刺激;
③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阈值下降,对疼痛更加青春;④功能锻炼的机械刺激;⑤切口附近再生的神经纤维对外界刺激有着较高的青春性;
⑥伤口内组织粘连,对痛觉神经纤维产生过度刺激。
二、不适
术后不适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其大约有40%-50%的发生率。
其主要原因有非消息性、消息性和原因不明性三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术创伤产生的应激反应、术后机体对血肿的吸收、肺不张、切口和呼吸及泌尿系统的消息、输血反应、深静脉血栓的产生以及患者对一些药物的反应等。
三、肿胀
临床观察,下肢的肿胀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非常常见的症状,多种因素都可以引起。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加之术中血管及淋巴管损伤,术后常会造成膝关节周围的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导致膝关节局部肿胀。
同时因为手术创伤出现炎症反应,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组织间隙内有水分、电解质及血浆蛋白等物质渗入,从而引起组织之间水肿,导致下肢肿胀。
据有关报道,术中使用止血带也会导致并加重下肢的肿胀。
四、瘀斑
瘀斑也是术后早期局部的常见症状,不同患者出现瘀斑的范围、程度并不相同。
虽然瘀斑在术后整个康复过程中的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其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焦虑、着急情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病人早期的身体恢复及康复锻炼。
五、麻木
膝关节前侧的皮神经包括: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髌下支,而前述3支皮神经远端支配的感觉区域正好与现在通常采用的膝关节前侧正中入路的切口有重合部分。
临床研究的中医证候特征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软组织及经脉造成损伤,致使气血失司,溢于脉外,留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便形成血淤,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血瘀积而不散,最终发为肿痛。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形伤肿,气伤痛,气血俱损故为肿为痛。”
肿胀在中医上多归属为“瘀血”、“水肿”范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记载:“凡跌打损伤坠堕之症,恶血留内,皆以肝为主,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
即其认为肿痛的形成的病理基础为气血损伤,以肝脏为主要影响脏器。所以在治疗肿痛时应采用以行气疏肝、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的治疗原则。
另《景岳全书·肿胀》中云:“肿胀之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认为肿胀的病因病机在气在水,治则应行气利水。
有医家以此为指导原则,在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时运用益气运脾法,效果明显。
除肿胀之外,大便干结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是便秘的一种表现,在骨科临床中多为功能性便秘。
现代医学认为导致术后便秘与药物、生活习惯、情志及其他如伤后或术中失血过多等因素有关。
气虚即脾气虚,脾虚无力导致中焦气机的升降受阻,可表现为三焦、肝、肺气机的失常,三焦对一身的气机都有影响,三焦不和,肠道的传化与蠕动受到限制。
肝失疏泄,则气逆而出入艰难;肺气闭郁则其肃降的功用受限,而大肠与肺相表里,则大肠难以发挥其传导下行的功能。
在《辨证录·大便闭结》中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不畅便会导致血瘀出现,血瘀也会使大肠的气机失常。
除此之外,口燥咽干、喜饮、失眠、薄苔、白苔的情况出现频率同样在50%以上。
口燥咽干而喜饮及薄苔、白苔的症状,在临床上提示着津液不足的情况,而失眠提示患者术后心失所养、阴血不足。
津液以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为源化生,同时还需借助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其又与血同源,临床上,津液的损伤与气、血的损伤联系密切,气脱则津液失司,血伤则津液亦伤。
而术后随着麻醉效果的减弱,疼痛逐渐强烈,增加了心理负担,而阴血的减少使患者神疲乏力,阴虚阳亢终致心烦失眠。
其中痰湿、阴虚血瘀证最多,共64例,约占总人数的37.87%,这一类在血瘀之外还兼有痰湿这另一实证的表现,说明其体内因水液代谢发生异常而导致痰湿内生。
可以初步判断,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具有阴虚血瘀症的病理状态下还有痰湿症的患者占多数。
浅析术后早期中医证候的中医理论因素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惫矣。”选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原本便体质不佳,阴液亏虚,脏腑衰弱。
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张氏医通·诸血门》云:“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骨科手术创伤极大,术后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导致气血两虚,进而出现脏腑功能减弱,正气衰败。
《罗太无口授三法》中云:“阴虚者,血虚也,”《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从阴阳联系来探讨,气属阳,对外可以抵御外邪,对内可以固摄人体的阴气、津液,气虚则导致阴伤津亏。
血属阴,而津血二者同源,则血虚必会造成阴津亏耗。
因此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视物模糊、烦躁不安、失眠、大便干结而腹不胀痛或胀痛不甚、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唇红干、盗汗、舌焦干裂、牙齿或连龈干燥无津、口渴、喜饮、裂纹舌、燥苔、红舌、脉数、脉细等气虚、阴虚或津液亏损的症状。
所以术后早期患者的虚症以阴虚最为普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损伤筋骨脉络,致使血溢于脉外,离经之血妄行,恶血留滞,则成为瘀血。
又因为阴津随着大量危险而虚损,使血液粘稠,运行不畅,亦可发为瘀血。气机受瘀血阻滞,也可导致血液在全身或局部的运行受阻。
《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云“血病兼水”。经络受瘀血阻滞,体内水液舒布与代谢受到影响,而发为水肿。而津液运行不利可化为痰。
同时术后因病情需要给予镇痛药物及静脉输注药物治疗。
一方面,《神农本草经》云:“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认为麻醉镇痛药物为下品药,其入里伤正,镇痛的同时又降低人体机能,阻断气血运行,术后患者正气虚,气血运行不利,此时外邪毒药与瘀血搏结于内;
另一方面静脉输入大量的时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饮内生,痰与瘀血两种病理产物相互交结。
导致出现急躁易怒、肿胀、腰膝酸软、口唇青紫、腰部走窜胀痛、机体困重、体表青紫色肿块胀痛或硬痛、肢体麻木不仁、失眠、多梦、局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拒按而痛处不移、红舌、胖大舌、厚苔、黄苔、脉滑、脉涩、脉弦等气滞、血瘀及痰湿等的症状。
是以在以阴虚血瘀为整体病例特征的虚实夹杂的证候形态下,还出现了气虚、痰湿等多种相兼症。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治疗晚期严重的膝骨性关节炎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但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前因长期疼痛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
术中的麻醉诱导、手术损伤;术后明显的疼痛及因其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神经、内分泌、胃肠道等系统功能异常,引发了病人便秘、失眠等不良症状,这些最终导致围术期应激反应。
强烈的应激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加上术中创伤大以及隐性危险,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众多,使得该手术对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情况有着很明显的影响。
首先,通常的治疗方案要求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h,术后禁饮食6h后口服温热水,患者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再给流质饮食。
一方面患者始终处于饥饿状态,容易导致应激反应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另一方面还会造成糖耐量术后升高,不宜控制。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术中涉及的组织、骨头损伤较大,术中术后也都有较多的危险量及隐性危险量。
虽然术后常规使用引流管,但仍然不能引流完全,且切口较大引起炎症反应,并易伤及附近神经,所以术后会出现诸如肿痛、瘀斑、手术切口周围麻木等症状。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较大的危险量以及较高的输血率一直是广大临床医生所烦恼的难题之一。
在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是目前控制危险量的常用做法,有研究表明,氨甲环酸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
但临床情况复杂多变,部分患者即使应用止血治疗仍可能出现较大量的危险,该部分患者便会出现中医血虚气虚之症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目前通常采用硬腰联合麻醉的方式,但是,有研究表示腰硬联合麻醉会较大的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且麻醉的不良反应较多。
因此硬腰联合麻醉对人体血流速度及流量等存在影响,随之影响着人体体液的循环状态。
另外,局部渗出及微循环障碍、局部及全身再灌注损伤、缺血、炎性反应等被现代医学认为是术后肢体肿胀机制的因素,这也与认为津液输布不利,聚而转化为痰湿的中医理论相符合,从而导致术后早期部分患者出现痰湿症状。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的联系
膝骨性关节炎在传统医学中归属于“骨痹”“筋痹”范畴,《素问·痹论篇》中云:“骨痹不已,内舍于肾”,即导致骨痹的内在基础是肾气虚弱。
其又云:“肾主骨,其充在骨,肾生骨髓”,“肝者其充在筋”。《备急千金药方》中记载“肾应骨,骨与肾合。
肝应筋,筋与肝合”。《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肾主骨生髓,肾气旺盛,肾精充足,则可以强健骨;肝血旺盛,阳明气血充沛则可养筋,使其能够约束关节,并保护关节的正常运动。
《张氏医通》云:“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袭之。”
即其认为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肝肾亏虚,素体亏虚,之后风寒湿邪侵犯肌肤腠理,进而侵犯肢节筋脉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普济本事方》云:“男子精为主,女子血为主。”《内经》认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机能逐渐衰弱,肝肾亏虚,导致肾精肝血的衰减,其濡养功能也随之减弱,骨髓筋脉失其所养,日久则筋骨痿弱无力,加上长久以来的慢性劳损、外邪侵袭,致使经脉运行不畅,气血运行滞涩,无法濡养关节,进而发为本病。
由此可知,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是因风、寒、湿之邪趁肝肾亏虚所致筋骨所养之时侵袭关节,痹阻经脉,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该病有着“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
对术后早期用药的启示
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结果出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医临床证候是以虚为主的特点,且不同的中医证候中有着不同的兼证体现。
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症状中仍有理论上的缺失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主张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中医理论因其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实用性、灵活性以及准确性,其通过传统诊疗技术及现代医学的检查仪器和方法。
既可针对每个个体进行辨证,给予准确定断、评估和治疗,又可以对群体性的患者进行整体证候分析并做出完整科学的概括,帮助临床医师能够更加方便准确的辨证用药,其疗效显著。
但现阶段临床上仍没能出现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完整有效的中医辨证规范,而目前骨科术后的中医治疗经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也并不理想。
患者术后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因此,治疗时不可以单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还应在此基础上使用补气养阴的药物,即采用补虚泄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的治则。
用药时应考虑患者本已正气亏损,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又因手术创伤夺气伤血,其运化之力不足,虚不受补。
所以,补虚的同时应添加行气消积的药物,防止滋养太过化生痰湿而加重病情。另外,活血消瘀,化痰祛湿也要注意用药柔和,不燥不烈,防止攻伐太过损伤正气。
针对阴虚血瘀证的患者,临床上可应用如生地黄、党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滋阴药物,并配以桃仁、红花、丹皮、没药、牛膝、丹参、三七、川芎、延胡索等活血祛瘀。
对于气虚,阴虚血瘀证的患者,可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当归、熟地黄等补气养血。
对于痰湿,阴虚血瘀证的患者,可加用茯苓、猪苓、薏苡仁、陈皮等健脾除湿之品。
结合临床整体证候特征和个体辨证论治,才能正确合理地用药,达到术后加速患者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