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热爱生活的女人,也是一位乳腺癌患者。手术并化疗后,本来性格开朗的她患上了抑郁症。一年后,又被查出骨转移,因颈椎骨转移处疼痛难忍,医生说她有高位截瘫的可能,并随时有生命危险!唯一的办法就是服用不断升级的止痛药,直到生命结束!正当她万念俱灰,正欲结束生命之时,母亲的一位挚友告诉她:你只有找袁希福大夫这一条路!
如今,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服药已500余付的她,疼痛消失、生活正常。从前那个性格外向,爱唱爱跳的女人又找回了自我,回归了家庭,用精彩的每一天,幸福地诠释着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并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亟待帮助的癌症病人。
她就是杨女士,今年40岁,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1.杨女士:我每天心情都不好,害怕自己会随时死去!
同事们的这句玩笑话,让杨女士一时不再担心自己乳房上的肿块。之后,她开了一家烟酒店,忙碌时更是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一个月后闲暇时,她又想起了此事,并把这件事告诉给自己的母亲。母亲听后立即警觉起来,要杨女士赶快到医院做个检查。
这个消息让一向性格开朗的杨女士怎么也接受不了,但无论怎样,她要做的只能是接受下一步的治疗。接着,杨女士进行了右乳切除手术,术后经检查未见转移。根据医嘱,杨女士进行了6个疗程的化疗。
恶生肿瘤、手术和让她一直恶心呕吐不止、持续半年的化疗,让原本阳光开朗的杨女士患上了抑郁症。
杨女士说:“我每天心情都不好,害怕自己会随时死去,不得不吃治疗抑郁症的药,如果不吃就会整天胡思乱想。”
化疗后,杨女士的身体一直很虚弱,她心里也很清楚,很多得这个病的病人化疗后也没能控制住病情复发,为了控制癌细胞复发,杨女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一直坚持在包头的一家中医院服用中药。
但喝了近一年的中药后,杨女士的厄运还是来了!
2.杨女士:完了!转移到骨头上就活不了几天了!
2015年春节后,杨女士突然感到颈椎有“落枕感”般的疼痛,她立即到包头二附院做CT检查,检查结果正常。虽然检查结果没有问题,但颈椎的疼痛却日益加重,做了两天针灸后仍未有任何缓解。接下来,杨女士开始尝试拔罐,但没想到拔罐后的第二天早上,她的颈椎竟然疼得起不了床了。杨女士不得不在丈夫的帮助下到医院做了CT检查,检查结果为颈椎骨转移!
3.医生:吃曲马多,再吃吗啡,最后疼痛加重打杜冷丁,直到最后……没有更好的办法!
杨女士身体的疼痛并未因每日痛苦的心情减轻半分。因为颈椎的疼痛,她浑身无力,无法正常上下楼,走一会儿路就要歇一会儿,不能自己起床,躺下了不能左右翻身。丈夫带着痛苦不堪的她到山西肿瘤医院找到一位主治医生,医生说:病人很快会高位截瘫,截瘫后会压迫气管而随时有生命危险!针对病人的疼痛症状,医生说:“现在吃曲马多,如果疼痛加重吃吗啡,再重了打杜冷丁,直到最后……没有更好的办法!”
杨女士的丈夫不甘心地问医生,难道这个病就治不好了吗医生回答说:“这个病我这儿治不好,其他的地方也都治不好!”
4.杜师傅:我的儿子得了淋巴癌,经袁希福大夫治疗后已康复12年!
回家之后,颈椎依旧疼痛的杨女士想起了2014年手术时,妈妈的一位叫杜师傅的朋友曾多次建议她去找一位中医吃中药治疗的事。当时因为只听说是吃中药,又说是一个门诊,想想这么大的病找一个私人门诊,杨女士立即放弃了杜师傅师傅的建议,而是化疗后在包头一家中医院服用了近一年的中药,但可惜未能阻止住癌细胞转移。中医不能控制,西医没有办法,杨女士觉得自己被逼进了死胡同,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正在杨女士再一次每天琢磨生死,想要放弃生命之时,她的妈妈将她的老朋友带到了杨女士面前。
妈妈与这位朋友杜师傅,因为爱唱戏已有十几年的老交情。杜师傅看着痛苦不堪的杨女士,说出自己的儿子十几年前得淋巴瘤,最终被一位中医治好的事。
原来,2006年,杜师傅25岁的儿子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正当全家为此愁闷时,看到了袁希福大夫中医治疗肿瘤的宣传折页,他根据折页内容找到了当时正在山西太原会诊的袁希福大夫。袁大夫为杜师傅的儿子开了中药,并告诉杜师傅,由于淋巴癌恶性程度高,病人需要常年服药。服药两年半后,杜师傅儿子的病已经全部好了。这期间,由于杜师傅家庭经济困难,未做任何其它治疗。如今,12年过去了,杜师傅的儿子已经37岁,并在几年前结婚生子,如今杜师傅的孙子已经6岁了。
听了杜师傅师傅的讲述,杨女士一下子又看到了希望,她立即问杜师傅:“您说的这位袁大夫在哪里”
杜师傅只记得袁希福大夫在郑州,但在郑州哪里却不知道,只记得12年前在太原会诊时的医院。为了尽快找到这位能救命的中医大夫,杨女士决定还是让杜师傅师傅带自己去碰碰运气,但正如他们所料的那样,在12年前会诊的医院,他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情急之时,杜师傅想起了网络,他告诉杨女士:“你们在网上查查,网上一定会有他的信息!”
在网上输入“袁希福”三个字后,他们立即找到了袁希福院长的照片,杨女士拿着照片给杜师傅看,杜师傅激动地欢呼着:“是他!是他!就是这位袁大夫!”
“袁希福”和“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字眼一同进入了杨女士的视野,他们很顺利地在网上预约,并于2015年5月29日来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
5.杨女士:在医生眼里骨转移的病人已经病入膏肓,而我却好好地站他们面前。
当时杨女士的症状依然是身体虚弱,颈椎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
袁希福院长详细了解了杨女士的病情后说:骨转移的病人骨头组织被破坏,如一根腐朽的扁担,看着是好的,但如果用力过度可能会折断,所以要特别注意颈椎处骨骼的保护,建议去医院戴一个颈托,保护颈椎,防止骨髂被外力损伤。同时建议杨女士到医院注射抗骨转移药物唑来膦酸。
回到太原后,杨女士听取了袁院长的建议,立即到医院做了颈箍保护,注射唑来膦酸,并同时坚持服用袁希福院长开的中药。
服药10天后,困扰杨女士几个月的颈椎疼痛几乎消失,但感冒后颈椎再一次疼痛。
继续服药后,她的颈椎疼痛逐步减轻。到2016年春节时,颈椎已经完全不疼了!
疼痛完全消失后,杨女士感觉像是摆在自己面前最高的一座大山被搬走了,心里舒畅了许多。身体恢复后,她又开始了正常的工作生活。洗衣服、做饭、打理自己的烟酒店。2016年五六月份,杨女士还为开理疗店的妹妹帮忙两个多月,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但即便如此紧张的生活,杨女士也没有感到劳累。空闲时,杨女士还经常去跳舞,唱卡拉OK,她容光焕发,精神饱满,没有人把她当成一位骨转移的晚期癌症病人。
杨女士说:“每个月我都要去医院打唑来膦酸,每次医生都问我谁是病人。当我说是我时,好多医生都感到惊讶,也许在他们眼里骨转移的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而我却好好地站他们面前!”
6.医生:你的病已经是晚期中的晚期了!
然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生活一切恢复正常的杨女士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
2016年11月,她到医院复查后,医生告诉她:“你的左侧腮腺及双侧颈部发现小淋巴结影,你的病已经是晚期中的晚期了!”
“晚期中的晚期!”这几个字犹如一把利剑又一次刺进了杨女士脆弱而敏感的心里,让本来对自己的病信心满满的她又一下子坠入了谷底。
她的抑郁症又犯了!既然已经转移了,还是不能治了!她又一次想用什么方法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在她心情最痛苦的时候,放学回家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我在路上看到一个特别像您的人,以为就是您,就喊了一声‘妈妈’,没想到却不是。”女儿的话让杨女士五味杂尘,她想:“我的女儿才16岁,要是我死了,女儿就再也不能叫‘妈妈’了!”想到这里,杨女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杜师傅一边安慰她一边说:“到底是不是转移,还是袁院长说的算。你还是赶快去找袁希福大夫吧!除了他,你没有别的路可走!”
2016年11月25日,面色红润的杨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院长亲自看了她的CT片后,温和地对杨女士说:“从理论上讲,凡是血液流过的地方都可能潜在发生癌细胞转移,癌细胞如同散落在体内的草籽,草籽落在小河里,再用小河水浇地,水浇在哪里草就会长在哪里,凡是水浇过的地方都可能会发生转移。你的确有小淋巴结影,但非常小,在片子上几乎看不出来,所以不要太担心,就是晚期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你现在气色这么好,既然大家都看不出来你是个病人,就不要总是惦记着自己的病,更不要被这么个小结节吓倒了。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劳,相信你的病不是什么大问题!”
听了袁院长的话,杨女士的心情好了大半。
7.杨女士丈夫:其他医院跟希福医院完全是两个概念
看到妻子本来沉重的心情在袁院长的一番话后放松了许多,杨女士的丈夫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其他医院跟这儿(希福医院)完全是两个概念。2013年看病时,跑到哪家医院都是用仪器看病,而在这里是通过望、闻、问、切这些直观的感受,是人在给人看病,而不是机器给人看病;另外,在许多大医院认为她这个病不能治,而在希福医院,医院里的氛围、院长及医生的态度和话语不仅让病人,也让我们家属心情上轻松了许多。我知道袁院长不是单纯地安慰病人,而是他有这个信心。这是我在其他任何医院都无法感受到的!
去年第一次她来医院时病情确实特别严重,上下楼都困难,但在希福医院服药后,我亲眼看着她一天天好起来。自从来希福医院后,我们没有去其他医院看过一次病,只是按时去打唑来膦酸。
但我知道,如果唑来膦酸起作用的话,干吗那么多骨转移的病人还要花几十万元去化疗而这些病人正是因为反复的化疗,最终被‘折腾’死的。我见过太多像我妻子这样病情的人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8.杨女士:我活到100岁,就将希福中药喝到100岁!
9.为了让更多的癌症病人找到生存下去的机会
在希福医院服用中药身体好转后,心地善良的杨女士不忘传递爱心,为了让更多的癌症病人找到生存下去的机会,也为了给自己积德行善,杨女士做了大量工作。由于自己家离山西肿瘤医院近,她看到戴假发气色又不好的就过去询问别人得的什么病。杨女士周围很多人都知道她得了晚期癌症,看到她气色这么好,都纷纷向她打听在哪里治的病。
短短一年多来,杨女士和她的丈夫先后介绍了太原、吕梁、内蒙等多地的三四十个癌症病人到希福医院就诊。杨女士的丈夫说,在他们介绍来的病人中,有的吃中药后身体越来越好的;但也有因病情特别严重,一点中药也喝不进去的;还有一个是他朋友的岳父,在别的医院医生说他连2016年的春节都过不了,服药后身体好转许多。因不知病情,他又去地里干重活,又不忌口,结果今年四五月份去世了。从总体来说,那些去世的病人,最终还是延长了寿命,这与医院“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治疗目的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