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他曾用激情的诗句这样点赞科学,“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当时都觉得是异想天开,可在他辞世后不久的现在,这些想象都实现了,科学似乎无所不能。他也曾用悲情的诗句这样担忧医学,“华佗无奈小虫何,万户萧疏鬼唱歌”。难道不是吗SARS的惊魂未定,埃博拉又来肆虐,他老人家担忧的事情一个刚去另一个又来了,医学似乎无能为力。
能否用无所不能的科学来帮扶无能为力的医学能否用科学家的标准来培养和要求医生呢我们曾经这么做过,我们现在还依然在这么做。但这种做法对于医学的发展和医生的成长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利多还是弊多如果是前者,那又对在哪里错在何处如果是后者,那又利从何讲,弊从何说呢
医学是什么过去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但通常是在阐述医学是为了什么。这样讲,答案是很明确的,不用争论,医学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我们可否这样认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科学或科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能活得长一点,活得好一点,医学特别是医生就是直接为这个目的而存在,而服务的。有人说自己比如农业是为羊活得长一点,活得好一点,但最终羊还是被人吃了,使人活得更长更好。所以,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说科学就只是为医学服务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医学不是为科学服务的。
医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非常困难。我们现在不能清楚地定义医学是什么,但我可以清楚地说医学不是什么。医学充满了科学,但又不是单纯的科学;它充满了哲学,但又不是纯粹的哲学。它同时兼有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等。如果说科学是观察世界,具体地观察世界;如果说哲学是认识世界,全面地认识世界,那么医学除了具体地观察人体和全面地认识人类以外,它还在以其他各种形式,想方设法地呵护、维护直至保护人体,特别是这个整体的精气神,那就是生命。因此,医学是为维护生命而存在和发展的。
一、个体难以代表群体
所以,从事医学研究一定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事医学实践,医生一定要考虑到病人群体的异体性、个体的异质性、疾病的异现性,要充分考虑同病不同症,同病不同害,同病不同果,同药不同效。比如用同一种药治疗同一种疾病,通过科学试验得出的药品说明书,其剂量是每次1-2片,每天2-3次,疗程3-6月,最低剂量是180片/人,但最高剂量却是1080片/人,差别如此之大,而且都是通过科学方法试验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如果将1080片/人的剂量用到180片/人的身上,或者反之亦然,其结果将是如何,可想而知。必然是吃多的死了,吃少的也死了。
二、体外难以反映体内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按理说,用于医学研究的一切实验材料应该取自于人体,一切研究结果应该来自于人体,这样才是最可靠的。但因伦理和人道,我们是不能这么做的。中医学历经数千年,中医的经验很多是从人体上获得的,因而十分可贵也是十分宝贵的。科学的出现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但是科学实验不可能直接在人体内进行,所以通常采用体外,或者在动物体内进行,得到初步结果后再想法逐步进入人体。但是,在人体外包括在动物体内获得的科学结果,只能作为医学的参考,不能直接地解释为人体内的现象,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这样做闹成的笑话,铸成大错,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不胜枚举。
另外,在这个以靶观效的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取舍标准。第一个是副作用,就是某个药品虽然有效但如有副作用就得放弃。其实副作用是药品附带的一个作用,一个药品进入人体不光是一个作用,它会有很多作用,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个体,乃至对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是正作用还是副作用只是科学研究者的判断或取舍不同而已。有时副作用还可以用成正作用,比如伟哥就是这样发明的。一个城市也一样,你不能只说市长好,说副市长不好,有时副市长可以变成市长呢当然是市长提升了、退休了,或是犯错误被免了嘛!第二个是毒副作用,就是某个药品虽然有效但如有毒副作用,那就要坚决放弃。其实毒副作用也是药品的一个作用,是药三分毒嘛!没有毒的药品是没有的。不过人家还有一句话,叫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啊!有病是用毒副作用治病的,以毒攻毒嘛!举个例子,三氧化二砷是砒霜,谁都知道是毒药,你让白血病的孩子喝砒霜那不是雪上加霜吗,人家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教授是以毒攻毒,有病病受之。
1、从没有药效中找疗效
2、从没有药理中找道理
3、从老药中找新药(老药新用)
这个办法还可以用来作美容,有些人总是很漂亮,是脸长得周正吗也可能是,但不全是,还有精气神在哪里呢夫妇两个本来不是一家人,但走进一家门,成了一家人,越长越像一个人,夫妻像嘛!其实,基因没变,是肠道细菌变了,吃一样的饭,菌群也一样了嘛。这还可用于提高学习成绩呢有的妈妈生三个女儿都考上了研究生,不是风水好,是什么好,是肠道菌群好啊。如果给智商差一些的孩子移植智商高的菌群能否成功呢我看这更是可以的,说不定可以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勤奋学习的孩子,可以从一个反应很慢的逐渐变成一个反应快一些的孩子。这个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
综上所述,用医学的方法来研究药品可能比单纯用科学的方法要更加有效,因为它考虑到以人为本,考虑人体的整体条件和复杂因素,在这里我只讲了三个方面,其实我可以举出十个办法,也许将来还会更多。
三、内外环境迥异
我在这里必须强调的能帮助人体适应外环境的中间体,它是我们的朋友,它可以被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可以被视为人体的一部分,它们和人体共同进化co-evolution、共同适应co-adaption、相互间谁也离不开谁co-dependent。它们就是存在与人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口腔、呼吸道、乃至皮肤上的微生物。没有它们人类活不了。有时人体生病了,是因为它们生病了,有时人体康复了,是它们康复了。尽管我们不能说它们健康人体就一定健康,但它们病了人体必然生病。
四、结构并非功能
五、局部之合不是整体
六、微观难以代表宏观
七、静态与动态有别
八、瞬间结果与长期结局的差异
在临床上,X光片上出现的异样病灶,病理切片上表现的异型细胞,心电图上表现的异常T波,都是在瞬间捕获到的异常现象,但要肯定其就是什么病有时很难,因为经常会出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这时医生的办法除了再作一个加强显影或分子显像外,最好的办法是等等看。当然这个等等看有时病人将会付出代价,比如疾病加重了,肿瘤转移了,甚至病人死亡了,这也是医学远比科学难的地方。有时医生为了保险起见,为了不耽误病情,常常开展实验性治疗,当然这样做,病人可能多花经费,甚至成为误治的纠纷,但面对医学中这种瞬间发现与长期结果不一致的局面,医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九、直接与间接间的关系不同
科学通常研究事物间直接的联系,习惯回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医学常常碰到的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或种瓜得了豆,也就是除了回答直接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回答间接的医学问题。
十、科学的必然性与医学的偶然性
十一、生理与心理间的联系
十二、客观与主观的并用
十三、数据与事实之别
十四、证据与经验的关联
到急诊室去看病,你一定要找那些“冷若冰霜”的医生,他是胸有成竹,因为叫痛的病人不一定重,而沉默不语者很可能是病入膏肓了呢最好不要找那些来回跑,你在急她也急,她是在找证据,其实她是看不出病,拿不出招啊,她是搞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但是医生要获得经验是很困难的,是不容易的。有的是几十年磨练,这就是为什么医生越老越值钱,要做好的医生一定要跟着老师学,而且不只是跟一个老师学,跟着老师熬更守夜,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光会背书,光会记数据,光会找证据,其实未必能看好病。积累医学经验十分困难,不像科学研究收集证据那么简单,比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多简单,实验材料两个球,实验过程爬上楼,实验结果摔下球,同时着地就开始写SCI论文,医学实践取得经验哪有那样简单。
关于医生的认识水平,我想在此多说几句,本来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在国外是上完了大学本科才去考医学院。就是在解放前国民党时期,我老师告诉我,他考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时那是十分难考的,考进去一个班62个人,最后到毕业时只剩10几个了。现在我们不是这样,数以万计的三本生也来学医,什么是三本,考分750,他400甚至300多就进来了,特别是很多省份合校,好的医学高校合并后只能招少数学生,原来是大专甚至中专的医学专科学校,现在改成医科大学收了大批三本生入学,导致我国现阶段医生素质大幅度下降。我不是骂三本生,他们说通过努力勤能补拙,不是有外国人说过吗:“成功就是1%的智商加99%的勤奋”。那为什么好多研究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分白昼,花了大量科研经费却一事无成呢。原来是翻译不完全,人家外国人说“成功是1%的智商加99%的勤奋”,但其后是逗号,还没说完,后一句是“那1%有时比99%还重要”。这么多的三本生进入医生队伍,将来该怎么办啊!
十六、科学与伦理之悖
十七、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科学特别强调理论的发现,而医学特别强调实践的发明。人们从来都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医学上,理论与实践真正能结合者只占其中很少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科学发现或理论难以用到医学实践中去,而大量的医学实践难以找到符合的理论,因为一个实践可能包含或引发几种甚至几十种理论,而后者相互间可能还是矛盾的,只要把病治好就行。孙思邈当年用小葱对男性进行导尿成功,比外国人早了1000多年。他发现吃得太好容易得脚气病,用麦麸糠皮可以治愈,直到1000多年后才知道是缺乏维生素B1。他还发现吃得太差容易得夜盲症,吃生猪肝可以治好,吃煮熟的猪肝没这效果,直到1000多年后才知道是维生素A缺乏。事实上大量成功的临床实践,目前依然没有理论支持。一个病人来就诊,有8个症状,好的医生针对症状3一治病人就好了,不好的医生把8个症状都治了,病人却死了。前者讲究的是医学的事实和经验,靠的是实践,而后者讲求的是科学上的数据和证据,靠的是理论。
(一)用科学的理论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
医学的发展需要各门学科的支持和帮扶。科学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有用处的方法学,我们理所当然要用科学获得的理论来帮助促进医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只能优取科学研究成果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来发展壮大自己。比如近10几年,国外提出的转化医学理念,从科学的提法和思维没有错,但真正用到医学中去,美国花了十七年,耗资多少,耗时多少,难以计数,但到最近总结的结果却是“进展缓慢,收效甚微”。因为科学研究取得的数据、证据浩如烟海,真正能用到临床实践者只是极少数,也不敢随意用到病人的诊疗中去。开始提出是从基础到临床转化B→C,结果不灵;后来又提出临床到基础转化C→B,结果也不灵;到最后提出的是基础与临床相互转化BC,依然不灵。倡导者最后已经忽略了转化医学,提出了精确治疗,叫PrecisionMedicine,其实并不新鲜,这是过去提出的几个P中的一个P而已,医学界,特别是临床医学界颇有说法。怎么做怎么办怎么收场拭目以待。
(二)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
(三)用科学的数据助诊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
(四)用科学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
医学和科学的关系,好像两列不同的列车,到达的终点都是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但是由于两列列车的动力模型和车速不一样,各驶的铁轨的宽窄不同,铁轨的材质各异,因此要各走各的道。纵然有时可能在火车站交集,甚至可以换载货物,互换乘客,但很快就应分开。如果放到同一道上行驶,要不撞车,要不就会脱轨,不仅无助于各自前行,反而事与愿违。
科学从自然哲学中脱胎出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医学由于引入了科学的理论和范律也获得了可喜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遗憾的是医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的这种极端方式,引发了医学的科学主义,形成了科学化的医学。医学只有回归本源,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发展,才会带来又一次革命,而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弄清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其中,我并没有从任何方式、角度及言辞上反对科学,也没有否定科学的本意和言行,我着重强调的是摆正医学与科学的关系,既不要太科学不医学,也不要太医学不科学。这才是本文撰写《再论医学与科学》的初衷。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论再论,一篇再篇所能讲明和说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