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14年的“多点执业”有什么变了?

根据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在中国的公立医院里,共有428余万名执业医师。

对于其中绝大多数的医生而言,普遍的路径无外乎:在体制内工作,供职于一家医院,出门诊、做手术、写论文、按资历晋升……从青涩到成熟,整个职业生涯与医院的兴衰牢牢地绑定在一起。

直到2009年,象征着“自由和松绑”的多点执业政策出台。医生给医院供给的工作,成为职业技能,拥有技术的医生成为专业人才,并在体制内外自由流动。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道,不再是守着一家医院的“独木桥”。

但“自由的好景”快速落幕。公立医院们,拥有中国大部分的医生,他们发现,让作为人力资源的医生去“多点执业”意味着危险、失去控制、甚至“纵容”。

微观上,一家家公立医院愈发警惕,暗中阻拦医生;宏观上,更大的变化来自于2009年至今整个医疗行业的激变——公立医院的经济体愈加庞大、分院时代到来、运营压力变大、市场竞争加剧……综合一切,公立医院抢人都来不及,何谈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医生外出行医?

这种图景中,医生想更“自由”也力有不逮。“个人式”的自由执业几乎不再被提起,即使提起也伴随着隐秘和小心。取而代之的是“组织化”的集体流动,即由政府主管部门、公立医院自上而下安排的医生流动,包括城市医联体和基层医共体,也包括分院建设、医院托管以及对口帮扶。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试图解答:

1.好医生真的被“圈养”在公立医院里吗?如果是,这与医疗体系的现状有何关系?

2.当下常见个人式的自由多点执业——专家飞刀、外出会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诊疗等,发生了哪些变化?

3.当“组织化”的集体流动渐成主流,这能更好地实现医疗资源下沉的改革初衷吗?

2009年“多点执业”政策颁布,2014年“多点执业”制度正式确立。

政策颁布14年,医生流向了何处?回看14年前,政策指明“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带着技术去基层”是政策的首要目的,但政策的初衷并非次次都能得到回应。

民营医院反而是多点执业的医生更青睐的地方。在2015年,多点执业的医生有35%流向了民营医疗机构。到了2020年底,这个比例飙升至70%,较5年前翻了一倍。

其他有趣之处在于,一部分优质的医生会选择将自己“委托”给“医生集团”。这类医生集团就像一个撮合医生资源流动的中间平台,帮助医生们对接需要优质医疗资源的医院和患者,而这种商业模式在多点执业政策的荫蔽下,已然成为一种产业。

近3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崛起,相当一部分医生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进行线上多点执业。

1.流向民营医院

数据最为直观。从“多点执业”医师的流向来看,去民营医疗机构执业占比逐步攀升。多点执业医师到民营医疗机构、社会办医执业占比,从2015年的35%到2020年的70%。

图1-12015~2020年全国多点执业医师人数,以及流向社会办医的占比(健闻咨询制图,下同)

我们访问了数十名医生,他们生动地表述了民营医院成为“多点执业”最佳选项的原因:

①民营医院薪酬高。在以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前提下,社会办医机构吸引力较大。2015年,一位医生公开给媒体算了一笔账,“不少私立医院,同样神经外科手术,收费比公立医院贵20倍”,而且“民营医院为吸引患者,外聘三甲医院知名专家作为首席专家,每年收入不低于一百万元”。

②民营医院资金支付体系更便利。访谈中一位医生称,在公立医院多点执业,“公立医院的每一笔都要审核、都要合规,不像民营医院支付很简单,老板签个字就可以支付了”。

③中医对民营医院和诊所更感兴趣。中医外出坐诊除了诊疗费,在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可加成的情况下,有开方收入。一位受访者平日在中部省份行医,作为中医博士,他每次外出坐诊平均有30余位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访谈中,也有一小部分医生对去民营医院多点执业抱有警惕:

对外科医生来说,去民营医院相对较少。在他们看来,除了收益,更重要的还有安全。民营医院的麻醉、术后保障等的一系列软硬件配置,备受外科医生关心;而部分医生认为,去公立医院多点执业是帮扶,去民营医院是盈利,意义不同。

2.流向互联网医疗

近三年,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医生在互联网医院执业,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多点执业形式。

2023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全国已有互联网医院超2700家,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超2590万人次。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年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超2670万人次。

互联网医院分平台型和医院型。平台型即如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医院型则是医院主体院内所办的互联网医院。

一份调研数据显示,公立医院资深医生线上问诊已成普遍现象,全国已超29%的公立医院主任医师在互联网医院上注册并提供服务。

阿里健康发布的《2020互联网医生生态报告》中,对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画像,发现活跃在阿里健康上的医生,平均年龄在40岁。其中夜晚仍接诊排名前五的科室为:普通内科、皮肤科、妇产科、儿科和男科。

通过对媒体近些年多地互联网医院调查与报道的文本语料梳理,我们发现内科、慢病类、儿科等科室医生为互联网医院多点执业的主要医生。

例如,2022年,苏州市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接诊较多集中在儿科、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和内分泌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慢病科室,就诊者以青年人居多。

再如,广东互联网医院调查显示:70多家互联网医院开设的近百个二级科室中,咨询量最大的科室有内科、皮肤科、妇产科、外科、儿科、眼科、中医科等。

医生选择互联网医疗进行多点执业的动因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疫情曾一度让诊疗场景从线下搬移到线上,再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另一方面,也会有来自医院与医生的主观考量——

①可以为医院引流,患者在线就诊后,相当部分会转向线下实体医院作进一步诊疗;

②对于肿瘤等慢病患者,在互联网医院复诊可以增强患者的粘性及便利性;

③医生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促进医生资源短暂流动。

尽管医生流向互联网医疗,院方支持的另一面,又“不敢放开太猛”。访谈中的一位医生称,“医院会担心一些医生会走偏,把医院的一些病号往院外拉。”

3.与医生集团合作

“医生集团”类似互联网行业里的平台概念,类似打车业务里的滴滴平台。医生集团一端连接公立医院里的医生,一端连接患者或需要服务的医院,他们联系并撮合高水平医生和需要医生的医院/患者,使之完成一次诊疗行为。

医生集团把医生的“飞刀”或会诊等业务,在平台上聚拢并组织化,然后再联络下游的医院和患者。

根据《中国医生集团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医生集团企业数量已近2000家。

既然是“平台”,自然也有“自营”和“第三方”之分——

①类似自营模式,比如张强医生集团下的医生们就是离开了“体制”,变成了所谓的“社会人”或者“自由人”,并成为公司的专职医生,负责解决公司找到的患者需求,产生的收入也都归公司所有;

②类似第三方模式,比如名医主刀医生集团,其对接的都是大三甲医院内的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仍在体制内的医生,而另一端则是民营医院或偏基层的公立医疗机构内有需求的患者,以会诊和多点执业为执业方式。

如此看来,类似第三方模式更贴合“多点执业”的内涵。名医主刀创始人苏舒透露,目前名医主刀已经签约了500余家县级医院,每个经由平台前往县级医院的大夫,日问诊量达30人左右。

通过访谈得知,医生愿意将自己“委托”给医生集团,核心在于:

①医生集团可以充当“经纪人”的角色。平台会邀请医生将备案地点选在自己的平台,这样便形成了“以1代N”的状态,避免了每次外出执业都需要备案的繁琐;

②可以提升自己的声誉;

③在原单位床位数有限、接诊能力有限、DRG付费的引导下,通过多点执业将轻症、小手术放在基层,大手术、疑难杂症拉回原医院,对高值病例进行有效筛选,一定程度上,分病种、分情况的医生资源流动,能有效起到分级诊疗的作用。

多位访谈对象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医生资源的终极流动就是,让医生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THE END
1.广东医生“送医上岛”让“中国技术”在南太平洋岛国生根发芽“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将对我们国家的医疗产生深远影响,帮助更多的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外科医生奥古斯汀·梅利医生表示。 宁愿等着中国医生来再去手术 医疗队与岛国民众的“双向奔赴” 泌尿外科疾病是所罗门群岛的常见病,受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在这里“排队”等待中国专家的泌尿外科患者大多高龄https://www.smu.edu.cn/info/1139/60619.htm
2.张宝旬:请相信,中医是高科技中医学习笔记问:张老师曾经在国外行医多年,国外对于针灸的认可度是怎样的? 答:外国人认可针灸的很多,针灸整个行业在国外都活得很好。尤其是黑人,经络特别敏感。中国人心思太多,想法太多,往往忽视了身体的声音,总是用意识去控制身体。针灸是帮助身体恢复自愈的。 问:我从来没想过当医生,是不是不用学中医了? https://zhong1.org/2931.html
3.院士动态详情院士新闻面对医学研究风起云涌、日新月异,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智慧医学、数字医学、精准医学……一个又一个相继粉墨登场,然而我们的医改总是举步维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行医难、行医畏”,患者承受经济压力,医生承受精神压力,医患纠纷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演越烈。我们的https://ysg.ckcest.cn/ysgPopSci/techTalk/897.html
4.中国学医的人那么多,为何还缺好医生?葛均波:建议合理缩短医生培养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医学生是如何培养的?比如说美国,以及你工作过的德国? 葛均波:在德国,临床医学并非是大家熟悉的本科-硕士-博士制,而是类似于一个总学时为6年零3个月的大学学习课程,得到的毕业证书也并非一般的学位证或毕业证,而是行医资格证。整个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被分为临床预备课程2年、临床课程3年、临床实习年https://www.sh93.gov.cn/detailpage/jjqglh2023-22e9f53d-6790-44d0-84ea-f167dde90760.html
5.外国人眼中的真实文革与人民中国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初,面对着庞大严重的医疗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医生的缺乏,当时大约有三万个西医,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解放时,他们之中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会对他们不利,跑了去台湾、香港、旧金山、伦敦、纽约、澳洲等地,当然亦有一些留下来,包括一些有高级医术的医生,但他们都在大城市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40456.html
6.心理医生的概念1、机构对医生的介绍,往往机构只是鉴定医生的行医资格,无法鉴定他的人品和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2、医生的受教育背景和专业受训背景,一般要求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中级职称,但这说明不了什么。 3、专业许可或心理医生执照,国外机构给予的专业资格或执照并不可靠,因为中国没有资格认证机构,你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9/16/2351515_44786001.shtml
7.转载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知医学医行医10、问:您好,我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发展全科医生,请问中医是不是也有介入? 答:中医不仅是介入,中医从发矢的那一天就是全科医生 11、问:您好,现在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用脑量大,头发脱落的也很多,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谢谢!. 答:关于头发脱落,中医有这样一个理论: “发为血之余”。就是说头发的好坏和血液的盛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594-232436.html
8.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锦集13篇然后我就毕业了,会进入医院轮转,从最简单的东西学起,踏踏实实地走好接下去的每一步,学会与病人的沟通,接受导师前辈的教诲,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我做好应该去做好的事情。尽早取得行医资格,成一名口腔医生,由于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不能保证太多,但唯一我能保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遇到怎样的挫折困难,我会努力作https://www.yjbys.com/jiuyezhidao/zhiyeguihua/4380684.html
9.实习医生为何让人不放心?历数其几大问题39降网国外如何培养实习医生 实习医生的“信任危机”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倪超告诉记者,在美国,每年七月,人们去医院看病都会更小心一些,生怕碰到“生手”。也因此,各国都想方设法,为实习生打造着更为安全的“学步过程”。 英国人素以严谨著称,在医学上更不例外。为了既让实习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快快成长,又保证患者的安全https://news.39.net/qwfb/086/18/513261.html
10.中国来了“洋大夫”: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伯驾是来华的第一个医疗传教士,却并非来华的第一个西医医生。 之前,西医在中国其实已经有了两百年的传播史,比如,于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在其所著的《主制群徵》一书中,采用了西医学对人体生理的描述。 又如,康熙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等进奉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 http://epaper.routeryun.com/Article/index/aid/1644402.html
11.如何看待医生兼职和走穴记者:在很多国家,医生属于自由职业者,医生在几家医院兼职是很平常的事,那么这些国家对兼职医生是如何实施管理的? 吕厚山:国外的医生与医院是一种合同制关系,你到我这里来,做几次手术,看几次病人,每一次手术,每一次看病我给你多少报酬,规定得特别清楚,合同以外的时间我不管你。这方面发达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https://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4601.shtml
12.药店老板行医被罚众市民哀求:需要这样的医生CCTV.com“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 “周医生,给我打一针吧,我咳嗽起来好难受啊!” “对不起,彭大爷!我不能行医!您去中心卫生院打针吧!” 2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桐君阁成渝药店时,来自来凤村9社的彭茂永老人正在苦苦地哀求周成渝给她打针。 64岁的彭茂永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胃炎。周成渝拒绝给他打针,同时安慰老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90223/1061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