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和国外医学系统的比较

我们的大医院门诊就像集市,一大早便已经人头攒动,各级领导也沉醉于门诊量的统计数字中,这也是每个医院进行年终对比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这才能说明医院人气高,更深一层则意味着经济效益好。而我在曼海姆,却发现这里的医院没有专门的医院门诊部,只有设置在每个科室病房里或ITM(曼海姆肿瘤会诊中心)的为数不多普通门诊、急诊和专家门诊(Praxis),候诊处也只有极少数的病人在等候。一般一个医生一天也就看3-5个病人,难道他们没有病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病房的住院病人都是满员的。为什么呢

曼海姆医院具有自己的直升飞机救助队和急救中心,尤其是直升飞机,基本上每天都执行急诊病人的接送,医院主楼上方有直升飞机停机坪,电梯直达顶层,可以快速接送处理急诊病人。而我国好多医院宣称的急诊直升机停机坪,却从未见过有直升机停落和起飞,这是为什么呢

德国的医院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性大医院,另一种是专科医院(几乎都带有教会性质);前者为数较少,均为大学附属医院,分布在全国各州府和大城市,约二十多家,实力强大,后者准确点应该称作“准专科医院”:科室设置不全,往往只有某几个专科,只有实力较为强大的才能生存下来,效益不好可能会撤销。我所在的医院是海德堡大学曼海姆临床医学院,是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科室齐全,每个科室均配备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即转化医学中心(TMR)。

而在我们国家,医疗准入制度不完善,大量的社区医生水平较低,非法行医的也不少见,社区医疗信度较差,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哪怕是小小的疾病也往大医院跑,这就造成了社区医院或者基层医院难以为继,而大医院却热火朝天的结局,其必然结果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质量的下降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产生。

也许医改所要走的路子是对的:强调基本医疗,加大社区医院建设和支持力度。我想,更重要的是深化行医准入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提高基层医疗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其真正能够担负起基层医疗的神圣职责,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正如某医改专家说的:“大医院病人能否减少是评判医改是否成功的指标”。

二、医疗保险:低强度广覆盖和高强度全民医保

我国的医疗保险也是当今医改的亮点之一,说明决策阶层已经注意到医疗保险在医疗卫生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了。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正在推广实施,其目标是全面覆盖,包括偏远山区,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医保实际上是低强度前提下的广覆盖,相对于国民的医疗需求来讲,我国财政预算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德国的医疗保险是全世界最好的,医疗保险是强制执行的,全民医保,经济收入低者由政府补贴,凡入境的国外人士均必须有医疗保险,否则签证免谈。德国人生病不管到Praxis看病、到社区医院看病还是到大医院看病,都能报销至少90%,私人承担10%(5%由雇主承担,5%有患者本人承担),而且都是治疗完毕后才与保险公司来结账的,非常方便,这里面包括所有的用药和治疗费用,而不像我国,有许多药物时不能报销的,要用只能自己掏腰包。(德国的医疗保险非常复杂,有兴趣请见专题报道)当然,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这种高强度全覆盖的医保即便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德国也有点难以承受,据说医疗预算占据德国财政预算的11%以上,德国政府近期正在借鉴美国的运作方式,酝酿着降低医疗保险力度(主要是取消诸如美容、理疗等的保险),加大商业保险在医疗的介入,能否获得国会的通过只有拭目以待了。

三、医患关系:肉在刀砧和生命托付

德国也会出现医疗纠纷,但这是保险部门和患者律师之间的事,医生只管医治病人。而且我发现,这里的病人对医生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执行,从未多问几句为什么,他们把医生看成自己的生命保护神。在这种环境下行医,医生理所当然地会把病人当做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来处理。有谁能拒绝把生命交给你的人呢

我们的患者在去医院之前首先就已经把自己设想成为刀砧上的肉,医院就是屠夫,这种假设使得患者在就医是处处设防,甚至不惜采用现代的手段留取很多“材料”,一旦出现不满意的结果便刀戎相见,凡此种种,和德国相比,我们的医患关系是在不堪入目。

我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的,有国民素质的问题,有医疗系统本身的问题,有不负责任的媒体的负面渲染的问题,还有医疗体制的问题。

四、医院管理机构:“外行”、简练和“内行”、冗杂

德国医院的工作人员很少,医院行政机构比较简单:医院最高领导不叫院长,叫做管理者或者说是CEO更合适一些,院长属下有2个委员会,一个医疗专业委员会,一个经济委员会,委员会的首席负责人相当于副院长。院长是企业管理专业的或者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委员会首席负责人一般由科室主任担任,经济委员会由专业的经济师或者会计师担任首席负责人。由于医院是政府财政支持的,所以很多事情院长做不了主,比如说基建、设备等,院长必须向政府或者出资者陈述,说服他们才能达到目的。医院的基建、信息系统、设备维修、耗材供应、洗涤保洁、食堂、药品等全部社会化,医院领导人不需直接管理。所以显得非常简洁。

这和我们国内不太一样,我们的医院院长一般都是“内行”,也就是说,院长本身就是医疗专家,这在我们看来合情合理,叫“内行管内行”。而德国却偏偏是“外行管内行”。其实,隔行如隔山,医疗专家和管理专家是两码事,我不知道究竟谁对谁非。

德国的医院没有“党”管理,但是他们多了一个“教”。我们的医院性质是事业单位,“党”“政”的影响力都是存在的。德国的医院除了“政”之外还有“教”。每个医院都有专门的教堂,且强调院长必须是信教的,教会的思想会通过院长贯彻到管理中,教会给医院的捐款也会通过院长属下的经济委员会下达到医院。

五、医生等级

德国医院医生等级并不是学习美国的,反而和我们比较相似。科室主任(Director)只有一个,是科室唯一的负责人,在科室里具有最高权威;教授可以有多个,但是由于晋升教授的条件苛刻,一般只有附属医院的科室才可能有多个教授(2-3个),其它准专科医院一般没有或者只有一个教授;科室医生的等级可分为:主任(ChiefArtz)、中级医师(德语叫OberArtz简称OA)、普通专科医生(德语称谓Artz),还有助理医师(相当于我们的培训医师,培训期2年,不算正式编制)。没有副主任和副主任医师这个级别。

德国医院等级森严,下级必需绝对服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不同等级医生的收入也相去甚远。只有主任和教授有资格接受点名手术,这样大大地增加了科室和主任本人的经济收入。

我们国内的医生等级也明确,但是权威性和经济收入与他们比较想去甚远:科室的事务的决定权貌似在主任手上,而实际上最终决定权在医院领导手上,主任决策权较少。

六、德国医生和中国医生

(一)医生培养

德国医生的培养和我国有点相似,他们高中毕业后即可考大学医学院校,学制一般6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通过3次严格的考核才能毕业,毕业后可以去医院工作,也可以在联系导师读2年左右,书写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PHD/MD;毕业后必须接受有培训医师资质的医院培训2年,考核合格后方可成为正式医师,这时候的医生叫AssistArzt。德国的医师都是MD,但不一定是PhD。这一点和我们的医师培训方式有点相似,反而不同于美国模式。

培训医生和普通医生的培训除了大学附属医院比较严格外,其它医院并不怎么样,上级医生对下级医生的指导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非常到位,而年轻医生的求战心理也似乎并不强烈,比较被动。同年资的医生的操作水平显然比不上我们,但是理论结构相对我们显然要好。

遍布德国城乡的承载大量全部社区医疗的开业医师的营业证也相当难得到。想要成为一个开业医生必须至少在医院工作5年以上才能申请执照,达到OA级别的医师不需考试便可开业。开业医师都必须和政府医管部门签约,办理完善的手续才能和医保部门挂钩。

(二)医生的待遇

其实,德国的医师待遇并不好(当然,这种不好是相对美国、英国、日本来讲的)。尽管德国民众对医生非常尊重,尽管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占政府预算的11%以上,尽管德国医生的劳动强度非常高,责任心也非常强,但是,德国医生近年来的收入并不高。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医生是美国医生,德国医生在欧洲医生中属于收入低的群体,甚至低于意大利、西班牙。有很多德国医生移民到美国、英国去当医生了,以至于德国的医疗行业可能会后继乏人。2005、2006年爆发医生协会组织的示威游行,政府做出了一定的妥协,提高了一点,但是相对其全国人均收入来讲,德国医生的待遇也是一般的。

目前德国医院普通专科医生的年收入约4~4.5万欧元(税后),社区医生平均水平也接近这个水平,兑换成人民币约40万,结合他们的CPI,约相当于25万RMB。如果说德国医生收入水平低,但与我国相比,我国医生收入那又算什么呢

(三)医生的劳动强度

德国医生的劳动强度每个科室差别也很大,外科劳动强度也是大的惊人,但象放疗科等怎相对轻松。外科一般的单位8点(夏令时)上班,医院医生则7点半准时交班,八点之前处理完病房事务,半点准时进手术室开始手术,一直干到下午4时下班,而外科医师往往还不能准时下班。这种劳动强度在德国的行业中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年轻医生值班后的休息只是理论上的存在而已,实际上,我没见过一位年轻医生哪一天宣布休息的,Oberarzt和Chiefarzt则周六周日休息,这点和我国的医生有点相似。

(四)医患交流

德国医生非常重视医患交流,而其养成了非常良好的医患对话习惯,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早查房的时候,护士早早就把病历车推在病房门口等待。他们的医院非常安静,基本没有陪人。医生从来不会在病人面前汇报病史分析病情,医生和病人是完全平等的,互相非常客气,医生进病房查视每个病人前和结束后都要与病人进行握手,更重要的是,医生一进入病房就能叫出病人的名字,因为在病房门口他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进入病房先敲门,见到病人先叫出他的名字并问好,征询病情,交代诊疗事宜,而且非常耐心地听取病人主诉和要求,医患关系显得非常融洽。

在德国,绝大多数病人都是听从医生的意见的,当然,对于一些治疗效果预期不好的病,医生也会和病人以及家属商量,由他们决定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医生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去抢救,事后在补办知情同意签字手续。这在我们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提倡的,万一治疗失败,吃亏的肯定是医生。

我想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别仅仅理解为文化上的差别,德国医生的许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THE END
1.广东医生“送医上岛”让“中国技术”在南太平洋岛国生根发芽“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将对我们国家的医疗产生深远影响,帮助更多的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外科医生奥古斯汀·梅利医生表示。 宁愿等着中国医生来再去手术 医疗队与岛国民众的“双向奔赴” 泌尿外科疾病是所罗门群岛的常见病,受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在这里“排队”等待中国专家的泌尿外科患者大多高龄https://www.smu.edu.cn/info/1139/60619.htm
2.张宝旬:请相信,中医是高科技中医学习笔记问:张老师曾经在国外行医多年,国外对于针灸的认可度是怎样的? 答:外国人认可针灸的很多,针灸整个行业在国外都活得很好。尤其是黑人,经络特别敏感。中国人心思太多,想法太多,往往忽视了身体的声音,总是用意识去控制身体。针灸是帮助身体恢复自愈的。 问:我从来没想过当医生,是不是不用学中医了? https://zhong1.org/2931.html
3.院士动态详情院士新闻面对医学研究风起云涌、日新月异,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精准医学……一个又一个相继粉墨登场,然而我们的医改总是举步维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行医难、行医畏”,患者承受经济压力,医生承受精神压力,医患纠纷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演越烈。我们的https://ysg.ckcest.cn/ysgPopSci/techTalk/897.html
4.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为何还缺好医生?葛均波:建议合理缩短医生培养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医学生是如何培养的?比如说美国,以及你工作过的德国? 葛均波:在德国,临床医学并非是大家熟悉的本科-硕士-博士制,而是类似于一个总学时为6年零3个月的大学学习课程,得到的毕业证书也并非一般的学位证或毕业证,而是行医资格证。整个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被分为临床预备课程2年、临床课程3年、临床实习年https://www.sh93.gov.cn/detailpage/jjqglh2023-22e9f53d-6790-44d0-84ea-f167dde90760.html
5.外国人眼中的真实文革与人民中国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初,面对着庞大严重的医疗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医生的缺乏,当时大约有三万个西医,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解放时,他们之中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会对他们不利,跑了去台湾、香港、旧金山、伦敦、纽约、澳洲等地,当然亦有一些留下来,包括一些有高级医术的医生,但他们都在大城市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40456.html
6.心理医生的概念1、机构对医生的介绍,往往机构只是鉴定医生的行医资格,无法鉴定他的人品和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2、医生的受教育背景和专业受训背景,一般要求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中级职称,但这说明不了什么。 3、专业许可或心理医生执照,国外机构给予的专业资格或执照并不可靠,因为中国没有资格认证机构,你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9/16/2351515_44786001.shtml
7.转载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知医学医行医10、问:您好,我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发展全科医生,请问中医是不是也有介入? 答:中医不仅是介入,中医从发矢的那一天就是全科医生 11、问:您好,现在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用脑量大,头发脱落的也很多,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谢谢!. 答:关于头发脱落,中医有这样一个理论: “发为血之余”。就是说头发的好坏和血液的盛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594-232436.html
8.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锦集13篇然后我就毕业了,会进入医院轮转,从最简单的东西学起,踏踏实实地走好接下去的每一步,学会与病人的沟通,接受导师前辈的教诲,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我做好应该去做好的事情。尽早取得行医资格,成一名口腔医生,由于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不能保证太多,但唯一我能保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遇到怎样的挫折困难,我会努力作https://www.yjbys.com/jiuyezhidao/zhiyeguihua/4380684.html
9.实习医生为何让人不放心?历数其几大问题39降网国外如何培养实习医生 实习医生的“信任危机”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倪超告诉记者,在美国,每年七月,人们去医院看病都会更小心一些,生怕碰到“生手”。也因此,各国都想方设法,为实习生打造着更为安全的“学步过程”。 英国人素以严谨著称,在医学上更不例外。为了既让实习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快快成长,又保证患者的安全https://news.39.net/qwfb/086/18/513261.html
10.中国来了“洋大夫”: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伯驾是来华的第一个医疗传教士,却并非来华的第一个西医医生。 之前,西医在中国其实已经有了两百年的传播史,比如,于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在其所著的《主制群徵》一书中,采用了西医学对人体生理的描述。 又如,康熙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等进奉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 http://epaper.routeryun.com/Article/index/aid/1644402.html
11.如何看待医生兼职和走穴记者:在很多国家,医生属于自由职业者,医生在几家医院兼职是很平常的事,那么这些国家对兼职医生是如何实施管理的? 吕厚山:国外的医生与医院是一种合同制关系,你到我这里来,做几次手术,看几次病人,每一次手术,每一次看病我给你多少报酬,规定得特别清楚,合同以外的时间我不管你。这方面发达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https://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4601.shtml
12.药店老板行医被罚众市民哀求:需要这样的医生CCTV.com“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 “周医生,给我打一针吧,我咳嗽起来好难受啊!” “对不起,彭大爷!我不能行医!您去中心卫生院打针吧!” 2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桐君阁成渝药店时,来自来凤村9社的彭茂永老人正在苦苦地哀求周成渝给她打针。 64岁的彭茂永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胃炎。周成渝拒绝给他打针,同时安慰老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90223/1061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