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产科医生都有被剖宫产率「卡」的体验,尤其是到了月末的时候,更是严格审核,一个都不能放过。昨日(5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报告对比了中国妇产科行业的的各项数据。
报告指出,2018年全国剖宫产率为36.7%,相比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46%,大幅度降低!没错,我国剖宫产率终于降低了,这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一、国内外剖宫产率差距
1.全世界剖宫产率差别比较大
其中,最优的剖宫产率是19%,因为这个比例下母婴死亡率最低。而我们经常拿来对标的美国,其实剖宫产率也并不算低,2014年美国的剖宫产率为32.2%,相对于2008年,已经有所降低。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剖宫产率27.3%~32.3%,南美洲国家的剖宫产率已经接近50%。
2.中国剖宫产率真的「全球第一」?
中国剖宫产率「最高」的帽子,起源自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亚洲9国开展的调查显示,中国剖宫产率高达46%,居亚洲之首,自此开始戴上了高剖宫产率的帽子。
2014年我国剖宫产率为34.9%,略高于美国同期水平(32.2%),却显著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56.0%)。这一研究的发表可以说成功的帮助我国摘掉了误戴多年的「世界第一」的帽子,并对宏观把握中国剖宫产的现状有重大意义。
二、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非指征剖宫产太多,产妇因素占主要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产妇怕痛,道听途说,以为剖宫产就不疼了,生的又快,自己「遭的罪少」。还有的为了上学早一年,要赶在9月1号前剖出来,或者不要在清明节、七月十五生孩子之类的;更有甚,还有一些产妇想要挑个良辰吉日生。
这些错误的观念都增加了医生施行剖宫产的发生率。这部分剖宫产,临床上称为非医学指征剖宫产。
一直以来,国内不少地方这种剖宫产所占比例很高,这也是控制剖宫产率的重点所在。随着目前国家对无痛分娩的大力推广支持,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有所改善。
2.降低剖宫产率,不止是产科医生的事
临床上剖宫产率的控制,并不单纯是产科医生的事,而需要多部门的联合努力。可以说,产妇到了产科住院部再来谈控制手术,已经是最后一关了。
在孕前,产前,如果孕妇不控制体重,不检查防治并发症,再加上医生在守产程时一些病情谈话也可能改变其选择分娩方式,手术率很难控制到像日本那样20%以内的剖宫产率。
有医生表示「曾接诊过一个在日本读博的女生回国,在我院剖了个八斤的,她说因为胎儿大,超过体重增长范围,经常在日本产检时挨骂,还要她减肥。这在我们国内几乎无法想象,要孕妇减肥?!我们有个同事也是日本读硕回来,他说日本的新生儿大部分只有5至6斤,所以并发症少,顺产率高。」
3.顺产虽好,背后是人力消耗
此外,剖宫产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并不一定是直接的金钱往来,而是人力的投入产出比。
三、全世界都在降低剖宫产率
1.ACOG修改产程,支持经阴分娩
为了适应当下孕产妇的分娩情况,2014年美国母胎医学会(SMFM)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联合推荐使用新的产程进展标准来管理产程:活跃期改为宫口扩张≥6cm以后,第二产程也有所延长,异常分娩的标准相应放宽。新产程无疑在表达ACOG对于「阴道试产条件的放宽,剖宫产率的降低」的期待。并且已被编入我国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
今年3月ACOG又发布了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指南,建议对于有过剖宫产史的产妇,也行阴道试产(《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怎么做?ACOG新版指南解读》)
2.没有最佳剖宫产率
这并不是说剖宫产率的高或者低不重要,而是在考虑到病人需求和当地卫生条件后,母婴是否安全更重要。最佳的剖宫产标准不是「一刀切」,应该是根据当地卫生系统和中心的情况制定,可以说「目前没有最佳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