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颜值经济:三非乱象频现洋医生可能靠包装新闻频道

假期到了,整形高峰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加入整形队伍中。

然而,在巨大需求和高速发展下,医美行业鱼龙混杂,甚至存在非法行医等问题,因整形而导致的事故甚至危及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要通过现代技术变美也无可厚非。专家提醒,在选择医美机构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本版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网络调查讨论#你会为了颜值去美容吗#,敬请参加。

不久前,有机构发布《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在遭遇疫情冲击情况下,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5150家,纯医美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占全球比重17%,有望成为世界医美第一大国。

而就在近日,教育部也在有关答复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美容已经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的重要需求。教育部大力支持美容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可以说,医美市场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颜值经济。

颜值经济的兴起,使医美行业由极少数人群的专属向广大群众普及,并成为继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该行业乱象丛生。

“三非”乱象频现,医美行业亟待“整形”

“医美是医疗行为,这个定位一定要明确并坚持。”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栾杰指出,医疗美容整形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美容院,其归属医政部门监管。因为是医疗行为,在美容整形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与美容美发是不同的。特别是医美使用的是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可能达到美的目标,也可能带来致命性伤害。

本该是高门槛产业,从业人员却资质堪忧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兼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看来,被社会称为医美行业的健康美丽产业乱象丛生,主要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管理不健全;二是专业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是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诸多行业乱象?栾杰认为,原因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一是医美行业普遍追逐暴利;二是医美机构刻意淡化医美行为的医疗本质;三是行业诚信危机遍布;四是管理层面投入的力量不足,缺乏法律层面的长效管理机制。

本该是高门槛产业的医美,从业人员却资质堪忧,医美产业的诚信危机比比皆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医疗美容质控中心主任孙宝珊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求美者来到整形美容机构,最先见到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所谓的“咨询师”。这些“咨询师”大都没有医学背景,更缺乏美学素养。但他们会诱导想要变美的人,选择割双眼皮、打除皱针等各种消费。而原本应该提供专业意见、负责治疗的医生,则常被动地根据“咨询师”的要求,为求美者做整形。

海外技术未必都好,“洋医生”可能靠包装

还有人一想到整容,就会想到国外,尤其是韩国,认为他们的技术最先进。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在隆胸手术方面,我国的内窥镜隆胸手术比韩国要做得好,这也是中国对于世界隆胸技术的贡献。”据栾杰介绍,欧美国家做假体隆胸手术时,切口在乳房下面,但欧美人做了手术后不爱长疤,切口痕迹不明显,而黄种人做了之后疤痕比较明显,对于乳房褶皱比较浅的女性则更明显。而且,通过腋窝下切口放入假体,虽然符合黄种人的需求,但并发症也最多。因此,我们进行了器械及技术改进,包括患者意愿的测试,手术前的测量以及假体的选择,这些都是独创。在这种操作下,视野清晰,速度也很快,原来3个小时的手术,现在只用1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如今,在手术操作的精准把握、手术效果的可控性和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内窥镜技术均表现出强大的优势,为腋窝入路隆乳术带来了质的飞跃。

“当然,在我国隆胸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栾杰坦言。

医美行业不是“摇钱树”,治理还须多管齐下

如何破解医美行业发展的突出困境?

栾杰认为,应该解决好四个矛盾: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命健康的矛盾。医美产业不应该被定性为“摇钱树”,而是应该在让人健康变美和赚钱这两个方面实现协调统一。毕竟,健康产业事关生命健康,过度的商业化,就必然会导致安全问题丛生,在这方面,国家的政策也应该更加明确。二是要处理好消费和医疗规则的矛盾。现在很多医美机构强调服务属性、强化美学属性,淡化医疗规则、淡化医疗属性,这是亟须改变的。三是要处理好市场需求和专门人才短缺的矛盾。建立专科医师制度,是我国医美行业安全健康发展非常紧迫的任务。四是要处理好行业乱象和监管的矛盾。目前,医美行业的监管常常是依靠行政命令,这些命令不可长期持续。因此,医美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还需要有效机制来协调各部门实现综合监管。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也提出,要整治行业乱象,破解行业发展痛点,应从综合治理、发挥行业学会等专业组织机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以及科学宣传等四个方面着手。另外,孙咸泽说,他曾在药监部门工作,也了解到非法药品是影响医美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实际上,在医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条的每一个供给环节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求美结果。要找准行业治理的管理盲区与难点,重点整治和肃清行业违法、非法、违规行为,有效扼制不良经营行为和经营乱象,才能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美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孙咸泽还提出,对于专业人才短缺问题,行业学会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中华医学会是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组成的行业认可度最高的学术机构,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则集中了目前我国整形外科学界最优秀的专家队伍,适应新时代消费者的求美需求,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美专业人才,学会责无旁贷。目前,行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下一步应着力补上这一短板,为产业发展护航。

THE END
1.广东医生“送医上岛”让“中国技术”在南太平洋岛国生根发芽“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将对我们国家的医疗产生深远影响,帮助更多的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外科医生奥古斯汀·梅利医生表示。 宁愿等着中国医生来再去手术 医疗队与岛国民众的“双向奔赴” 泌尿外科疾病是所罗门群岛的常见病,受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在这里“排队”等待中国专家的泌尿外科患者大多高龄https://www.smu.edu.cn/info/1139/60619.htm
2.张宝旬:请相信,中医是高科技中医学习笔记问:张老师曾经在国外行医多年,国外对于针灸的认可度是怎样的? 答:外国人认可针灸的很多,针灸整个行业在国外都活得很好。尤其是黑人,经络特别敏感。中国人心思太多,想法太多,往往忽视了身体的声音,总是用意识去控制身体。针灸是帮助身体恢复自愈的。 问:我从来没想过当医生,是不是不用学中医了? https://zhong1.org/2931.html
3.院士动态详情院士新闻面对医学研究风起云涌、日新月异,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精准医学……一个又一个相继粉墨登场,然而我们的医改总是举步维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行医难、行医畏”,患者承受经济压力,医生承受精神压力,医患纠纷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演越烈。我们的https://ysg.ckcest.cn/ysgPopSci/techTalk/897.html
4.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为何还缺好医生?葛均波:建议合理缩短医生培养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医学生是如何培养的?比如说美国,以及你工作过的德国? 葛均波:在德国,临床医学并非是大家熟悉的本科-硕士-博士制,而是类似于一个总学时为6年零3个月的大学学习课程,得到的毕业证书也并非一般的学位证或毕业证,而是行医资格证。整个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被分为临床预备课程2年、临床课程3年、临床实习年https://www.sh93.gov.cn/detailpage/jjqglh2023-22e9f53d-6790-44d0-84ea-f167dde90760.html
5.外国人眼中的真实文革与人民中国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初,面对着庞大严重的医疗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医生的缺乏,当时大约有三万个西医,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解放时,他们之中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会对他们不利,跑了去台湾、香港、旧金山、伦敦、纽约、澳洲等地,当然亦有一些留下来,包括一些有高级医术的医生,但他们都在大城市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40456.html
6.心理医生的概念1、机构对医生的介绍,往往机构只是鉴定医生的行医资格,无法鉴定他的人品和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2、医生的受教育背景和专业受训背景,一般要求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中级职称,但这说明不了什么。 3、专业许可或心理医生执照,国外机构给予的专业资格或执照并不可靠,因为中国没有资格认证机构,你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9/16/2351515_44786001.shtml
7.转载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知医学医行医10、问:您好,我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发展全科医生,请问中医是不是也有介入? 答:中医不仅是介入,中医从发矢的那一天就是全科医生 11、问:您好,现在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用脑量大,头发脱落的也很多,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谢谢!. 答:关于头发脱落,中医有这样一个理论: “发为血之余”。就是说头发的好坏和血液的盛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594-232436.html
8.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锦集13篇然后我就毕业了,会进入医院轮转,从最简单的东西学起,踏踏实实地走好接下去的每一步,学会与病人的沟通,接受导师前辈的教诲,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我做好应该去做好的事情。尽早取得行医资格,成一名口腔医生,由于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不能保证太多,但唯一我能保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遇到怎样的挫折困难,我会努力作https://www.yjbys.com/jiuyezhidao/zhiyeguihua/4380684.html
9.实习医生为何让人不放心?历数其几大问题39降网国外如何培养实习医生 实习医生的“信任危机”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倪超告诉记者,在美国,每年七月,人们去医院看病都会更小心一些,生怕碰到“生手”。也因此,各国都想方设法,为实习生打造着更为安全的“学步过程”。 英国人素以严谨著称,在医学上更不例外。为了既让实习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快快成长,又保证患者的安全https://news.39.net/qwfb/086/18/513261.html
10.中国来了“洋大夫”: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伯驾是来华的第一个医疗传教士,却并非来华的第一个西医医生。 之前,西医在中国其实已经有了两百年的传播史,比如,于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在其所著的《主制群徵》一书中,采用了西医学对人体生理的描述。 又如,康熙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等进奉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 http://epaper.routeryun.com/Article/index/aid/1644402.html
11.如何看待医生兼职和走穴记者:在很多国家,医生属于自由职业者,医生在几家医院兼职是很平常的事,那么这些国家对兼职医生是如何实施管理的? 吕厚山:国外的医生与医院是一种合同制关系,你到我这里来,做几次手术,看几次病人,每一次手术,每一次看病我给你多少报酬,规定得特别清楚,合同以外的时间我不管你。这方面发达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https://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4601.shtml
12.药店老板行医被罚众市民哀求:需要这样的医生CCTV.com“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 “周医生,给我打一针吧,我咳嗽起来好难受啊!” “对不起,彭大爷!我不能行医!您去中心卫生院打针吧!” 2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桐君阁成渝药店时,来自来凤村9社的彭茂永老人正在苦苦地哀求周成渝给她打针。 64岁的彭茂永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胃炎。周成渝拒绝给他打针,同时安慰老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90223/1061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