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的出发点是纠正市场失灵!我国营养健康市场长期徘徊在失灵临界点两侧,因此严格监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之举!
01
“网红医生”带货保健品
流量背后的利益驱动
在“网红医生”的场景下,“保健品”的身影频繁出现。据了解,“保健品”带货能获得高额的返佣。
图源:新黄河·济南时报
一些所谓的“网红医生”为了追逐流量,其行为严重变味。他们不再专注于真正的医疗健康科普,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影响力,打着科普的幌子,为“保健品”进行不恰当的推广。这使得原本就形象不佳的保健品行业进一步被扭曲,行业的健康发展面临挑战。
02
MCN机构背后的“健康科普”乱象
然而,健康科普资源在网络上的易获取性,为“网红医生”的违规操作提供了便利。在产品推广方面,平台的认证审核标准不统一,一些MCN机构钻空子,借用资质让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进行所谓的“健康科普”并推广“保健品”。
图源:南方都市报
这些健康“伪科普”往往很难被认定为“谣言”,处罚很难起到震慑效果。“伪科普”乱象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关于营养健康不实信息,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行业正常的市场秩序。
03
多方举措规范行业发展构建健康的医疗直播环境
事实上,我国多部政策性文件专门对医生直播、“伪科普”带货的情形加以限制。
今年5月印发的《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五类突出问题,其中包括“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开展不当营销。
行业的第三方协会机构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构建健康的行业环境贡献力量。
9月19日,中国保健协会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批准《直播电商食品类声称通则》团体标准项目正式立项,引领行业规范发展,在强化内容建设的同时,普及健康知识,提升主播素养,构建良好的直播电商生态体系。
整治“网红医生”流量病,规范行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合作,久久为功,共同开启一个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行业新局面。
SHUZHENG
写在最后
营养健康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规范自身行为不仅是应对当下乱象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石。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健康的市场环境,行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为整体发展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让营养健康产业在满足民众健康需求的道路上发挥积极且正面的作用。
参考资料:
新黄河:记者调查:跨界擦边做伪科普,一些“网红医生”为何热衷于两性话题?
新华视点:变味的“网红医生”:“流量病”如何治理?
南方都市报:“网红医生”伪科普生意经:以两性话题引流,直言争议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