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博物殿堂铸就新时代社会美育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凸显出21世纪文化机构在提供美育体验和提升文明素养中的关键作用,而当下的“文博热”更是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于博物馆高质量公共服务日渐强烈的需求和热切的期盼。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增至5788家,年度参观人数增至12亿人次。今天,无论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创新发展都弥足轻重。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和实施路径。博物馆以史育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体现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陶冶情操、浸润心灵——以美启真、以美向善、以美润心。

??以美启真,博物馆蕴藏的丰富史料资源为人们揭开历史的面纱。博物馆是人类历史长廊的生动展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形象写照。博物馆藏品集萃,代表世界人类文明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中增识益智。所陈列展品不仅是历史的重要物证,更是考古发掘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协作的硕果。这些成果向我们阐释了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演变的客观史实,证明了社会发展历史的“客观之真”。同时,博物馆全景式“历史长廊”的鸟瞰还为我们清晰展现人类社会的嬗变脉络,诠释和印证人类历史进程的“规律之真”,并进一步确证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帮助人们树立“观成败、辨得失、知兴替”的观念。

??以美向善,博物馆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揭示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大课堂”,是人类文明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宝库,陈列物品是不同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譬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持续考证和深化探究。考古研究凭借层出不穷的考古新文物与考古新发现,不断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诠释中华民族拥有的独特美学精神标识,彰显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极大丰富博物馆典藏,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美润心,博物馆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滋养我们的心灵。伴随时代的脚步,博物馆不断呈现参观空间审美化与体验设施舒适化的特点。融媒时代,科技赋能博物馆,文化的数字化生存与传播已经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的重中之重。数字化系统的引进,使得博物馆在人流控制与观展布局上更加得心应手;语音导览的应用,为参观者提供多样化讲解,也为观众带来更加全面且具深度的观展体验。与此同时,随着VR、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实融合”场景也频频现身博物馆行业,云展览、数字文博等极大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演方式;沉浸式观赏有助于观众领略展品厚重的历史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互动式展演更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展品的理解与审美体验。

??作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博物馆要在践行“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殿堂,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蓄能助力。(杨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THE END
1.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思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译丛”主题涉及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关于博物馆学理论基础的,也有关于策展实践的;既有关于展览设计的,也有关于文物保护的;既有关于博物馆运维管理、藏品保护的,也有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公共教育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凸显博物馆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译丛”兼顾当代博物馆学发展的规范性、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403/t20240322_266161.shtml
2.博物致知习言道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致知】习言道|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518/c1001-40238527.html
3.博物馆进化论:从聚焦“藏品”到聚焦“观众”在采访的最后,方晓琪表示:“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应在满足基础性知识普及与可持续性教育需求的情况下,拓展多样化、通俗易懂、启发性强的互动型教育活动。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可以使观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了解某项具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探索未知,进而增强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5183080585992.html
4.张昱博物馆建构国家认同的角色定位和实现路径2022年8月,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布拉格大会上通过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强调了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执行维度,涉及“可及性” “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 “社区” “参与” “反思”等关键点,回应了时代变革的新需求。由于博物馆具备实物性、科学性、体验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等资源优势,其社会服务https://wxs.sass.org.cn/2024/0902/c6913a573036/page.htm
5.贵州博物馆概况(二)鸟居龙藏的中国西南调查对近代中国民族建构的影响 鸟居龙藏的中国西南调查不仅在中国人类学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他的这次调查也共时性地影响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就是说,他对中国西南进行人类学调查时间,正好和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排满兴汉”的民族主义运动重叠在一起。这时期,以https://www.gzmuseum.com/gbjt/202204/254.html
6.后现代主义方式12篇(全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c1ugm5u.html
7.旅行文化与知识建构:以王韬(182897)为例.ppt都在现代游记中得到了真实而准确的反映…。」 旅行、文化与知识建构:以王韬(1828-97)为例 演讲纲要 一、前言 (一)旅行 (二)中国的游记 1. 中国近代(《随录?巴黎胜概》,页61) ──大英博物馆 院建于一千七百五十三年,其地广袤数百亩,构屋千楹,高敞巩固,铁作间架,铅代陶瓦,砖石为壁,皆以防火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2/0517/1909139.shtm
8.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大英博物馆,英帝国,文化霸权,文化空间,民族性,大英博物馆是英国第一座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19世纪上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英国凭借优越的政治民主https://wap.cnki.net/lunwen-1011126379.html
9.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暨2016年度(第十届23.道德选择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危机 作者:张夫伟(鲁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4月 商务印书馆 2014年11月 推荐单位:山东大学 26.萧梁政治制度考论稿 作者:杨恩玉(山东社会科学院) 48.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维度建构与培育机制——基于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视角 作者:徐鹏(山东财经大学) 徐向艺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918/Articel06002MT.htm
10.术CAADesignWeek2021分论坛:实践的设计批评回顾包括美学、哲学的文化意义,对建构“设计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设计类的策展不断深耕内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设计巨匠-——陈之佛特展”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的“新文化运动与设计启蒙展”的设计文化与叙事,都包含着了设计批评方面的价值。从“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展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DYwMDI2NjaDuYFnsXawcw.html
11.深度奇文:软绵绵的音乐,恰恰是权力斗争的一把利器【导读】现代社会,人们处于一个由各种隐蔽权力构成的世界中,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或显性的、隐性的支配力量无处不在。本文发问:作为社会文化产物,像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只是单纯的审美活动,还是隐含政治意义、体现某种社会政治关系? 事实上,在全球社会中,音乐表现着权力,权力建构着音乐。本文聚焦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https://i.ifeng.com/c/8RefQfY4zv4