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互联网+智能医疗”应该怎么走?
导语: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行业存在四个积极面:获得融资的533家企业中,存活率超过80%;医疗领域出生的创业者死亡率更低;
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行业存在四个积极面:获得融资的533家企业中,存活率超过80%;医疗领域出生的创业者死亡率更低;多个专科领域获得了良好发展,例如专注于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思路迪已经走到了D轮,获得2212万美金的融资;资本一直在增加互联网医疗的投入。除了夸赞投资人的眼光独到,传统就医模式的诟病,新医疗健康服务直击市场痛点,也是互联网+医疗行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原因。
从“互联网+医疗”过渡到“互联网+智能医疗”,会否是下一个资本暖冬?
在乌镇第三届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就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的变革提出了发展的四个层次:医疗O2O智能分诊;人工智能参与的智能问诊;基因分析和精准医疗;基于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他认为,从分诊到新药研发,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奇点已经临近。
可以看出,当前医疗市场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智能医疗的发展阶段,行业竞争仍然更多地集中于移动医疗。就当前市场状况看出,条件还不成熟,医疗智能化的进程受到了一定阻碍。
智能医疗核心问题尚待解决
智能医疗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医院的信息化(包括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化流程、电子查房等)、医疗信息的互联网化(包括各类很火的寻医问药的网站、APP应用)、药剂医疗设备的物联网化(药品、血液、器械等仓库管理)、远程健康监护以及远程医疗等。
百度率先从智能终端开始涉足智能医疗,例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表、智能手环、智能运动鞋、智能血压计、带尿液分析的智能马桶等)记录人们的健康数据,并通过“终端+云平台”模式形成智能医疗。的确,没有智能终端的普及就无法推动智能医疗,但就目前我国市场来看,技术尚未成熟,其在体征检测方面还不够强大。基本的传感设备只能做最基本的健康体检,专业设备还很难进入家庭,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检测,还得上医院去。
在智能医疗的大概念中,远程健康监护和远程医疗的发展相对缓慢,而这却又恰恰是智能医疗的核心所在。医疗从行为上来说,无非是患者提供各类体征信息,医生据此进行诊断、下处方或提供治疗方案,最后患者接受药物或者治疗。这个最为普通的流程也是最核心的流程,最能影响患者。
智能医疗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将医院与用户连接起来,为医患之间提供服务。因此,智能医疗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产品和技术上,而是在平台和运营上。怎样通过平台统一收集与整合个人所有的各类终端采集的数据,怎样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症状诊疗准确性,怎样通过计算机的基因测序进行精准治疗,怎样进行远程监护和医疗等等,都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目前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主导者还是以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为主,只有小部分涉及到高技术高门槛的例如生物技术、专科服务等才以医疗服务者为主,然而,医院作为智能医疗的大资源拥有者却很少参与进来。少了医院的加持,智能医疗也只能停留在基础医疗服务层面,无法上升至复杂的医疗服务。未来,也只有把用户、医院、以及互联网平台真正结合起来,医患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良好的互动,才可使智能医疗成为下一个爆发点。
以“时尚物联新生态”为主题的2017深圳市服装行业年度盛典已于2016年12月23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
传动网-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的全媒体“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