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直播带货医生成了电商新风口。
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直播需要专人运营。医生只靠自己直播牵扯精力,会荒废临床诊疗的主业。然而如果选择与MCN机构签约则构成跨行业的多点执业,“一医二主”可能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一些医院会通过绩效考核、廉政纪律等不同方式对“网红医生”施加压力。
从个体角度看,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对自身的“铁饭碗”有所顾忌,往往不敢代言“三无”伪劣产品。医生直播内容要以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为主线,公立机构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科普方面的公益直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作为新生事物,医生直播带货面临着诸多外部诱惑和争议。有的大V打起了中医“药食同源”的擦边球,自制“三无”药膏,承诺“美颜”“减肥”功能,传播未经医学共同体认证的“首创基础代谢减肥法”。受种种因素影响,医生直播带货行业优质内容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直播行业需要建立统一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如在合理用药的咨询与科普直播中,直播人决不能夹带私货,露出产品与品牌名称;在其他大健康用品方面,直播人决不能承诺临床疗效。有关医学会要尽快出台医学指南,为直播产品价值评估与呈现提供医学、科学依据;有关行业协会要尽快制定行业自律公约,配合网信办、卫健委、市场局等监管部门的执法。
同时,还需要规范有关职业资质认证工作,对于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部分过多过滥的职业资质进行清理,对已获得执业医师/护士/药师资质但不再从事诊疗活动的人员认证名称进行规范。不允许带货医务工作者使用代表整个医务工作者群体的形象标识如身着白大褂、悬挂听诊器。
此外,要按照“文责自负”“责权利对等”的原则,直播带货的医务工作者要与平台、商家签订法律协议,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承担连带责任,对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自担风险,避免个人问题外溢到整个白衣天使群体,恶化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