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妇产科病房不仅病种多和用药多,而且患者病情复杂且隐瞒性强,存在着很多的危险因素。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因此,分析妇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对营造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出现的32例护理风险事件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出现的32例护理风险事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20~54岁,平均年龄为27.5岁;手术患者为27例,其中术前护理风险事件为3例,术后护理风险事件为24例,非手术患者为7例。
2结果
3讨论
3.1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①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在对妇产科病房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对护理风险事件严重程度的评估和患者对护理风险的心理承受力之间差距显著,从而引发护理风险;②护理资源较为匮乏。在32例护理风险事件中,29例护理风险事件是由2年工龄内的护理人员所导致,其所占比例高达90.6%,由此可见护理人员较少,年轻护士在护理技术和护理经验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同时,25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在节假日期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妇产科病房的护理人员较少,在岗位设置与人员安排上捉襟见肘;③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和偏见的不利影响,部分妇产科患者对护理工作抱有成见,没有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不信任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护理水平,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8例因患者意外而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多为此原因导致。
3.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3.2.2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考虑到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年轻化趋势,医院需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各项基础操作进行日常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对基础护理项目的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同时,医院妇产科需要选送部分护理人员进行外出观摩和学习,充实其专业知识和理念,规范护理中的操作行为,提高其专业护理技术,为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医院妇产科需要对隔离待产室、隔离产房和待产室等进行合理的布局,确保其符合标准的要求,并规范妇产科急症的抢救流程,以及贯彻落实产房的交接流程,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注重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避免出现因护理差错而导致的护理风险。
总之,在妇产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在护理工作中做到规范操作,增强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真正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芳.妇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因素及对策探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02:148-149.
[2]李秀珍,陶小明,刁秀莲.妇产科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19:1755-1756.
【摘要】:妇产科作为高危险科室,病房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病情的发展。病人在住院期间,护理工作关系到病人和胎儿的安危,因此,护理者做好病房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对保障母婴的安全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妇产科;病房管理
Paperaboutnursingmanagementaboutobstetricsandgynecologyward
【Abstract】:Obstetricsandgynaecologyisdangerousinstitutions,hospitalnursingqualitydirect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thepatient''scondition.Inthehospital,nursingworkisrelatedtothesafetyoffetusandpatient.Therefore,itisthekeyforthesafetyofthehospitaltomaternalandchildsafetymanagement,improvethequalityofnursing.
【Keywords】:obstetricsandgynecology;Wardsmanagement
1妇产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行优质的护理服务势在必行。妇产病人作为特殊群体,有需要妇科手术的病人,有寻求医疗救助的孕产妇,还有需要得到照顾的新生儿,孕产妇在住院期间,情感容易波动,会出现情绪激动,产后心境不良等现象,更需要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得到细心的照顾,而一旦出现管理上的疏漏和失误,将对孕妇、产妇、胎儿和新生儿在人身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埋下隐患。因此在对待孕产妇这个特殊群体时,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进行沟通,了解其身体和心理状况。此外,护理人员更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让患者在生理、心理、安全和精神状态上都处于满足舒适的状态。因此,提高护理管理水平,除了能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外,并且能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市场竞争力。
2妇产科病房护理存在的问题
2.1妇产科病房安全隐患
2.2妇产科病人安全隐患
病人在入院后,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个人安全意识降低了。有的病人擅自外出和离院,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妇产科手术病人常规留置导尿管,主要目的是消除膀胱充盈,有利于盆腔手术视野的扩展。充分暴露病症,避免损伤膀胱和妨碍手术,同时促进病人术后体力恢复及伤口愈合[1]。但在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具的原因,并发症较多,其中最严重的是尿路感染。据报道,美国每年医院感染病人约有40万例,其中75%做过某种器械尿路检查,致使40%的病人发生尿路医院感染[2]。可见,如何安全地进行导尿,进行恰当的护理是目前护理工作应当重视的内容。
1尿道的解剖生理
女性尿道很短,全长3~4cm,直径8~10mm。
2护理
2.1留置导尿的注意事项:(1)应向病人讲明导尿的目的、意义,并给予适当遮挡,以取得病人的配合。(2)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3)选择型号适合的导尿管,成人以16号为宜。(4)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导尿管在尿道内反复拔插,造成尿道黏膜损伤及引起尿管感染。(5)插入气囊、导尿管时,不能过重,以免引起尿道的损伤。(6)膀胱过度充盈且极度1000ml时应分次,以防止液压突然降低而发生虚脱。
2.2导尿管和尿管的处理:(1)尿管和储尿袋:避免接触地面,留置尿管保持通畅,防止扭曲或脱落;应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注意有无沉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2)防止尿液逆流,及时液,当病人下床、翻身或搬动时,尿袋不得高于耻骨联合处。(3)留置尿管病人超过1周时,为保证膀胱功能,采用间歇性夹闭引流管,2~3小时开放1次,以锻炼膀胱的充盈和功能。(4)引流不畅时,可用无菌导尿管,抽吸时用力不要过大,以防膀胱黏膜吸在导管上。
2.3预防泌尿系感染:(1)应保持尿道口清洁,防止逆行感染,每日用消毒液擦洗。(2)留置尿管应经常更换,保持尿量在
200ml左右,如发现尿液混浊、沉淀,应行膀胱冲洗。(3)拔除尿管时,动作轻揉,为减少损伤尿道黏膜,拔除尿管时,可用20ml空针抽取气囊内液体或气体,再向气囊内推注液体或气体0.4~0.5ml,然后再将尿管拔除。向气囊内推注液体或气体后,拔管时与尿道黏膜不会产生强烈摩擦。(4)留置导尿期间应注意全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保护病人隐私。在临床上,病人的安全应摆在护理工作的首位,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损伤,会给病人带来暂时的不舒适症状。(5)导尿术更是一种损伤性操作,长期留置导尿易引起感染,有文献报道,1990~1996年,我国30余所医院的感染监测结果表明:在50%的医院中,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占医院感染的11.4%~18.6%,而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导尿或留置导尿引起。(6)近年国外文献报道,医院内感染中,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已有上升趋势,约占院内感染的36%~40%。
关键词:妇产科病房;护理;文化建设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而医院的护理文化建设也是尤为重要的。护理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构建良好的护理文化是应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主动适应卫生改革及服务对象对护理更高要求的需要。
一、树立良好的护理理念,做到以人为本
(一)明确目标,细化服务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妇产科设有妇科、产科、计划生育、产房4个病区,既有妇科疾病病人,也有生理性分娩的孕产妇,女性细腻、敏感、情感丰富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护理服务的要求更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合适的做法,我们应该成立以护士长为核心的护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发动护士全员参与,共同制定计划和目标,策划具体做法、分工和实施步骤,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二)转变观念,培养新时代的护理人员
(三)掌握良好沟通方式,表达护患之间关爱
良好的沟通是护患之间解决问题的必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制作各种温馨卡如告知卡、祝福卡、联络卡、便民提示卡等,架起护患双方沟通交流的桥梁。这些创新的沟通方式以物化的形式和温馨的语言传达给病人,拉近了与病人的距离。表达了护患之间的关爱之情。
二、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的实施
(一)规范护士言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上是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尊重和关爱病人,提供规范的服务。为此,我们重新规范护士的语言行为举止,统一发饰和着装,维护护士的职业形象。重新修定服务用语,例如:接待入院、欢送出院、操作、交接班、接送病人手术等服务用语。重新修定各种护理工作制度和职责、操作规程,优化护理服务流程,使护理程序融入人性化关怀,强化“全面、全员、全程”服务意识。
(二)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人文环境,让病人安心
(三)创立护理品牌,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确立“5S”护理服务的理念“5S”护理服务尊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医疗服务对象的特点和个性出发,以舒适为条件,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到方便和惬意;以简单为基础,改进繁琐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以多元化为导向,满足患者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以尊重为原则,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以融合医院文化为前提,营造人性化服务的文化环境。达到从重视护理工作的完成转向重视患者身心需要的满足了;从重视对疾病的护理质量转向对患者全方位的护理质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温馨、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的高品质护理服务。
1临床资料
12例均1个疗程后治愈,无一例新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
3原因分析
3.1恶性肿瘤致血栓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加,可诱发DVT。
3.2血管内皮损伤致血栓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手术范围大,特别是腹腔淋巴结清扫易损伤血管壁,促进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下降,可诱发DVT[2]。
3.3血液浓缩致血栓术前禁食、灌肠而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可诱发DVT[3]。
3.5DVT形成的高危因素本组资料显示:老年妇女、肥胖、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下肢静脉曲张、术前、术中输血、不同程度感染、术中、术后不恰当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等,均为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3.6血液粘稠度、凝固性增多致DVT应用止血药,致使血液粘稠度改变,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4];术前、术中输入库存血,因库存血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粘稠度高,促使血栓形成。12例患者均应用了止血药。
4预防
4.1减少高危因素对于有高危因素患者,术前应详细体格检查,包括有关辅助检查。
4.2严格掌握应用止血药指征。
4.3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
4.3.1术前未及时接入手术室者及术后应及时补充液体,纠正因禁食、灌肠等引起的脱水。
4.3.2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3.3增加营养,多饮水,利于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粘稠度。
4.3.4尽量输入新鲜血或成分血。
4.3.5手术操作应轻柔。
4.3.6术后及时抗感染治疗。
4.4机械预防方法旨在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如鼓励患者早期多行踝关节的伸屈活动功能锻炼;抬高床脚,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穿有压力阶差的长腿弹力袜时,踝部压力为18mmHg,大腿部为6~8mmHg(1mmHg=0.133kPa),可以增加静脉回流,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4.4.1踝关节活动和腓肠肌刺激。
4.4.2外来性充气压迫法(EPC)小腿间歇受压,使静脉血流产生搏动度,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可以降低75%。EPC无损伤,安全有效,不致引起任何并发症。
4.5药物预防法主要对抗血液的高凝状态,临床应用的方法有:小剂量肝素、右旋糖酐、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5DVT的观察
5.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剧,可伴有发热和脉搏加快。
5.3查体可发现血栓部位压痛,腓肠肌牵拉试验阳性以及浅静脉充盈或怒张等体征。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
5.4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检查则可确定诊断。
6护理
6.1卧床休息2周高位肿胀绝对卧床休息,勿用力咳嗽。
6.2抬高患肢。
6.3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及皮色等不适有无改善,每天测量患肢周径与健侧比较。
6.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致使下肢压力增加,影响下肢静脉血流回流。
6.5加强饮食管理禁烟、禁酒,给予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6.6严格遵医嘱给药并观察药物疗效。
6.8做好健康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避免发生并发症,如肺栓塞及出血等。
[1]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2):147.
[2]王红英,李东峰,李玉珍,等.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24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108-109.
方法: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析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的60例妇产科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和护理方法。采用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认识,确立明确护理目标,进行全员的培训,促进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在妇产科病房中实施全面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患者营造温暖舒适的病房环境,通过不断拓宽护理服务的内容,来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将护理的科研建设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结合在一起,以不断巩固护理文化建设成果。
结果:妇产科病房中所开展的护理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护士和患者之间关系的融洽,患者满意率也从原来的90.32%提高到99.03%,提高了医院中护士之间的凝聚力以及护理质量,从而也促进了综合效益的提高(P
结论:医院妇产科中的护理文化建设对医院建设、护士专业水平以及患者身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妇产科病房护理文化建设探索成效
妇产科病房中,由于产妇在妊娠之前或之后,都会由于心理因素或并发症等而存在较多问题,如产后出血、产前高血压、产后的新生儿护理等,都需要妇产科病房建立一定的护理文化,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为产妇患者产前紧张情绪的消除和产后身体的恢复等提供良好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的60例妇产科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方式,对护理文化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其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我院60例妇产科患者。这些产妇年龄24-45岁,其平均年龄是(29.3±4.1)岁;其中有37例经产患者,23例未产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改变护士的传统护理观念。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目标的指引下,护士应转变传统护理意识,可以通过病房节目和表演等形式,来展示护士正确的着装和坐姿等行为,以及对待病人的态度、讲话的轻慢缓重,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在这种寄娱乐于学习的氛围下,能很好促进护士护理观念的转化,把病人放在工作核心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1.2.2为病人营造温暖舒服的环境。将患者安置在安静、清洁、温馨、舒适的环境中,采用正确的卧位方式让其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者走动。确保医护室内通风应良好,防止空气污染物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同时,应该布置清秀的窗帘等,让患者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如果是母婴同室护理,则应该装饰一些婴儿饰品,以快速增进母婴之间的距离。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布置,例如救急的医疗设备和药物等,护理的动作要轻柔、熟练;尽可能给予照顾,稳定产妇的心态。
1.2.3增强和患者沟通的能力。主动与产妇交谈,耐心解释其身体情况,让她们减轻心理负担,以平静的心态来承受。如果患者还是表现出焦虑不安的现象,这个时候护士可以在患者的旁边,轻轻抚摸她的头部,并轻握患者的手,并与产妇交谈其感兴趣的内容,有效将产妇的恐惧心理移除。另外,还可以通过制作各种精美的护理卡片,向患者宣传护理知识;在手术前向其传递祝福卡或者在分娩前给予其分娩贺卡;完善出院流程的服务;保护病人隐私,切忌在其他人面前议论患者的情况。
2成效
本研究中,妇产科病房中所开展的护理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护士和患者之间关系的融洽,56例患者中,其患者满意率从原来的90.32%提高到99.03%,提高了医院中护士之间的凝聚力以及护理质量,也促进了综合效益的提高(P
通过展开护理文化建设,我院护士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护理知识,其服务质量也大大提高,能够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完善自身的护理知识,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促进其身体的迅速恢复,目前,我院的妇产科已经获得优秀护理单位的称号,护理文化的建设不仅调动了护士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转变传统的服务观,提高了服务意识。但是,总体来说,如何深化护理科研和服务人性化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通过人性化护理服务,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和尊重。提高了病人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许多病人及家属通过表扬信、感谢信高度赞扬护士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护理文化建设的实施,使护士转变了服务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护理工作由完成工作任务转向满足病人需要,由疾病护理转向对病人的全方位护理,病人满意度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护理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妇产科病房的护理文化建设,使病人都能够放心住院,满意出院。
[1]宋炜,许苹,张鹭鹭.构建医院文化,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
[2]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