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突围的甘肃样本:丑萌“绿马”何以“出圈”?新闻频道

“谁能想到‘马踏飞燕’是这个样子呢,谁考虑过燕的感受哈哈哈?”

让22岁的王祥(化名)忍俊不禁的是一只“憨笑绿马”踏“愤怒小鸟”的毛绒玩具,它创意原型来自甘肃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甘博”)的镇馆之宝——铜奔马。

“铜奔马”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旅游标志物,也是古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载体。多年来,铜奔马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打卡甘博。

近日,王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她是在今年6月底逛甘博时偶然看到“绿马”玩偶的,她顺手拍了一条视频发抖音,还配上了搞怪音乐。不想视频迅速走红,获赞超40万、转发超13万,朋友调侃她“以一己之力带火了甘博”。

“好奇怪、好喜欢”、“‘绿码’踏‘肺炎’”、“能不能搞个书包挂件,天天带着他俩去上课很酷诶!”。在网络空间,“绿马”销售一骑绝尘,6月27日甘博文创中心抖音官号直播带货时超10万人在线,“绿马”不久断货。走红近两个月来,线上线下,“绿马”至今担当着甘博文创的“销冠”。

对甘博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来说,“一马难求”的火爆让她和团队既高兴、又感动,他们终于找到一种方式,让文物走近公众,打开年轻人的心。

甘博文创“马踏飞燕”主题玩偶图片来自新华社

2021年5月15日在甘肃省博物馆拍摄的对外展出的铜奔马复制品。图片来自新华社

出乎意料的“走红”

没有人预料到这次“绿马”会“出圈”。

为了让铜奔马更加接近大众,甘博文创团队在2020年已推出了“神马来了”IP。近年来,以铜奔马为原型,团队已开发出了30多种文创产品,包括ins风耳环、冰箱贴、“绿马”口罩、钥匙扣、笔记本等等。但谁都没有料到,这次“绿马”玩偶会一举冲上热搜。

这是文创团队首度推出毛绒玩具产品。抱着尝试的心态,团队生产了第一批玩偶,数量仅几千个,主要面向线下销售。2022年6月11日,“绿马”新品发布。6月14日,“绿马”上线甘肃省博物馆天猫旗舰店。

“绿马”“出圈”的机会来自短视频。

崔又心笑言:“本来说想给自己留一个的,但是现在发现我们员工‘不配’,我们得先让大家有得买。”

抖音名为“樱桃爸爸是超人”的袁波在6月28日发布了一则“绿马”二次创作视频,又点燃了一波“绿马”热。至今,该视频已获赞6.5w。

但袁波听说“绿马”库存告急,“甘博的缝纫机都踩冒烟了”,他就用电脑给女儿做了一个动画“绿马”:视频中一个巨大的3D“绿码”踩在摩天大楼顶上,憨态可掬。

袁波把动画“绿马”发上了抖音,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在视频下留言:“我在新疆都看见了,一个绿点点”;“我在北京也看到了”;“我在西宁都能看见,晴天冒着绿光”……甘博官方号也跟评道,“我是真的会谢”。

袁波本人也被“绿马”的混搭感俘获,“文物看起来都是比较严肃认真的,设计师能把蕴含着历史底蕴的文物,做成这种看上去‘不太聪明’的样子,有点善意的恶搞,让人觉得很有趣。”

“绿马”哥的《呐喊》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抖音官号截图

让东汉“绿马”驰骋在21世纪

在最初规划“绿马”产品线时,设计团队就将目标受众定位到了年轻人。

年轻人正在逐渐占据文创消费市场。

“我们也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和年轻人对话,让甘博真正对焦到这个群体。”崔又心说。

如何让这匹驰骋于东汉的铜马同21世纪的年轻人建立联系?崔又心和她的团队在文物身上找到了答案。

“作为文创开发者,我们需要全方位认识文物。”崔又心说,每每从正面观察铜奔马时,其嘶鸣状的歪嘴歪头总让他们觉得“太形象了”,于是,团队决定大胆尝试以正面形象为设计原型,将文物拟人化,加入一种有趣的、可爱调皮的性格特征。

铜奔马正面照图片来自新华社

飞燕动画短片图源: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抖音视频截图

一改以往精致的文创风格,“绿马”“丑萌”的卡通形象让许多年轻人“入坑”。19岁的金鹭一眼就被这种“丑”打动了。“它真的是‘丑’的标新立异,‘丑’的独一无二。”这种“搞怪”的文创对她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已经能想到我带着它上学的样子了,回头率一定很高!”。

正在兰州上大学的朱绍轩觉得“绿马”并不丑,还很可爱有趣。这一形象一下拉近了他和文物之间的距离,遥远的历史一下子变得“接地气”起来。

对此,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美丑的界定因人而异”,“正如当年韩国出炉的‘流氓兔’,它绝对不属于漂亮、典型的兔子形象,但是大受欢迎,因为很多人觉得它可爱,就喜欢它‘坏坏的’模样”。

在郑奕看来,博物馆只要坚持“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并基于观众需求开发和设计文创,其结果一定导向叫好又叫座的产品与服务。

“我们的设计团队整体比较年轻,大家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会比较了解。”崔又心说,在这一次尝试中,文创团队放胆设计,经历近半年的反复打样调整,最终让文物以不同以往的文创形态展现在公众面前。

崔又心介绍,在“铜奔马”玩偶生产的后期,文创团队给每一个玩偶背后都制作了一个吊牌,向购买者介绍“铜奔马”文物的基本信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玩偶,让大家能够认识到‘铜奔马’这个文物,甚至进而认识到甘肃省博物馆”。在崔又心看来,文化创意最终还是落脚于传递文化,而只有真正触碰到年轻人,文化才能够传承下去。

“用更多元的形式,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走到公众家中,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崔又心说。

从“最惨官号”到“直播达人”:“绿马”勇闯全媒体

“通过这样小小的东西,让更多的人走进甘肃省博物馆,这也是我们的初心。”王海柔说。

从六月末开始,甘博文创团队几乎没有停下过直播的脚步。面对镜头,文创团队不再像第一次直播般“手忙脚乱”,主播熟练地说着直播行话,展示着手中甘博的各色文创,“十分钟后,我们上‘奔奔’和‘跳跳’的链接,大家先看一下我们的这款文创……”

7月上旬,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兰州。应疫情防控需要,甘博开始闭馆。

王晓鹏第一天直播受访者供图

坚持文化内核,找到甘博表达

甘博文创团队成立于2015年。那时,国内文创产业已渐有声色。

2013至201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朕知道了”胶带和故宫文创动图《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相继“火”出圈,文创产业出现第一批大IP。“那时文创理念在社会上才慢慢建立起来”,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史册介绍道。

那么甘博是如何入场文创的?史册回溯道,早期,甘博还谈不上“现代文创”,主要是做一些简单的文物仿制制品,到2013年左右,“全国各大博物馆都开始着手文创工作”,甘博也顺应大趋势,开始筹备文创建设;2015年时,甘博以“馆企合作”的形式成立文创中心。

“蓝莲仙子”文创甘博官网图

甘肃省博物馆藏品,元代文物,莲花玻璃托盏甘博官网图

“蓝莲仙子”文创以甘博藏品元代玻璃莲花托盏为原型。在崔又心看来,这件精美的产品无疑刷新了人们对于西北的认知,通过蓝莲仙子,大家突然认识到,原来在西北、在甘博还有这样有意思的东西,“现在大家对我们甘博的印象是又美又精致”。

王海柔介绍,在“蓝莲仙子”之后,甘博文创团队相继推出七大IP系列,开发了七八百款产品,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纸胶带、金属书签等创意文创火爆“出圈”,获得大众广泛好评。

“有些东西是‘复制’不来的,我们默默耕耘了那么多年,才最终实实在在地打造出了‘爆款’。”史册说。

回顾来路,崔又心说,“我们希望大家在收到每一件文化产品时,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

崔又心最初选择加入文创团队,就是因为被团队成员们“真挚的感情”打动。

当时,崔又心在甘博做翻译兼职,恰逢甘博第一件文创产品“蓝莲仙子”摆件上市,她看到文创工作人员拿到产品后激动地快要哭了,“我就心想,这咋就哭了呢?”带着疑问,她选择参与其中,并逐渐找到了这种感动。

团结协作的队伍、和文物打交道时的自信、博物馆悠闲的工作氛围让她每天都期待着上班,并在一件件广受欢迎的创意产品中收获着成就与满足。“作为90后,我很清楚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是一种多么好的感觉!”崔又心说。

崔又心对文创发展的版图十分看好。她表示,甘博文创在做好“神马来了”IP的同时,也会继续尝试开发更多并不为人熟知的文物的文创,通过文化创意这个板块,让大众认识到更多的甘博文物。

从吸引观众,到走向观众

和不少原本“高冷”的博物馆一样,甘博也曾面对过门可罗雀的局面。那是在2000年前后,经费不足、布展粗糙等状况让甘博游客寥寥。

2002年,甘博闭馆进行改造维修。2006年底,新建成的甘博展览大楼对外开放,接待人数陡然上升。不久后,适逢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甘肃成为率先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的7省(区)之一。免费开放让甘博观众数量大幅上升,观众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本地观众、家庭观众、学生观众越来越多。

在庭院热闹起来的同时,甘博也在思考“走出家门”。据2013年刊发的《博物馆现状思考与发展对策——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一文记载,当时甘博已经在发力信息化,开展了在局域网建设、网络框架构建和文物数据库等方面的工作,但距“数字博物馆”的目标尚远。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甘博数字化转型产品越来越多。数字藏品、线上展示、直播……甘博正通过云端走近公众身边。

据《兰州晚报》报道,2022年1月22日,甘博发行“铜奔马”“莲花形玻璃托盏”和“铜独角兽”三款数字藏品,30000份藏品上架后在几分钟内全部售罄。5月,甘博创作的“‘驿使图’壁画砖”和“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两款数字藏品也同时上线。

“驿使图”壁画砖数字藏品鲸探APP截图

疫情也是推动博物馆走向数字化的一大影响因素。2020年,国际博协(ICOM)发布的《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球83%的博物馆将大幅消减活动项目,30%的博物馆将裁员,13%的博物馆可能会永久关闭。

报告还指出,近一半的博物馆表示在闭馆前便已经开展线上藏品展示以及使用社交媒体。令人惊喜的是,在闭馆后,使用线上藏品展示、线上展览、直播等数字化服务的博物馆至少增长了15%。其中,博物馆对于社交媒体的利用更是增长了50%。

“疫情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挺大的,但是它也反向促进了我们对于业态的探索。”史册介绍。据中新网报道,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甘博联合多家机构分别推出“博物馆直播课程”“博物馆云春游”“云探国宝”等活动,累计观众量突破1000万人次。

王海柔表示,甘博正在积极筹划自己的数字化产品,除却已经开发的线上表情包等产品,VR,AR等现代技术与博物馆文创的结合也在尝试中。

史册介绍,目前,甘博已引入社会资源共同打造数字化展厅,“希望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同时,受年轻人欢迎的游戏、线上互动等形式的文创产品也正在布局中。

在史册看来,文创产品、线上展览、数字藏品等诸多数字化途径,都是为了实现博物馆最重要功能——让博物馆走进大众,“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大众的文化自信”。

郑奕也持类似观点。她指出,目前我国博物馆最重要的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即一切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观众拥有愉快的参与式学习体验。“希望在博物馆大发展的今天,打破时空的、线上线下博物馆体验将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生活方式之一。”

THE END
1.甘肃省两项目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文物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集中示范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创新的最新成果,甘肃省博物馆“‘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敦煌研究院“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双双入选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9J915D05566S4R.html
2.数字甘博官方网站甘肃省博物馆“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 第四届甘肃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圆满落幕 吸睛又吸“金” 火爆文创的“出圈”密码是什么? 本馆新闻 更多 ?起猛了,甘肃文物里有“显眼包”出没! 10 /12 ?甘肃省博物馆举办2024年度“学术活动周” http://www.gansumuseum.com/home
3.甘肃省博物馆图书馆举办丰富活动庆国庆每日甘肃网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何佳睿)记者了解到,10月1日至7日,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均正常开放,并通过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与广大观众读者一起欢度国庆。国庆假期,省博物馆将预约门票数量由原来每日1.2万张增加至1.4万张;同时,为满足没有预约到门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853183173963965&wfr=spider&for=pc
4.国际博物馆日丨来看展吗?文化饕餮的不朽与未来世界博物馆协会(ICOM)在去年发布的《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近一半的博物馆表示在闭馆前便已经开展线上藏品展示以及使用社交媒体。 ▲图片来自《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报告:数字化活动的变化 在闭馆后,使用线上藏品展示、线上展览、直播等数字化服务的博物馆至少增https://zmt-m.hljtv.com/news_details.html?id=354705
5.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全球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中;1995年,欧美区域的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进一步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化。 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6.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招标采购网每天为您提供更新更全的甘肃省博物馆招标信息、采购项目、更多关于甘肃省博物馆招投标、中标公告、拟在建项目等信息尽在比地招标网。http://www.bidizhaobiao.com/bdzbjg/gssbwg213474
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最新招标采购信息,查看甘肃省博物馆历史招标采购记录、中标查询、拟在建项目、工程建设信息就在招标采购导航网!https://www.okcis.cn/see3852/
8.圆桌麦积山石窟保护:从基础研究到修复数字化展示张铭所长给予了我很多关于麦积山保护规划的思路。麦积山需要做更多的基础性研究,思索麦积山石窟与景观、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联系。这种基础性研究对未来的数字化展示与博物馆展览也具有重要意义。 岳永强所长讲述了麦积山石窟的修复与保护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的付出与努力。他们奉献了巨大的时间https://new.qq.com/omn/20220325/20220325A09VAO00.html
9.这一年︱2019年博物馆展览:了不起,但还不够伟大私家历史澎湃新闻但与此同时,“博物馆里过大年”“国潮文创”“夜场常态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社区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博物馆游学”“品牌合作展”“回归文物”等头条热词,几乎全面覆盖了包括博物馆形态、建设、文创、教育、展览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博物馆人正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支持下,卓有成效地发掘着博物馆横向意义上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418912
10.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与数字莫高窟——谈石窟遗址的数字技术实现基于数字化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物的产品开发,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在管理上一点很大的不足是我们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对欠缺,各地各遗址单位没有自成体系的有独特个性的配套旅游宣传品、旅游纪念品,相当一部分产品全国各地都在卖,质量档次非常低,已经远不能满足高品位旅游的需求,也无法提升遗址管理面貌https://www.dpm.org.cn/study_detail/100202.html
11.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5月15日,第七届(2022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评选结果揭晓。由敦煌研究院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荣获精品奖。展览共展出近百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30余件。展览整体从宏观背景到石窟壁画,从出土文物到背后的研究和保护历程,从场景实物到数字技术,全方位立体展示https://www.dha.ac.cn/info/1019/4794.htm
12.北京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亮相于中华第一街——长安街西延长线上,位于西城区白云路的西侧(复兴门外大街16号)。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https://baike.sogou.com/v3829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