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2020年整理).pdf

第1篇第一章:概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技术参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2.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和五行来概括。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

2.2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3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内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第三章:中医诊断技术3.1四诊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脉诊、舌诊等来判断病情。

3.2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脉象的观察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

3.3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舌头的颜色、形态、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第四章:中医治疗技术4.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它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草药等。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4.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4.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目的。

4.4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第五章: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1感冒感冒是常见病证,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中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等;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为主。

2020年中医医师技能考试终极备考手册(内部资料)一、中医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内容与方式(3)二、考试应试小技巧及各站次考试例题(4)第一站应试技巧.................................................................................................................4第一站考试例题..(5)病案(例)分析(5)病案(例)分析(6)第二站及第三站应试技巧(7)第二站考试例题(7)中医操作(7)中医操作(8)病史采集(8)中医临床答辩(9)第三站考试例题(9)体格检查(9)基本操作(10)西医临床答辩(10)三、考试寄语...........................................................................................................10一、中医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内容与方式2020年,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原则上在国家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进行。

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式考试的方式。

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内完成全部考站的测试。

在国家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考试的考生,成绩合格者,成绩2年有效。

实践技能考试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第一章中医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概述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指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内容。

掌握好中医基本理论对于进行中医技术操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医技术操作概述中医技术操作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对患者身体进行按摩、针灸、拔罐、刮痧等操作手法,调整患者的气血体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章将详细介绍中医各项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中医按摩操作技术一、中医按摩基本知识中医按摩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穴位、经络、肌肉等进行推拿、揉捏、按摩等方法,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按摩操作需要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中医按摩技术操作手册1.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揉捏、点按等;操作要领:正确掌握揉捏的力度和频率,准确找准穴位位置,避免误伤;2.按摩部位:头部、躯干、四肢、腹部等;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按摩手法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进行具体操作;3.按摩调理:通过按摩可以调理气血,缓解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操作要点:按摩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进行操作,避免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第三章中医针灸操作技术一、中医针灸基本知识中医针灸是指通过在人体经络的特定穴位上用针进行刺激,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并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二、中医针灸技术操作手册1.针灸操作流程:包括询问、观察、按摩、点穴、针灸等;操作要领: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2.针灸方法:包括毫针、银针、火针等;技术要点:选择合适的针具,准确掌握刺入深度和力度;3.针灸注意事项:针灸前后的卫生要求,患者的心理护理等;操作注意事项:保持操作环境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等。

第四章中医拔罐操作技术一、中医拔罐基本知识中医拔罐是利用罐吸附的力量,造成局部皮下组织的充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倒转气机的目的。

2.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诊断。

3.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情况。

4.舌诊:通过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形态等来判断身体的病理情况。

5.面诊: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色泽、纹理等来判断身体的病理情况。

6.针灸: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手册完整目标:本操作手册旨在提供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全面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进行中医医疗操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1.引言中医医疗技术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本操作手册将介绍中医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以帮助医务人员全面了解中医医疗的核心要点。

2.中医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技术操作。

-综合施治:综合运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以达到综合施治的效果。

-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需求和体验置于首位,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调理平衡:通过中医技术操作,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步骤以下是中医医疗技术的常见操作步骤: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2.闻诊:借助闻觉来了解患者的气味变化,判断病情和病因。

3.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和询问,了解其主诉、病史等情况。

4.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5.治疗技术操作:根据医生的判断和诊断结果,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技术和方法进行治疗,如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4.注意事项-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操作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保患者适宜接受中医医疗。

-操作时应注意卫生和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操作过程中应细心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技术操作。

5.结论本操作手册中介绍了中医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和常见操作步骤,希望能够对医务人员正确进行中医医疗操作提供帮助。

通过严格遵守操作手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可提高中医医疗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第一册及第一册第二分册:适用于25%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和70%不能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的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西医人员,主要内容是15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简易治疗方法。

第二册及第二次第二分册:适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为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一般针法、一般灸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诊。

第三册及第三册第二分册: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包括从我局发布的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中遴选的平衡针、腹针、铍针等具有创新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定价:68。

00元2。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定价:98元3.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市场价:130元4。

中国药典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982。

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03。

药品GMP指南2010版(全六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004.新药转正标准77—88册(全12册)201119205.中国兽药典及兽药使用指南2010版-六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6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鉴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868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鉴450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集二册9009.最新药品注册法规及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9810.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2010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8011.药品红外光谱集第四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12.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8513。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第一章:中医概述1.1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2中医理论基础1.3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和优势第二章:中医诊断技术2.1中医四诊法概述2.2望诊和舌诊技术2.3闻诊和问诊技术2.4脉诊技术及其应用第三章:中医治疗技术3.1中药治疗3.1.1中药基础知识3.1.2中药煎煮技术3.1.3中草药配方和用法3.2针灸疗法3.2.1针灸基础知识3.2.2针灸穴位和操作技术3.2.3针灸常见疾病治疗3.3推拿按摩疗法3.3.1推拿按摩基础知识3.3.2推拿按摩手法和技巧3.3.3推拿按摩常见应用3.4中医气功疗法3.4.1中医气功基础知识3.4.2气功调理方法3.4.3气功养生保健第四章:中医养生保健。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诊断到治疗,从养生到预防,本手册无疑是学习和实践中医医疗技术的宝贵资料。

中医治疗技术手册丨推拿类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推拿类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本文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技术手册》,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盖中医各项技术。

是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

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拓展中医医疗技术适用范围,并注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并逐步形成中医观念牢固、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医医疗技术人才队伍。

编辑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主编:王国强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擦法、法等手法作用于全身各部体表,刺激皮部(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经筋(包括筋膜、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使皮部受到良性刺激或使经筋张力发生改变的推拿医疗技术。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作用于皮部,有舒缓放松、镇静安神或有醒神兴奋、温通气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包括内妇儿科疾病和运动前后;作用于经筋,有舒筋解痉、松解粘连、理筋活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包括常见的骨伤科病证,也适用于运动按摩。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法以手背面在施术部位进行不间断的往返滚动的手法。

以第5掌指关节背侧附着于施术部位上,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使手背面偏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不间断的往返地滚动。

每分钟操作120~160次。

(二)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通过前臂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做屈伸运动的手法。

肩、肘关节放松,拇指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前臂做主动的横向摆动运动,带动拇指掌指关节或拇指指间关节做有节律的屈伸运动。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第一篇针刺类技术第一章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

5.生姜汁:性味辛、温。

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6.蒜汁:性温味辛。

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7.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9.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

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11.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三)剂型的选择目前临床常见的穴位贴敷剂型有:散剂、糊剂、饼剂、丸剂、锭剂、软膏剂、硬膏剂、橡胶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磁片等。

1.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

此方法制作简便,可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药味和药量,储存方便,临床应用较广泛。

也可将药末直接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于穴位上。

2.糊剂: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鸡蛋清、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3.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

有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

使用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4.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于应用。

5.锭剂: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6.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

本剂型的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7.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

使用时可直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

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橡胶膏剂:是以橡胶为基质的含药硬膏剂,粘着力好,成品稳定性高,使用方便。

但制备工艺较复杂,成本也较高。

9.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肤特定穴位上。

10.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11.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12.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1.局部取穴:可以采用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

2.循经远取: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

3.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

(五)贴敷方法1.体位选择: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时,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2.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贴敷部位(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

因为皮肤受药物刺激会产生发红、水疱和破损,容易发生感染。

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

3.贴敷药物的固定: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若贴敷在头面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眼内,避免发生意外。

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敷贴技术(一)哮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外源性或内在的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导致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的气急、咳嗽、咳泡沫痰和肺部伴有哮鸣音。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有内伏之痰,外感风寒之邪,或因饮食、情志、劳累过度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降逆祛痰,止咳平喘。

【敷贴验方】1.白胡散组成: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细辛12g、甘遂各1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时将药粉用生姜汁调制成饼,在夏秋伏天贴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上,外以胶布固定。

贴1~2小时取下。

每10天贴敷1次,每年贴3次。

2.哮喘膏组成:百合36g、川乌36g、草乌36g,当归12g,肉桂8g,赤芍18g,马钱子48g、仙鹤草48g、老鹤草各48g,桑枝30g、柳枝30g。

制法:将上药放如铜锅内,用植物油3000ml浸泡3天,熬焦去渣。

当熬至滴水不散时,将广丹1000g徐徐撒入(用文火),并以桃柳棍2根,搅至滴水为珠,入乳香、没药细末各24g,搅匀冷缺即成。

用法:将膏药烘软,贴于身柱穴上。

3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3.寒哮膏组成:细辛5g、生半夏5g、甘遂5g、延胡索5g、肉桂5g、橘红5g,白芥子10g。

另配麝香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先用生姜汁调药末成糊状,再加麝香于药面备用。

用法:取药饼贴敷于大椎、肺俞(双)穴上,包扎固定,每次贴2个小时,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中。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阵发性发作,鼻内发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且有鼻塞和嗅觉减退等。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比常年性者严重,多在有花粉的季节发生,症状呈持续性。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卫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其发病多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治则治法】祛风抗敏,调理阴阳【敷贴验方】1.克敏灵组成:白芥子20g、延胡索10g、甘遂10g、丁香10g、白芷10g、细辛10g。

制法:上药共研成细末,过80目细筛,用新鲜生姜汁调匀成糊状。

每次贴敷3小时,5天贴1次,3次为1个疗程。

2.菖蒲散组成:石菖蒲20g、皂角刺20g。

制法:上药烘干,共研成细末,过80目细筛。

用法:每用要少许,以药棉薄裹如球状,塞入患侧鼻孔中。

每日3次。

3.复方麝香膏组成:白芥子20g、细辛20g、甘遂20g、辛夷20g、麝香0.3g。

制法:将前4味药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麝香研细另装用法:用时取药末适量,用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

药面放入少需麝香,分别贴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每次贴6~8小时后除去,10天贴药1次,3~6次为1疗程。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常见病。

临床主要以无规律的阵法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为特征,除疼痛外,可伴有纳差、恶心、腹胀嗳气,或见疲乏、消瘦、贫血、腹泻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体弱等所致。

由于病程较长,易于反复,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等复杂症候。

【治则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敷贴验方】1.温胃膏组成:附子20g、肉桂20g、炮姜20g、小茴香20g、丁香20g、木香20g、香附20g、吴茱萸20g、麝香0.3g。

THE END
1.骨科的7大常见疾病,看看你是哪一种?骨科的7大常见疾病,看看你是哪一种?一、骨折 主要症状:骨折部位通常会出现剧烈疼痛、肿胀、骨折断端移位可能导致肢体出现畸形、活动受限等等;注意事项:如果怀疑有骨折,应避免盲目搬动伤者,防止骨折断端进一步移位,加重周围组织损伤和疼痛。骨折愈合后,需要进行康复锻炼来恢复肢体功能。二、颈椎病 主要症状:颈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954687516754459&wfr=spider&for=pc
2.诊断生长痛需谨慎!这个腿痛病例值得一看髋关节世界慢阻肺日近年来,家长越来越关注生长痛对儿童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儿童保健门诊和小儿骨科门诊因生长痛前来就诊的人数越来越多。 生长痛好发于2-12岁的健康儿童,该年龄段的发病率达2.6%-49.4%不等。 生长痛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双下肢间歇性疼痛,尤以胫骨、膝关节及周边部位明显,典型的生长痛多发生在夜间,持续数分钟或数小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2RBLR20514AD1K.html
3.小儿骨科有哪些常见的疾病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小儿骨科常见疾病的范畴很广,主要包括:1、运动系统疾患:包括扭伤、骨折、关节损伤、韧带损伤等运动损伤。2、小儿先天畸形:包括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脊柱畸形等。小儿骨科有哪些常见的疾病https://www.dayi.org.cn/qa/291981
4.宝宝骨科疾病婴幼儿常见骨科疾病有哪些幼儿常见骨科疾病有哪些 作为家长,一些小儿骨科常见病是可以预见的,如小孩面部明显不对称、行走脚不能放平等都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很可能预示着小儿患有骨科常见病的风险。那么,幼儿常见骨科疾病有哪些呢?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臀及大腿皮纹不对称,一侧下肢外旋少动,行走晚,步态不稳,易摔胶,行走时像“鸭步”,或https://baike.pcbaby.com.cn/qzbd/178890.html
5.小儿骨科有哪些常见病孩子的骨骼正在发育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骨科疾病,小儿骨科常见的疾病有哪些呢? 作为家长,一些小儿骨科常见病是可以预见的,如小孩面部明显不对称、行走脚不能放平等都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很可能预示着小儿患有骨科常见病的风险。 小儿骨科常见病主要有以下八种: 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8306925265.html
6.小儿骨科关节疼痛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小儿骨科关节疼痛常见疾病诊断要点 杨丽萍;李祁伟 开通知网号 儿童关节疼痛是儿骨科门诊常见的就医主诉原因之一。导致儿童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D缺乏、外伤、关节脱位、病毒感染、骨关节炎症、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都有关节疼痛现象。本文选择门诊比较常见的以儿童关节疼痛为表现的一些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YEK201404002.htm
7.常见的骨科疾病有哪些白领如何摆脱骨科疾病常见的骨科疾病有哪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儿骨科病处都会有很多患者就诊,这是由于骨科病中最常见的就是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症状的出现,对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了解,很多人都不是十分详细的知道,为此,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作为一种骨科常见病,本文特就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相关临床症状做了如下讲述。https://baike.120ask.com/art/76195
8.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门诊信息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邓京城医师具有数十年的小儿骨科临床经验,曾多次赴美国西北大学研修小儿脊柱畸形矫治技术,了解掌握当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首都儿科研究所小儿骨科本专业主要矫治小儿骨骼肌肉的先天性畸形、神经性或创伤所致畸形、骨关节损伤、骨肿瘤、以及骨关节感染性疾病。常见先天性疾病有:肌性斜颈、颈椎脱位https://yyk.bohe.cn/hospital_35/keshi/146198.html
9.儿童髋关节疾病:常用保髋技术小儿骨科课程 # 骨科菁英会 78浏览 11.8 00:39:27 髋关节周围截骨术(上) 张洪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髋关节发育不良在我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髋关节周围截骨是治疗早期髋臼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本视频中,讲者围绕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流行病学、发展历程、截骨策略、PAO手术、术前准备以及术后康复等多方面系统的讲https://www.allinmd.cn/pc/v5/videoTerminal?resourceId=1607583436228
10.儿童骨科常见病儿童骨科是一个涉及到人体骨骼、肌肉、韧带和关节等损伤的学科。儿童骨科常见病有五类: 1、小儿先天畸形:这类畸形包括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和脊柱畸形等。 2、运动系统疾患:这类疾患包括扭伤、骨折、关节损伤和韧带损伤等运动损伤。 3、骨科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包括骨髓炎、关节炎和部分非特异性炎症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5e06c2ddd570c329d7da39998296a091.html
11.不容忽视的小儿骨科疾病,您都了解吗?可造成斜颈及面部不对称,X线检查可明确上述诊断。 小儿骨科疾病不像感冒发烧或外伤那样很容易被发现,这就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了,治疗方法与成人也往往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多不相同。因此,找儿童骨科医生就诊对儿童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效果也会越好。https://www.zzgkyy.com/xegk1ksdt/13388.jhtml
12.这种常见的儿童“骨骼畸形”,医生4招教你辨别!是一种常见的小儿骨科疾病,指股骨头、髋臼在大小、形状、方向及组织学上的异常,或两者皆而有之。DDH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等一系列的病变。 髋关节发育不良在新生儿中的症状不大明显,很容易被家长忽略,从而产生了严重影响: “ 有研究认为,患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孩子,容易很早就患上关节炎,在https://3g.yihu.com/index.php/act/daily_health/detail.html?platformType=4&article_id=cff6e3369f16b9cfd2c7e10cf6a0dfdb
13.小儿骨科科室导航我的位置:首页-科室导航-小儿骨科 小儿骨科简介 绵阳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是我市首家成立的儿童骨科专业科室,承担着16岁以下儿童骨折、骨骺损伤、骨病、先天畸形等疾病的诊治工作。现有专科医生4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注册中医执业医师2名,其中中医硕士研究生1人;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并取得西学中https://www.mysgkyy.com/Dept/aboInfo.aspx?tid=1300&cid=80
14.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小儿骨科来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为港大深圳医院基于香港大学国际一流水平之优势学科打造的“六大”卓越诊疗中心之一,其中小儿骨科团队由杜启峻教授带领,是由临床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社工人员组成的多学科综合服务团队,具有丰富的各类常见及罕见儿童骨骼疾病诊疗经验,综合诊治各种儿童骨科常见疾病如脑瘫、先天性髋脱位、马蹄足、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608865/
15.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科室简介医院公告新闻中心(一)普外专业:阑尾炎、疝气、大隐静脉曲张、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胆囊炎、胆管结石、胆管炎,肝内外胆管结石、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肠套叠、脾破裂、肝脓肿、肝囊肿、肾囊肿、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等普外科常见病。 (二)骨科专业:四肢骨折、多发骨折、断指再植、手指再造、小儿先天畸形、骨外露、骨https://www.zksly.com/NewsDetail-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